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慕尼黑的悲剧与当代的绥靖主义
任谷平
本世纪内,人类已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祸。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希望不要再爆发世界战争,这是很自然的。但是,善良的愿望并不等于客观的现实。我们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只要帝国主义还存在,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列宁曾经明确指出:“‘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治的内容,而这种政治的继续便是帝国主义战争。”(《列宁全集》第23卷第26—27页)
今天,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来自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特别是那个后起的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苏联一心要称霸世界,推行野心勃勃的全球战略,以进攻的态势咄咄逼人地向美国势力范围进迫,美国则力图保住既得利益。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建立了空前庞大的战争机器,造成了越来越浓重的战争阴霾。
历史的经验证明,在严重的战争威胁面前,人们总是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对待战争的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希特勒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威胁日甚一日之时,在西欧就出现过绥靖派和反绥靖派的争论。张伯伦、达拉第之流对希特勒百般进行安抚、绥靖,甚至伙同希特勒搞慕尼黑阴谋,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企图苟安一时。与此相对照的是,丘吉尔、戴高乐等看到了希特勒侵略扩张的严重威胁,一再提出警告:“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战争”,而不是什么“持久和平”,要求加强防务,作好反侵略的准备。但是反绥靖派并没有占上风,而张伯伦等人的绥靖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现在,在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严重战争威胁面前,西方又出现了类似三十年代的绥靖思潮。看来,有一些政界人物已经忘却了四十年前慕尼黑悲剧的惨痛教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严峻的现实面前,重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历史,认真记取当年以张伯伦为代表的绥靖主义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有着现实的意义的。
(一)
三十年代绥靖主义是怎样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的呢?
一九三八年,希特勒在强行吞并奥地利以后,借口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居住着日耳曼人,要求吞并苏台德区。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是欧洲的强国。希特勒德国的崛起,和德、意、日法西斯轴心的形成,使英国面临严重的威胁。英国统治集团对希特勒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即所谓“不干涉”政策,力图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引向东方的苏联,自己则坐山观虎斗,以保存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和在亚洲、非洲、大洋洲的殖民利益。因此,英国在希特勒的战争威胁面前委曲求全,步步退让。英国首相张伯伦三次去德国会晤希特勒,乞求“确保欧洲和平”。一九三八年九月,英法绥靖主义者同德意法西斯在慕尼黑签订协定,背信弃义地把捷克斯洛伐克奉送给了希特勒,使绥靖主义思潮在欧洲大为泛滥,为希特勒尔后扩大侵略打开了大门。这就是至今受到全世界唾骂的慕尼黑的悲剧。
三十年代的绥靖政策,纵容了德国法西斯,其结果是世界亿万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惨重的灾难。从三十年代这段历史中,人们可以吸取许多有益的教训。
