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鲍狄埃敲响的警钟和战鼓
张英伦
一八七一年,在巴黎公社的五月流血失败的第二天,隐蔽在巴黎工人区的公社委员、无产阶级诗人鲍狄埃面对资产阶级的白色恐怖,挥笔写成气冲霄汉的无产阶级光辉战斗诗篇《国际歌》。一八八七年六月,这首诗在鲍狄埃最后一部诗集《革命歌集》中首次发表,迄今正好是九十周年。
列宁曾经指出:“公社被镇压了……但是鲍狄埃的《国际歌》却把它的理想传遍了全世界。”(《列宁全集》第36卷第210页)
《国际歌》原诗除副歌外共有六节。列宁的崇高赞誉,不仅适用于工人作曲家狄盖特为之谱曲的《国际歌》原诗的第一、二、六节,也同样适用于其余三节,因为它们都是公社伟大思想的结晶。
众所周知,普法战争(一八七○——一八七一年)是公社革命的直接导火线。战争前夕,在马克思、恩格斯教导下的第一国际巴黎支部谴责这场“争夺霸权的战争”是“犯罪的胡作非为”。战争爆发并转变为反对法国人民的战争后,巴黎无产阶级举行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起义。曾为公社的伟大思想忘我战斗的鲍狄埃,在《国际歌》诗稿第五节中号召各国无产阶级“和平相处打暴君”,宣称“我们的子弹专门对付自己的将军”,正是对公社以国内革命战争反对大国霸权主义战争的历史经验的艺术概括。
马克思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两篇宣言中提醒人们:“在这场自杀性斗争的背景上,显现出俄国的阴森形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7页)指出沙皇亚历山大企图使普法双方两败俱伤、精疲力竭,而“使他成为西欧大陆命运的最高主宰”。(同上,第290页)正是在沙皇俄国即将坐收渔利,进一步争霸欧洲的新形势下,鲍狄埃在《国际歌》第五节中表达了反对大国争霸的思想原则,不言而喻,其锋芒首先是指向俄国的“阴森形象”。
值得指出的是,鲍狄埃用诗歌宣传反霸思想并非始于《国际歌》。早在他一八三一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少年诗神》中,就有不少出色的反霸诗篇。
一八一五年,沙俄占领芬兰和比萨拉比亚,并攫取波兰王国,由沙皇兼任波兰国王,美其名曰“皇亲联盟”。沙俄对波兰的霸权统治,激起波兰人民日益强烈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一八三○年,波兰首都华沙爆发了反对沙俄霸主的十一月大起义,重创俄国占领军。
鲍狄埃的同情和支持完全在正义的波兰人民一边。华沙起义刚刚被淹没在血泊中,他就怀着满腔义愤,写了一首题为《最后的希望》的歌,无情地揭露沙皇“喝勇敢的波兰人的血”,“要把高尚的自由埋葬,好让他的帝国建在废墟之上。”
鲍狄埃高度赞扬波兰人民大无畏的反霸斗争精神:
波兰,把你的怒火燃得更旺!
定要制止那庞然大物的扩张!
华沙被占领,但没有被征服!
每个爱国者都象壁垒样坚强。
宁死也不做亡国奴,
他们的英名将永世传扬。
他指责当时的法国政府在波兰人民孤军奋战时“坐视不理”。他坚信:沙俄霸权主义者的横行霸道终将“促成各国人民的联合”。鲍狄埃之所以非常强调欧洲人民在反霸斗争中的联合行动,是因为他看透了沙俄霸权主义者“先东欧,后西欧”的诡计。他在《哥萨克之歌》一诗中断言:沙俄把波兰的白鹰国旗砍倒在地,为的是铺平西进法国的道路;西欧听任沙俄蹂躏东欧,只能助长其扩张气焰,必将贻患自身。请听,在鲍狄埃的笔下,“野蛮的哥萨克兵喊叫”:
“我们不再惧怕骄傲的法兰西,
我们蹂躏着的正是她的屏障。
踏过这跌落尘埃的白鹰国旗,
