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华主席率领我们创奇迹
——毛主席纪念堂工地巡礼之六
凝聚着亿万人民心愿的毛主席纪念堂,巍峨地屹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上。英雄的建设者们为什么能够在六个月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建成这一宏伟建筑?他们回答得很简单:“这是因为我们心中时刻想着毛主席,坚决听从华主席的指挥。是英明领袖华主席在率领我们创奇迹。”
毛主席纪念堂工地是一所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在这里,建设者们一提到毛主席,一提到华主席交给的任务,一提到八亿人民的重托,无不浑身增添了力量。半年来,在纪念堂工地上,每天从清晨到深夜,不断广播着华主席在奠基仪式上的重要讲话:“我相信,参加这项庄严的建筑工程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一定能够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胜利完成这一光荣任务。”广大建设者就是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在英明领袖华主席的指示鼓舞和激励下,以最大的干劲、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最高的标准在进行建设的。“五一”节前,纪念堂工地从上到下开展了“你向华主席汇报什么”的活动,人人制订了汇报计划,广泛地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方圆两万多平方米的施工现场上,到处你追我赶,热气腾腾,捷报频传。结果,比原计划提前十八天完成了外檐立面装修工程,使毛主席纪念堂在“五一”前夕露出了巍峨的雄姿。英雄的建设者们,还以华主席奠基的这个日子做为巨大动力,连续三次攀登高峰。五月一日,整个工程进入收尾竣工阶段。他们制订了一个大跃进的计划,结果仅用二十四天时间便完成了几乎半年的工作量,即在五月二十四日华主席奠基半周年的时候高速度地完成了各项收尾工程。建筑工程的速度飞跃向前,大大促进了市政、公用、电力、电讯、绿化等项工程的建设速度。北京供电局路灯队,原计划三个月完成纪念堂广场的灯杆架设,后来要求他们在一个月内立杆亮灯。工人们在讨论如何完成这一任务时,耳边响起了华主席在奠基仪式上的讲话。他们说,毛主席纪念堂的灯光,象征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普照大地,象征着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同“四人帮”斗争的辉煌胜利。他们组成“三结合”攻关小组,鼓起冲天干劲,夜以继日地进行突击,比跃进计划提前四天亮了灯。
纪念堂建设者们要求自己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能一丝不苟,达到高质量,高标准,对得起华主席、党中央,对得起全国人民,都能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他们正是带着这样高度的责任感进行建设,取得了项项工程质量优良的成绩。工程建设中有些质量标准数字是激动人心的:主体结构工程浇灌的混凝土保证率,按技术规范要求应达到百分之八十五,目前全国最高水平是百分之九十六,这里却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五七;整个墙面、柱面砌上的一万多块花岗石,块块横平竖直,稳定牢固,全是优级品;安装在柱廊之间的一千零八块陶瓷花板,是一种极易破裂的贵重装饰材料,规定三块保一块,可是,他们从广州运到北京,直到安装完毕,无一损坏。北京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的抹灰工人,接受纪念堂二楼的抹灰任务。这里墙面高达六米,相当普通楼房两层楼高。在这样高的墙面上抹灰,要求做到不鼓不裂、平整光滑、上下偏差不能超过两毫米,难度是相当大的。在困难面前,抹灰工人们反复学习华主席在奠基仪式上的讲话,决心打好这一仗。他们象绣花一样细心,发现细微的空鼓现象立即铲掉重抹。任务完成以后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在抽查的四十个点的墙面中,有三十五个点上下分毫不差,平整光滑得象镜子一样,其它五个点上下偏差只有一毫米。许多老抹灰工也赞叹说:“这样高的抹灰质量,在此之前是少见的。”