三十年代的绥靖主义者竭力为希特勒的扩张野心打掩护,致使各国人民对战争的突然爆发缺乏思想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张伯伦一厢情愿地认定,希特勒“在作了保证之后还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他把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区的蛮横要求说成只不过是“一个遥远的国家中……民族之间所发生的争吵”,相信希特勒的“这是我在欧洲的最后一次的领土要求”的虚伪诺言。但是张伯伦的安抚和退让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慕尼黑协定之后不过一年,希特勒吞并欧洲的进军炮声震动了欧洲大陆。张伯伦的苟安美梦也彻底破灭了。
三十年代的绥靖主义者希望依靠所谓裁军,来限制希特勒德国的重新武装,以求得军事实力的所谓“平衡”。当时在国际联盟主持下,裁军会议一个接一个召开,同时德国在裁军的烟幕下重整军备的步伐却一天比一天加紧。张伯伦之流迷信“军备平衡”,甚至借口保障英国海军的“优势”,违背凡尔赛和约关于限制德国海军力量的规定,同德国签订海军协定,允许德国舰队可以达到英国海军力量的三分之一。在张伯伦绥靖政策的纵容下,纳粹德国把所有限制德国军备的条约统统变作废纸,大肆扩充军备。武器多了,侵略者的手就要发痒。希特勒终于在一九三九年九月挑起了大规模的欧洲战争。三十年代大谈裁军,结果谈出了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十年代绥靖政策的又一个表现,是美国和英法等国家的垄断资本集团,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当作输出资本和商品的一块宝地。从二十年代开始,美英法就先后通过“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给予德国巨额贷款,在经济上给削弱了的德国输血打气。它们养虎贻患,使希特勒能够把他的侵略军队武装到了牙齿。希特勒利用英美等国的投资,兴建了许多为纳粹制造汽车、坦克、飞机和其他军事装备的企业。在德国军备中,有英国的潜水艇,法国的坦克,美国的飞机发动机。一九三九年九月,希特勒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纳粹军队就是坐着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制造的汽车和摩托车侵入了波兰。这对那些绥靖主义者真是一个辛辣的讽刺。
三十年代张伯伦之流的绥靖主义的核心,是力图把祸水东引。他们的如意算盘是:以妥协和让步,促使德国西和东进,即在德国的西面英法这边力求稳定,推动它向东面的社会主义苏联进攻。慕尼黑协定的实质,就在于英法把捷克斯洛伐克奉送给德国人,作为给德国人对苏开战的代价。希特勒看穿张伯伦之流的用心,就挥舞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旗子,推行声东击西的战略。他首先向紧邻苏联的波兰开刀,然后出其不意,挥戈西击,向软弱的英法发动闪电进攻。张伯伦这个绥靖主义的头面人物在震惊之余,伤心地哀叹:“在我的政治生活中,我所争取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和所相信的一切,已统统化为灰烬。”历史给绥靖主义作出了无情的判决。毛主席在评论这段历史时指出:“‘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就是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这将是一切反动政策的发展规律。”(《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70页)
(二)
从慕尼黑到现在,差不多四十年过去了。世界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占全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第三世界国家,已经和正在挣脱殖民主义锁链,取得了独立和解放。它们加强联合,共同斗争,成为当代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主力军。过去的一些西欧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大为削弱,受到两个超级大国的欺负和威胁,成为第二世界。当今出现了高踞于一般帝国主义之上的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只有它们才有能力发动新的世界大战。当年以英法等国为一方同德意日为另一方之间争夺霸权的斗争,已经为今天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所代替。这是战后出现的一种新现象。
在两霸争夺中,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苏联居于攻势,而美国则处于守势。目前在美国,就同当年在英国一样,一股绥靖主义的潮流正在蠢蠢而动。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某些代表人物,力主对苏联采取妥协安抚的绥靖政策,重演张伯伦的故伎,以便保护住美国在全球的利益。在美国的绥靖政策的影响下,在面对着战争威胁和经济困境的西欧,绥靖主义思潮也不断泛滥。新的慕尼黑的阴影正在出现。
当代的绥靖主义的鼓吹者们是怎样搞新的慕尼黑的?
