1977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在粉碎“四人帮”,搬掉发展科学技术“绊脚石”的大好形势下
我国远洋科学调查又获丰硕成果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七月十九日讯 我国远洋科学调查船“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二号”,最近在广阔的太平洋海域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科学调查。
这次远洋科学调查是英明领袖华主席亲自批准的,由国家海洋局具体组织实施。同去年年初进行的我国首次远洋科学调查相比,这次调查的任务重、时间长、航程远、成果大。“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二号”在太平洋上连续航行、作业达七十二天,圆满完成了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重力、海洋磁力、海底地质、海底地貌等多种学科的调查任务;第一次在太平洋上进行了船只锚泊和我国新试制成功的远洋通信设备效能试验,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数据;同时还更正了外国海图上许多不准确的标记,填补了我国大洋磁场、航海资料、远洋通信等方面的空白。不少项目突破了首次远洋科学调查的记录,有的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这次远洋科学调查是在粉碎“四人帮”,搬掉发展科学技术“绊脚石”的大好形势下进行的,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他们豪迈地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把被“四人帮”破坏所耽误的时间夺回来,使我国海洋科研事业迅速来一个跃进。进入太平洋,遇到重重困难,他们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气概,认真执行华主席关于“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的指示,与天斗,与海斗,与超级大国的海洋霸权斗,战胜险风恶浪,经受酷暑炎热,穿越赤道南北,往来东西半球,闯过十几个浅滩和暗礁,在航海资料比较缺乏的复杂海区航行和作业,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向浩瀚大洋索取了丰富的资料。
初夏的一天,“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二号”从太平洋驶回到了祖国南沙群岛海面。正在海上巡航的我人民海军舰艇,立即拉响汽笛,迎上前去,然后一起编队浩浩荡荡返航。聚集在广州黄埔港码头的人群,挥舞彩旗,擂起战鼓,热烈欢迎“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二号”满载远洋科学调查的丰硕成果胜利归来,向华主席、党中央报喜。(附图片)
远洋科学调查船“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二号”,在太平洋上进行锚泊试验。
新华社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向海洋科学进军
——记我国第二次远洋科学调查
英明领袖华主席最近指示:科学要兴旺发达起来,要捷报频传。
胜利的捷报从浩瀚的太平洋传来了!向华主席、党中央报喜,向全国、全世界宣告:在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指引下,我国的远洋科学调查又迈出了大长中国人民志气的新的一步。
海洋科研是一项新的科研工作。参加远洋科学调查的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每当想起我国向海洋科学进军的胜利航程,就深切怀念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感激英明领袖华主席,更加痛恨严重破坏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四人帮”。一九七六年初,为了打破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海洋霸权,向海洋科学进军,有关部门决定到太平洋首次进行远洋调查。“四人帮”的狗头军师张春桥跳出来竭力反对,诬蔑我国开展海洋科研是什么有“野心”。伟大领袖毛主席排除了“四人帮”的干扰,亲自审阅批准有关部门的报告,碧波万顷的太平洋从此出现了中国的远洋科学调查船。英明领袖华主席领导全党一举砸烂了“四人帮”,亲自批准第二次远洋科学调查。从事这项科研工作的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欢喜若狂,含着兴奋的热泪,奔走相告。在痛斥“四人帮”的一次次批判会上,在出航前的庄严宣誓中,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在华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广阔的太平洋上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为发展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春光明媚,海风拂面。两艘远洋科学调查船“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二号”,乘风破浪驶向太平洋。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从事远洋科学调查的中国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就是这样一些不怕惊涛骇浪,敢闯险滩暗礁,勇攀科学技术高峰的有志气的人。
在江河海洋中航行,都是绕险滩、越暗礁。可是,这次远洋科学调查,为了准确地掌握太平洋海底的地形地貌和水深、重力资料,调查船偏偏要多次通过浅滩、暗礁较多的复杂海区,加上航海资料比较不全,海图水深标记不准,这样航行要担多大的风险,要有多大的勇气啊!
驾驶台上,调查船队指挥张瑞禧,手拿望远镜,两眼密切注视着海面,果断地下达着操船口令:“打开测深仪,注意测量礁滩的水深和位置。”这位头发花白、年过半百的老干部,第一次率领我国的远洋调查船队向太平洋进发,深深感到任务的光荣,肩上担子的重大,同时也清楚地意识到这次航行和调查的艰险。但是,祖国的荣誉感和向海洋科学进军的革命责任感,激励着张瑞禧焕发出旺盛的青春活力,一定要把被“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作贡献!在誓师大会上,他代表全体同志向上级党委表示:用这次远洋科学调查的优异成绩,为英明领袖华主席争光,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
