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委内瑞拉《最后消息报》发表文章
毛主席划分三个世界理论具有广泛战略意义
各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压迫或侵略
新华社加拉加斯一九七七年五月二十八日电 委内瑞拉《最后消息报》五月二十八日以《三个世界的理论》为题发表署名文章,热烈赞扬毛泽东主席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
文章说:“三个世界的理论,是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一个具有广泛战略意义的理论,已经得到所有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广泛支持。”文章说:“必须从研究世界历史和仔细分析各个阶段的变化出发才能理解这个理论,才能恰如其分地衡量其革命意义。”
文章指出:“背叛马列主义原则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修正主义集团,在苏联复辟了资本主义,建立了国家垄断资产阶级,对东欧国家推行‘有限主权论’。由于发生了这一质的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已经不复存在”。
文章指出,“苏联已经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因而,今天第一世界是由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组成的”。
文章指出,第二世界是由介于两个超级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那些发达国家构成的。第三世界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它地区的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章指出:“无疑,第三世界国家同第二世界国家存在矛盾,其中一些国家还同第三世界国家保持着殖民关系。但是,主要矛盾是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一切受这两个超级大国控制、压迫或侵略的人民和国家都必须团结起来反对它们。”


第5版()
专栏:

苏丹下令驱逐四十名苏联外交官和使馆人员
苏丹和埃及强调紧密团结共同对敌保卫红海安全
苏丹《天天报》揭露苏联企图建立对埃及和苏丹的包围圈
新华社喀土穆一九七七年五月三十日电 据苏丹《天天报》五月三十日报道,苏丹政府已下令驱逐四十名苏联驻苏丹大使馆的外交官和使馆人员,限令他们在一星期内离境。
这是苏丹政府继五月十二日下令赶走苏联在苏丹的军事专家并关闭苏联驻苏丹大使馆的军事专家事务办事处后采取的又一重要行动。
新华社喀土穆一九七七年五月二十九日电 据苏丹通讯社报道,苏丹和埃及部长级最高联合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从五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在喀土穆举行。
苏丹副总统兼总理拉希德·塔希尔·巴克尔和埃及总理马姆杜·萨利姆出席了会议。
会议结束时发表的联合公报说:“双方对于外国为了破坏非洲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干涉非洲并使用雇佣军侵略某些非洲国家表示关切。双方重申他们坚持履行保卫非洲安全和利益的义务。”
公报说:“双方将紧密团结,共同努力保卫红海的安全,使红海摆脱大国的争夺和野心。”公报赞扬今年三月红海沿岸四国首脑在塔伊兹的会晤,祝贺吉布提人民独立。公报说:“双方准备为加强吉布提的独立作出贡献。”
公报强调,双方“将尽一切努力解放被以色列占领的阿拉伯土地和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
公报说:“双方表示坚决支持南非人民、津巴布韦人民、纳米比亚人民同野蛮的种族主义势力进行的英勇斗争。”
公报说:“会议讨论了有关下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问题。双方一致认为应继续努力使不结盟国家摆脱大国势力的争夺。”
公报说,双方欢迎“埃及和苏丹之间的兄弟团结”,重申“他们在反对和粉碎威胁苏丹和埃及安全的侵略行动的斗争中的共同职责”。公报说:“对苏丹的任何侵略就是对埃及的侵略;对埃及的任何侵略就是对苏丹的侵略。”
会议还就加强两国在农业灌溉、工业、矿业、交通运输、教育、卫生和文化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
根据这些协议,苏丹和苏伊士港口间的海路将开放,苏丹对埃及的牲畜和肉类的出口税将削减百分之五十,两国间的一些日用品税收将缩减或取消等。
新华社喀土穆一九七七年五月二十九日电 苏丹《天天报》五月二十九日发表文章,揭露苏联在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罪恶活动。
文章说:“苏联喜欢打着支持阿拉伯民族的旗帜,但是,它的真正目的是把中东置于为它自己利益服务的不战不和状态。”
文章说:“萨达特总统赶走苏联军事专家和废除埃苏条约,使苏联极为恼怒和不安,它怕其它国家仿效埃及,起来造苏联的反。因此,苏联企图包围埃及,在埃及国内制造混乱以便推翻埃及政权。”
文章还说:“苏联策划推翻苏丹政权的侵略阴谋,并且拼凑亲莫斯科的政权来取而代之。”
文章说:“苏联正在向黑非洲渗透。”“苏联在支持解放运动的旗号下进入非洲。事实表明,苏联在非洲不是支持民族解放运动,而是进行推翻民族主义政权的活动。”文章说:“苏联支持入侵扎伊尔。”
文章指出:“苏联毫不迟疑以不同的伪装、通过种种手段渗入非洲。在它直接参与的活动遭到失败后,它就让它的代理人出来干,而克里姆林宫的先生们则进行指挥。在扎伊尔,苏联用古巴政权作为它打入非洲的先锋。”
文章强调说:“我们很清楚莫斯科在非洲的目标。它想在非洲大陆建立针对埃及和苏丹的包围圈。”
文章说:“苏联在红海的出现,将使红海变成国际势力争夺的场所。但是,红海地区的国家已经提高了警惕,并且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对付野心家们要把这个地区变成国际争斗场所的罪恶活动。”