他们同他们的先辈一样,竭力低估苏联的扩张野心,希望制造一种虚假的和平。美国的某些人一面散布现在“无法防止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出现”,除了“缓和”没有别的出路;一面又自我安慰说,美国的地位虽然已经削弱,但由于总体上仍然“胜过苏联”,苏联的威胁并“不那么紧迫”。他们抛出所谓索南费尔特主义,公开承认东欧是苏联的势力范围,来安抚苏联。他们伙同苏联搞什么“欧安会”,制造假和平,帮助苏联掩盖它对西欧的严重威胁。西欧的某些人也抓住苏联抛过来的“缓和”这根鸡肋不放,说什么“苏联的政策基本上是缓和政策”,“苏联没有侵略盟国的迹象”。这同当年张伯伦为希特勒涂脂抹粉,是何等的相似!
他们同他们的先辈一样,妄想用裁军来牵制住苏联扩军备战的速度,保持自己的军事“优势”,至少也希望保持住“均势”。在苏联军事力量急剧膨胀面前,美国和西欧的某些人却拚命给自己吃定心丸,说什么华沙条约集团军事力量“本身不构成对西方安全的威胁”,“削减防务不会削弱”西方。然而,什么中欧裁军谈判,什么限制战略核武器谈判,都没有阻挡住苏联军事实力的增长。
他们同他们的先辈一样,把对苏联的资本和商品输出看成是有助于缓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把帮助苏联扩军备战看作是他们发财的大好机会。他们妄想用技术、贷款、粮食织成“纽带网”来套住苏联、使它“依赖于西方”,“节制苏联的劲头”。他们把苏联看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市场”,在苏联的“国际合作”、“缓和物质化”等等招牌引诱下,向苏联提供巨额资金、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大大加速了苏联在武器装备上赶超美国和西欧的过程。西方的资金技术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实力。西方向苏联提供经济援助,并不是找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是在饮鸩止渴,实行自杀政策。
当代的绥靖主义者也象他们的先辈一样,妄图把苏联这股祸水引向东方,引向中国。美国的索南费尔特用二十年后中国将成为第三个超级大国这种虚妄的
“预见”来吓唬苏联,并且说,“缓和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不仅能在传统的意义上”和苏联力量“保持均势”,“而且能够影响它的使用”,露骨地暗示苏联应当把侵略重点从西欧移向东方。而苏联也就顺水推舟,加紧反华叫嚣,推行它的声东击西的战略。
同三十年代比较,今天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它的军事力量及其搞假缓和、真备战的欺骗手法,都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希特勒德国。当代绥靖主义比起张伯伦的绥靖主义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因为它牺牲的决不止是一个捷克斯洛伐克,而将是整个西欧、乃至非洲、中东。现在,西欧还依靠着美国的“保护伞”,一旦苏联向西欧发动闪电进攻,美国将如何动作,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华盛顿的谋士们就有人主张,局势危急时,美国不应该在西欧消耗力量,而应该放弃西欧,保全美国。不久前美国透露的“第十号总统研究备忘录”,表明美国打算在苏联进攻西欧时放弃三分之一的西德领土,就是美国有可能把西欧放弃给苏联,缩回到大西洋彼岸以保存自己的一个不祥的讯号。这一切难道不值得人们警惕吗?
(三)
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危险告诉人们:绥靖主义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的决不是什么和平与安全,而是无穷的祸害。正象日本《苏联问题》月刊所指出的:“绥靖主义是最恶劣的挑起战争的政策”。这话是一点也不过份的。只要看一看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拚命散布“缓和”幻想,竭力鼓励西方的绥靖思潮,就可以明白。因此,人们要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推迟世界战争的爆发,就必须坚决反对绥靖主义。
有帝国主义存在,就存在着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这是一条客观的规律。但是,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战争马上就要打起来。相反,我们认为,在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认真吸取三十年代慕尼黑的历史教训和战后以来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经验,采取正确的政策,人们是可以找到推迟世界战争的正确道路的。
在这方面,有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首先,决不能象绥靖主义者那样粉饰太平,用“缓和”、“裁军”等等虚假和平来麻痹人民,而应当把战争的严重危险告诉人民,教育和动员人民做好防卫准备,同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斗争。
