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小米的回忆
曹靖华
“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这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
每当我学习毛主席的这些论述,立刻会想到毛主席关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伟大的真理,对中国人民有多么巨大的鼓舞力量,对于中国革命有多么巨大的历史意义。一想到小米的事,我便会感到分外的亲切和温暖。
回忆童年时代,距家门口半里来远的小河边上,有一小块砂石地,叫“石笼”。那儿尽是比牛还大的花岗岩石头,有的在地面上,有的大半埋在地里。总之,这是无法耕种的荒地。石与石之间,偶然有小片砂土地。那地上除了要求低的谷子以外,其它作物是不长的。谷子撒上,谷苗长到四五寸左右高时,得间苗。这是农田的轻活,多半都是交给儿童干的。季节一到,我就干起这活来。
小米古称“禾”、“稷”、“谷”、“粟”,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原产我国,在我国种植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为我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的故乡,是把它列入细粮的。记得当年祖母每逢冬天,爱用砂罐放到炕洞里熬小米稀饭。那时,这就是“高级食品”了。
谷子有防潮、防热、防虫、不易霉烂等优点。自古就有“五谷尽藏,以粟为主”的贮粮备荒作法。在一般情况下,谷子可保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是理想的备战备荒粮食。
故乡的小河边上的“石笼”啊,在今天学大寨的火红年代里,它早该变成一马平川的丰产田了吧!
一九三三年底,我利用寒假,专程由北平赴上海,去探望阔别已久、殷切怀念的鲁迅先生。在国民党反动统治“寒凝大地”的气氛中,我直接落脚在当年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他的寓所——大陆新村九号。我住在三楼上,二楼就是他的卧室兼工作室。
我去时,特别带了整整一口袋小米。此后从《鲁迅日记》得知,他把这些小米还分给内山完造先生、周建人同志和茅盾同志。
当时,鲁迅先生一看见这整口袋小米,惊奇地问道:
“小米!你怎么知道我爱吃小米呢?”
“我从《两地书》知道的。那上边写着,有一次,从北平回上海,动身前就买了小米。”
鲁迅先生一听,就向身旁站的广平同志肩上拍了一下,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鲁迅先生接着说:“原来如此啊!”
接着,我们的话题就转到小米上来了。我说:
“上海有小米。二马路、三马路顶西口,那些卖鸟的小铺子,都是用小米喂鸟的,为什么还舍近求远,从北平买小米呢?”
鲁迅先生答道:
“那些小米是喂鸟的,不能吃。”
话就到此为止,关于小米,再没谈下去了。
南方小米为什么不能吃?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答。
解放初期,有一次在会场上遇到一位同志,他是农业科学专家。我问他:
“为什么北方小米那么好吃,南方小米却只能作饲料不能吃?”
他冲口而出:
“土壤问题。北方是碱性土壤,宜于谷子生长,小米好吃。南方是酸性土壤,不宜于谷子生长,小米不能吃,煮不烂,只能当饲料……”
抗日战争期间,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下,四川人常称的“下江人”,大批涌到重庆。鲁迅先生说过:“野人怀土,小草恋山”。背乡离井的人,怎能不怀念落入敌手的故乡国土?这“怀乡”之情中,也包括从儿童时代起,培养出来的家乡口味。
重庆当年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个大众化的北方饭馆,名字似乎就叫“老乡亲”,专卖烧饼和小米稀饭。“下江人”每逢进城,到吃饭时,宁可多赶几条街,也要去喝碗小米粥。
有一次,我顺便问道:
“老乡,你们这小米从哪里来的?”
“从哪来的?穿过鬼子的一道道封锁线,辗转运来的。从界首那边弄来的。倒霉时,不是被勒索,就是被没收……”。
八年抗战中,在重庆,小米成了“下江人”难得的珍品。
党是理解我们对沦陷的故乡的怀念之情的。所以,每逢周恩来同志、董必武同志、或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其他同志,因公去延安,回来时,总是尽可能在飞机上多带些小米。到重庆后,把这些小米,用白细布缝成七八寸见方的口袋,每人送一袋。我每逢收到时,把它看作无上珍宝,因为这小米来自毛主席的身边,每粒小米,都包含着党对我们体贴入微的深情厚意啊!一见到这延安的小米,我就想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对边区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想到延安军民轰轰烈烈开展的大生产运动。除了小米,周恩来同志还送给我一块延安第一次生产的毛呢,那同样是带给我温暖的世间难得的珍宝啊!
重庆时期,周总理和董老从延安带给我们的小米,我都是郑重地用金属饼干筒装起来,把盖子盖严,好好保存起来。平时无论如何是舍不得动它的。一看到那饼干筒,温暖、亲切之感便油然而生。有一次,我得了伤寒,另一次,得了恶性疟疾,高烧中,任何东西不能进口了,就是全靠延安小米稀饭度命的。当年,我仗着小米,战胜了病魔。延安革命人民,在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下,不是仗着小米加步枪,击败了美械装备的蒋介石反革命武装吗!
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永远鼓舞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周总理、董老对国民党统治区进步文化工作者的教育和关切,是我终身难忘的。今天,我们在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阴谋以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和华国锋主席领导下,正在发扬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建设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祖国。我想起这些往事,心情激动,对未来充满了无比的信心。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明天是属于我们的!


