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埃及《十月》周刊就波德戈尔内非洲之行发表文章
谴责苏联在非洲和红海地区进行军事扩张
科威特报纸抨击勃列日涅夫破坏巴勒斯坦人民斗争
新华社开罗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八日电 三月二十七日出版的埃及《十月》周刊就苏修头目波德戈尔内中部和南部非洲之行发表文章说:“苏联人当然企图填补西方在非洲留下的空白”,“更重要的是,俄国人竟然要在不冻海拥有基地”。
文章说,苏联人是有其战略目标的。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在他所写的《国家的海上威力》一书中就曾经说过:“海洋不属于任何人。舰队比飞机和坦克更加不受约束,舰队可以威胁所有海岸,必要时可以入侵。”文章指出,作者的这番话是特别耐人寻味的。
文章指出,戈尔什科夫不愿说苏联会重新奉行“炮舰政策”。文章说:“十九世纪,这种武装船只常常停泊在港口里,威胁和推翻一些国家的政府,然后军队登陆,掠夺土地和人民。在非洲和亚洲就发生过这样的事。”
文章说:“所以俄国迫切希望在不冻海获得基地,尽管‘固定’基地的想法再也行不通了。因此俄国人宁可要海上便利,以便他们的舰队能够在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演习、游弋和长期停泊。”
文章还指出:“苏联人要包围埃及、苏丹和沙特阿拉伯,这是十分明显的。”
文章说:“现在,红海受到了干扰,俄国正在浑水摸鱼。”
新华社科威特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三日电 科威特报纸三月二十三日继续抨击勃列日涅夫三月二十一日在苏联工会大会上关于中东问题的讲话。
勃列日涅夫在这次讲话中提出了所谓在中东实现和平“新方案”。
《新闻报》以《莫斯科,人民权利和武器》为题发表社论说:“在勃列日涅夫的讲话中,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即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和主张限制向中东转运武器的问题。在第一个问题中,勃列日涅夫忽视了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但是这不能归因于勃列日涅夫的健忘和记忆力衰弱,而在于他想讨好特拉维夫;第二个问题,莫斯科宣布它准备同华盛顿就限制向中东转运武器问题达成协议。由于以色列已成功地生产了各种武器,包括军用飞机和电子装备等,这一限制损害了阿拉伯国家的防御能力。”
《祖国报》刊登了一幅漫画,画面上有两支箭,一支箭射中了一个阿拉伯人的后背,箭杆上挂着一面美国国旗,上面写着“可以保卫的边界”;另一支箭正从勃列日涅夫手里射向这个阿拉伯人,箭杆上挂着苏联国旗,上面写道“以色列的相应边界”。


第6版()
专栏:本报记者述评

印度大选和苏修在南亚的挫败
印度大选的结果,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连续执政三十年的国大党遭到惨败,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被迫下台。印度政局发生的这个重大变化,将对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的形势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次印度大选,是在英·甘地主动选定时间并作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举行的。去年,英·甘地曾两次操纵议会通过决议,把大选推迟到一九七八年三月。今年一月十八日,她以为国内形势对自己有利,急于通过大选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突然向全国宣布提前在今年三月十六日至二十日举行大选。而大选的结果,却是英·甘地的黯然下台。这是英·甘地的国大党政府这些年来追随、投靠苏修,推行祸国殃民的内外政策因而在国内丧尽人心的必然结果。
英·甘地政府的下台,对苏修在南亚的扩张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印度是南亚的一个大国,在亚洲大陆和印度洋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苏修新沙皇为了实现其称霸世界的美梦,竭力拉拢英·甘地政府,企图把印度纳入它反革命全球战略的轨道。特别是一九七一年八月签订了名为“和平友好合作”、实为军事结盟的苏印条约后,苏修一面支持和怂恿英·甘地政府加紧推行扩张政策,肆意欺负它的邻国;一面就把印度紧紧地拴在社会帝国主义的破车上,成为苏修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扩张势力范围、同另一个超级大国争霸的一个重要的桥头堡。苏修向印度提供大量的军事装备,派遣“军事顾问”,训练印度军事人员。通过“军援”,苏修逐步控制了印度的军火生产和军备供应,攫取了在印度建立军事基地的种种特权。这就完全撕毁了它自己的“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外衣,不仅在国际上日益孤立,而且在国内也受到强烈的反对。
苏修利用印度国内的经济困难,日益增强对印度经济的控制和掠夺。这些年来,苏修对印度以“经援”为幌子,通过贷款方式,进行资本输出,攫取高额利润;以援建“公营企业”为手段,插手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控制重要经济命脉;打着“互利贸易”的招牌,推销剩余产品,掠夺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以“生产合作”和“计划协调”为名,妄图控制印度的国民经济计划。苏修的掠夺和控制,使印度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给印度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英·甘地政府的内外政策,早就受到印度人民的强烈反对,使国大党政府的地位日益动摇。多年来,苏修积极支持印度国大党当权派,吹捧他们是什么“越来越倾向于社会主义”的“进步领导人”。苏修头目多次到印度活动,给英·甘地政府撑腰。苏修还鼓励和支持英·甘地于一九七五年六月宣布实行“紧急状态”,用暴力来维持其法西斯统治,说什么是为了“保护人民利益免遭右派势力肆意攻击”的“必要措施”,充分暴露了苏修与印度人民为敌的丑恶面目。
苏修在这次印度大选中,竭力企图扶植国大党政府继续执政。大选一开始,苏修的报刊就连篇累牍地发表消息和评论,吹嘘甘地政权的内外政策所取得的“惊人成就”,为英·甘地开展竞选活动打气。它还大肆攻击一些退出国大党的政界人士“使得印度的政治局势复杂化了”。但是,苏修的这些活动,只是进一步暴露了英·甘地政府投靠苏修的面目,使它更加受到印度人民的唾弃。
印度大选结果不仅宣告了英·甘地政府反动的内外政策的破产,而且也标志着苏修在南亚地区扩张计划的一次严重的挫败。这表明,超级大国妄想控制别的国家作为自己争霸世界的工具,是必然会遭到别国人民的反对,最后难逃失败的下场。
正因为这样,印度大选以后,克里姆林宫的老爷们一时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陷入了十分狼狈的窘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为时不久,他们又在改变调门,耍出两面三刀的手法,力图保持印度这个重要阵地,以便继续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进行扩张。面对苏修这种阴谋,南亚各国人民必将继续提高警惕,加强团结,进一步开展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6版()
专栏:

日本国际合作事业团总裁法眼晋作发表谈话
严斥苏联霸权行径 主张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新华社东京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九日电 日本国际合作事业团总裁、前外务次官法眼晋作最近在《日本经济新闻》晚刊上发表谈话,谴责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行径,并且主张早日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法眼指出,在一九七三年十月田中—勃列日涅夫会谈时双方确认,在两国之间未解决的问题中包括领土问题。但是,苏联通过单方面宣布二百浬专管水域勾销了苏日之间的领土问题。他指出:“苏联外交的根本原则是建立在用实力对比对待一切的基础之上的。什么国际条约,什么对外国许下的诺言,苏联只承认它的最小价值。”
法眼谴责苏联对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无理干涉。他指出,苏联说,不准把反霸条款写进去。是不是因为它自己就是霸权主义,因而才大发雷霆呢?
法眼表示,应当早日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并且把日中联合声明的反霸条款“原原本本地写进新的条约”。
他说,认为反霸条款可以写进联合声明,却不能写进条约,“这种说法是荒唐的。名称不论是条约、协定,或是联合声明,内容都是国家作出的保证。因此,这种议论是毫无意义的”。


第6版()
专栏:

难以掩饰的窘态
林丁
美国一家报纸在评论印度大选结果时写道:英迪拉·甘地“最近几年的狂乱做法已使她威信扫地,因此现在她下台,没有人会伤心”。
其实,伤心的人并非没有。君不见,近在新德里,远在莫斯科,不就有人唉声叹气,有人目瞪口呆,简直好象遭到晴天霹雳一样吗?
苏修对这次印度大选的反应,的确很引人注目,也很值得玩味。
大选之前几天,莫斯科报刊惴惴不安地写道:印度局势“太复杂和太紧张了”,“对此进行揣测看来是极其困难的”。不过它还是壮着胆子为英迪拉·甘地打气撑腰,断言什么国大党政府“有极为可观的资本”,“将再次会得到人民院的多数席位”。可是,话音未落,印度大选的结局使莫斯科的预言成了笑柄。许多年来被英迪拉·甘地政府长期压抑和箝制的印度人民的力量,象山洪一般爆发出来,把老朽、腐败和专制的国大党统治冲垮了。印度报纸把这次选举称为“愤怒的选举”,而英迪拉·甘地在下台时也黯然承认她只好接受印度人民的“集体裁决”。苏修向新德里抛洒的美妙花瓣,眼看着付诸东流。
莫斯科新沙皇对于在印度发生的这一突变,显然是出乎他们意料的。但他们还想掩饰自己的窘态。他们马上改变了腔调。过去他们预言国大党可以稳操胜券;现在他们却说失败“并非偶然”。大选之前,他们吹捧英迪拉·甘地实行的“紧急状态”是“进步措施”,“对帝国主义阴谋的打击”,而大选之后,他们却又指责英·甘地政府在实行“紧急状态”过程中“出现了错误,造成了破坏”。几天之间,这个一厢情愿的主观预言家摇身一变,把自己装扮成评价印度事态的客观公正人了。
然而,这种手法是愚弄不了印度人民的。印度人民在大选中作出的抉择,不仅是对国大党统治的裁决,也是对苏修在印度推行的扩张政策的裁决。英迪拉·甘地之所以丧尽人心,遭到唾弃,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她追随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外搞扩张,内施暴政,搞得民穷财尽,国无宁日。国大党政策的最大“错误”,难道不就“错”在投靠苏修吗?印度政局变化的“并非偶然”,难道不正是国大党倒行逆施自食其果吗?苏修纵然两面三刀,变换腔调,这又能骗得了谁呢?