向巴黎挺进的道路就在前方。”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俄、奥、普等国都企图称霸欧洲大陆,但其中以沙俄野心最大,到处扩张势力范围,必欲囊括欧洲而后快。所以,鲍狄埃在《这永远是一码事》一诗中又写道:
“灾祸中最可怕的灾祸,
威胁着焦虑的法兰西,
为使她更加不得安宁,
沙皇正在把军队召集。”
鲍狄埃称来自俄国的侵略扩张是“灾祸中最可怕的灾祸”,一语道出了沙俄霸权主义的最大危险性。
鲍狄埃是无产阶级的英勇战士,又是无产阶级的杰出歌手。他总是以实际行动为他在诗歌里宣传的真理而斗争。他在《我的命运》一诗中表示:为捍卫法国抵御外国的侵略扩张,“我愿献出一切:乐琴和臂膀”。
历史是不可能重演的,但历史上的某些现象,却可能惊人地相似。鲍狄埃上个世纪揭露和声讨老沙皇的远见卓识的反霸诗篇,今天看来竟象是针对新沙皇而发的,其现实意义并未稍减。在当今世界人民反对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特别是苏联霸权主义的斗争中,鲍狄埃虽然不再能够贡献他的“臂膀”,但他的“乐琴”却象警钟和战鼓,一如既往地唤起人们的警觉,激励人们的斗志。(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饱含辛酸和愤怒的嘲笑
——从一些政治笑话看东欧人民如何痛恨新沙皇
东欧广大人民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怀着越来越强烈的仇恨。在布拉格街头,在格但斯克工厂的车间,在索非亚的校园里,在巴拉顿湖畔的田野上……,各种各样讥讽新沙皇的政治笑话正在广泛流传。东欧人民用毫不容情的嘲笑,来表达自己对苏修侵略者和压迫者的蔑视、鄙视和仇视。他们把政治笑话当作一种斗争武器,揭露敌人,打击敌人。从下面一些流传在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的政治笑话,人们可以看到东欧人民对苏修多么切齿痛恨:浇的不是水
一辆苏联军车在东柏林大街上着火了,过路的人高兴地看着。突然从人群中跑出一个老人,提着一桶“水”,向军车还没有烧着的地方浇去。旁边的人叫道:“别管它,让它烧去吧!”老人回答说:“先生,我这个桶里装的是汽油。”
“暂时”是什么意思?
两个捷克斯洛伐克人在议论苏捷之间一九六八年签订的所谓苏军“暂时留驻”捷境的条约。
甲:“你知道‘暂时’是什么意思吗?”
乙:“在俄语字典里,‘暂时’就是比‘永久’少一天。”哪个国家最长?
两个保加利亚人在咖啡馆漫谈。
甲问:“你说世界上哪国最长?”
乙答:“智利。”
甲说:“如果说智利最长,从智利的一端骑马走到另一端需要多少时间?”
乙答:“我看最多一年就行了!”
甲说:“可是,苏联十多年前就说要从匈牙利撤军,撤到现在也没有撤出去。你想,匈牙利这个国家该有多长啊!?”
为什么人干杯?
几个波兰人在喝酒。一个举杯说:“朋友们,为波兰铁路工人的健康干杯!”
“为什么单为铁路工人干杯?”
“哎呀,你想想,如果没有铁路工人,我们就得把波兰的煤背到俄国去。”
长颈鹿和母牛杂交
“米丘林把长颈鹿和母牛杂交了。”
“为什么?”
“因为这种杂交动物可以在波兰吃草,在苏联挤奶。”
“经互会”的“成效”
有人问:“经互会”的工作怎样?
“很有成效,也很简单。我们生产煤砖,我们把这些煤砖出口到匈牙利,从匈牙利我们换回汽车,再把这些汽车向保加利亚出口,换回猪肉;我们把这些猪肉制成火腿、脂肪、香肠,再出口到捷克斯洛伐克,从捷克斯洛伐克换回机器;我们把这些机器出口到波兰,从波兰换轮船;我们把这些船出口到苏联,从苏联换回煤,用这些煤做成煤砖。”……
俄国作家果戈理说过:“嘲笑是件伟大的事情。它虽夺不了生命,也夺不了庄园,但是有罪的人在它面前就象一只被缚起的兔子。”东欧人民机智幽默的政治笑话,活生生地勾划出了苏修霸主的丑恶嘴脸。 (季讷)