中国有句古话:“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就是说和平时期要想到战争,有所准备,包括精神上、物质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准备打,没有坏处;不作准备,一旦战争爆发,那就要吃亏。因此要经常不断地揭露超级大国、特别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战争阴谋,使人民提高警惕,增强斗志。如果象张伯伦、达拉第之流那样向人民隐瞒战争危险的真相,用和平的幻想解除人们思想上的武装,那是极端危险的。
现在有一种论调说:两个超级大国拥有的核武器已达到饱和的程度,双方力量“均衡”,战争就打不起来。这纯粹是幻想。四十年前,有人曾经把防止战争爆发的希望寄托在保持英德的所谓“战略均势”上面。结果这种希望完全落了空。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霸世界,总是千方百计要压倒对方。任何要想依靠“均势”或者所谓“恐怖平衡”来维持和平的局面是办不到的。
其次,决不能象绥靖主义者那样,为帝国主义侵略者气势汹汹的军事威胁所吓倒,步步退让,而要认识帝国主义的虚弱本质,坚决挫败它们的战争计划。
现在有人怕苏联,就象当年张伯伦、达拉第等人怕希特勒德国一样。一九三八年,希特勒调动德军大规模向捷克斯洛伐克进军,张伯伦急忙作出让步。希特勒后来洋洋自得地说:“你同一国打交道,如果它很容易作出让步,达到卑躬屈节的地步,那你可以期望,再一次一次地提出新的要求,它也都会一一接受的。”十分清楚,跟侵略者打交道,怕是没有用的。侵略者从来都是欺软怕硬的。人们越害怕战争,侵略者就越会用战争进行恫吓,甚至可能更快地挑起战争。其实,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它同一切反动派一样,都是纸老虎。在今天的苏联,帝国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都在发展。它野心很大,力量不足,越是对外侵略扩张,力量也就越是分散。它的咄咄逼人的攻势,孕育着无可避免的失败。
当前,苏联战争计划的一个严重障碍,就是它的全球战略布局在各国人民反对下,不断遭到挫败。为了发动世界战争,它势必要在全世界到处伸手,寻求军事基地和立足点,结果到处树敌,到处碰壁,一次又一次地被从它企图加以控制的国家驱逐出来。苏联的侵略扩张正在重蹈美国的覆辙,陷入了世界人民的反对之中。各国人民的强烈的反霸斗争,特别是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斗争,打乱了苏联反革命全球战略的布局,使它难以顺利实现它的侵略和战争计划。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是推迟新的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
第三,决不能象绥靖主义者那样,以邻为壑,各打算盘,而必须加强世界人民的联合斗争,结成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挫败超级大国的战争计划。
慕尼黑阴谋之所以得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希特勒德国侵略势力威胁的国家,没有能联合起来,共同防御,而是互相猜疑,只图自保,使希特勒得以逐个击破。尤其是绥靖主义者为了各自的利益,竞相在经济上给法西斯德国输血打气,帮助侵略者弥补其弱点,加强了它发动战争的物质条件。当时希特勒德国同英法等国家比较,不论在经济和军事力量方面,并不占优势。然而希特勒之所以敢于挑起战火,并且得寸进尺,就因为看到张伯伦、达拉第之流顽固地拒绝当时的苏联提出的结成反对法西斯德国的同盟的建议,拒绝同其他欧洲国家建立共同防御侵略的体系。
今天,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正在掀起波澜壮阔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给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有力地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发展。第二世界也在联合起来,对抗苏美两霸、特别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和控制。一个包括苏美两国人民在内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正在形成,并在国际斗争中发挥日益巨大的威力。它比当年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基础更为广泛,力量更加雄厚。依靠这支力量的联合斗争,挫败超级大国的战争计划,推迟新的世界战争的爆发是完全可能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世界,已经不是慕尼黑时代的世界了。可以肯定,今日的希特勒之流胆敢发动侵略战争,只能得到比希特勒更可耻的下场!


