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向着二○○○年
河南南阳师范 刘先琴
在电影和小说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和描写:我们的队伍披荆斩棘,势若洪流,向着一个目标前进。井冈山麓,留下闪光的脚印;雪山草地,印有深深的足迹……。我和我年青的朋友们在激动之余,总是懊悔自己没有赶上战火纷飞的年代,不能象小说和电影中的主人公那样投入革命洪流,去越险关,攀峻岭,经受斗争的艰辛和饱尝胜利的喜悦。然而,就在这岁尾年头,我在祖国的大地上,强烈地感受到了革命洪流那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力量。
那是在一个化工厂的党委办公室里。墙壁上一张生产进度表上,醒目的红箭头象一匹匹骏马,跃然直上。仔细察看,每个车间的生产都提前进入了一九七八年。我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向亲自带领我们参观的党委书记说道:“真了不起!按这个速度,你们的表格可就太小了!”老书记意味深长地说:“是太小了。可是,真正的进度表在这里呢!”他拿出一叠纸。原来,这是各车间订的新年度生产计划。我翻阅着,一行行炽热的誓言从眼前流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计划,为四个现代化添砖加瓦!”“再干一个跃进年,誓为‘四化’多贡献!”……。
“再看看这个”,老书记又递过来一张设计草图:“这是我们厂攻关小组刚拿下的一项技术革新,全部设备改装后,能提高生产能力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我们厂可以提前十年跃进二○○○年了!”听着,看着,刚才参观时那一台台飞速旋转的机器,一张张挂满汗珠的脸又出现在我的眼前。老书记说的多好哇!真正的进度用表格是无法衡量的,它蕴藏在每个工人宽阔的胸间,闪耀在他们的脸上。这就是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我们国家在二○○○年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的建设目标。它激励着千百万人们忘我劳动,忘我工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着!
生活中许多同样宝贵的镜头,重现在我的眼前,我的思绪的翅膀一下子展开了……
我想起不久前遇到的一件事情。在我们学校附近,有一条清浅的小河,河边上栽满了柳树。每天清晨,我们总爱跑到这里来,呼吸着湿润的新鲜空气,做做广播体操,再开始一天的紧张学习生活。记得是去年十月以后吧,每天早上,我们都要遇见一位白发斑斑的老人。老人很瘦,清癯的脸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有时,他一招一式地打着太极拳,有时,背着双手,一边散步,一边考虑着什么。前几天,下了一场小雪。我心想,那位老人今天该不会来了吧?谁知刚下公路就看见了他。
“爷爷——”,喊声打破了岸边的寂静。随着老人的应声,只见从公路驶过来的一辆自行车上跳下个稚气未消的青年。
“爷爷,昨天您又在研究所过夜了吧?妈妈让我送这个来了。”他扬了扬手中的毛围巾。老人慈爱地笑笑,指指旁边的树墩:“先放着,快上班去吧。”边说,仍然专心地打拳。
“还有呢,爸爸问您,那个手续办了没有?”
“什么手续?”老人显出疑惑的神色,但马上记起来了,“哦,你是指退休手续吧?你们敲锣打鼓向国家献超产捷报,却让我交一张告老退休表,象话吗?‘四人帮’没把我赶走,你们倒来撵我了。不行!”老人爽朗的笑声,惊飞了树枝上的几只小鸟。
“爷爷,”青年着急了:“昨天大夫又来咱家了,说……”老人脸上掠过一丝阴影,马上又消失了:“正因为这个,我才要求留在所里。怎么,不高兴?你瞧,爷爷精神着呐!”老人站起身,挺胸直背,来了个稳健柔缓的“白鹤亮翅”。那青年被感染了,笑着搓搓手,关切地说:“怪冷的,以后就别天天出来了。”
“傻孩子,大夫说,坚持锻炼对防止癌扩散大有好处呢!”
一直专心听他们对话的我,不禁惊呆了——想不到这位对工作和生活如此热爱的老人,竟患着癌症!银幕上,我看到过身负重伤的战士为了保住阵地,用最后一口气和敌人拚杀;比赛场上,我见过精疲力尽的长跑运动员为了集体荣誉,在最后一瞬间向红线飞速冲刺……而眼前这位老人,又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同病魔做顽强的斗争,把一生献给科学事业?我把敬佩的目光投向老人,霞光中,他正朝着青年挥手:
“告诉他们放心好了,我还打算亲眼看看四个现代化呢!”老人朗朗的笑语,顿时赶走了我心中的疑问。是啊,有这样一个闪闪发光的愿望,他会战胜病魔,为祖国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青春,将长驻这位献身于党的科学事业的老人身上。
思绪的翅膀奋飞着,我又想起另外一幕场景——一次精采的少年航模表演。粉碎“四人帮”后第一个国庆节的天空,万里无云,高远碧透。在市内一所中学的草坪上,一架架模型飞机腾空而起,在蓝天下做着各种表演,忽而盘旋直上,忽而俯冲翻飞,矫健灵活。忽然,一架飞机抖了抖翅膀,撒下一串红色标语,“向科学进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字,在阳光下光彩夺目。多么精采的表演!人们向飞行员——手捧无线电遥控发讯机的小将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红领巾们笑了,笑脸上洋溢着骄傲和自豪。可爱的少年啊,十年,二十年以后,你们将会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新型飞机、飞船,去探索宇宙无穷的奥秘;你们将用双手把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捷报,写上朗朗无边的太空。那时候,人间天上,都会响起欢庆的歌声……
想着,想着,我仿佛置身在浪花飞溅的洪流中。我看到华主席亲自带领的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队伍,高举红旗,手捧捷报,浩浩荡荡,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歌猛进。年青的朋友们,要领受斗争的艰辛、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含义吗?那就快些投身这洪流吧!追溯它的源头,你可以听到一个伟大的声音:“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这是毛主席的声音!是他老人家唤醒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新生,掘开中国人民力量、智慧的源泉。踏着它的浪涛,你还能看到四届人大会议上周总理那挺拔的身影,一个闪闪发光的建设蓝图,托在他的手上,托出八亿人民切切之心。朋友,你能说这不是一股越险关、攀峻岭的革命洪流吗?眼前这座工厂的主人们,我记忆里难忘的老人,可爱的红领巾,不都是这浩浩大军中的普通一兵吗?而那些在雪山草地留下脚印的先辈们,正在队伍前面含笑招手……
啊!多么美好的生活,多么伟大的时代!年青的朋友们,亲爱的同志们,让我们紧跟英明领袖华主席,永远投身这滚滚洪流吧,奔向二○○○年,奔向共产主义远方!