第6版()
专栏:天象地理

超级大国垂涎的海底锰结核
海青
在目前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关于开发国际海底资源的问题,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妄图垄断、掠夺世界海底资源的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浩瀚的海水,覆盖着占地球百分之七十一的海底。这里蕴藏着丰饶的矿产资源,其中锰结核就是引人注目的深海底层矿产之一。
锰结核,又叫锰矿球或锰团块。它的外形大多为球状。一般直径在半厘米到二十五厘米,个别的可达一米以上。在菲律宾以东五百多公里的海底,曾采得一颗重八百五十公斤的巨型锰结核。
锰结核是由海水中锰的氧化物沉积而成。把它切开来看,一层层酷似树木的年轮。核心是一些砂粒或生物遗骸的碎块或火山的碎屑,四周由铁锰氧化物和粘土矿物相间成层,构成同心圆状的美丽图案,记载着结核形成过程和生长发育的历史。
锰结核富集的元素有数十种之多。其中锰、镍、铁、铜、钴的含量是相当可观的。
锰结核大多分布在水深三千六百米到六千米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海底。某些海区在一万米的深海底也有发现。但目前有开发经济价值的要数太平洋海域,有人估算其储量可达一万亿到一万六千亿吨,约占世界海底锰结核总储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有人估计,仅太平洋锰结核中,就含有二千亿吨锰、五十亿吨铜、三十亿吨钴、九十亿吨镍。如果按目前的消耗水平,锰可用二万四千年、铜六百年、镍一万五千年、钴十三万年以上。大大超过同类矿物的陆地蕴藏量和可用年数。但是要从海底把锰结核开采出来,也不是轻而易举的。通过海上试验,试采方法有气吸法、气压法和链斗法。
据估计,年产三百吨锰结核的公司每年纯收入可达一点五至二点六亿美元,年收入达总投资的百分之七十三。锰结核的开发还会对原料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甚至造成一些金属原料价格下跌,对生产原料的发展中国家非常不利。
两个超级大国由于争霸和扩张的需要,在锰结核的调查、研究、试验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竞争,竞相制定庞大的“海洋探索”计划,把它们的黑手伸向各大洋。它们掠夺成性的丑恶行径,激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不满。在第三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坚决要求下,一九七○年联合国大会曾宣布深海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继承之财产”,任何国家和个人均不得自行开采。
世界各大洋的国际海域本应属于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拟订有效的国际制度和建立相应的国际机构进行管理和开发,决不允许一两个超级大国无视第三世界各国的利益,擅自开采和攫取深海矿产资源。(附图片)
(下图为太平洋底的锰结核,距海底三米处拍摄)


第6版()
专栏:外报札记

美国人口南移的浪潮
林晖
近些年来,美国人口从工业重心的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向传统的农业地带南部和西部不断迁移。美国报刊对于这种情况纷纷作出报道和议论。
美国人口南移,开始于六十年代中期,而在七十年代迅速发展。美国《时代》周刊说,“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五年,从东北部和北部中区各州向南部和西部各州移入的人数已达二百五十三万七千人”。在同一时期,包括纽约、芝加哥、底特律在内的一些东北部、中部地区的大城市,人口不断地减少。预计到一九八○年,美国全国十个最大的城市中将有六个位于南部和西部各州的所谓“阳光地带”。
“人口移动为什么会形成一股浪潮呢?”《时代》周刊认为,“几乎所有外迁的人都抱怨充斥街头的行凶抢劫、盗窃、引诱儿童吸毒等等事件”,“还有许多人是因为校舍过于拥挤、污染、噪音干扰等原因迁走的。沉重的捐税和昂贵的生活费用也是造成人口移动的原因”。
这种人口南移,已经影响了美国工业的布局。美国《幸福》杂志列举的美国五百家最大的公司,十七年前只有七十九家在南部和西部,现在增为一百一十四家。得克萨斯州的港口休斯顿,人口从三十万增至一百四十万。南部港口新奥尔良和休斯顿已成为仅次于纽约的远洋航运最繁忙的大港口。西部加利福尼亚州成了美国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州。
美国报刊还谈到了人口南移在政治上的影响。它们估计,如果人口南移趋势继续下去,一九八○年后南部和西部各州将在美国众议院第一次拥有多数席位。
美国东北部一直是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些地区的居民争向南部迁移,反映了广大美国人民对现实的不满。但是南部所谓“阳光地带”的社会弊病,其实也并不亚于东北部地区。在那里,美国劳动人民也决不可能生活得更好一些。