第6版()
专栏:

拉齐拉卡总统接见我驻马达加斯加大使
新华社塔那那利佛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七日电 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总统拉齐拉卡三月二十四日在国家宫接见了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大使田志东,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第6版()
专栏:

新西兰代总理接见我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经理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九日讯 惠灵顿消息:新西兰代总理布赖恩·爱德华·托尔博伊斯三月二十九日接见了正在新西兰进行访问的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经理王明俊并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接见时在座的还有新西兰农业部长邓肯·麦金太尔和中国驻新西兰大使裴坚章。


第6版()
专栏:

民主也门国营渔业公司举行奠基仪式
苏莱曼部长和我大使共赞两国友好合作关系
新华社亚丁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四日电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国营渔业公司三月二十四日在亚丁举行奠基仪式。
民主也门农业和土改部长穆罕默德·苏莱曼·纳赛尔、第一省省长塔哈·艾哈迈德·加奈姆、政府有关部门官员、工人以及参加兴建这项工程的中国技术组全体人员出席了仪式。
中国驻民主也门大使崔健也应邀出席。
苏莱曼部长和崔健大使在仪式上发表了讲话,共同赞扬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随后,苏莱曼部长在中国技术组负责人的陪同下视察了工地。
这项工程是根据民主也门政府和中国政府达成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兴建的。


第6版()
专栏:

墨西哥举办我工艺美术和宣传画展览
新华社墨西哥城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四日电 中国工艺美术和宣传画展览三月二十四日在墨西哥城开幕。
这次展览是由墨西哥社会保险协会社会救助服务部主办的,并得到墨西哥人民中国之友协会的协助。
展品包括彩色绒绣《万里长城》、现代题材的象牙雕刻和其它工艺美术品,以及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许多宣传画。
在开幕式上,一位墨西哥女演员朗诵了毛主席的诗词,接着放映了大型彩色纪录影片《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
出席开幕式的有:社会救助服务部负责人的代表费德里科·马斯诺切、墨西哥人民中国之友协会主席比希尼娅·查帕和其他墨西哥朋友。
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参赞唐海光也出席了开幕式。


第6版()
专栏:

伊朗南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
巴列维国王命令给受灾地区提供援助
武装部队和政府部门投入救灾工作
新华社德黑兰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九日电 据伊朗报纸报道,伊朗南部阿巴斯港地区三月二十二日清晨和二十三日连续发生强烈地震,震中在霍木兹海峡,最强烈的两次均为里氏震级七级。地震造成了严重损失。
地震发生后,伊朗国王巴列维命令立即尽一切可能给灾区提供援助。伊朗武装部队和政府部门投入了救灾工作。药物、食品、毯子和帐篷等救灾物资不断运往受灾地区。目前,阿巴斯港及其周围城市的生活已经逐渐恢复正常。


第6版()
专栏: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国参加洛美协定
目前参加该协定国家总数已达五十二个
新华社布鲁塞尔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八日电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佛得角、巴布亚新几内亚三国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九国的代表,三月二十八日在布鲁塞尔签订了关于这三个国家参加洛美协定的协议。
洛美协定是四十六个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九国于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的关于贸易和经济关系的协定。
这个协定已于一九七六年四月一日生效。一九七六年夏天,苏里南、塞舌尔和科摩罗参加了这一协定。
在三个新成员国加入以后,目前,参加洛美协定的第三世界国家总数已达五十二个。
在签字以后,三个新成员国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之间在贸易方面的规定已经生效,其他方面的规定,要等这三国的议会批准后才能生效。


第6版()
专栏:三言两语

三言两语
日苏渔业谈判搁浅,一个主要原因是苏联坚持要日本方面同意让它在日本领海十二浬以内捕鱼,作为日本渔船可以在苏联宣布的“二百浬渔业专管水域”内捕鱼的条件。
苏联曾经表示,日苏渔业谈判应当本着“平衡双方利益的原则”。显然,在苏修看来,它向日本提出的上述无理要求是符合这一原则的。可见苏修口中的所谓“互利”,其实就是损人利己。
苏联《真理报》在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一本正经地说:“任何人唆使一个国家去反对另一个国家就是对人类犯罪,是不可饶恕的。”
苏修在南亚次大陆、在阿拉伯世界、在非洲以及在世界其他地区,干下这样一类“对人类犯罪”的罪恶勾当不可胜数。世界人民对于苏修这个罪行累累的教唆犯,确实是不会饶恕的。


第6版()
专栏:

海湾四国决定向埃及提供十五亿美元援助
新华社开罗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四日电 据开罗报纸三月二十四日报道,海湾地区四个阿拉伯国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卡塔尔达成协议,决定今年向埃及提供十五亿美元现款以加强埃及的经济建设。根据这项协议,四国还同意向阿拉伯海湾基金会增加拨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