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鲁迅与李大钊烈士
鲁迅研究室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李大钊同志殉难五十周年了。
鲁迅十分崇敬李大钊同志。李大钊同志殉难六年之后,鲁迅深情地缅怀他:“守常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人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寥寥几句话,把李大钊同志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光明正大的共产主义者的光辉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人衷心爱戴的深情。
鲁迅引以为光荣的是:在《新青年》时代,他和李大钊同志是“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同心协力地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猛烈开火,进行了彻底的不妥协的战斗。那时候,鲁迅和李大钊同志不仅常常在《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会议上共同研究怎样对敌斗争,并且常有书信往来。仅《鲁迅日记》记载的,一九一九年四月就有两次,一九二一年一月至五月又有五次。可惜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至今没有发现。李大钊同志直接领导和参加了“三·一八”革命斗争。反动的段祺瑞政府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并对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无耻的诽谤。面对敌人的屠刀,鲁迅针锋相对地揭露了敌人的卑劣凶残,旗帜鲜明地痛斥所谓“讨赤”的谰言。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之后,鲁迅在纪念文字中热情地赞扬李大钊同志“三·一八”那天如何机敏地同敌人作斗争。
在《新青年》时代,鲁迅不仅自觉地使自己的战斗“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并且一再自豪地表示,他的创作是“遵命文学”。鲁迅高兴地说:“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鲁迅真诚地把李大钊同志当作“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把自己当作“听将令”的“小兵”。这不仅是鲁迅伟大的谦虚精神的表现,也是鲁迅对中国共产党人无限崇敬的表现。
一九二七年初,鲁迅到了“革命策源地”广州。鲁迅一刻也没有忘记留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战友,鲁迅时时怀念李大钊同志。在庆祝沪宁克复的日子里,晴天霹雳,报纸传来了李大钊同志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的消息。鲁迅心潮澎湃,忽而想到在前线英勇作战的青年,忽而想到南京曾经得而复失的教训,忽而想到在北京被捕的李大钊同志:“他的圆圆的脸和中国式的下垂的黑胡子便浮在眼前,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多么深切的关怀啊!因为,鲁迅最了解革命的胜利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结果。
李大钊同志殉难的噩耗传来,鲁迅怀着深沉的悲痛说:“椭圆的脸,细细的眼睛和胡子,蓝布袍,黑马褂,就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其间还隐约看见绞首台。”多么痛楚的哀悼啊!李大钊同志的光辉形象就是这样铭刻在鲁迅的心上。
六年过去了。一九三三年五月六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得为守常募捐公函”。当时,北京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动和领导下,为李大钊同志举行公葬,把灵柩移往香山万安公墓。鲁迅认为“这是极应该的”,立即于五月十一日寄去五十元,献上了自己诚挚的祭礼。
与此同时,《守常全集》准备出版了。鲁迅再次指出,这“给他留一个纪念,原是极应该的”。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鲁迅精心地提出了对策,在当时恶劣环境下,写了《〈守常全集〉题记》,赞扬李大钊同志作为共产主义者的高尚品质,赞扬李大钊同志的遗文是“革命史上的丰碑”,寄托了革命人民的哀思,鼓舞我们前赴后继,踏着烈士的血迹去夺取更大的胜利。
鲁迅尖锐地指出,杀害李大钊同志的是旧军阀张作霖,破坏李大钊同志葬仪的是新军阀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铁铸一般的事实证明,他们都是人民公敌、民族败类、无耻的卖国贼,他们都逃不脱覆灭的下场。“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鲁迅说得多么好、多么深刻啊!长期以来,“四人帮”不准人民纪念革命先烈,现在很清楚了,原来他们自己就是一伙新老反革命结成的黑帮,张春桥和江青,更是由历史反革命到现行反革命的双料反革命。“四人帮”仇视革命先烈,是他们妄图打倒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篡党夺权的阴谋的组成部分。“四人帮”的反动本质和反动历史,注定他们必然覆灭的下场。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第4版()
专栏:

老羊皮袄
大庆油田工人 曹文祥迈进铁人事迹陈列馆,一件老羊皮袄映眼底。羊毛脱落剩无几,皮面光光沾油泥。见此想起老队长,英雄形象面前立。那年春风绿戈壁,玉门关口飘红旗。洋鬼子资本家被打倒,新皮袄发给王进喜,铁人滴滴热泪洒羊皮,毛主席的恩情记心里。铁人穿它战戈壁,祁连山上树红旗;铁人穿它战荒原,怒顶寒流开钻机;铁人穿它走工地,朴实的身影人熟悉。多少回鏖战在井场,几天几夜不离去。羊皮当被睡草地,哪管风雪和雷雨;多少回铁人拎着它,悄悄往战友身上披……“老羊皮”呀“老羊皮”,紧裹着征途风和雨。铁人终生穿它干革命,铮铮铁甲赛金玉。见它好似见铁人,把铁人的事迹来温习。如今咱摸着“老羊皮”,身上如添千钧力,困难重重压不垮,香风迷雾咱能抵。踏着铁人足迹走,一杆大旗扛到底!