张瑞禧从接受任务那天起,就同大家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并肩战斗在一起,认真组织操船和航海人员学习天文、地理、航海技术,熟悉国际航海规程和航道情况,掌握所经海区的水文、气象特点和航海资料。现在,调查船队马上就要通过太平洋上一个有名的浅滩了,测深仪的水深标记十几分钟内一下子从千米变成几十米。张瑞禧沉着地指挥全船人员做好一切安全措施。帆缆部门的同志在船头用目力观察浪花、水色异常情况;雷达班的同志打开仪器,不断地测定船位;操舵班的同志准确地操舵;机电部门作好随时倒伡和条件许可的减速航行准备;电航班的同志连续开动测深仪,时刻注视水深变化。“十五米”——测深仪的指示针显示出最浅的水深数据,远洋轮昂首破浪平稳地前进,胜利越过最浅滩,船尾留下了长长的白色浪带。
在连续七十二天的航行中,“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二号”接连穿过了十几个这样的浅滩和暗礁,还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锚泊试验。两艘调查船象两座铁塔耸立在洋面上,涌浪掀不动,海流冲不走。鱼群畅游过来了,围着船体直打转,时儿露出脑袋,时儿翘起尾巴。海水如同宝石一样晶莹,水下十几米内的生物清澈可见。一队队海燕也从远处飞过来了,在轮船上空矫健盘旋,象是在欢迎新中国的海洋调查人员来太平洋上“安家”。许多同志一边作业,一边高兴地当场作诗:“茫茫大洋是我家,险滩暗礁任我闯,航程万里只等闲,踏破浪涛取宝藏。”
粉碎了“四人帮”,祖国在跃进,科学研究要大干快上。参加远洋调查的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人人恨不能身上长出十双手来,一天干它十天的活,负责水文调查的人员连续奋战,很少休息,但个个是精神抖擞,生龙活虎。白天,他们顶着赤道的酷日操作;夜晚,满天繁星给大家照明。马达隆隆,绞车飞转,吊杆挥舞,海流计、测温仪、测波仪、采水器一个一个放入海中,测量太平洋的“体温”、“脉搏”。船舷旁,测温组组长阮华弟正在和大家一起进行深海底质取样作业。这个老海洋调查队员从远洋调查一开始,就积极上第一班次,亲手把祖国工人阶级制造的测量仪器放进太平洋深处。他说:“我同海洋打了十多年的交道,过去都是在‘家门口’转,很少出远洋。在华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我们大踏步地向深海远洋进军,怎能不甩开膀子大干一场!”要从太平洋千米水深的海底取上底质样品,那是很不容易的事,大家都把它叫作“大洋捞针”。阮华弟为了攻下这个难关,几天来吃不好饭,睡不着觉,眼睛熬红了,人也累倦了。中午,赤道附近的太阳把甲板烤得滚烫,他和全组的同志汗流浃背地站在甲板上作业。突然,天空阴云密布,狂风卷着乌云,夹着暴雨,把大家打得睁不开眼睛。汹涌的波涛一排接一排地朝船打来,调查船前后左右急剧摇摆,几次海底取样都失败了。挫折,丝毫动摇不了阮华弟和测温组同志的战斗意志。全组同志动脑筋,想办法,群策群力,进行技术革新,又经过七、八个小时的奋战,终于用土办法第一次从太平洋千米水深的海底取上了底质样品。大家高兴极了,争着把藏在大洋深处的样品捧在手里,看了又看,宝贝似的一点一点装进样品瓶里,珍藏起来带回祖国。这些底质样品可真比“黄金”还贵重啊!它在海洋地质学和海洋工程学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它人们便可以了解海底的物质组成,研究海底的形成、变化、发展以及矿产资源分布的情况。
四月二十二日,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胜利召开的喜讯,通过电波飞越高山大洋,传到了“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二号”。全船群情振奋,激动地说:“我们一定要有了成果还要争取更大的成果,多为祖国作贡献,用优异成绩向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献礼!”第二天,调查船进入了水更深、难度更大的海域进行底质取样。大家以大庆人为榜样,大干了再大干,又一次创造了我国深海底质取样的新记录。
多拿新资料,多创新纪录,多作新贡献。这就是参加这次远洋科学调查的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决心,也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向海洋科学胜利进军所谱写的崭新篇章。
磁力测量组的同志第一次使用国产磁测仪器,在太平洋上取得了高质量的大洋磁力场资料,使磁力测量达到了先进水平。
测深组的同志以自己的精细正确测量,勾绘出了一幅幅大洋底下崇山峻岭、深沟狭谷和暗礁浅滩的宏伟图景,更正了外国海图上许多不准确的标记,在世界大洋海图上再次记下了中国自己的数据。
气象探空组的同志在赤道地区把气球放到了数万米的高空,大大突破了首次远洋调查的记录,搜集到了太平洋高空更多的珍贵气象资料。
“我们是远洋调查队员,是进军海洋的先锋,摸着大洋的脾气,倾听大洋的呼吸,测量大洋的体温,探索大洋的宝藏,为了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我们乘风破浪远航”。银白色的轮船在碧蓝的洋面上航行,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蔚蓝的天空中飘扬,我国海洋调查队员豪情满怀的战歌,震荡着太平洋海空,飞向四面八方。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调查队员在投放海流计探测大洋流的规律。 新华社通讯员摄
气象工作人员不断改进操作技术,使探空气球越放越高,大大突破了首次远洋调查的记录,搜集到更多的珍贵气象资料。 新华社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伊拉克驻华大使举行招待会
庆祝伊拉克共和国国庆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七月十九日讯 伊拉克驻中国大使伊萨·萨勒曼·哈米德今天举行招待会,庆祝伊拉克共和国国庆。
应邀出席招待会的有教育部长刘西尧,外交部副部长何英,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尚荣,外贸部副部长贾石,外经部副部长李克,石油化学工业部副部长陶涛,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国家体委负责人李梦华,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杨寿山,对外友协副会长杨骥。
各国驻中国的外交使节也应邀出席了招待会。


