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新沙皇的“非洲热”
其光
新沙皇患上了“非洲热”。在当今国际局势中,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俄国熊的黑手,伸向非洲的东南西北。莫斯科牌号的雇佣军侵占了安哥拉,还没有站稳脚跟,又进行新的冒险,入侵扎伊尔。在控制埃及、苏丹接连遭到挫败以后,苏式武器源源运进它们的北非邻国,对它们施加威胁和颠覆。在红海周围地区,原先已经设立了一些苏联军事基地,现在正忙于安排新的渗透。尤其对于南部非洲,是当前的主攻方向,苏修头目亲临部署。苏修喉舌《真理报》狂呼:“自由列车正在全速直奔好望角”。
社会帝国主义的扩张列车预定的终点站,仅仅是好望角吗?苏修另一家喉舌《消息报》写道:南部非洲“在许多方面决定着整个大陆的未来”。囊括整个非洲的野心毕露。
仅仅是非洲大陆吗?苏修《新时代》杂志泄露出:所以着眼于非洲特别是南部非洲,因为那里“集中了西方的最大经济利益”,关系到“西方重要战略意图”。《消息报》讲得更为明显:南非“是世界交通线中的关键部位之一;控制南非共和国,就意味着控制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部”。苏修搞非洲,是它争霸欧洲以至夺取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便是惯居欧洲寒冷地带的“北极熊”大患其“非洲热”的秘密。
在非洲有什么样的“经济利益”呢?非洲资源丰饶,矿产品种几乎应有尽有,钻石、黄金、锰、锑、铀、铬、铂、钴等产量,都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西欧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非洲的原料和市场。西欧需要的许多战略物资,大部分取自非洲。美国需要的十多种战略矿产,也大部分靠非洲供应。莫斯科的冒险家垂涎欲滴,他们的报刊上已经开列出了长长的清单,他们在那些非洲国家里“援助”勘探和开采各种矿产。他们就是想把非洲从西方的“战略后方”变为他们自己的“战略后方”。
在非洲又有什么样的“战略利益”呢?非洲地扼两条重要海上通道。一条是从波斯湾经印度洋绕好望角到大西洋的通道。西方进口的战略物资的百分之七十,欧洲进口的石油的一半多、进口粮食的四分之一,以及美国进口石油的五分之一,要经过这条航线,因之被称为西方的“海上生命线”。另一条是从波斯湾经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到大西洋通道,输往欧洲和美国的一部分石油等物资要经过这条航线。苏修这些年来煞费苦心,在非洲四周沿岸谋求建立一连串军事基地、变相基地或立足点,都是在这两条通道上。它目前特别激烈争夺的两角——好望角和非洲之角,恰好扼守这两条通道的咽喉。
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同美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战略重点在欧洲。苏修不仅不断加强在欧洲南北两翼的部署,对西欧构成钳形夹击之势,而且从非洲进行更大的迂回包围,企图扼杀西方的“海上生命线”,抢占西欧的“战略后方”,而置西欧于死地。争夺非洲,正是争夺欧洲的一场外围战。
莫斯科的报刊公开谈论:非洲特别是南部非洲,是西方“最薄弱的环节”。这大概是那里的战略家选择从非洲突破的依据。在他们看来,接替老牌殖民主义的美国新殖民主义衰弱了,该是他们最新型的社会殖民主义取而代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统治者居然还在做着统治非洲的美梦!
他们看不见,几个世纪受尽奴役屈辱的非洲,已经成为觉醒、战斗、先进的大陆。决定非洲命运的,是伟大的非洲人民。五十年代,非洲人民掀起了反对老牌殖民主义的浪潮。六十年代,非洲人民的斗争锋芒指向美国新殖民主义。到七十年代,苏修成为非洲最危险的敌人,非洲人民正在群起而攻之。
新沙皇的手伸到非洲,伸到全球,战线越来越长,力量日益分散。它自己也逐步出现更多的“薄弱环节”,处处挨打。在埃及、苏丹、扎伊尔等地反霸烈火不是已经把“北极熊”灼烫得直叫唤吗?有更多的地方在等着它哩!


第6版()
专栏:

非洲战略地位示意图 朱育莲绘


第6版()
专栏:

一衣带水千秋谊
——从历史剧《望乡诗》看中日人民友谊的一段佳话
萧溯
最近,在东京,一部反映日中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剧《望乡诗》正在公演,受到了日本观众的热烈欢迎。
《望乡诗》剧中人物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的盛唐和日本的以文化兴盛著名的奈良时代。当时,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已很频繁。献身于这一崇高事业的人士中最有名的有两个,一个是赴日传经讲学的中国高僧鉴真(渡日前已双目失明),另一个是毕生在中国从事文化活动的日本学者阿倍仲麻吕。日本文化界把鉴真和尚和阿倍仲麻吕誉为日中友好史上的“双璧”。
《望乡诗》剧的主人公就是阿倍仲麻吕。他于公元七一六年作为留学生来到中国,当时他还不到二十岁。阿倍仲麻吕到中国后起名叫晁衡。他在长安学习后,长期担任文化方面的官员,后来迁升为秘书监兼卫尉卿,可以说是掌管国家图书部门的最高官员。在他在中国工作的几十年间,日本曾多次派出遣唐使和大批留学生到中国,而阿倍实际上起了常驻中国的民间大使的作用,为两国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付出了巨大的精力。这位日本学者,还是一个热情豪迈、才华横溢的诗人,同唐代不少诗人结下情谊。在唐人诗集中,至今还保留着李白、王维、储光羲、赵骅等人写他的诗篇。公元七五三年,五十六岁的阿倍已经在中国度过三十六年,决定返回祖国。在依依惜别时,他与王维赋诗互赠。王维写道:“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阿倍回赠的诗句:“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读来极为深挚感人。
阿倍是和鉴真相邀一同乘船从扬州出发的。但是船到海上遇暴风,鉴真所乘的船侥幸航到日本,阿倍所乘的船却漂流到南海。阿倍在海上遇难的传闻,使他的中国朋友们不胜悲痛。李白写了一首题为《哭晁卿衡》的诗: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不过阿倍没有死,他跋涉几千里,于公元七五五年重返长安,继续担任要职,直到七十三岁逝世。这位日本学者和诗人,就这样为中日友好献出自己一生。
阿倍仲麻吕的生平事迹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可惜传下来的史料却很少。然而,正是这一点给艺术家们留下了驰骋想象力的广阔天地。《望乡诗》剧作者依田义贤和导演兼主演员河原崎长十郎以上述历史事实为主要线索,不仅塑造了阿倍仲麻吕的形象,而且把同时代的李白、杜甫、王维等大诗人以及其他一些人物的活动也穿插到剧情中。最近,河原崎长十郎发表文章指出,《望乡诗》的主人公“不仅是接触宫廷文化,而且接触江南的广大农村和在那里的劳动着的人们,可以理解到,正是这些人支撑着那个国家、支撑着文化”。为此,剧作家塑造了一个名叫玲花的贫农姑娘,使她从中国南方农村中出来,帮助仲麻吕。
剧名之所以叫做《望乡诗》,是因为阿倍仲麻吕在渡海之前写了一首怀念祖国的“和歌”(日本古典诗歌形式的一种)。歌的大意是: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阿倍冲破惊涛险浪,远离故国来到中国,一住便是五十几年,最后长眠于中国的大地。在航海艰难的古代,他的渴望看看家乡风物、与家人重聚的梦想没有能够实现。但是,他为培育日中两国人民的友谊而付出的坚毅的努力,却结下了丰硕的果实。《望乡诗》一剧在日本上演,生动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民一衣带水、千秋情深的传统友谊。
(下图为河原崎长十郎在《望乡诗》剧中扮演的阿倍仲麻吕的剧照)


第6版()
专栏:亚非拉反帝反殖史话

苏丹民族英雄马赫迪
彭晓文
翻开非洲历史,一八八一年苏丹民族英雄马赫迪的光辉事迹跃然纸上,动人心弦。他领导了非洲史上最大的一次人民武装起义,与诡计多端、阴险狡猾的英国总督戈登,进行了英勇卓越的斗争,终于击毙了戈登,使苏丹获得独立。马赫迪的名字是苏丹人民的骄傲。
穆罕默德·阿赫迈德·马赫迪出身于一个贫苦的造船工人家庭。幼年时在尼罗河沿岸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深知穷人疾苦。他宣讲伊斯兰教教义,谴责富人、阿訇、官吏和外国统治者欺压百姓的罪恶,赢得了穷苦人民的拥护。
一八八一年,马赫迪领导贫苦农民和渔民在阿巴岛举行武装起义。“宁拚千条命,不缴半文税”的口号,响彻了苏丹大地。到第二年年底,起义队伍由最初的三百多人很快发展到十几万人。一八八三年初,马赫迪指挥起义军攻占了敌军重镇乌拜伊德,解放了科尔多凡省。同年十一月,又把前来援救乌拜伊德驻防军的、由英国侵略军头目希克斯率领的一万多配备机枪大炮的大批远征军截击于途中,予以全歼。
不甘心失去苏丹这块肥肉的英帝国主义决定派“苏丹通”戈登前来镇压马赫迪起义。这个戈登,就是镇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阴险狡猾的戈登一到苏丹,一方面发告示,以“英国政府的军队……即日可抵喀土穆”相威胁;一方面极力拉拢和收买一些教长、部落酋长和起义军领导人,诱以金钱、官爵,企图分化瓦解起义队伍。与此同时,他还直接给马赫迪写信,封马赫迪为科尔多凡省的负责官员,表示要同马赫迪交朋友,商谈和议。戈登还随信送来一份“委任状”和一套华丽的官服,妄图诱使马赫迪充当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傀儡。
马赫迪一眼看穿了戈登的险恶用心,当即回信怒斥戈登的伪善,同时严正指出:“向我们投降,才是你的出路。”马赫迪还针锋相对,派人捎去一套起义者的服装,意即要戈登向起义军投降。戈登气得狂叫要“粉碎马赫迪”。他当时手下只有一千多守军,只得紧急请求英国政府速派大军支援。
当戈登在喀土穆的总督府里密谋策划如何“尽力镇压叛乱”的时候,具有远见卓识的马赫迪料到英军会来支援戈登,就率众加紧围攻喀土穆城,把戈登困在里边。他从起义军大本营亲自来到喀土穆城下部署和指挥攻城的战斗。一八八五年初一个晨星高照的凌晨,起义军发起了总攻击。成千上万的起义战士,高呼口号,冒着敌军枪林弹雨,英勇地冲进城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血战,完全拿下了喀土穆。在总督府里,一队起义战士在楼梯口遇见了惊慌失措的戈登,他们怒不可遏的骂道:“该死的家伙,你的末日到了。”话音未落,一杆长矛刺透戈登的胸膛,击毙了这个血债累累的殖民主义者。后来,起义军乘胜进击,于同年夏天先后解放了东部北部地区,把外国侵略军完全赶出了苏丹。