第5版()
专栏:

华主席的关怀暖万家〔素描〕 郭怀仁


第5版()
专栏:美术新作

亲切感人的光辉形象
李村
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上展出的《华主席的关怀暖万家》素描稿,给人的印象很深。它成功地描绘了英明领袖华主席的光辉形象,深刻地表现了无产阶级领袖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华主席在湖南、到西藏、去大寨,以及到辽南和唐山、丰南地震地区慰问受灾群众,都表现出他和广大劳动人民心连心。
《华主席的关怀暖万家》以华主席在一九七五年二月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到辽南地震灾区进行慰问为题材。作者选择了华主席访问受灾群众家庭,掀起门帘、迈步进屋的动作。这个动作处理得很自然又很吸引人,使人感到十分亲切而真实,就好象华国锋同志突然来到自己的家门口,从华主席和蔼可亲的笑容里,我们感受到党的关怀的温暖。
作者选取华主席迈步进屋的瞬间,使整幅画达到了画外有画的效果。华主席从哪儿来?华主席进屋以后会说什么?会做什么?都给观众以丰富的想象余地,将情节、动作,置于事件发展的进程中,比起平铺直叙地直接表现领袖和群众见面的场面,更能引人入胜,使作者和观众有彼此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余地,也便于将主题引向深入。这是作者掌握了造型艺术的特点,在艺术构思上取得的成功。
这幅素描对景物细节的描绘,也都起到了烘托主题的作用。如老玉米、木柴、铁锹,都体现了农村抗震救灾的典型环境。画中的立幅标语“泰山压顶不弯腰”是我国英雄人民战胜灾害的响亮口号,它起到了点题的作用。正是在人民群众遇到严重困难的时候,华主席出现在人民之中。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注意了冷暖、虚实对比的运用。华主席帽上和鞋上的白雪,一方面表现出华主席风尘仆仆不辞辛苦为人民;另一方面屋外的刺骨的寒风和屋内的暖气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感人。同时画面有虚有实,华主席面部和大衣上半部,刻画得比较细致、实在,身后陪同来访的村干部就比较虚一些,前后对比起来,十分鲜明突出,使画面活泼而不死板。这是作者在技法上成熟的地方。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亲笔给华国锋同志写了“你办事,我放心”。这幅画帮助我们加深了对毛主席这六个金光闪闪大字的理解。


第5版()
专栏:

大浪淘沙颂
丛帆
看了电影《大浪淘沙》,同志们赞不绝口,和影片中的主人公有着类似经历的老同志是如此,已经或即将走上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年轻人也是如此。影片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大江东去浪淘沙,革命的洪流中也总是有人落荒,有人叛变。自然,也更有人迎风斗浪,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胜利的彼岸。
在历史长河的革命激流里,是做永远前进的一朵浪花?还是做堕落腐朽的一撮沉渣?每个革命者,都应该认真地思索。是的,浪花是细小的,它只是大江里的一点一滴。然而,它总是翻腾,总是前进,总是战斗,而且不怕牺牲。暗礁拦路,它无畏地冲过去;大山挡道,它呼啸着杀向前;有时免不了粉身碎骨,可是回到激流中,依旧前进,依旧翻腾,依旧战斗!长河不止,浪花不灭,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至于那一撮沉渣,无非是在一场大风暴中纷纷卷下的落叶、碎片,或者是激流挟带而下的泥沙而已。它们也确曾随波逐流过,并且总是漂在高处——显眼、引人注目的地方。然而,一遇大风,它们就后退了;一见逆流,它们就吓倒了;一碰漩涡,它们就沉没了!终于成了渣滓。
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还少吗?雷锋就是一朵闪光的浪花。他坚定不移地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向人民学习,在人民之中,为人民服务。他只活了短短的二十二岁,然而却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一生!他是一朵永远前进、永放光辉的浪花!我们若把“四人帮”与雷锋相比,“四人帮”窃据要职时,位可谓“高”,权可谓“大”矣!然而,他们背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们践踏党纪国法,必欲置国家和人民于死地而后快。终于,他们的“高”和“大”,都掉到了人世间最不干净的地方!这真是:大浪淘沙,历史无情!
大浪淘沙是历史的必然,大浪淘沙是革命的真理。在这儿,让我们指出一个绝非偶然的巧合:电影《大浪淘沙》拍摄完成至今,已有十二年的时间了。“四人帮”利用手中的大棒,把它禁锢了十二年。打倒了“四人帮”,这部影片才重见光明。人民热情地赞扬它——十二年的禁锢反而给它增添了光彩。因为,在当前深入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它帮助人民更加认清了“四人帮”和一切反动派的最虚弱之处:他们害怕历史的必然,他们害怕革命的真理。然而,害怕也枉然,大浪终究要淘沙!
华主席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把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我们要响应英明领袖华主席的号召,每一个革命同志都要学习雷锋,做一朵革命江河中永远前进、永远战斗的浪花!让我们同声高唱这支战歌吧:
大江东去浪淘沙,革命洪流冲天下……


第5版()
专栏:

飞吧,“三八”快艇!
海军某部 李作民今日海疆添骄色,今日战歌格外脆,喇叭播出新消息:“三八”快艇乘风破浪飞!展翅穿越“毒蛇礁”,飞身闯过“黑蟹嘴”,快艇恰如凌空燕,战旗猎猎浴朝晖。大风浪里精神抖,风吼当作军号吹!暴风雨中驾铁骑,闪电当作长鞭挥!“中华儿女多奇志”,一行金字印心扉。借着机声抒豪情:紧跟华主席,万里海疆任我飞!


第5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多发表好的散文《战地》编辑同志:
读了一月三十一日《战地》上何为同志的《临江楼记》,觉得是一篇很有意义的好散文。年轻人,也包括中年人,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光辉诗词的历史背景,每每知道不多,因此理解诗意就很有局限性。《临江楼记》既是散文游记,又讲了当年的情景,生动地帮助人们理解毛主席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抒发壮志豪情,写出那样伟大的诗篇。读过之后,印象既生动又深刻。希望今后多发表这一类的文章,把《战地》办得更加生动活泼。
西北人造板机器厂 尚振国
我们收到好些读者赞扬散文《临江楼记》的信,今天发表其中的一封。我们感谢广大读者对《战地》的支持和鞭策。
在“四人帮”的“帮八股”影响之下,是很难出现优秀的散文的。打倒了“四人帮”,革命文艺创作得解放,散文也得到解放。今年是走向大治之年。各条战线上生机勃勃,繁花似锦。我们希望广大工农兵业余作者和专业作者,拿起笔来,多写散文,写好散文,描绘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美好春光!
《战地》编者


第5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这里到处是光明》作者的来信
今年一月三十一日,《战地》发表了广东湛江卫生药场知识青年马红卫同志的组诗《这里到处是光明》。很多读者反映这首诗基调高亢,笔触清新,短小精悍,比较耐读。我们把读者的热情鼓励转告作者。现将她的回信摘录如下:编辑同志:
来信收到了。同志们的热情关怀和鼓励,使我十分激动,已经深夜了也不想休息。我想到,是三年来农场的战斗生活教育了我,锻炼了我。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工人、农民对我的再教育。生活和斗争激励着我,总觉得身边有许多东西要写,而且要快写似的。可是怎样才能写得好一些呢?我又一次想起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决心永远不离开人民,不离开生活。在生活的土壤里,把根子扎深、扎牢。努力反映我们今天沸腾的生活,放声歌唱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
我要象鲁迅先生那样,做“遵命文学”,用笔去战斗!
  马红卫


第5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战地》也要改进文风编辑同志:
《战地》副刊还需进一步改进文风。文艺作品也要短。建议你们登些新民歌。新民歌短短几句,也能迅速反映重大题材。《人民日报》这方面过去是做得不够的,时常有上百行的长诗。尽管编辑也在努力改进,但是,短又深、新又巧的革命文艺作品还是太少。
浙江梅溪发电厂工人 叶曙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