第3版()
专栏:

孟加拉国艺术家在京举行首场演出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七月十九日讯 孟加拉国文化代表团的艺术家们今晚在北京举行首场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孟加拉国文化代表团是由孟加拉国各地优秀演员组成的,也是中孟建交后第一个来我国访问演出的艺术团体。
孟加拉国艺术家们今晚为首都观众演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其中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的舞蹈《在茶园里》、《当大家去捕鱼的时候》,舞姿刚健有力,节奏欢快,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舞蹈《人民的呼声》,体现了孟加拉国人民同殖民主义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气概。孟加拉国艺术家们演唱的《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起航》等歌曲,表现了孟加拉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斗争决心,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孟加拉国艺术家们还用汉语演唱了《东方红》、《绣金匾》、《情深意长》等中国歌曲,并演出了根据中国舞蹈改编的《红绸舞》。中国观众一再热烈鼓掌,感谢孟加拉国人民的友好艺术使者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今晚观看演出的有: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文化部负责人石敬野,有关方面负责人林林、沈平、王珍、朱明、吴雪、邢仁先和首都文艺界代表。
孟加拉国驻中国大使阿卜杜勒·莫明和夫人,大使馆外交官员,在北京的孟加拉国朋友也出席观看了演出。
演出结束时,对外友协向演员们赠送了花篮,祝贺演出成功。


第3版()
专栏:

原铁道部党委副书记、副部长
武竞天同志逝世
陈云副委员长王震副总理参加了追悼会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七月十九日讯 中国共产党党员、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党委副书记、副部长武竞天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七七年六月十二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八岁。武竞天同志的追悼会于七月十九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云、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参加了追悼会,并向武竞天同志的家属表示慰问。
铁道部部长段君毅主持追悼会,铁道部副部长郭维城致悼词。参加追悼会的还有铁道部其他领导同志、机关干部以及武竞天同志的生前友好。


第3版()
专栏:外事往来

外事往来
孙晓风举行宴会
欢迎罗马尼亚科技合作代表团
中罗科技合作委员会中国组主席、石油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孙晓风七月十九日晚上举行宴会,热烈欢迎由罗中科技合作委员会罗马尼亚组主席、罗马尼亚国家科学与工艺委员会副主席约瑟夫·特里普沙率领的罗马尼亚科技合作代表团。罗马尼亚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道洛班楚应邀出席了宴会。出席宴会的有外经部副部长程飞、副局长张歧,外交部苏欧司副司长项钟圃等。罗马尼亚科技合作代表团是前来参加中罗科技合作委员会第十八届例会并进行友好访问,于七月十八日下午乘飞机到达北京的。孙晓风副部长和道洛班楚临时代办到机场迎接。
廖承志会见日本大阪三家
民间广播电视友好访华团
中日友协会长廖承志七月十九日会见了以《每日广播公司》社长坂田胜男为团长、《朝日广播公司》副社长福田保朝和《读卖电视》专务董事芝村源喜为副团长、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理事事务局副局长村冈久平为秘书长的日本大阪三家民间广播电视友好访华团,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张香山宴请美国客人
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张香山七月十九日晚设宴招待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董事长朱利安·古德曼和夫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部总经理理查德·沃尔德和夫人。参加宴会的有金照、王枫、马毓真等。古德曼一行是应中央广播事业局邀请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于十八日到达北京的。
朝鲜篮球队离京回国
由领队韩龙斌率领的朝鲜篮球队结束了对我国的友好访问,七月十八日下午离开北京回国。朝鲜篮球队在我国期间,先后访问了北京、武汉、长沙和韶山,同我国篮球运动员进行了五场友谊比赛,受到我国人民和运动员的热情欢迎。
我国网球协会举行宴会
欢迎缅甸友好网球代表团
中国网球协会七月十九日晚上举行宴会,欢迎由吴埃佩团长率领的缅甸友好网球代表团。缅甸驻中国大使吴敏貌和夫人应邀出席宴会。中国网球协会负责人牟作云和中国网球教练员、运动员代表出席了宴会。缅甸友好网球代表团是七月十九日上午到达北京的。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