第4版()
专栏:

铁人王进喜同志从玉门来到大庆,经常肩背干粮袋,身披老羊皮,战斗在井场上,饿了啃一口冷窝头,困了枕着钻头打个盹。 新华社供稿


第4版()
专栏: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烈士传播马克思主义二、三事
中国革命博物馆 李俊臣
在革命博物馆里
今年四月二十八日,是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五十周年。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他,缅怀他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功绩,纪念他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和领导北方党组织所做出的贡献,学习他不屈不挠地追求真理直至最后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十月革命的消息冲破反动派的严密封锁传到中国后,李大钊同志作为一名“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真理”的中国先进分子,就满腔热情地赞扬十月革命,热烈欢呼这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他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中,充分表达了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沉沉暗夜中看到十月革命曙光时的喜悦和兴奋的心情,发出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欢呼声。从此,他开始了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努力学习、传播马列主义。
当时,在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下,要了解、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条件十分艰苦;在杂草丛生的舆论界和乌烟瘴气的思想界,要宣传马列主义,也是十分艰难的事。马列原著很难买到,更难得到精确的译本。李大钊同志就拿着字典,从日文、英文等外文丛书中翻译、学习,并发表了不少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介绍十月革命的文章。大钊同志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战斗的武器,在同胡适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论战中,他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坚守了马克思主义阵地,痛击了资产阶级右翼的进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李大钊同志长时间以教授为职业。他利用各大学的课堂、报告会和学术讨论会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讲坛,先后讲授过“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社会运动史”、“社会主义”等课程。他的热情宣传,对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犹如“空谷足音”,革命青年们把他称为“良师益友”。一九二○年三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对于扩大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准备党的成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珍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介绍马克思著作的通告》(见上图),就生动地反映出李大钊同志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和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方面所花费的心血是多么巨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只有十九人,到一九二二年二月就发展到六十三人。这些会员在大钊同志的关怀指导下,每星期开一次讨论会,每月开一次讲演会,搜集马克思学说的德、英、法、日、中文书籍,编译刊印马克思文集和其他有关的论文。他们还分组进行专题“特别研究”。
李大钊同志在第一次讲演会上,作了题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公开讲演。他并不认为自己了解或研究了多少马克思主义,而是语重心长地对青年们说:“倘若各位能于读书之余去研究马克思的学说,使中国将来能够产生几位真正能够了解马克思学说的,真正能够在中国放点光彩的,这实在是我的最大的希望。”李大钊同志是十分关怀青年,爱护青年,支持青年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的。曾经到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同志回国后,编著了一本《俄国革命史》,李大钊同志就千方百计替他解决出版问题,并亲自帮他审阅文稿。李大钊同志为此事写的两封信稿,现在还保存在革命博物馆里。
一九二七年四月六日,正是蒋介石残杀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一二”政变的前一个星期,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在狱中,大钊同志受尽了各种野蛮残酷的刑罚,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坚信马克思主义,表现了崇高的革命气节。四月二十八日下午,大钊同志正气凛然地走上绞刑台,作了最后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说:不能因为今天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许多革命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荣的胜利!他最后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年仅三十九岁。
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评价李大钊烈士时说过:“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附图片)


第4版()
专栏:文艺新书

《战斗的歌》
石祥 刘薇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歌词专集,收入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歌词七十五首。
“诗言志,歌咏怀”。《战斗的歌》“言”“咏”了战士崇高的革命情怀。集子中,有的直抒胸臆,如《毛主席是咱领路人》、《毛主席对战士最关怀》;有的则通过讴歌韶山、井冈山、长征路、延安……这些毛主席居住过的地方和走过的道路,热情地颂扬了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生动地反映了革命战士和革命人民对毛主席、对党的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歌词集中许多激情饱满、音乐性很强的诗篇,抒发了人民军队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壮志豪情。这些诗歌,对于我们今天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紧跟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仍然是振奋人心的嘹亮号角。歌词集通过不同的角度,选取得当的镜头,精练地描写了部队和民兵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热烈地歌颂了军民之间、官兵之间鱼和水、骨和肉的阶级深情。如《一壶水》、《解放军野营到山村》、《多象当年老红军》等歌子,虽然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今天重读歌词,其打动人心的力量,仍不因离开曲谱而减弱。还有一点要说及的,这本集子有十一首是写给孩子们的,可见作者是非常重视对少年儿童进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的。这是十分可贵的。
一首好的歌词,本来就是一首别具风格的短诗。读了《战斗的歌》,可以使人深信这一点。看得出来,作者是刻意把歌词当作诗来写的,是努力按照毛主席关于新诗应在批判地继承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的教导去实践的。所以,这些歌词,诗句精粹,诗意浓厚,如《战士想的是什么》、《大寨村头一棵柳》、《珍宝岛—西沙》。也因此,当把这些歌词汇集到一处,作为一本书出版之后,人们读了并没有读那些“帮八股”式的歌词的概念化、雷同化和乏味之感,读者完全可以把它当作短诗集来阅读和朗诵。
这本书的后头,附有《歌词创作学习札记》一文,作者从歌词的选材、构思和语言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体会,不仅对歌词作者有参考价值,而且对学习写诗的人,也是有启发和帮助作用的。
(胡世宗)


第4版()
专栏:

宣战〔雕塑〕  李守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