第6版()
专栏:

巴拿马运河的苦难
华毅立
“我看见祖国被截成两段,被瓜分,
我看见外国旗,象豺狼的爪,
插入祖国的土地。”
一位巴拿马诗人凝望着滔滔远去的巴拿马运河的碧波,义愤填膺地倾诉着祖国的苦难。
巴拿马是一个富饶美丽的中美国家。但它之闻名于世,更主要的是因为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是重要的世界性航道,全长八十一点三公里,横穿连接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陆的巴拿马地峡,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是人类工程史上一个伟大的成就。世界多少国家的劳动人民,用血汗和生命开辟了这条航道,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一下间缩短了一万多公里,便利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海上运输,也使美国舰队能够从大西洋迅速调往太平洋。
早在十六世纪,人们就曾设想在巴拿马地峡开凿一条运河。一九○三年,美国与巴拿马共和国签订了不平等的美巴条约,夺取了运河的开凿权,条约还规定美国永久享有运河区主权的权利。
一八八一年巴拿马运河开始开凿,到一九一五年完工,前后共三十五年,挖土方总共二亿一千万立方米。参加这项工程的,不仅有当地的印第安人,还有从非洲贩卖来的黑人,从南欧和东南亚招来的苦力,其中也包括中国人。巴拿马运河沿线山地起伏,沟谷纵横。开凿运河要开山劈岭,排干沼泽,工程艰巨。巴拿马地峡丛林密布,气候湿热,疫病猖獗,劳动条件极端恶劣。美帝国主义对各国劳工进行残酷压榨,造成大批工人死亡。据统计,沿着这条“死亡的河岸”,有七万多工人丧生。就是说,巴拿马运河的每一米,差不多夺去了一个人的生命。
巴拿马运河象一条绳索,捆住巴拿马的身躯,又象一支吸血管,源源不断地吮吸着巴拿马和拉丁美洲各国的资源。美国还把它侵占的运河区变成美国的军事基地。
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勇的巴拿马人民一直为维护国家的主权而斗争。巴拿马人民百折不挠的斗争,迫使美国从一九六四年开始与巴拿马政府进行了关于签订新的运河条约的谈判。巴拿马政府和人民坚决要求收回运河区的全部主权,要求废除一九○三年的美巴条约,以新的条约来代替,而条约期限不得超过二○○○年。英勇的巴拿马人民一定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第6版()
专栏:

“全民国家”怪现状
池北偶
在勃列日涅夫集团反动统治下的苏联,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社会弊病丛生。苏修当局一再实行“加强法制”,也无济于事。
“全民国家”顶呱呱,
犯罪兴旺又发达。
大官小官贪污成风气,
党阀党棍受贿算合法。
工厂厂长搞投机,
农庄主席惯倒把。
酗酒寻常事,
流氓满街耍,
少年吸毒品,
阿飞打群架,
黑市交易到处有,
妓女出没华灯下……
莫斯科城赶纽约,
列宁格勒赛罗马。
任凭他
警察频添增,
监狱屡扩大,
刑罚再加码,
克格勃喽罗忙乱煞,
统统是白搭。
君不见,
窃钩小偷坐班房,
窃国大盗笑哈哈。
乌拉,勃氏王朝的“太平天下”!


第6版()
专栏:

外国谚语
(阿拉伯)*别忘豺狼,备好棍棒。*狗就是狗,哪怕金圈套上头。*白的不一定是脂膏,黑的不一
定是椰枣。*发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慷慨的人从来不谈自己的慷
慨。*谁让狼代他放牧,谁就犯大错
误。*靠别人的干粮过日子,就得挨
饿一辈子。*水车搅不浑大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