第5版()
专栏:三言两语

三言两语
苏修军队的喉舌《红星报》大声疾呼要“警惕”一种“意识形态的颠覆活动的危险性”,说不能对此“估计不足”,要“准备反击”。究竟有那些“危险性”,使苏修神经如此紧张呢?《红星报》表明,它对国际舆论揭露苏修军事实力增长、呼吁对付苏联威胁一点,特别恼火。好,这就对了,国际舆论打中了苏修的要害了。但这决不限于“意识形态”方面,还有各国人民真刀真枪的反侵略和对付战争危险的军事准备。也就是:敌人在磨刀,我们也要磨刀。不管苏修怎么“估计”,怎么“反击”,各国人民的准备都只能加紧,不能放松。这又叫“针锋相对”。
英国一个名叫阿切尔的军事专家发表一种谬论,竭力鼓吹西欧国家要发展常规部队来对付发展中国家的“威胁”。此人可谓不识时务到了极点。今天,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国家都同样受到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欺负。第二世界的国家如果对第三世界的国家采取平等相待、尊重他们主权、同他们发展互利关系的政策,就根本不存在什么需要对付的发展中国家的“威胁”。当然,如果第二世界的国家想要维护甚至扩大他们在第三世界的殖民利益,那末这种“威胁”倒确实存在的,然而这又岂是发展常规部队所能对付得了的?看来,这位英国“军事专家”,不仅不懂政治,而且也不懂军事。


第5版()
专栏:

西德《共产主义人民报》发表文章
谴责苏联肆意掠夺第三世界国家自然资源
印度报纸揭露苏“援”骗局,对印苏经济关系表示不满
新华社波恩一九七七年五月二十九日电 西德共产主义联盟机关报《共产主义人民报》不久前刊登一篇文章,揭露苏联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资源。
这篇题为《剥削第三世界是苏联原料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的文章指出,“最近苏联曾多次要求提高原料价格”,其目的是:一方面“以第三世界的正当要求为掩护从同经互会国家的原料贸易中获得最高利润”,“另一方面就是剥削第三世界”。
文章揭露说:“苏联向第三世界渗透的一个方法就是控诉老殖民主义分子和帝国主义分子,使自己能象披着羊皮的狼一样,剥削第三世界国家的劳动力和得到它们的自然财富。”
文章指出,“第三世界国家为争取比较高的、不受资本主义经济波动影响的价格而进行斗争,以便得到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的资金。这是正当的,因为这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但是,“苏联原料商人对第三世界的斗争造谣中伤。他们耿耿于怀的是‘健全国际原料贸易’。第三世界在什么地方团结起来,他们就以价格破坏者的面貌出现在那里,争夺市场,之后又抬高他们的(原料)价格,对于他们在已经建立了垄断地位的经互会国家中也提高价格。”
文章说,“苏联的原料政策的目的,一方面是使经互会国家保持依赖性,并向它们要求最高价格;另一方面,利用对老牌帝国主义的憎恨,挤入第三世界国家,以便掠夺原料资源。迄今为止(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用这种方式首先从伊朗和阿富汗得到天然气,从几内亚得到铝土矿,从伊拉克得到石油。从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五年他们从第三世界进口的铜比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年增加了一倍,进口的铅从零增加到一万二千吨,进口的石油从七百七十万吨增加到三千七百一十万吨。这些就是一项大规模的剥削和压迫计划开始的标志。”
据新华社讯 新德里消息:印度《商业旗帜报》最近发表文章,对印苏经济关系不满。
文章说,随着印苏贸易数额和价值的增加,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新的阴影。文章指出,在过去二十年间支配印苏贸易关系的各种规章,“尽管由于明显的理由而没有公开说出过,至今依然存在,并对我们重新规定技术和工业发展的经费和政策有相当的约束力”。
文章揭露苏“援”的钢铁厂、重型机器厂、制药厂等的设计、技术和设备,不仅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工厂,而且在苏联也是陈旧的货色。文章以苏联设计和修建的比莱钢厂为例说:“我们不仅没有得到世界上最先进的钢生产技术,而且甚至没有得到苏联最先进的技术。”文章说,印度从俄国进口的电子计算机不仅不及西方,而且价格高得出奇。文章说,俄国人的宣传工具及其在印度的追随者总是宣传印苏经济关系多么好,但是,“印度的宣传工具决没有同样宣传那种令人兴奋的欢乐曲,也许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行动。”


第5版()
专栏:

东德同美国、日本改善关系和发展经济合作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五月二十五日讯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外交部长菲舍尔最近向美国驻东柏林代办提出了包括十二项内容的改善两国关系的建议。
这些建议主要是:加强文化教育交流,签订邮政和海运条约,改善新闻工作者申请签证、旅行和工作的条件,两国官员定期会商,缔结一项领事协定等。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五月二十四日说,东德这些建议,是改善两国关系的“一个重大步骤”。
新华社柏林一九七七年五月三十日电 据《新德意志报》报道,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日本、日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经济委员会五月二十七日在柏林举行第八届会议,研究“更快地扩大两国间长期、稳定的经济和科技关系的进一步可能性和方式”。
参加会议的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日本经济委员会主席、东德外贸部第一副部长拜尔和日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经济委员会主席、新日本制铁公司董事长稻山嘉宽。
双方认为两国间近年来经济关系的发展是“积极的”。近年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努力发展同日本的经济关系。目前,它同日本的贸易额比六十年代末有了成倍的增长。


第5版()
专栏:

超级大国对印度的经济扩张
计世亚
苏联和美国在印度的争夺,是苏美全球争霸的一个组成部分。两霸竭力向印度进行经济扩张,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控制和掠夺。
(一)
印度独立初期,英国在印度的投资和对外贸易均占首位。从五十年代起,美国势力大举渗入,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取代了英国,成为印度最大的授“援”国和贸易国。截至一九七五年,美国对印度的经“援”总共达一百零三亿美元,占印度所得外“援”总额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一。美国对印度的私人直接投资额为三亿六千四百万美元,占印度全部外国私人投资的百分之十八左右。在印度还有近四百家美印合资公司。可见美国在印度拥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
一九五五年苏联开始打入印度,六十年代中期加快了步伐。截至一九七六年,苏联向印度提供的经济“援助”约二十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世界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英国、西德,而名列第五,占印度所得外“援”总额的百分之六点四。在贸易方面,苏印贸易急剧发展,一九七六年苏联已超过英国、美国而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国。在军事“援助”上,苏联也遥遥领先,超过二十亿美元,而美国仅为三亿四千万美元。
(二)
苏美对印度的经济扩张,各有如下不同的特点:
一、苏联的经济“援助”集中在印度官办的重工业,即印度的官僚资本。从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五年,苏联对印度的“援”建项目有九十个,已投产的有五十五个。苏“援”企业的产品在印度主要工业部门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重型机器制造百分之八十五,重型电气设备百分之六十,钢百分之三十,原油产量百分之六十,石油产品百分之三十五,电力百分之二十,冶金设备百分之八十。
苏联的“援”建,集中在一些大型的显眼的重工业企业,制造了一种帮助印度实现工业化的假象,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美国对印度的经“援”渗透到印度经济各个领域,其中半数是通过“四百八十号公法”向印度倾销农产品。到一九七五年止,印度通过该法进口美国粮食共达六千五百万吨以上。美粮在印度销售所得卢比,被用来建立卢比“对等基金”,受美国控制,这笔巨额基金是美国对印度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美国还把巨额的经“援”用于运输、电力、石油、化学、矿业、农田水利等部门,其数额大大超过苏联。
二、美国除经“援”外,还有大量对印私人直接投资,并以贷款的形式大力扶植印度的私人垄断资本,美国在印度的私营企业中拥有相当的实力。由于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扩张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因此,它的势力基本上还未渗入到这一领域。
三、苏联以军“援”占优势,而美国则以经“援”占优势。苏联的军“援”约为美国军“援”的五点七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印度的军火生产和军需供应。印度的一部分武器,特别是重型和尖端武器要依赖苏联。
四、苏联通过苏印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对印度的经济剥削,比美国等西方国家更加贪婪。苏联向印度出口商品价格一般比国际市场高出百分之二十至三十,而苏联从印度进口的商品价格则一般比国际市场低百分之二十至三十。苏印贸易,近十年来,印度大都是顺差,这种顺差,实质是苏联掠夺印度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由于:第一,苏印贸易以卢比结算,因此印度虽有顺差,却得不到它所需要的自由外汇,只能用来偿还苏联债务或被迫购买苏联的陈旧劣质商品;第二,苏联以“生产合作”和“定向生产”为名,掠夺印度大量原料,还规定印度生产苏联需要的某些产品,如纺织品、服装、皮革、鞋袜等,使印度对苏联的出口增加,而印度所急需的粮食、化肥、石油等商品,苏联又不能或不愿大量提供。
(三)
六十年代以来,苏联对印度经济扩张的步子加快。它通过扶植印度官僚资本影响印度政府。由于苏联的“援助”以重工业和军事为主,投合了印度大资产阶级妄图称霸南亚的野心,使得它在与美国争夺印度的斗争中一度占了上风。但是,第一、苏“援”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结果,使印度经济更加畸形;“援助”越多,矛盾越大。例如印度钢铁、重型机械等部门已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去年印度钢产量仅为六百万吨,但国内还销纳不了,约二百万吨钢材要向外寻找出路。第二,苏“援”加剧了苏联同印度私人财团的矛盾。它削弱了以塔塔为首的与美、英关系密切的重工业财团的垄断地位。尽管苏“援”使比拉等以轻工业为主的财团在机器设备的供应、苏印贸易的扩大等方面得到好处,但近年来由于苏联在贸易上任意压价,也引起它们的不满。第三、由于苏联对印度的经“援”数额不是很大,一九六七年以后基本上又未提供新的贷款,印度积欠苏联的债务仅剩五亿一千万美元,加上印度本国生产的机器设备有所增长,技术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对苏联的陈旧设备和落后工艺越来越不感兴趣。第四、苏联在对印度的“援助”和贸易上,巧取豪夺、专横跋扈,社会帝国主义的面目不断暴露,引起印度各阶层人士的普遍不满,苏联在印度的经济扩张正在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
一九七一年印巴战争后,美印关系冷淡,美国给印度的“援助”曾一度中断。但美国在印度经营的时间长,方面广,根子深,在印度的政治和经济势力仍然相当雄厚。印度的大资产阶级与美英等国的垄断资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资金、技术设备、原料、粮食等方面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这种情况还会继续下去,特别是在粮食这个根本问题上要受美国的支配。
看来,印度今后的对美、对苏经济关系不论出现什么局面,苏美两霸在印度的争夺仍将继续下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