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没有蔷薇的刺
林 丁
日内瓦这个城市,是以风光秀丽闻名于世的。不过在今年五月中旬的日子里,引人注目的也许不是它的潋滟湖光和宁静山色,而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这里上演的一场“传统节目”。
经过近两年的拖延停顿,苏美双方又在日内瓦重开“核裁军”谈判了。由于美国国务卿万斯三月底的莫斯科之行碰了一鼻子灰,人们自然会问:苏美两国代表带到日内瓦去的行囊里究竟装着什么货色?他们能够打破僵局,取得进展吗?
这个问题,还是让美国首席谈判代表沃恩克来回答好。他不久以前公开说过:“你不能信赖苏联做任何事情,除非这是为了它自己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这样。”沃恩克先生就是抱着这种信念到日内瓦去同他的苏联对手打交道的。他这么打开天窗说亮话,表明这两个虎狼之国既不会有信义,也不能有合作。它们所说的什么“共同利益”、“同等安全”,无非都是虚妄之言。
万斯访苏以后,苏美两国官方在“限制战略武器”问题上各怀鬼胎,明枪暗箭,争执之势有加无已。在日内瓦会议桌上,它们既没有共同的方案,也缺乏讨论的基础。因为,双方不仅对如何谋求新的协议明显对立,而且对原来符拉迪沃斯托克协议的解释也各执一词,大有分歧。美国想要限制苏联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地面洲际导弹,苏联则力图排除美国在技术上领先的巡航导弹。他们每一家都把对方的“安全”看作是自己的不安全,也就决不会削弱自己的“安全”来加强对方的“安全”。它们之间的谈判,只能是没完没了的扯皮。扯来扯去,看谁比谁扯得高明。美其名曰核裁军谈判,实际上是进行核争夺的另一种形式,掩盖核扩军的幌子。正是在双方恢复会谈之前,莫斯科和华盛顿彼此都在以进一步发展新一代战略武器相威胁。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西方报刊把“限制战略武器”问题比作苏美关系的一个晴雨表。而莫斯科是很喜欢在这个问题上故作姿态,大唱高调的。今年年初美国政府更迭以后,苏修以为有机可乘,要求华盛顿“表现出克服美苏关系停顿状态的愿望”,为缔结“限制战略武器”协定“迈出新的一大步”。可是,华盛顿抛出两项建议,将了苏修一军,就使他们被动尴尬了。勃列日涅夫和葛罗米柯不禁恼羞成怒,公开指责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向前进”,制造“多余的障碍”。看来,他们只想让苏美关系晴雨表上的水银柱按照苏联的温度来上升。克里姆林宫看到,白宫新人“初出茅庐”,似乎比前任更能迁就退让,就以为易于摆弄,使苏修可占上风。这种指望,未免过于天真了。
几个月来,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既没有和风,也没有祥云。在所谓“人权”问题上公开争吵,在“限制战略武器”问题上激烈交锋,苏联渔船闯进美国海域遭到扣留,苏修工会代表访美吃了闭门羹。在南亚、中东、地中海、非洲和欧洲等地,两个超级大国都在进一步加紧争夺。这一切,使西方记者不能不得出结论:卡特政府上台以来,“美苏关系的标志是一场对抗接着一场对抗,其后果不过是摩擦、生气和公开摆架势。”
《纽约时报》对于美苏关系的这种状况好象不无惋惜,把它比喻为“带刺的蔷薇”。其实,鲁迅在文章里引用过一个外国哲学家的话说:“无刺的蔷薇是没有的。——然而没有蔷薇的刺却很多。”在苏美关系中,棘手的“刺”有的是,至于“蔷薇”,那不过是镜中花而已。


第6版()
专栏:

日本北方领土的土著居民
阿伊努人
日本北方领土千岛群岛原有的居民主要是阿伊努人。他们和日本北海道等地的阿伊努人属于同一族系,是日本唯一的少数民族,人口共约两万来人。
阿伊努族人自古分布在日本东北部(主要是北海道的日高地区以及旭川、钏路等地)和千岛群岛一带,也有一些散居在本州的一些地方。据日本史料,阿伊努这个种族,在公元五世纪时称为“毛人”,因其种族特征为毛发浓密而长;七世纪后半期起称“虾夷”,是夷狄的意思,是日本占统治地位的大和民族的反动统治者对他们的鄙称。日本在十世纪左右即把千岛群岛叫做“虾夷千岛”或“东虾夷地”,意为虾夷人住的地方。大约从十四世纪中叶起就逐渐广泛地称为阿伊努人。“阿伊努”一词,是该族语言中“人”的意思。
千岛群岛上的阿伊努人,主要来自日本北海道,他们早在沙俄入侵千岛群岛之前几百年就已到达那里,并且定居下来,主要住在择捉岛以南,但也有住在千岛群岛北部的。在十六世纪的时候,千岛的阿伊努人即同北海道有交易来往,并向在北海道的诸侯松前藩进行朝贡活动,而且接触日趋频繁。
千岛群岛上的阿伊努人,主要靠渔猎为生。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阿伊努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善于刺绣、雕刻,喜爱舞蹈,创造了不少诗歌等文学作品,凭着记忆代代相传。有一部阿伊努传统史诗,全部要三天时间才叙毕。
日本阿伊努人生活在千岛群岛上千年的历史,最有力不过地驳斥了苏修所谓俄国人是千岛群岛的最先发现者和开发者的无耻谎言。
(纪求)
图为日本的阿伊努族人。(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鲁迅的日本朋友增田涉
李菁
增田涉先生是鲁迅先生晚年交往比较密切的日本朋友之一,是日本著名的鲁迅研究家和中国文学研究家。他于今年三月十日逝世。
一九七六年春,我们曾到大阪增田涉先生的寓所拜访他。他拿出许多珍藏的鲁迅送给他的物品给我们看,还领我们参观他的书室、写作室和卧室。在那座小小的楼房里,到处都是书籍,连过道、走廊也堆得满满的,使人一看便知主人是一位渊博学者。在那浩瀚的书籍中,相当大的部分是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书,而且许多是线装和精装本。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但是,也有不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和周总理的报告、文章,可见他不仅研究文学,也注意政治。增田先生的卧室和写作室是联在一起的,而且都比较窄小。写作室仅能容纳一人,一张小小的矮方桌,放在塌塌米上,桌子旁边摆了一个小布垫,他就坐在布垫上伏案写作。所有这些,都说明增田先生是一位十分好学而又极其俭朴的人。他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详尽地作了回答。关于鲁迅在东京是否参加过光复会的问题,他当时发表了肯定的意见,并查阅资料、书籍,加以佐证,还为此专门写了文章。
一九七六年十月十九日是鲁迅逝世四十周年。日本朋友们在仙台市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鲁迅展览会”。增田涉先生从大阪赶去参加,并为这次展览会提供了他珍藏的鲁迅赠给他的物品,使展览会锦上添花,更为生色。之后,展览会在东京、神户、广岛等地展出时,增田涉先生不怕路远、不辞劳苦,都赶去参加。这说明增田先生对鲁迅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
增田先生是在一九三一年三月间认识鲁迅的。当时他从日本来到上海,由内山完造夫妇带到鲁迅寓所,介绍给鲁迅先生。从此,他直接向鲁迅先生请教翻译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呐喊》、《彷徨》和杂文、散文的问题。从三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鲁迅每天下午抽出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用日语向增田讲解。增田后来谈到了他当时的印象。他说:“跟先生接触,我丝毫没有感觉先生使人生畏,令人拘谨。他以一种和蔼的长辈的态度接待我,使我受到了教益。”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日,也就是在增田将要离开上海回日本时,鲁迅曾作诗一首赠别。诗云:
扶桑正是秋光好,
枫叶如丹照嫩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
心随东棹忆华年。
增田先生归国以后,一直同鲁迅保持书信往来。鲁迅给增田涉的信是中日两国人民亲切友谊的珍贵见证。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逝世的噩耗传到日本时,增田正在他的故乡岛根县。他难以相信这个不幸的消息,因为他刚刚接到鲁迅在十月十四日写给他的信。他心想鲁迅逝世的消息可能是误传,便立即写信向鲁迅夫人许广平同志探询。他在信里写道:“我不能信这消息,……呆然如梦。我前天才接到先生的信,我不会想到先生已不在世了……假如先生确乎不在世了,我不胜衷心哀悼。”
几天后增田收到了许广平同志的亲笔回信,才知道这消息是真的。当年十二月,他写了《鲁迅的回忆》,深切追悼和怀念鲁迅先生。
增田先生十分崇敬鲁迅。他除了翻译鲁迅的很多作品以外,还著有《鲁迅的印象》、《鲁迅传》、《中国文学史研究》、《鲁迅指南》等书,写了《和许广平的重逢》、《内山完造和鲁迅》、《回忆鲁迅》、《心随东棹忆华年》、《鲁迅的回忆》等文章。
四十多年来,增田涉先生一直致力于介绍鲁迅、研究鲁迅、宣传鲁迅。通过他的翻译、著述,鲁迅的著作,特别是鲁迅的革命精神、战斗精神,日益广泛地传播给日本文艺界、青年学生、劳动者和广大的人民。他对于推动日本人民了解鲁迅、学习鲁迅、热爱鲁迅,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增田涉先生在这方面的功绩,是值得我们永念不忘的。(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点绛唇
——题刚果木雕《群众革命》
禾君
刚果滔滔,长流难诉黑人苦。一声笳鼓,遍野“乌呼鲁”。* 赤道雕弓,敢射熊和虎。谁能侮?非洲儿女,不许群魔舞!
* 在非洲斯瓦希利语中,“乌呼鲁”是“自由”的意思。
这是刚果人民共和国的一幅巨型木雕,题为《群众革命》。它以独特的风格,表现了非洲人民反帝反殖的英勇战斗精神,和殖民者陷于重围举手投降的狼狈相。
在今年拉各斯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黑人和非洲人艺术和文化节上,这幅木雕曾经展出,得到了好评。