确保纪念堂屋顶质量的战斗更为感人。屋顶采用什么样的材料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场指挥部专门组织了调查组,考察故宫、天坛等十几个久经风雨的古老建筑。他们发现,这些建筑由于在屋脊上浇铸了铅板,数百年来滴水不漏。于是,他们吸取古建筑的优点,决定在纪念堂屋顶上采用铅板上面盖铝板的新工艺。这种新工艺,技术难度大,焊接质量要求高。担负这项任务的北京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三大队,只有二十多个白铁工和通风工,从未干过这种复杂活。工人们迎着困难上,刻苦地开展技术练兵活动,不断提高焊接质量。结果,他们在屋顶上焊接的万米焊缝,没有一处漏气漏水。
在这一百八十个艰苦奋斗的日日夜夜里,英雄的建设者们时刻想到,是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在指挥他们战斗。他们把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对华主席的无限热爱,对“四人帮”的刻骨仇恨,化为巨大的力量,倾注到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颂的动人事迹。
彝族战士甲甲哈古在搬运方砖时,一百二十斤重的大方砖,规定两人抬,他硬是一人抱一块。他六个小时搬运了三百二十多块,运距五十多米,等于负重跑了六十里。方砖把肚脐磨破,引起发炎化脓。他在肚脐上盖了三层口罩,照样坚持战斗,排长见他脸色苍白,劝他休息。甲甲哈古含着热泪说:“旧社会我家祖祖辈辈都是黑彝的娃子,爷爷、奶奶、伯伯、姑姑全都惨死在黑彝的皮鞭下。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把我从苦海里救出来。没有毛主席,那有我的今天?现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我们给毛主席盖纪念堂,我要把大凉山人民对毛主席和华主席的深厚感情,亲手铸进这千古永存的纪念堂。”他坚持不肯离开工地,又连续奋战,终因体力不支晕倒在地上,人们赞誉他为“硬骨头战士”。
油工刘玉田,有一次在九米高的脚手架上给管道刷油漆。突然,从上面掉下一颗电焊的火花,落在他的油桶里,油桶冒起了火焰,烧着了他的手套和衣袖。把油桶扔掉吗?不行!地面上堆着易燃物品,扔下去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宁可烧伤胳膊,也决不能让毛主席纪念堂受到一丝一毫的损失。他紧紧地提着火焰滚滚的油桶,沉着镇定地一步一步爬到脚手架底下。刘玉田的手和胳膊烧伤了,一场严重事故避免了。
在毛主席纪念堂工地,最近评选出这样的英雄人物共达一万三千多名。他们为了早日建好毛主席纪念堂,不计时间,不讲条件,不完成任务不下班,完成了任务还要帮别人;他们不怕脏,不怕累,顶风雪,战严寒,钻钢筋,下顶管,在危急的情况下临危不惧,轻伤不下火线,舍身忘死保卫纪念堂。在这样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英雄队伍面前,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征服,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
英雄的建设者们为党为人民立下了功绩。他们把这一切都归功于毛主席的崇高威望,归功于华主席、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他们挥笔写下数以千计的赞歌,热情洋溢地歌颂华主席领导他们创奇迹。其中一首写道:
“红旗漫天卷,凯歌九天旋。庄严雄伟纪念堂,半年竣工把礼献。
会战英雄多,大庆红旗展。八亿重托铭心扉,向新的高峰登攀。
历经冬和春,一百八十天。华主席率领创奇迹,快马加鞭不下鞍。
征途千万里,革命没终点。抓纲治国战鼓擂,共产主义定实现。”
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者们,你们的光荣业绩和革命精神,是亿万人民学习的榜样。你们向全国人民吹响的大跃进号角,正在激励着全国工农商学兵,在英明领袖华主席领导下,乘长风破万里浪,为加快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奋勇前进!
革命没终点。前进吧,我们的工地群英!