第4版()
专栏:

赞李时珍精神
杨志鸿
身如逆流船,
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
至死不怕难!
这是贯串电影《李时珍》中的一支歌。这支歌生动地描绘了李时珍迎着逆流奋斗的一生。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镜头:李时珍修订完最后一卷《本草纲目》,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闪现了幸福的笑容。当亲友们纷纷赶来向李时珍表示祝贺的时候,他无限深情地望着那一本本凝聚着他毕生心血的《本草》,眼含激动的泪水,意味深长地说:
“我们的书写完了,让后人好好地用吧!”
啊,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举世闻名不为名,屡建奇功不居功。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就不会把终生献给科学事业,就不会沿着崎岖的小路攀登上光辉的顶点!
李时珍的一生,充满了艰难险阻。当他开始修《本草》的时候,有人骂他“造反”,有人笑他“死心眼”,庸医们则斥之为“狂妄”!对于这一切,李时珍都不屑一顾。他昂然回击庸医们的责难:“狂妄,也许是吧。可是你要明白,古来要是没有那么多狂妄的人,我们今天也不会有那一千多种的药啦!”是的,一个科学家,没有革新创造的“狂妄”劲头是不行的。旧世俗攻击李时珍的所谓“狂妄”,正是作为一个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大无畏的进取精神。
科学是真理,要为真理而斗争,就必须有李时珍那种“至死不怕难”的勇气和恒心。李时珍在攀登医学高峰的道路上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他那时代的顶点!他贡献给后人的不仅是不朽名著《本草纲目》,还有永远鼓舞科学家和革命者不断前进的李时珍精神!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让我们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排除万难,为攀登新的科学高峰、实现“四个现代化”奋勇前进!


