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金沙的歌
韩少华
一夜山雨,把小小的彝家村寨洗得清爽爽的。山,一片绿;芭蕉林,一片绿——就连那林荫里的一座座新瓦屋,都映得绿茵茵的。
太阳出山了。小溪边的那座竹楼,窗子打开了。绿茵茵的窗口,闪出一点红,火苗似的。噢,是个小女孩儿,红领巾在晨风里,微微地飘。听着林中云雀子的歌声,她也唱起来了:
金沙沙,闪金光,
红军巧渡金沙江。
江水滔滔流不尽哟,
毛主席的恩情长又长……
歌声飞出了竹楼,云雀子也满知趣的,停了嘴;可孩子们呢,就连小溪对面托儿组的小娃娃们,也随着竹楼里飞出的歌声,唱了起来:
金沙沙,闪金光,
彝家娃娃心向党中央。
淘来金沙双手捧哟,
献给毛主席纪念堂。
歌声刚落音,只见一个年轻的女同志,跑过了竹楼。听,她在喊:
“阿——蕉——,快下来——”
呀,是李老师。星期天,有啥子急事呢?在窗口唱歌的女孩儿,飞似地下了竹楼,跑向女教师。
“咱公社老书记来电话说,从北京,从毛主席纪念堂,捎来顶有意义的东西啦!”不知怎么的,孩子们从一座座竹楼里,一下子聚在老师身边,静静地听着。
“阿山!”老师下命令了。
“到!”一个黑红面孔的高个儿男孩子,立正站到前面。
“全中队,五分钟内在桥头集合!”
阿山应了一声“是!”转身发出口令:“阿竹,吹集合号!”
一阵牛角号声,在山间回荡。不一会儿,一队红领巾,走过竹桥,出山了。咦,阿竹的妹妹小螺,也“理所当然”地跟在队伍后头啦。就连这个一年级小学生,也在回想着,回想着去年那难忘的日子……
去年那个十月,谁能忘记啊!悲痛的泪还没擦干,欢乐的泪又涌出眼窝。华主席领导我们粉碎了“四人帮”,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议传下来啦。小小的村寨,怎能平静!
记得那天,公社老书记来了。这个当年的彝家放牛娃,站在小溪边的学校操场上,面对全寨子的人,手捧中央文件,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也许,他又想起四十一年前,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日子了吧……全公社的老人、娃娃,谁没听他讲过这个故事呢!都知道,他端着半碗盐巴,一直走了大半夜,才赶到金沙江畔,把盐巴送给了红军。一位红军干部,搂着他的肩膀,把一块银元放在他的手心上。这是红军的饷银啊!十三岁的彝家苦娃也懂得,不能收,不能……可那红军叔叔,指指前头,说道:“收下吧,小弟弟。这是毛主席制订的纪律呀。”毛主席!放牛娃抬头向前方望去,借着黎明的微光,只见江岸那块巨石上,一位身材高大的红军首长,正凝视远方。那身影,多么威严。彝家娃觉得,只要这首长一声令下,金沙江两岸的大山,也会跑来,听从调遣的……今天,四十一年过去了,那身影啊,却更清晰了……
老书记建议大家到村史展览室去,看看,想想……月亮爬上芭蕉林梢的时候,人们带着两汪泪水,回到自家的竹楼。窗前,灯下,心里话呀,谈到了深夜。
阿山呢,没有回家。他悄悄地约上阿竹、阿蕉,回到学校,开了个“秘密会议”。噢,小螺也跟来了!阿竹皱着眉,催妹妹回家去睡觉。还是阿蕉拉过小螺,轻声说:“她会保密的,列席吧。”
阿山先让大家想想村史展览室里那些手铐、长枷、穿成碎片片的“察尔瓦”(一种粗羊毛织的衣服),然后才提出要讨论的问题:是毛主席把我们彝家从苦海救了出来。现在,要建立毛主席纪念堂了,我们怎么表表彝家红小兵的心意?细心的阿蕉提的一个建议,一下子就一致通过啦。
刚从展览室回来的李老师,象猜到什么秘密似的,微笑了。
第二天,是个星期日。一大早,阿山他们带上干粮和砍刀——大人要问,就说去砍柴呀,出发了。
刚翻过山梁,金沙江的吼声就迎面扑来。江水直流而下,仿佛一口气就要冲入东海……除了阿山,谁也没来过江边。阿竹愣在那儿了,一动不动;小螺紧靠着阿蕉,两只眼睛瞪得圆圆的。
看看伙伴们的神气,阿山马上大声鼓动着:
“同志们!我们来朗诵毛主席的《长征》诗吧!”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江水象是给孩子们伴奏,好让他们的声浪飞向北京……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江边的沙滩,闪着金光,肃穆地等着孩子们把细细的金沙献给北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