《北京日报》记者 新华社记者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确保电力先行
新华社记者述评
最近,中原大地传来喜讯:河南省电力生产急转直上,五月份发电出力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五十七点二,较之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还超过了百分之十六。由于电力生产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全省冶金、煤炭、化工、轻工、机械等行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纷纷迈出新的步伐。
电力工业是工农业生产的动力,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官”。过去几年,“四人帮”及其在河南的黑干将对河南省的电力工业进行疯狂破坏,造成全省发电设备完好率低,一大批发电厂基本上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严重地影响了全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打倒了“四人帮”,一个大干快上的局面很快出现,电力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工业等电,农业要电,人民盼电。电,成了工农业跃进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
面对大好形势,中共河南省委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下决心把电力尽快搞上去,确保“先行官”先行。三月份,省委专门召开会议,提出全党动手,书记挂帅,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打好发电设备翻身仗,迅速把电力生产搞上去,并且发出了组织发电设备检修大会战的具体指示。会后,省委领导同志亲自深入电厂蹲点,总结经验,及时解决问题,有关地委、市委的领导同志也深入发电供电单位,实行面对面的领导。郑州、洛阳、新乡、安阳和焦作等市,成立了“大打发电设备翻身仗”的会战指挥部,由市委书记亲自坐阵指挥,组织全市各厂矿支援会战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郑州市从各厂抽调了一百六十多名优秀的技术工人到郑州热电厂参加会战,全市有十四个工厂加工制作修复发电设备所需要的配件。新乡市委领导同志深入电厂,亲自主持会战会议,发动群众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大大缩短了设备检修工期。由于省委、市委亲自抓,抓得紧,不少电厂过去长期解决不了的“老大难”设备问题,迅速解决了;一批长期停止转动的发电供电设备,如今迅速修复,又投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列。在这场由省、市委领导的大打发电设备翻身仗的大会战中,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了,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一些“老大难”单位的面貌迅速改观了。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指出:“得不到党的领导,当然就要混乱。领导一加上去,混乱就会立刻停止。”(《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37页)河南的实践,可以使我们得到启示:一是,要实现国民经济新的跃进,电力工业必须先行。加强省、市委对电力工业的领导,则是电力工业先行的重要保证。二是,发展电力工业,固然要增加新的发电设备,但加强现有设备的管理,充分挖掘生产潜力,仍然是一个有效途径。过去受“四人帮”的干扰破坏,生产能力还未恢复到设计能力的企业,尤其是这样。
当前,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伟大群众运动,正在祖国大地上波澜壮阔地向前发展,一个国民经济新的跃进局面正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给电力工业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因此,如何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步伐,这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河南省委抓住这个课题,采取有力措施,很快取得成效,这种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第2版()
专栏:

赤脚医生要努力做到又红又专
湖南省麻阳县羊古脑大队赤脚医生 李春华
赤脚医生如何坚决执行毛主席“六·二六”指示,把农村合作医疗办得更好?回顾我们大队办合作医疗的战斗历程,我的体会是:在坚持办合作医疗方向的同时,赤脚医生必须努力为革命钻研技术,做到又红又专。否则,合作医疗办起来了,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
一次,张大伯小孩发烧,腹胀,不思饮食,大便溏泻臭秽。这病过去我没见过,虽经反复诊断,仍得不出正确结论,最后只好把孩子送县医院治疗。孩子送走后,我心里象压了块千斤重的石头。我想,贫下中农选我当赤脚医生,是对我的信任,可是,我不能为他们治好病,解除他们的痛苦,怎么对得起党和毛主席,对得起贫下中农?又怎么为贯彻执行毛主席“六·二六”指示作贡献呢?我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就是又红又专。”我开始懂得,要把毛主席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贫下中农的心坎上,不仅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愿望,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
