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学习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体会
  安徽省教育局 曾定全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的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知识分子的情况如何,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得怎样,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极大。毛主席十分重视知识分子问题,早就为我党制定了“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敬爱的周总理为贯彻执行毛主席制定的知识分子政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党内修正主义路线的头子,为达到他们篡党夺权的反革命目的,总是歪曲、篡改、破坏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刘少奇是这样,林彪是这样,王张江姚“四人帮”更是这样。
“四人帮”反党集团篡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蓄意颠倒团结与改造的关系,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主席指出,对知识分子“为了改造,先要团结”。而“四人帮”及其余党则胡说什么“只有教育改造好知识分子,才能团结好知识分子”。粗粗看来,这只是颠倒了团结和改造的次序,其实是从根本上歪曲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毛主席早就指出:知识分子的问题首先是思想问题。对思想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我们党制定知识分子政策的明确原则。为此,毛主席曾多次严肃地批评那些对知识分子不讲团结的人,是不懂得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知识分子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的区别;不懂得为地主资产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和为工农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的区别;不懂得资产阶级正在拚命地同我们争夺知识分子。“四人帮”制造、散布所谓改造好了再团结的谬论,是直接反对毛主席为我们党制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
在我国,必须搞好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和改造的工作,是由知识分子在我国革命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知识分子常常起着先锋和桥梁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的传播,首先就是通过知识分子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在学习、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批判国内和国际的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以及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毛主席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求我们党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是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没有这种团结,这个专政就不能巩固。”毛主席还指出:“工人阶级应欢迎革命的知识分子帮助自己,决不可拒绝他们的帮助。因为没有他们的帮助,自己就不能进步,革命也不能成功。”“四人帮”完全否定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对知识分子进行极其恶毒的咒骂。什么文化大革命前“培养的学生基本上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起了破坏作用”呀,什么“教师象一群苍蝇叮在臭肉上”呀,等等,把工人阶级的朋友,打成了工人阶级的敌人,把革命的同盟军,打成革命的对象,把知识分子列入另册,这是为什么呢?是为了搅乱阶级阵线,破坏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和知识分子的团结,破坏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削弱工人阶级的领导,以达到他们篡党夺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
我们对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解放前,知识分子中间,除了一小部分投靠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并为其服务而反对革命的以外,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他们程度不同地要求改变现状。解放后,我国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战无不胜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工人阶级的坚强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大威力,为知识分子抛弃资产阶级世界观,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事实正是这样,建国以来的历次运动,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实践证明,多数或大多数知识分子是能够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他们是热爱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的,他们中间有许多人正在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一部分人已经成为共产主义者。我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
