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终生难忘的纪念
——毛主席纪念堂工地巡礼之四
从英明领袖华主席为毛主席纪念堂奠基培土的那一天起,全国亿万人民便都在关注着纪念堂工程的建设。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信件,象雪片一样飞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指挥部。人们含着热泪,用最美好的语言,缅怀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以最恳切的心情,要求亲自参加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
在沸腾的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上,成千上万参加义务劳动的群众,川流不息,一批一批地昼夜交替。他们当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农商学兵,也有革命干部、革命知识分子、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为早日建成毛主席纪念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把对毛主席无限崇敬、对华主席无比热爱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化为巨大的力量,倾注到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颂的动人事迹。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老木工刘平祥,今年六十七岁。领导上为了照顾他,安排他在幼儿园守夜看门。去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刘平祥从广播里听到华主席亲自为毛主席纪念堂奠基培土的消息,高兴得流下热泪。有一天他来到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指挥部,请求参加义务劳动。接待人员见他这么大年纪,再三劝他回去。刘平祥回到家里,心里很不平静。他又一次想起了解放前的悲惨遭遇,想起了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更加激起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第二天,他又一次来到纪念堂工程指挥部,含着眼泪对接待人员说:“我父亲为地主扛活累死了,我三岁就死了妈,哥哥给地主放牛摔死,妹妹被饿死,自己逃荒要饭。是毛主席把我从苦海里救出来。没有毛主席,那有我的今天?毛主席逝世后,我一连哭了几天。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打倒了‘四人帮’,为毛主席盖纪念堂,我怎么能袖手旁观?”接待人员听了这一番话,无不深受感动。经过研究,安排他在纪念堂外面干木工活。就从那一天起,刘平祥每天早上五点多钟起床,赶到工地劳动。晚上,他回到幼儿园,坚持自己的守夜看门工作。同志们见他这样劳累,多次劝他休息。刘平祥回答说:“毛主席他老人家为咱们穷苦人操了一辈子心,咱要为盖好毛主席纪念堂出最大的力。”半年来,他风雪无阻,早来晚归,为兴建毛主席纪念堂献出了一颗赤诚的心。
在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上,象刘平祥这样感人的事迹,真是说不尽,道不完。从祖国的黑龙江畔到南海诸岛,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很多工农兵群众不远千里来到北京,争着为兴建毛主席纪念堂作贡献。七十四岁的退休工人王敬思,听说自己原来的所在单位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参加纪念堂建设,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从自己家里挑选了一块准备盖新房的青砖,又从生产队找来一块瓦,背上瓦工工具,带着干粮,从天津武清县坐车来到北京。他拉着接待人员的手说:“毛主席是咱们穷苦人的大救星,盖好毛主席纪念堂,是八亿人民的期望。一九五九年我参加过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有施工经验。今天,我要为建造毛主席纪念堂,再次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盛意难却,接待人员满足了他的心愿。王敬思怀着无限喜悦的心情,一连干了三天。春节过后,他又一次专程来到北京,冒着风雪严寒,奋战在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上。
今年三月,北京市房山县南尚乐公社下滩大队,为毛主席纪念堂精心挑选了四十五棵红果树。五月八日上午,公社党委选派十名贫下中农,代表全公社几万名干部、群众,来到纪念堂工地栽红果树。为了表达对毛主席无限崇敬的感情,保证每棵红果树成长茂盛,他们细心地把肥和土搅拌均匀,把小石头一个一个捡出来。红果树栽好后,十位贫下中农仰望着雄伟庄严的毛主席纪念堂,个个激动万分,有人当场作诗,热情赞颂:“今日劳动很幸福,栽下棵棵红果树;毛主席恩情永不忘,红色果实映千秋。”
广大的工农兵群众,为自己能够亲自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的义务劳动,感到非常光荣和幸福。在这潮水般的劳动大军中,有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的老战士,有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年青一代,有来自全国的学大庆、学大寨的各路英雄,有戴红领巾的红小兵。要满足这样多的人的愿望,使大家能够为毛主席纪念堂的兴建流一把汗,对工地指挥部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少同志只能准许去劳动十分钟、半个小时。就是这样,大家也感到是终生难忘的纪念。驻守在隆化地区的铁道兵某部技师胡耀民,患结肠癌出院路过北京,一下火车就直奔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他对接待人员再三恳求说:“是毛主席给了我新的生命,让我为兴建毛主席纪念堂出把力吧!”接待人员陪他到工地劳动了十分钟,他激动地说:“这十分钟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使我永生难忘。我今后要继续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活着一分钟,就要奋战六十秒。”吉林延边卧龙钢铁厂党委副书记、朝鲜族女青年许金莲,去年十二月到冶金部汇报工作。临行前,全厂干部、职工一再叮嘱她,到北京后要代表大家到毛主席纪念堂工地挖锹土,搬块砖。许金莲来到纪念堂工地劳动了二十分钟。她兴奋地说:“时间虽短,情深意长,为的是表达我们边疆各族人民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还有许多同志,虽然不能亲临工地参加劳动,可是只要能为兴建毛主席纪念堂出一把力,同样感到自豪和骄傲。石家庄水利机修厂共青团员郑苏英,听到毛主席纪念堂开工的消息,特意换休一天专程来京参加义务劳动。当她知道工地当天不能安排时,主动提出只要能为纪念堂建设出把力,干什么都行。她见接待人员工作忙,就帮助打水、扫地;她看到电工安装电话,就爬上窗户帮助拉线。她忙了一整天,傍晚高高兴兴地坐火车回到自己的工厂上夜班去了。今年三月下旬,北京林学院附小一百多名红小兵,看到工人叔叔和阿姨们为毛主席纪念堂工地忙着搬运木材,立即提出:咱们也要贡献一份小小的力量。可是,他们小的只有七岁,大的也才十二岁,干些什么呢?红小兵们一合计,决定利用课余时间,年龄大的担负钉垒板劳动,年龄小的开展一壶水活动。每天下午,正当叔叔阿姨们累得满头大汗的时候,红小兵们一个个提着水壶,把一碗碗凉开水送到叔叔阿姨们面前。在他们的带动下,附近的矿业学院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清河二十中的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木板场,帮助做一些最细小的事情。