认识了这个道理,我就坚持在实践中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缺乏临床经验,就向一切有实践经验的同志请教;针灸技术不高,就对着图,在自己身上苦练;不认识中草药,就拜老中医、老药农为师。一个月后,张大伯的小孩病情好转,从县医院回来了。可是,过了一段,又复发了。为了把小孩的病彻底治好,我翻阅了有关医药学资料,请教了有实践经验的老中医,并从病理、病因上对这个小孩的病作了认真分析,发现他发烧、腹胀、大便溏泻臭秽的病因,主要是平时饮食不当,脾胃功能受到障碍,渐渐形成“积滞”。我采用中草药理脾,攻补兼施,小孩服完几剂药后,腹胀消失,烧退病愈,很快恢复了健康。
正在我为革命刻苦钻研技术的时候,吹来了一股冷风:“春华那样起劲钻业务,成了白专大夫了。”我想,又红又专,是毛主席指引的道路,我要坚决按照毛主席指引的道路走下去。在党支部领导下,我坚决顶住了这股冷风,更加积极地为革命刻苦学技术。几年来,我拜县、社医务人员和民间老草医、老药农为师,先后走访了大小六个医院和二十多个民间医生,收集单方、验方一百多个,能认、会用三百一十多种中草药,掌握了针灸穴位五十多个。还学会了推拿、按摩,能用中西两法防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病,能做脓包切开、扩创缝合等小型外科手术,受到了贫下中农的欢迎。


第2版()
专栏:

为革命学习技术精通业务
河北省故城县郑口公社张庄大队赤脚医生 田福利
一九六八年,我带着贫下中农的殷切希望,当上了赤脚医生。由于“四人帮”别有用心地诬蔑为革命钻研技术是“技术第一,白专道路”,我就不再从技术上用劲了。心想,只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红心就行了。
由于我没有刻苦钻研技术,很多病治不了,只好用车将病人送到县医院去治。贫下中农批评我是捏着眼皮擤鼻涕——有劲使不上。我想:我为了给贫下中农治病,吃不了迎时饭,睡不了囫囵觉,为什么还是有劲使不上呢?后来,通过给贫农王大娘治病一事,我受到了深刻启发。
一天深夜,王大娘一打喷嚏,突然下颌骨脱臼了。我连衣扣也没顾得扣,一口气跑到病人跟前。经过治疗,效果不好,病人疼得直冒汗,我急得也直跺脚。没办法,又只好把病人送到县医院,只见医生用手压住下牙朝上一推就复位了。在送病人回家的路上,我反复地琢磨:我当赤脚医生,就是治病的,可是,由于没有掌握更多的治病本领,只好把病人送到县医院,这还要我这赤脚医生干什么?越想越感到自己没有掌握好医疗技术是失职。这件事使我明确认识到,不掌握更多的治病本领,就和打仗没有武器一样,总要吃败仗。
打那以后,我一方面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努力改造思想;一方面,为革命刻苦钻研技术,拜贫下中农为师,广泛搜集偏方、验方。几年来,我先后搜集了五十多种偏方,写了三万多字的偏方记录,学习了一些有关的中西医药书籍。一面学习,一面实践,这样,逐步掌握了医疗技术。
一九七四年,贫农社员贾连科患了半身瘫痪病,我下决心为他治疗。我跑了五个医院学习治疗偏瘫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用电疗和快针疗法给病人治疗,同时,用药液进行穴位封闭。我晚上给病人熬药、扎针,白天扶着病人活动,一直坚持了三个月,病人终于恢复了健康,四个月以后,就参加了力所能及的劳动。
斗争实践,使我认识到政治和技术的关系是纲和目的关系。我们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要为革命努力钻研技术。“四人帮”到处打棍子,扣帽子,其目的就是要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以便他们乱中篡党,乱中夺权。我们一定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彻底清算“四人帮”在卫生战线上的流毒,遵照华主席提出的“要提倡为革命学习文化,学习技术,精通业务,又红又专”的重要指示,努力掌握医疗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第2版()
专栏:

一百四十次送医上门
今年春节前的一天,驻河北省隆化县的北京部队某部卫生员刘文成正忙着搬运药箱,贫农社员宋国章热情地过来帮忙。小刘发现宋大爷老是用左臂挟药箱,右胳膊活动有些困难。原来,宋大爷的右胳膊去年夏季摔断过,经过治疗,骨头长好了,可是,胳膊还是伸不直,抬不起,已经八个月不能上山干活了。
小刘立即给宋大爷做了检查,发现臂神经已经损伤,肌肉开始萎缩。小刘想,这个病可没啥特效药,得坚持长期针灸、按摩才行,便下决心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为宋大爷治好胳膊。
打这以后,小刘每天两次来到宋大爷家给宋大爷进行按摩、针灸,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开始,用按摩疗法,效果不明显;后来改用针灸疗法,宋大爷年迈体弱,受不了强烈的针刺感,怎么办?小刘就向有经验的老医生请教,又经过反复试验,决定在用按摩疗法的同时,给宋大爷服用舒筋活血的药物。
有一次,小刘病了,发高烧,同屋的战友要代替他去给宋大爷治病,小刘说:“我情况熟,还是我去。”说完,他吃了两片药,背起药箱就走了。一到宋大爷家,小刘就拉起宋大爷的胳膊左右活动,上下推拿。一个小时过去了,小刘的额角渗出豆粒大的汗珠,手也颤抖起来,但他仍然坚持按摩。
日复一日,整整七十天,小刘一百四十次登门送医。宋大爷的胳膊终于活动自如了。现在,宋大爷又回到农业学大寨第一线,甩开膀子大干了。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下放在广西德保县足荣公社卫生院的天津医务人员,深入壮家瑶寨,热情为少数民族服务,受到壮、瑶族社员的赞扬。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