在江边,孩子们淘呀,澄呀,用竹箩淘澄了一满箩。
三个红小兵,把三条红领巾缝成一个锥形的袋子。小螺用小手,一捧一捧地,把金沙装了进去。
阿山高举着火红的沙袋,象战士高举着火把,带领小伙伴们离开了沙滩。咦,从一块石崖下面走来一个人——好象早就发现了他们的计划,一直跟随和保护着他们。
“啊,李老师!”孩子们喊着,跑了上去。
今天啊,离淘来金沙那天,过了好久了。全村寨的孩子们天天都惦着一件事:阿山他们代表大家献上的金沙,是怎样用在毛主席纪念堂的?
晨风多么清爽。中队旗飘呀飘的,旗帜下,一连串红领巾,火苗似的,在碧绿的山林中,前进——瞧,大路就在前边。那棵大榕树,早就在路边等着孩子们了。
一看见那棵榕树,阿山他们又想起送沙袋那天的情景了……
金沙怎样才能快些送到北京?阿竹想了个好办法。对,就这么办!
那天课后,孩子们捧着沙袋,来到这棵大榕树下。等着,盼着……忽然,远处传来了马达声。嗨,军绿色的,“解放”牌,来啦!
“站住,叔叔!”阿山喊话了。
一个刹车,车里也问话了:
“是哪个大队的?……好,上车!”
“不!是捎东西到北京。”小螺踮着脚,也跟着喊了起来。
“北京?我是回长沙的呀!”
阿蕉捧着沙袋,上前一步,轻言细语地说:“叔叔,是这么回事……”
听着,听着,叔叔跳下车来,双手接过沙袋端详一阵,又放回阿蕉手上;一个箭步跳进驾驶室,拿出一个小木箱来。什么?三个红漆大字:“节约箱”。只见叔叔把里面那些螺丝钉什么的,一下倒在车角里,又取出一团崭新的棉丝,把小箱子里里外外,擦了又擦,看了又看,满意了,才说:“来,装箱!”
阿蕉把沙袋轻轻地装进木箱,叔叔把箱盖合好,望着孩子们,说:“写上几句心里话吧,小同志们!”
阿山说:“好,大家一起来!”
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写了一首小诗。未尾署名是:四个金沙江边的彝家孩子,其中三个是红小兵。那句“毛主席的恩情长又长”,还是小螺想的呢。这不,这首诗让李老师谱成了歌儿,全寨子的娃娃们一下子唱开啦——噢,这是后话了。
叔叔望着那一行行还很幼稚的字迹,沉默了一阵,接过笔去,也写了一首诗:
“金沙沙,亮晶晶,
红太阳升起在韶山冲。
金沙水连着湘江水哟,
各族兄弟呀心相通!
——一个二十二年前的湘江少先队员”
“再见啦,同志们,保证完成任务!”司机叔叔双手把木箱捧进汽车,马达一响,起动了……
远处,一阵马达声,打断了孩子们的回忆。
“来啦,又是大‘解放’!”阿竹冒了一句。
汽车停在大榕树下。车门一开,老书记捧着一个小布包,来到队伍前。布包,打开了。
这是什么?延安的一颗松果,饱满的松籽嵌在上面,象吸饱了斗争年代的雨露;
这是什么?雨花台的一块石子,白底红斑,象染着烈士们的鲜血;
这,又是什么?中南海的十粒葵花籽,那么壮实,象蕴含着太阳的恩泽。
手捧着无比珍贵的赠礼,老书记轻声说:
“收下吧,孩子们。这是从北京送来的。毛主席纪念堂工地收下了彝家娃娃的深情。献去的金沙,跟韶山的红土、延河的清水、台湾海峡的石子一起,浇铸到纪念堂的地基当中了!”
望着老书记满眼的泪花,孩子们的热泪也滴湿了胸前的红领巾。
“唔,对了,这里还有一封北京来的信呢!”老书记把一个洁白的信封递给了李老师。
李老师把信纸轻轻地展开:
“金沙江畔的彝族红小兵们:
你们好。你们的献礼箱,先后经过六位司机同志的努力,已
安全护送到首都。当我把金沙送到工地时,英明领袖华主席正亲
自持锨,为毛主席纪念堂奠基。护送任务完成了,请允许我也写
几句心里的话:
金沙沙,情意深,
手捧金沙献恩人。
金沙江连着金水河哟,
华主席和咱们心连心。
——一个十年前的北京红卫兵”
老书记把信接过来,紧紧地贴在胸口上,对大家说:“上车吧,孩子们!到金沙江边、红军渡口,去过一次队日。向着滔滔江水,再次朗诵毛主席的《长征》诗吧!华主席高举毛主席的旗帜,正领导我们进行新的长征呢。”
汽车起动了。金沙江,就在前头了。涛声澎湃,巨浪翻腾。那洪流,正向着东方,向着大海,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飞奔……