千千万万的革命群众,把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工地的劳动,化作继续革命的强大动力。北京重型电机厂党委书记孙济民,接到第二天到毛主席纪念堂工地劳动的通知后,激动得当晚不能入睡。他想起自己从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以来,在毛主席的谆谆教导下,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想起了瞻仰毛主席遗容的那天,宣誓要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永远前进的情景,思绪万千,激情满怀。第二天他很早就起了床,来到纪念堂工地。他虽然五十七岁了,身体还有多种疾病,在劳动中却和青年们比着干,一百多斤重的大木箱两人抬起就走。他心中想到毛主席,越干劲越大。劳动结束后,孙济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望着毛主席纪念堂,默默地表示:我要永远记住这最难忘的一天,用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劳动的这双手,更高地举起毛主席的伟大红旗,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听从华主席指挥,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北京大学历史系一位教员,在毛主席纪念堂开工不久,就几次冒着凛冽的寒风,到工程指挥部要求参加义务劳动。今年三月,他同北大师生员工一起,参加了工地的劳动,亲眼看到广大工农兵群众为了能早日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忘我战斗的动人情景。他觉得,虽然在工地只劳动了一天,受到的教育却是很深的。晚上,他挥笔写下了自己的决心:“刻苦学习争上游,俯首甘为孺子牛,结合工农求改造,继续革命迈大步。”
半年来,来自首都和全国各地共有七十多万各族革命人民,怀着对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无限崇敬的心情,代表全国八亿人民的心愿,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伟大工程的义务劳动。他们和纪念堂工程的英雄建设者们汇合在一起,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奇迹般地建设着雄伟庄严的毛主席纪念堂。他们要永远记住这个终生难忘的时刻,决心要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提出的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指引下,用在毛主席纪念堂工地劳动过的双手,高高举起毛主席的伟大旗帜,谱写出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北京日报》记者
新华社记者
本报记者
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的广大工人、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这是一建工人和干部一起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北京日报》 记者摄
在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上,处处摆开批判“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战场。这是六建工人和干部在现场批判“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的滔天罪行。
《北京日报》记者摄
“工地铁人”王学礼参加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后回到纪念堂工地,立即组织工人、干部认真学习华主席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掀起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新高潮。 新华社记者摄
来自首都和全国各地的义务劳动者,每天成千上万地涌上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为表达他们的共同心愿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华社记者摄
参加毛主席纪念堂施工的工程兵部队某部指战员,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大干苦干加巧干,高速、优质地完成了每一项施工任务。这是指战员们在冒雨施工。 新华社记者摄
参加毛主席纪念堂设计工作的八个省、市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听从华主席指挥,团结协作,精心工作,胜利完成这一伟大历史性工程的设计任务。 《北京日报》记者摄
台湾省籍的同胞怀着对毛主席无限崇敬的心情,在毛主席纪念堂参加义务劳动。 《北京日报》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终生难忘的纪念
——毛主席纪念堂工地巡礼之四
从英明领袖华主席为毛主席纪念堂奠基培土的那一天起,全国亿万人民便都在关注着纪念堂工程的建设。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信件,象雪片一样飞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指挥部。人们含着热泪,用最美好的语言,缅怀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以最恳切的心情,要求亲自参加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