第4版()
专栏:在革命博物馆里

八仙桌和杉木床
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
一九二七年九月十一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江西铜鼓亲自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和铜鼓人民,举行了伟大的秋收起义。当日,部队攻克白沙;次日,连克东门。广大指战员精神越发振奋,工农革命军军威远扬湘赣。但是,由于当时处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加上一团在长寿街失利,右路失去配合,起义遇到了困难。毛主席英明果断地率领三团作战略转移,避开敌军主力,于九月十五日回师铜鼓县的边陲重镇——排埠。团部驻扎在下排埠万寿宫,毛主席就住在左边的一个小房间里。
原来,这间小房子是守庙老人利山住的。那时,山区的群众饱尝军阀混战的痛苦,听说“兵来了!”大家都惊慌地跑到山上躲了起来。守庙老人利山六十多岁了,因为要守庙,加以年老体弱,步履艰难,便无可奈何地留了下来。他怀着惊恐的心情,等待着大祸的来临。可是,队伍到来后,小镇仍然是静悄悄的。群众的门上锁了,战士们连叩也不叩一下,而是有条不紊地开到那些祠堂、古庙里去宿营。谁也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谁也不动镇上的一草一木。利山看到这些,再想想那些“粮子”(当地老俵对反动派官兵的称呼)烧、杀、奸、掠,欺压群众的情景,心里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这些到底是什么兵?”这时,他看到队伍里有个身材高大的人,说着湖南话,正和颜悦色地同一些人谈话。他想:这也许是个蛮大的官。可利山仔细察看,装束又不象官。只见他身着土布短褂,脚穿草鞋,有几处还塞着布条,象是脚被草鞋磨破了似的。正在他疑惑不解的时候,那位高大的人和蔼可亲,笑容可掬地迎上来和利山打招呼,关切地问他多大年纪,生活过得怎么样?当那位高大的人知道利山辛辛苦苦守一年庙,只能得到四百斤谷子的时候,就告诉他,这就是剥削。打倒了地主豪绅反动派,人民群众的生活就会好起来。亲切的谈话,使利山深受感动。他大着胆子问:“你们究竟是什么队伍?”这位高大的人答道:“我们是共产党的队伍,是造土豪劣绅、国民党反动派的反的,是保护农民的利益的,……”一席话,如阳光高照,驱散了老人满脸的疑云。
这当儿,利山看见有个警卫员模样的年青人东张西望,象是要找房子似的。利山便主动地迎上去询问,果然不出他的所料。利山开门见山地说:“只要你们官长不嫌弃,我把自己的住房让出来……”年青人为难的情绪顿时消失了。他高兴地跑去报告,那位身材高大的人说什么也不同意,利山又连忙赶上前去请求,在他恳切的邀请下,他的心愿才得以实现。
“这真是为穷人谋利益打天下的队伍呵!”利山一边念叨,一边快步回到小房里。他先把那张八仙桌抹了又抹,揩了又揩,然后把杉木床扫了又扫,掸了又掸,简直比迎接“至亲上客”还要恭敬。一切收拾停当后,利山还四处检查了一遍,直到满意时,他才兴冲冲地找到年青人,把那位身材高大的人迎进房里来歇宿。
这位身材高大的人,进了屋,连忙坐在八仙桌边,开始紧张地办公。他一会儿同干部们仔细地查看地图,一会儿找战士了解情况,一会儿向部队布置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任务,忙得连饭也不记得吃,觉也不记得睡……夜深人静,警卫战士和团干部不知来催促过多少次,他才上了利山老人的杉木床睡觉。
部队在万寿宫里休整了两天,利山才知道,原来住在自己房里的就是穷人们日盼夜盼的毛委员。部队离开后,利山老人象爱护无价之宝似的,爱护这张八仙桌和杉木床。
新中国成立后,利山老人的后代把这两件珍贵的用具敬献出来,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在纪念馆里。这两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使我们知道了:就是在这张八仙桌和杉木床边,伟大领袖毛主席运筹帷幄,深谋远虑,作出了会师文家市,进军罗霄山脉中段的战略决策,引导中国革命迈上胜利的伟大征途。
(附图片)


第4版()
专栏:思想的火花

“一”字的断想
莫清华
一个鼠洞,若不及时堵塞,能使万里长堤崩决;一个蛀孔,若不及时根治,能使千寻大树枯死;原谅自己的一次错误,可能是姑息自己千百次错误的开始,可能是埋葬自己的第一铲土。
一个人离开了集体,就象叶子离开了树枝,失去了生命的光彩,开始腐烂、发臭。
黄河、长江之所以日夜奔流,永不枯竭,是因为它不拒细流,不断地把一条条小溪涧汇集起来的缘故;一个人要不断进步,就得虚怀若谷,倾听别人的意见,包括好听的和不好听的,一概都不能漏过。
钢之所以坚强,是因为它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锤炼;人要有钢一般的意志,就要自觉地投身于革命斗争的大熔炉,自觉地经受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考验、磨练。
远道者的鞋里,容不得一粒小砂;人们的眼睛中,容不得一点尘埃;革命者的心灵上容不得半点个人主义!
一万个零抵不上一个“一”,一万次吹牛抵不上一次实干。


第4版()
专栏:

雪原飞兵〔外一首〕
解放军某部 雷抒雁雪封山,水断流,远山近岭如蜡塑;棵棵松杉披白袍,枝枝叶叶银丝绣。雪,还在飘……风,还在吼……大练兵,做梦盼三九;要说火,早早燃心头。走,练滑雪!走,闯风口!多谢了,老天铺下白玉路,咱去林海雪原抖一抖。绕过树,跃过沟,登山下坡一挥手!追鹰追得鹰断翅,撵鹿撵得累死鹿。哈口气,眼睫毛上结白绒,挥把汗,两行眉梢挂冰溜。雪啊,你再猛些飘,风啊,你再可劲吼!待明日,林海雪原擒敌寇,飞兵抢在敌前头,行行脚印留雪上——便是凯歌千百首!
听嗬,好大的雾!山象泡在云里,谷象塞满棉絮。遮住了崖,遮住了树,堵住巡逻路!雾浓好巡逻,看不见就听,绝不让敌人找到掩遮的幕布。听树上鸟鸣啾啾,欢歌声声不休。——很好,没有闯进野兽!听谷底流泉淙淙,琴声平静如故。——很好,无人水上偷渡!崖上——没有石子滚落!草丛——没有杂音传出!树叶——没有抖下冷露!哈,路在战士心头,战士心中有数,云雾遮不住!


第4版()
专栏:

岳麓山爱晚亭〔中国画〕  张仁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