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瑞士共产党(马列)机关刊物《十月》发表文章
两霸争夺愈演愈烈 西欧必须加强防务
苏修军事头目鼓吹扩军炫耀武力,自我戳穿“缓和”“裁军”骗局
新华社日内瓦一九七七年三月二日电 瑞士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机关刊物《十月》一九七七年二月号发表文章指出,面对苏美两个帝国主义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西欧各国必须全面加强国防。
文章说:“当前,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的紧张局势有变成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这种争夺对于我国的独立同样是严重的危险。特别是扩张成性的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对欧洲人民和欧洲各国构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勃列日涅夫“就是当代的希特勒”。文章指出,苏联以及在它指挥下的华沙条约(组织)针对西欧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和武器,并在不断加强。苏联还派遣了成千上万的克格勃特务“在西欧各国从事间谍和颠覆活动”。
文章说:“目前的世界局势迫切要求我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加强国防”。
同一期《十月》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西欧各国对苏联宣扬的所谓同这些国家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合作”必须保持警惕。文章强调指出:“欧洲各国在技术上和财政上支持苏联,就是在喂养一只最终将把它的恩人吃掉的老虎。”文章说,苏联正在利用欧洲工业化国家的技术使它的武器和战备进入先进行列,并力争进一步发展。
文章指出:苏联利用欧洲各国希望扩大出口、克服经济困难的机会来“养肥自己”,并利用同欧洲各国的每一项合作来散布“缓和”情绪和种种幻想。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三月三日讯 莫斯科消息: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等苏军头目近来纷纷发表文章和谈话,炫耀苏联的军事实力,鼓吹扩军备战,并对美国研制和发展新型战略武器发出威胁。
乌斯季诺夫在今年第三期《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文章说,现在世界上存在着“不可遏制的军备竞赛”,“加强苏联的防御能力和提高苏联武装力量的战斗装备,过去和现在一直是客观上所必需的”。二月二十一日,苏联元帅崔可夫对塔斯社记者谈话时,吹嘘苏联的“战略火箭部队拥有能够携带大当量的核弹头和给予任何地方的侵略者以歼灭性打击的导弹”。苏军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二月二十三日,也在文章中说,“在苏军武库中有着各种现代化武器和第一流的战斗技术装备”。奥加尔科夫、崔可夫等人反复强调,“军备竞赛仍然是我们时代的严酷现实”,说“不能低估战争的危险性”。他们叫嚷,要“尽一切必要的努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进一步加强苏联的军事实力。
近年来,西方国家逐步提高了对苏联疯狂扩充军事力量的警惕。最近,华盛顿朝野就军备问题展开大辩论,越来越多的人指出,苏联不仅要保持它对美国的军事“均势”,而且在竭力争取全面优势。针对这一点,乌斯季诺夫等在他们的文章和谈话中搬弄了一大堆“缓和”、“裁军”的空话,把苏修疯狂扩充军事力量说成是“被迫的”,为苏联扩军备战辩解,欺骗舆论,麻痹西方。
与此同时,他们还挥舞“实力”的大棒,公开对大洋彼岸那个超级大国发出要挟。在华盛顿当前关于军备问题的辩论中,不少人主张发展美国新一代战略武器,来对抗克里姆林宫争夺全面军事优势的努力。为了施加压力,乌斯季诺夫在《共产党人》杂志上的文章中杀气腾腾地向美国提出警告。他写道:“美国那些指望借助这种武器取得对苏军事优势的人应当记住,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技术现在已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制造出和平的敌人期望的任何一种武器”。路透社指出,这是“力促美国不要谋求取得军事优势”。《日本经济新闻》驻莫斯科记者评论道:乌斯季诺夫的“调子很强硬”,是在“‘威胁’西方”;他的意思“是说苏联增强了军事力量,如今美国指望保持对苏联军事优势是办不到了”。


第6版()
专栏:

“国际分工”新解
龚常
苏修是最爱唱“国际分工”高调的。在它自命为“一家之长”的“大家庭”里,它借“国际分工”的美名来对东欧进行巧取豪夺。在同第三世界的经济交流中,它也打着“国际分工”的幌子来搜刮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最近,莫斯科出版的《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杂志,再次鼓吹起“国际分工”的主张来,不过,对象既非东欧,又非第三世界,而是另一个超级大国。
按照这家杂志的说法,苏联是一个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强大的工业”和“发达的农业”的国家,因此苏美两国之间存在着“国际分工”的潜力。但是,它又抱怨说,在美国,却有一种“势力”反对同苏联“扩大合作”,阻碍“安排两国的信贷—财务关系”,并“力图用各种办法制止尖端设备进入苏联”。经它这么一说,本来对苏美“国际分工”论觉得颇为费解的人,也就茅塞顿开了。原来,苏联要同美国“分工”,无非是想求得美国的“信贷”,弄到美国的“尖端设备”。
苏修之所以大肆宣扬苏美开展“国际分工”,念念不忘的显然是因为这种“分工”对它有利。不信请看过去的一些事实:
一九七二年苏修农业遇到大灾难,老百姓要勒紧裤带过日子。在苏联请求下,美国提供七亿多美元贷款,帮助苏联从美国进口了数千万吨粮食,度过难关。
一九七三年,苏联要搞一座年产十五万辆卡车的卡马汽车工厂,但是缺乏资金、技术。它向美国借了四亿美元贷款,从美国公司输入所需要的机器设备,使这项工程得以进行。
一九七四年,苏联要在伏尔加河畔建设一座大型合成氨和尿素联合化肥工厂,又向美国政府、私人银行和公司借了巨额贷款,解决了难题。
前几年,苏联要开发西伯利亚地下蕴藏的石油、天然气,苦于没有足够的钻探设备、运输机械和天然气管道,于是又向美国几家天然气公司求援。只是由于工程费用高达八十多亿美元,美国国会终于把这笔巨额贷款卡住了……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苏修对苏美之间的这种“国际分工”,当然是极感兴趣的。通过这样的“分工”,苏联可以到美国去大挖“潜力”,用美国的资金和技术来解决苏联的经济困难,以便它去放手扩充军事实力。事情正象美联社一位记者最近指出的,西方国家用它们的贷款和技术每帮助苏联建立一个制造汽车的工厂,就“意味着苏联的钢铁方面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可以不受拘束地在其他地方修建一个制造坦克的工厂”,“而不是制造本会帮助他们生产更多食物的卡车和拖拉机。”其结果是,苏联即使“生产不了它的人民所需要的全部食品和汽车,但是它拥有的坦克却比美国及其盟国多得多。”
对于苏联这种图谋,美国有的人认为不妨加以利用,以便“套住”苏联;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是幻想,要求谨防上当。由于贷款太多,要担风险,美国从一九七四年起规定今后四年内美国进出口银行放给苏联的贷款不得超过三亿美元。同时还加紧限制美国有军事价值的尖端技术对苏联出口。当时,苏修曾经老羞成怒,废弃了刚刚签订的美苏贸易条约,并且气势汹汹地表白,什么没有美国的贷款苏联也过得很好啦,什么“别以为我们没有它的技术就不行了”啦,活象寓言里讲的那只因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
可是,事隔不久,言犹在耳,苏联却沉不住气,又弹起“苏美合作”、“国际分工”的老调来了。这等于自打嘴巴,说明这个自称为“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大有所求的。


第6版()
专栏:三言两语

三言两语
苏修要一些东欧国家设立名为“文化政治合作组织”的机构,来控制所谓“大众文化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取缔“文化活动”或“文化产品”如文学、戏剧等批评苏联的内容。这个机构要受苏联有关方面的政策指导和指示,因而苏修对其“大家庭”成员的控制从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到了文化领域。这就更加清楚地说明,苏修的所谓“社会主义大家庭一体化”者,殖民地化之谓也。
苏联驻斯里兰卡大使最近在科伦坡报纸上发表一封信件,赞扬第五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是“亚非拉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的“里程碑”。
记得去年八月科伦坡会议闭幕之时,莫斯科的报刊对这次会议颇多指责之辞。为什么目前苏联外交官又改变了腔调呢?原来,苏修当初力图阻挡不结盟国家在会议上提出反霸要求而遭到失败,因而大为不满。目前名为赞扬这次会议,却故意不提反霸,抹杀会议在团结反霸斗争中的重要成就。可见,腔调虽然不同,霸权主义的横蛮态度却是一以贯之的。