在沸腾的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上,成千上万参加义务劳动的群众,川流不息,一批一批地昼夜交替。他们当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农商学兵,也有革命干部、革命知识分子、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为早日建成毛主席纪念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把对毛主席无限崇敬、对华主席无比热爱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化为巨大的力量,倾注到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颂的动人事迹。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老木工刘平祥,今年六十七岁。领导上为了照顾他,安排他在幼儿园守夜看门。去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刘平祥从广播里听到华主席亲自为毛主席纪念堂奠基培土的消息,高兴得流下热泪。有一天他来到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指挥部,请求参加义务劳动。接待人员见他这么大年纪,再三劝他回去。刘平祥回到家里,心里很不平静。他又一次想起了解放前的悲惨遭遇,想起了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更加激起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第二天,他又一次来到纪念堂工程指挥部,含着眼泪对接待人员说:“我父亲为地主扛活累死了,我三岁就死了妈,哥哥给地主放牛摔死,妹妹被饿死,自己逃荒要饭。是毛主席把我从苦海里救出来。没有毛主席,那有我的今天?毛主席逝世后,我一连哭了几天。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打倒了‘四人帮’,为毛主席盖纪念堂,我怎么能袖手旁观?”接待人员听了这一番话,无不深受感动。经过研究,安排他在纪念堂外面干木工活。就从那一天起,刘平祥每天早上五点多钟起床,赶到工地劳动。晚上,他回到幼儿园,坚持自己的守夜看门工作。同志们见他这样劳累,多次劝他休息。刘平祥回答说:“毛主席他老人家为咱们穷苦人操了一辈子心,咱要为盖好毛主席纪念堂出最大的力。”半年来,他风雪无阻,早来晚归,为兴建毛主席纪念堂献出了一颗赤诚的心。
在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上,象刘平祥这样感人的事迹,真是说不尽,道不完。从祖国的黑龙江畔到南海诸岛,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很多工农兵群众不远千里来到北京,争着为兴建毛主席纪念堂作贡献。七十四岁的退休工人王敬思,听说自己原来的所在单位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参加纪念堂建设,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从自己家里挑选了一块准备盖新房的青砖,又从生产队找来一块瓦,背上瓦工工具,带着干粮,从天津武清县坐车来到北京。他拉着接待人员的手说:“毛主席是咱们穷苦人的大救星,盖好毛主席纪念堂,是八亿人民的期望。一九五九年我参加过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有施工经验。今天,我要为建造毛主席纪念堂,再次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盛意难却,接待人员满足了他的心愿。王敬思怀着无限喜悦的心情,一连干了三天。春节过后,他又一次专程来到北京,冒着风雪严寒,奋战在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上。
今年三月,北京市房山县南尚乐公社下滩大队,为毛主席纪念堂精心挑选了四十五棵红果树。五月八日上午,公社党委选派十名贫下中农,代表全公社几万名干部、群众,来到纪念堂工地栽红果树。为了表达对毛主席无限崇敬的感情,保证每棵红果树成长茂盛,他们细心地把肥和土搅拌均匀,把小石头一个一个捡出来。红果树栽好后,十位贫下中农仰望着雄伟庄严的毛主席纪念堂,个个激动万分,有人当场作诗,热情赞颂:“今日劳动很幸福,栽下棵棵红果树;毛主席恩情永不忘,红色果实映千秋。”
广大的工农兵群众,为自己能够亲自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的义务劳动,感到非常光荣和幸福。在这潮水般的劳动大军中,有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的老战士,有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年青一代,有来自全国的学大庆、学大寨的各路英雄,有戴红领巾的红小兵。要满足这样多的人的愿望,使大家能够为毛主席纪念堂的兴建流一把汗,对工地指挥部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少同志只能准许去劳动十分钟、半个小时。就是这样,大家也感到是终生难忘的纪念。驻守在隆化地区的铁道兵某部技师胡耀民,患结肠癌出院路过北京,一下火车就直奔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他对接待人员再三恳求说:“是毛主席给了我新的生命,让我为兴建毛主席纪念堂出把力吧!”接待人员陪他到工地劳动了十分钟,他激动地说:“这十分钟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使我永生难忘。我今后要继续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活着一分钟,就要奋战六十秒。”吉林延边卧龙钢铁厂党委副书记、朝鲜族女青年许金莲,去年十二月到冶金部汇报工作。临行前,全厂干部、职工一再叮嘱她,到北京后要代表大家到毛主席纪念堂工地挖锹土,搬块砖。许金莲来到纪念堂工地劳动了二十分钟。她兴奋地说:“时间虽短,情深意长,为的是表达我们边疆各族人民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还有许多同志,虽然不能亲临工地参加劳动,可是只要能为兴建毛主席纪念堂出一把力,同样感到自豪和骄傲。石家庄水利机修厂共青团员郑苏英,听到毛主席纪念堂开工的消息,特意换休一天专程来京参加义务劳动。当她知道工地当天不能安排时,主动提出只要能为纪念堂建设出把力,干什么都行。她见接待人员工作忙,就帮助打水、扫地;她看到电工安装电话,就爬上窗户帮助拉线。她忙了一整天,傍晚高高兴兴地坐火车回到自己的工厂上夜班去了。今年三月下旬,北京林学院附小一百多名红小兵,看到工人叔叔和阿姨们为毛主席纪念堂工地忙着搬运木材,立即提出:咱们也要贡献一份小小的力量。可是,他们小的只有七岁,大的也才十二岁,干些什么呢?红小兵们一合计,决定利用课余时间,年龄大的担负钉垒板劳动,年龄小的开展一壶水活动。每天下午,正当叔叔阿姨们累得满头大汗的时候,红小兵们一个个提着水壶,把一碗碗凉开水送到叔叔阿姨们面前。在他们的带动下,附近的矿业学院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清河二十中的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木板场,帮助做一些最细小的事情。