“四人帮”对知识分子满口“改造”,似乎很“革命”,其实,他们是打着“反修正主义”的旗号大搞修正主义。团结和改造,是我们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包括业务上的改造),是一个长时期的任务。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组织知识分子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他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结合斗争实际对他们进行不间断的细致的思想教育,使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不断得到改造,这正是我们党非常重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表现。
“四人帮”在知识分子政策问题上,不仅颠倒、割裂了团结和改造的关系,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而且偷换了改造和团结的阶级内容。“四人帮”喊得震天响的“改造”,究竟是些什么货色呢?戳穿了说,就是要使广大的知识分子信奉他们的那一套,如“张春桥思想”之类修正主义货色,为他们篡党夺权卖命。在他们看来,跟着他们跑,顺着他们的指挥棒转,为他们摇旗呐喊,拍马溜须的就是改造好了,否则,就以没有改造好为借口,进行排斥、打击和迫害,实行法西斯专政。事实不正是这样吗?他们对教师李春光和朱锦多等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不正是这样做的吗?他们对知识分子身上的一些缺点、弱点,任意夸大,无限上纲,他们早已胜过假洋鬼子,岂止不准革命,简直是不准活命了。
“四人帮”对广大革命知识分子是那样肆虐,他们所要团结的,又是些什么货色呢?让我们看一看他们的知识分子“样板”,真相就大白于天下了。你看:老右派变成了大左派;胡风分子,进了他们的写作班子;一贯腐化堕落分子,成了他们的座上客;那个现行反革命分子张铁生成了他们大树特树的“英雄”。对这一堆真正是叮在修正主义臭肉上的“苍蝇”,“四人帮”不但给他们戴上一顶顶桂冠和花环,而且还给这一伙“吃特等饭,坐特等车”,谁都讲不得,碰不得。十分清楚,原来他们所团结的,就是倒在他们怀里,拜在他们脚下,结在他们帮里,充当他们篡党夺权御用工具的那些人。
我们重视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并不是取消对知识分子的改造,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实行对知识分子的改造。但是,我们所说的改造,与“四人帮”的所谓改造,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要把知识分子引向前进、革命,使之成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而“四人帮”妄想把知识分子引向倒退、反动,变成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鹰犬。同时,在如何改造问题上,“四人帮”继承了孔老二、刘少奇的衣钵,搞“闭门思过”、“关门修养”。我们是让知识分子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改造,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工人阶级的一项光荣使命。毛主席教导我们:“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而造成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新部队,就包含从旧社会过来的真正经过改造站稳了工人阶级立场的知识分子。毛主席又指出:“为了充分适应新社会的需要,为了同工人农民团结一致,知识分子必须继续改造自己”。当前,在批判“四人帮”的斗争中,我们广大的知识分子,一定要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坚定不移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改造世界观,刻苦钻研业务,又红又专,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第2版()
专栏: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袁裕明
天津市勤俭中学二十三岁的青年教师袁裕明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受到共青团天津市委的表彰。
一九七三年,十九岁的袁裕明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天津市勤俭中学,担任初中一年级二班的班主任。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当时的教学秩序很乱。他接的这个班又是全校有名的“乱班”,学生上课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教室里说话的,打逗的,睡觉的,干什么的都有。在党支部领导下,他针对学生中是非界限不清的问题,组织了大讨论,帮助学生划清什么是无产阶级的“反潮流”精神,什么是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什么是严格管理,什么是“师道尊严”;什么是为革命学文化,什么是“分数挂帅”、
“智育第一”。还发动学生写小评论,开展一事一评活动。同时,根据校党支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学理论,反腐蚀,学雷锋,见行动”的活动。深入细致的工作收到了效果。班级开始出现新气象。
袁裕明反复学习毛主席光辉的《五·七指示》,坚持“以学为主”,他还把自己的想法同一些学生家长交谈,他们都很支持,使他更加坚定了教好社会主义文化课的决心,发现学生作业完成得不认真,哪怕是一个等号,一个数码都要仔细批改,以提起他们的重视。课堂上他认真讲课,从不敷衍,课下主动征询同学们的意见,有不明白的问题,都耐心地进行解释,从不放任自流。从一九七五年起班里建立了早自习制度,开展互帮互学活动。为了教好社会主义文化课,袁裕明订了自学规划,早起晚睡,每天除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外,总要用三个多小时钻研业务。几年来,由于袁裕明始终抓住文化课教学不放,全班学生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一直保持良好。
袁裕明注意在政治上关心学生。他经常组织学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介绍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学习方法,带领学生参加现实斗争,还和学生一起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目前,班里助人为乐、一心为集体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桌椅今天坏了明天早晨就修好了;玻璃偶尔打碎了,不知谁悄悄安上了;同学们自己动手绑了个墩布,搞好清洁卫生工作。在校外,舍己为人,扶老携幼,拾金不昧,遵纪守法,爱护公物也蔚成风气。
两年多来,有二十六名学生加入了红卫兵,五名红卫兵加入共青团;班团支部、红卫兵分队连续评为先进集体。全班四十六名同学的家袁裕明普遍进行了访问,多的几十次,少的也不下七、八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同学们说:“袁老师真是把心都掏给我们了。”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