第5版()
专栏:

我驻牙买加大使举行宴会庆祝中牙建交五周年
新华社讯 金斯敦消息:中国驻牙买加大使王崇理十一月二十三日晚举行宴会,庆祝中牙建交五周年。
出席宴会的有牙买加外交部长珀西瓦尔·帕特森、牙买加总理迈克尔·曼利的母亲埃德娜·曼利夫人等及其他政府官员以及各界友好人士。
王崇理大使在宴会上祝酒,他热烈祝贺中牙两国在建立外交关系以来的五年中友好关系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发展。他强调说,中国将继续坚决执行毛主席亲自制定的革命外交路线、原则和政策。
他表示相信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友谊将与日俱增,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将日益发展。
帕特森外长在讲话中说,五年前,牙买加政府果断地决定同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过去的五年中,两国间的友好关系是诚挚的、建设性的和富有成果的。


第5版()
专栏:

巴基斯坦网球邀请赛在伊斯兰堡举行
新华社拉瓦尔品第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电 巴基斯坦网球邀请赛,十一月二十一日在伊斯兰堡开幕。
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佐勒菲卡尔·阿里·汗空军上将主持了开幕式。
巴基斯坦军法管制执行官齐亚·哈克在祝贺巴基斯坦网球邀请赛开幕时说,邀请赛将非常有助于促进参加国之间的友谊。
来自阿富汗、孟加拉国、中国、加纳、伊朗、伊拉克、黎巴嫩、毛里求斯、马里、摩洛哥、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塞内加尔和突尼斯的三十二名网球运动员参加了这次邀请赛。
以梅福基为领队的中国网球队是在本月十八日抵达巴基斯坦的。
这次邀请赛只进行男子单打和双打的比赛,采用淘汰赛的办法进行。比赛将在十一月二十七日结束。


第5版()
专栏:友好往来

友好往来
日内瓦“认识中国社”从十一月十五日到二十日在日内瓦举办了介绍中国的展览会。约有四千人参观了这个展览会。
十一月十七日晚上,比中协会秘书长塞尔日·贝湖作了关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和当前中国情况的报告,他说,今年,他第七次访问中国,亲眼看到了中国人在华国锋主席领导下,努力发展生产,朝着四个现代化方向前进的动人情景。
以流静为团长的中国武术团在结束了对几内亚的访问后,十一月二十三日离开科纳克里前往贝宁进行访问。
访问期间,武术团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举行了四场演出,访问了法拉纳等城市,并在当地举行了演出。武术团的演出受到了几内亚朋友的热烈欢迎。
中国广西杂技团在结束对加纳的友好访问后,十一月二十一日乘飞机离开阿克拉前往毛里塔尼亚。
访问期间,广西杂技团在加纳首都阿克拉以及这个国家第二大城市和文化中心库马西共举行了四场演出。观众总数达一万二千多人。
以于吉辰为领队、于清成为副领队的中国辽宁足球队,结束了对索马里为期十一天的友好访问后,十一月二十二日乘飞机离开摩加迪沙前往布隆迪。访问期间,中国足球运动员同索马里足球运动员进行了友谊比赛和多次共同练球。
意大利外交部长福拉尼十一月十八日接见了以王耀庭为团长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代表团全体成员,并同王耀庭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中国贸促会代表团是应意大利工业总联合会的邀请于十一月十五日到达罗马的。十一月十六日,意大利外贸部长奥索拉会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并就进一步发展两国经济贸易关系问题交换了意见。
由委内瑞拉中央大学马拉凯分校主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摄影展览十一月十八日在委内瑞拉阿拉瓜州的马拉凯市开幕。这次摄影展览展出一百六十多幅反映中国各方面成就的照片。
(据新华社讯)


第5版()
专栏:国际资料

“道威斯计划”
“道威斯计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等国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九年制订实施的战败国德国赔款支付计划。这个由资本家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拟定的计划,对协约国于一九二一年宣布的德国赔款规定作了重大修改,从而对德国军国主义准备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了输血打气作用。计划规定,由外国(主要是美国)贷款给德国,以稳定其币制,并规定德国每年赔款数额、赔款来源和担保等。这个计划的目的是巩固摇摇欲坠的德国资产阶级政权,迅速恢复德国垄断组织和工业潜力,以反对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这个计划于一九二四年八月在有关国家的伦敦会议上通过,同年九月开始实施。
在计划实施的很短时期内,德国总共得到二百一十亿左右马克的各种外国贷款,这些贷款有很大一部分被用来恢复德国的军事工业的实力,加紧使它的经济重新军事化,而到一九二九年为止,德国支付的各种赔偿费不过一百一十亿马克。


第5版()
专栏:国际资料

“杨格计划”
一九二九年德国借口由于经济危机,无法偿还协约国的债务,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美国为了确保自己的投资收入,竭力支持德国的要求。一九二九年底成立了以美国摩根电力托拉斯经理杨格为主席的美、英、法、意、日、比、德等七国委员会,它所制订新的赔偿计划,一九三○年在海牙会议上通过。“杨格计划”减少了德国赔偿额的百分之二十,还规定取消对德国经济的一切管制,使德国可以大规模发展军事工业。“杨格计划”是帝国主义加速武装德国以进行反苏战争的阴谋计划。一九三二年,在美国的压力下,洛桑会议通过了关于停止向德国索取赔偿的决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