千千万万的革命群众,把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工地的劳动,化作继续革命的强大动力。北京重型电机厂党委书记孙济民,接到第二天到毛主席纪念堂工地劳动的通知后,激动得当晚不能入睡。他想起自己从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以来,在毛主席的谆谆教导下,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想起了瞻仰毛主席遗容的那天,宣誓要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永远前进的情景,思绪万千,激情满怀。第二天他很早就起了床,来到纪念堂工地。他虽然五十七岁了,身体还有多种疾病,在劳动中却和青年们比着干,一百多斤重的大木箱两人抬起就走。他心中想到毛主席,越干劲越大。劳动结束后,孙济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望着毛主席纪念堂,默默地表示:我要永远记住这最难忘的一天,用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劳动的这双手,更高地举起毛主席的伟大红旗,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听从华主席指挥,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北京大学历史系一位教员,在毛主席纪念堂开工不久,就几次冒着凛冽的寒风,到工程指挥部要求参加义务劳动。今年三月,他同北大师生员工一起,参加了工地的劳动,亲眼看到广大工农兵群众为了能早日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忘我战斗的动人情景。他觉得,虽然在工地只劳动了一天,受到的教育却是很深的。晚上,他挥笔写下了自己的决心:“刻苦学习争上游,俯首甘为孺子牛,结合工农求改造,继续革命迈大步。”
半年来,来自首都和全国各地共有七十多万各族革命人民,怀着对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无限崇敬的心情,代表全国八亿人民的心愿,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伟大工程的义务劳动。他们和纪念堂工程的英雄建设者们汇合在一起,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奇迹般地建设着雄伟庄严的毛主席纪念堂。他们要永远记住这个终生难忘的时刻,决心要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提出的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指引下,用在毛主席纪念堂工地劳动过的双手,高高举起毛主席的伟大旗帜,谱写出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北京日报》记者
新华社记者
本报记者
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的广大工人、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这是一建工人和干部一起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北京日报》 记者摄
在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上,处处摆开批判“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战场。这是六建工人和干部在现场批判“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的滔天罪行。
《北京日报》记者摄
“工地铁人”王学礼参加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后回到纪念堂工地,立即组织工人、干部认真学习华主席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掀起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新高潮。 新华社记者摄
来自首都和全国各地的义务劳动者,每天成千上万地涌上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为表达他们的共同心愿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华社记者摄
参加毛主席纪念堂施工的工程兵部队某部指战员,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大干苦干加巧干,高速、优质地完成了每一项施工任务。这是指战员们在冒雨施工。 新华社记者摄
参加毛主席纪念堂设计工作的八个省、市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听从华主席指挥,团结协作,精心工作,胜利完成这一伟大历史性工程的设计任务。 《北京日报》记者摄
台湾省籍的同胞怀着对毛主席无限崇敬的心情,在毛主席纪念堂参加义务劳动。 《北京日报》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的广大工人、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这是一建工人和干部一起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北京日报》 记者摄
在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上,处处摆开批判“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战场。这是六建工人和干部在现场批判“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的滔天罪行。
《北京日报》记者摄
“工地铁人”王学礼参加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后回到纪念堂工地,立即组织工人、干部认真学习华主席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掀起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新高潮。 新华社记者摄
来自首都和全国各地的义务劳动者,每天成千上万地涌上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为表达他们的共同心愿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华社记者摄
参加毛主席纪念堂施工的工程兵部队某部指战员,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大干苦干加巧干,高速、优质地完成了每一项施工任务。这是指战员们在冒雨施工。 新华社记者摄
参加毛主席纪念堂设计工作的八个省、市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听从华主席指挥,团结协作,精心工作,胜利完成这一伟大历史性工程的设计任务。 《北京日报》记者摄
台湾省籍的同胞怀着对毛主席无限崇敬的心情,在毛主席纪念堂参加义务劳动。 《北京日报》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