第6版()
专栏:

澳大利亚反对苏联对澳航运业的渗透
苏采取降低运费、成立海运公司等办法,损害澳航运业
新华社堪培拉一九七七年三月三日电 苏联采取降低运费、在澳大利亚成立海运公司等办法,损害了澳大利亚航运业。这种行径引起澳大利亚海员和船运界的警惕和反对。
据报道,近几个月来,苏联远东船运公司采取降低运费百分之二十七的办法,发起了一个争夺澳大利亚国家航运公司顾客的运动。另外,苏联还阴谋向一家船运公司提供经过苏联的远东港口把货物从澳大利亚运往欧洲的专有权。通过这一办法,估计澳大利亚运往欧洲的货运将被夺去百分之十。
澳大利亚码头工人联合会总书记菲茨吉本最近说,如果容许俄国人继续进行这场运费战,许多澳大利亚海员将失去工作。
近年来,苏联远东船运公司大规模渗入澳大利亚货运业。除增加货船往来于澳大利亚港口外,苏联船运当局还于一九七五年在澳大利亚成立了海运公司。
澳大利亚海外货箱船运公司主席龙尼·斯威恩在谈到苏联对澳大利亚航运业的渗透情况时说,苏联对世界航运业的进攻,目的在于建立一种“远远超出它的贸易能力的”地位。这要同俄国人在海军和渔业方面的扩张主义战略联系起来看。他说:“显然,它决心要大规模扩张成为一个海上强国。”
澳大利亚《先锋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苏联远东船运公司“通过竞争和建立苏联控制的联合企业,能够搞垮亚洲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正当发展的航运业。”“澳大利亚工人和劳动人民目前正在为保卫澳大利亚航运业和造船业而战斗。”


第6版()
专栏:国际简讯

海湾国家卫生部长开会
第二次海湾国家卫生部长会议二月十四日至十七日在阿布扎比举行。会议通过了迅速建立本地区的医药工业、统一卫生学院的教材和在医疗方面培养自己的专职干部等有关决议和提案。


第6版()
专栏:国际简讯

尼泊尔斯里兰卡将通航
尼泊尔和斯里兰卡二月十九日在加德满都签订一项航空协定,协定规定在对等的基础上两国的飞机可以飞行到对方首都。尼泊尔飞机将于一九七七年三月十六日起直飞科伦坡。   (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美国一些行业工人罢工抗议垄断资本剥削
荷兰工人坚持斗争三周取得初步胜利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三月三日讯 华盛顿消息:美国纺织、煤矿、汽车等行业的工人,最近不断举行示威或罢工,抗议垄断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大约一千名纺织工人和工会工作者三月二日在斯蒂文斯公司总部外面举行示威,抗议这家公司不许工人组织工会的蛮横行径。
斯蒂文斯公司是美国第二大纺织公司,计有八十五个工厂,四万五千名职工。近几年来,这家公司的工人为了组织工会、争取集体谈判的权利、改变资本家任意欺压的局面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目前美国纺织工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抵制这家公司产品的运动。示威者不顾警察的威胁,不断高呼“抵制斯蒂文斯公司(产品)”的口号。汽车、印刷等行业的工人也参加了示威。
美国东部、中西部煤矿工人从二月初就开始自动组织起来的罢工斗争一直坚持到现在。参加这次罢工的有西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伊利诺斯和印第安那等州的煤矿工人。到二月底,罢工已使煤矿少生产了一百五十万吨煤,沉重地打击了垄断资本。
据报道,二月中旬以来,通用汽车公司设在俄亥俄州桑达斯基和帕马、新泽西州克拉克的工厂,福特汽车公司设在密执安州维克斯奥姆的工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设在密执安州沃伦的工厂数以千计的汽车工人以及艾利斯·查默斯制造公司的钢铁工人也都进行了罢工斗争。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三月一日讯 海牙消息:荷兰工人二月七日开始在全国范围举行的罢工,经过二十一天的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资方被迫同意工人提出的按生活费用上涨自动增加工资的要求。
这次罢工在荷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在斗争高潮时,每天差不多有三万名工人参加罢工。罢工斗争使垄断资本家遭到沉重打击。据报道,在罢工的头两周,总共失去了十四万五千个劳动日。