第6版()
专栏:国际书窗

一本并未追根究底的美国黑人家史
文 边
最近,一本关于美国黑人祖先来历的书,风靡美国,畅销西方。它的书名叫《根》(英文原名为ROOTS也可译作《祖先》)。作者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
自去年十月出版以来,《根》在美国一直成为全美十大畅销书之一,已售出上百万册。美国广播公司把该书的上半部改拍为电视片,据说观众达一亿三千万人。美国的这种《根》热,还蔓延到了国外,有十三个国家的出版商购买了《根》的翻译出版权。
内容梗概
《根》这本书写的是哈利从他的上七代祖先昆塔·肯特于一七五○年在非洲出生到一九二一年作者本人出生为止的家史。
全书的梗概是: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昆塔从非洲冈比亚被白人戴上镣铐贩运到美国,卖给了一个白人种植园主当奴隶。昆塔为了反抗奴隶主四次逃跑未遂而被砍掉了右脚。昆塔的女儿凯西十六岁时被卖到北卡罗来纳州给一个白人农场主当女奴,遭到主人强奸,生下了混血儿乔治。乔治梦想攒钱从主人手中赎买自己一家,没有成功。一八六五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废除了农奴制。乔治带着全家去田纳西州,花钱买了点地,落了户,以后经过几代传到了哈利。
写作经过
哈利是在六十年代美国黑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影响下开始写这本书的,前后花了十二年时间。他根据外祖母所讲述的祖先口头流传下来的家史,先后到英国、美国几十家图书馆和有关单位搜集大量资料、档案,包括英国轮船公司二百年前的航运记录。他还两次到西非冈比亚他祖先的故乡查询祖先的历史和体验生活。这本书的前半部生动地描写了美国黑人的祖先当年被作为黑奴贩卖到美国和以后遭受残酷压迫剥削的悲惨遭遇。黑人的这一段苦难史,长期以来在美国很少得到反映,因此许多美国黑人对自己先辈的历史茫然无知。《根》从一个侧面对美国历史上奴隶制度的控诉,很自然地激起广大美国黑人的共鸣。
观点模糊
但是,正如美国进步舆论所指出的,这本书存在着极大的缺陷。首先,书中写的多是在奴隶主家庭中服役的“家奴”,而苦难最深重的却是终日在田地里为奴隶主当牛作马从事农业劳动的广大“大田黑奴”,而他们才是争取解放斗争的主要力量。因此,奴隶制度那些骇人听闻的压迫和剥削,在这本书中并没有充分反映出来。另外,这本书虽然也描述了个别黑奴的孤立反抗行动,但是根本没涉及历史上广大黑奴为争取解放而进行的连续不断的暴动、起义和反抗斗争。《根》的下半部,主要是描述肯特的后代如何通过自己的“奋斗”逐步爬上了资产阶级的阶梯。这实际上掩盖了美国黑奴制崩溃之后数以千万计的黑人群众至今仍然遭受着种族歧视和压迫的事实,模糊了美国黑人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的道路。因此,《根》并没有真正触及至今美国依然存在的种族歧视制度的根。
美国《革命月刊》在评论这本书时指出:“《根》所引起的问题多于它解答的问题。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充分解释黑人受压迫的根源和本质,并且,更重要的是,只有它才能指出消灭压迫的道路——结束资本主义统治,从而建设起一个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和压迫的崭新的社会。”(附图片)


第6版()
专栏:外报札记

“交 易 的 工 具”
五月十一日,苏美两国的所谓“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又在日内瓦重新开张了。双方在哪些武器应列为战略武器的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下。苏联硬要把美国的远程巡航导弹列为战略武器,而美国则坚持要把苏联的逆火式轰炸机列入战略武器的限额之内。今年四月四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把美苏的这两种武器称为“交易的工具”。
美国远程巡航导弹是一种亚音速导弹。它可运载常规弹头或核弹头,避开雷达网的侦察,沿地面起伏线,低空飞行二千英里,击中目标三十码以内的地方。苏联的逆火式轰炸机是可变翼轰炸机。它能在三千五百英里半径范围内活动。在空中加油后,还可作洲际飞行,飞到美国后再返回苏联基地。
苏美双方扬言,如果谈判不成,都要加速发展新的战略武器系统。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硬说苏联逆火式轰炸机到不了美国领土,还以威胁口吻扬言:“苏联也可不受约束地拥有任何数量的任何巡航导弹,而且也有这样做的一切可能性。”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则表示,如美苏达不成协议,美国将在一九八○年部署第一批空中发射的远程巡航导弹,美国的巡航导弹发展计划“可能同其他战略武器系统一道加快进行”。“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八年来,苏美两国拥有的核弹头几乎增加了四倍。可见这种谈判,根本限制不了它们的战略武器。
(向 凯)


第6版()
专栏:外国谚语

外国谚语
(俄罗斯)狼毛会变换,狼性改不了。狐狸一念经,快赶鹅入笼。栽李不结桃,假的真不了。镜子歪,照不出妙容来。真理象锥子,袋里藏不住。栽了跟斗,别怪石头。唱歌象夜莺,觅食赛恶狼。豺狼要是饿肚,总是羊有罪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