第4版()
专栏:

喜读《八十书怀》
原韵奉和,并祈教正
张爱萍青山不老万木兴,长征路上运筹人。披心相付真马列,昂首旋转旧世尘。前缚苍龙辟新土,后降白骨免湮沦。高举红旗治天下,远望关山分外明。
一九七七年五月十七日


第4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为无产阶级英雄高唱赞歌编辑同志:
读了六月五日《战地》上魏钢焰同志的散文《忆铁人》以后,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激情感动着我,我连续读了好几遍,还把它读给同志们听,受到大家一致的好评。作者把对铁人无限热爱的感情倾注在作品里,以深沉的笔调,写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王铁人的伟大品格和高尚气质。
《忆铁人》一文形象地告诉我们:铁人不光是一个大干社会主义没有止境的硬汉子,而且还是一个无私无畏地用自己的身心捍卫毛主席旗帜的伟大战士。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给他一身胆,使他大义凛然地冲杀在两条路线决战的最前列。
今天,我们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提出的“我们一定要高举毛主席树立的大庆红旗”题词的指引下,学习铁人的精神,不但要学习他为社会主义创大业的革命精神,而且要学习他同林彪、“四人帮”作你死我活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江苏第一汽车运输处 孙景生编辑同志:
《战地》第八十二期发表的《忆铁人》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我把这篇散文推荐给师傅和同志们,大家都争传阅读,赞不绝口,说它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写出了铁人的品德,成功地刻画了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这篇散文所以写得成功,是由于作者长期地深入生活,取得了大量的素材并加以提炼加工;再则是作者运用了叙事穿插抒情和议论等艺术手法,在作品里再现了铁人的优秀品质和战斗风貌,使人感到真实、亲切。万恶的“四人帮”,挥舞反对写真人真事的大棒,不准人们写工农兵的英雄事迹,扼杀了无数优秀的文艺作品,真是恶毒至极。
打倒“四人帮”,文艺得解放。我们希望《战地》今后多刊登象《忆铁人》这样的好作品,为无产阶级英雄高唱赞歌。
四川石油局油气田建设指挥部 林克强编辑同志:
《战地》六月十三日刊登了李根宝同志的叙事诗《毛信贤赞》,这种直接用真名真事为大干社会主义的英雄作诗唱歌,是近几年来所没有的。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赞扬毛信贤同志及其他英雄的颂歌,更是一首批判“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战歌。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象毛信贤这类英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他们正在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向更高的高峰攀登。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下去找他们、写他们,纵情地为他们唱赞歌。
南京部队某部 徐瑞金


第4版()
专栏:

大家去找陈学孟
二十二年前,当我国农村掀起社会主义革命高潮的时候,伟大领袖毛主席及时指出:“这里又有一个陈学孟。在中国,这类英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可惜文学家们还没有去找他们,下乡去从事指导合作化工作的人们也是看得多写得少。”今天,在英明领袖华主席领导下,在抓纲治国的伟大进军中,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地上,又涌现出多少个陈学孟式的英雄人物啊!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去找陈学孟,这是今天摆在一切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面前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广大读者对散文《忆铁人》和叙事诗《毛信贤赞》的赞扬,充分说明这些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作品的生命力和战斗性。“四人帮”特别是江青,声嘶力竭地反对“写真人真事”,反对歌颂创造历史的广大工农兵,特别是反对歌颂那些忠于党、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英雄人物。我们一定要反“四人帮”之道而行之,大家迅速行动起来,去找陈学孟,去写当代的英雄人物,为无产阶级的英雄高唱赞歌!
《战地》编者


第4版()
专栏:

还有英雄在前头
江苏新沂县北沟中学 钟鸣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的领导下,一个比学赶帮的革命竞赛热潮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今天这个单位刷新纪录,明天那个部门创造奇迹,真个是各行各业凯歌高奏,捷报频传。看到这种情景,我不禁想起火红的大跃进年代里广泛流传的一支工人歌谣:
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争上游;
争得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
这四句歌谣,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为革命力争上游的动人情景,同时又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争上游”。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打倒“四人帮”,人们精神面貌大变样。广大人民群众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中,获得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勇气、信心和力量,“大干社会主义有理,大干社会主义有功,大干社会主义光荣”。华主席高高举起毛主席亲自树立的大庆、大寨两面红旗,引导着亿万英雄好汉你追我赶,竞争上游,创造人间奇迹!短短几个月的光景,全国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出现一片热气腾腾、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还有英雄在前头”,这是一种无声的号召:要向英雄看齐,争当英雄。群众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有了他们,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雄模范人物越多,革命事业越兴旺。
“还有英雄在前头”,也在提醒争得上游的人们,要胸怀全局,更上一层楼。在争上游过程中,如果你只看到自己的一个小单位,那就必然会坐井观天,为自己是本单位的上游而沾沾自喜,自我陶醉。我们是创造新世界的革命者。我们要放眼全国,放眼寰宇,走在时代的前头,才算是真正的上游。
英明领袖华主席号召我们:“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革命加拚命,无往而不胜!”争上游需要有敢于前进的勇气,革命加拚命的斗志,冲天的革命干劲,切实可行的措施,百折不挠的毅力。这一切都来源于战无不胜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源于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宁愿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我们要向英雄的大庆人学习,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豁出命来干!
“争得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一切争上游的人们,都要把这两句歌谣当作座右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发扬成绩,争取更大的光荣。


第4版()
专栏:

井冈红旗飘万代
〔剪纸〕
梁根祥 陈永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