第6版()
专栏:外国谚语

外国谚语
(日本)*恶友的笑脸莫如良朋的怒容。*魔鬼念经难成佛。*把蛇放进竹筒也不会变直。*喂了狗,咬了手。*不要轻视无能的敌人,不要害怕狂暴的对头。*雨过天晴忘笠帽。*一箭易断,十箭难折。*一个神人,不如十个愚人。*浅川要当深河渡。*井蛙不知有大海。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人与车
司马达
拿破仑说过:“在巴黎,人们因马车而不因品德被人重视。”
法国大革命前,国王路易十六有一千八百多匹御马和二百一十七辆马车,专供出巡狩猎、饮宴游乐之用。波旁王朝的王亲国戚与文武百官,也是上行下效,拥有大量豪华马车。那时候,高车驷马不光是代步的工具,而且是财富、权势与地位的象征。
从十八世纪以来,时光过了近两百年,封建时代的宝马香车早就成了历史陈迹。可是当年巴黎王公贵族的这种遗风,不但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而且在号称“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照样盛行。
莫斯科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如今无不以拥有私人汽车为荣。对于西方的高级轿车,更是醉心拜倒,趋之若骛。许多访问过苏联的外国人士亲眼看到,勃列日涅夫本人就是一个十足的西方汽车迷。他的私人车队,包括好多辆英国、西德、美国各种牌号的高级轿车。其豪华阔绰的程度,虽然未必比得上路易十六,至少也不在西方垄断资本巨子之下。
在资本主义复辟后的苏联,私人汽车川流不息,已成了莫斯科街头的常见景象。苏修就此吹嘘说:“我们的财富在逐年增加”,“现在私人汽车也不罕见了”。
可是,真正能够拥有私人汽车的究竟是谁呢?当然不是辛劳终日所得无几的劳动人民,而是那些有财有势的苏修权贵。
他们乘着私人汽车,风驰电掣,招摇过市。有的开往专收外币的内部商店采购进口货品,有的带着华服美饰的眷属登上剧院包厢,有的奔向豪华餐馆一掷千金大摆宴席,有的离开闹市驶往别墅消度周末。对于这些高官厚禄的权贵来说,私家汽车不但成了生活的必需,也是特权的标志。
“克里姆林宫不能不考虑要求拥有小汽车的人们的压力,因为这些人是上层人物。”——英国《卫报》这样写道。曾在莫斯科采访多年的《纽约时报》记者史密斯也说:“苏维埃新贵们从西方学来的最时髦的地位象征,是西方昂贵的豪华小汽车”,苏联“上层社会的风气愈来愈象革命以前的俄国了”。
私人汽车的增多,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苏联人与人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说明苏修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同广大劳动人民之间鸿沟的扩大。古往今来,有产者和剥削者总是位愈尊而德愈卑。他们骄奢淫逸,作威作福,必然逃不脱历史的惩罚。
当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迫使路易十六钻进马车深夜乔装逃亡,结果还是被革命人民抓回巴黎,上了断头台。别看苏修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开着快车在资本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道上跑得欢,其实,他们不过是在重蹈历来国际吸血鬼和冒险家们的覆辙。


第6版()
专栏:

开垦
(菲律宾画家弗朗西斯科这幅油画描绘了勤劳的菲律宾劳动人民形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