第6版()
专栏:

英国通货膨胀严重外贸赤字剧增
据新华社伦敦电 据英国就业部最近公布,一月份英国通货膨胀的年率达到百分之十六点六,比去年十二月增加百分之二点六,是近两年来上升幅度最大的月份。
英国的生活费用已经连续六个月不断上涨,而工资收入却增加得很有限。根据《每日快报》发表的一份调查,通货膨胀使得英国每个家庭每周的收入比十八个月前减少了十镑。《泰晤士报》说:“所有的迹象都表明,这种趋势将继续几个月,而且可能会变得更加明显。”
英国政府对通货膨胀继续发展的问题束手无策,只好进一步限制工资。英国首相卡拉汉二月十六日说:“现在提高生活水平是不可能的”。“今年我们面临的抉择是:要末把生活水平降低一些,要末让失业大量增加”。
新华社伦敦电 据英国官方公布,英国一月份外贸赤字达五亿四千五百万英镑,比去年十二月份外贸赤字增加三亿三千万英镑。
一月份外贸赤字公布以后,英镑汇价立即从一英镑兑换一点七零四五美元下跌到一点六九七二美元,这是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来的最低汇价。


第6版()
专栏:

工业生产下降 外贸逆差巨大 失业问题严重
美国经济今年前景仍然不妙
据新华社讯 华盛顿消息:美国今年一月份工业生产下降,消费物价上涨,失业问题严重。这些情况说明,今年美国经济的前景仍然不妙。
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二月十五日公布,美国今年一月份的工业生产比去年十二月份下降了百分之一,这是两年来工业生产下降最大的一个月份。
通货膨胀仍然是令人感到不安的大问题。据美国政府二月十八日公布,美国一月份消费品价格上涨了百分之零点八,这是十八个月来消费物价上涨最高的一个月份。美联社指出,今年一月份消费物价的急剧上涨增加了人们的忧虑,美国今年的通货膨胀有可能比去年更加恶化。
尽管美国政府一再宣称要把减少失业人数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但是,美国经济学家们认为,严重的失业问题仍然难以解决。目前全国失业人数已超过了一千万人。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三月一日讯 华盛顿消息:据美国政府二月二十八日公布,美国今年一月份对外贸易又出现了十六亿七千万美元的逆差,这是美国历史上对外贸易逆差最大的一个月。
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美国今年一月份的出口下降了百分之七点八,而一月份的进口却增加了百分之二点三。仅进口石油就增加了百分之五,一月份共进口石油二亿六千八百二十万桶(每桶原油重一三九点七公斤),这是自一九七五年一月份以来进口石油最多的一个月。
自一九七六年年初以来,美国对外贸易形势一直在恶化。去年全年外贸有十一个月出现逆差,总额达五十八亿七千万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外贸逆差第二个最大的年度。美国商务部曾认为,美国今年的对外贸易将继续出现逆差。
据新华社讯 华盛顿消息:据美国石油研究所最近公布,一九七六年美国石油的进口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而美国国内的石油产量却再次下降。
据报道,一九七六年美国石油的进口量每天平均达七百三十万桶(每桶原油重一三九点七公斤),比一九七五年每天平均进口量增加百分之二十。其中原油的进口量每天平均达五百三十万桶,比前一年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八;炼油进口量比前一年增加了百分之二点六。
美国石油进口量的急剧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国内石油产量减少。


第6版()
专栏:

日本各地青年女工参加春季斗争,抗议政府和垄断资本把经济危机转嫁给工人。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