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黎笋总书记率越南党政代表团离广州回国
韦国清、耿飚同志等和广州市群众两千多人到机场欢送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讯 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黎笋同志率领的越南共产党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圆满结束了对我国的正式友好访问,今天下午乘专机离开广州回国。
前往机场欢送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韦国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联部部长耿飚,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中共广东省委、省革委会、广州市委、市革委会和广州部队的负责人王首道、焦林义、刘田夫、叶建民、梁湘、钟明和广州市群众两千多人。
广州白云机场上悬挂着中越两国国旗,洋溢着中越友好的热烈气氛。当黎笋同志向欢送群众告别时,机场上一片欢腾。人们挥动花束,祝贺越南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圆满成功,祝愿中越两国人民的革命友谊不断发展。
到机场欢送的还有中国驻越南大使陈志方,中联部副局长黄群,外交部副司长梁枫、刘华。
越南驻中国大使阮仲永,越南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黎光奠以及在广州的越南同志也到机场送行。
今天上午黎笋同志参观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陈列馆。


第4版()
专栏:

对外友协举行电影招待会
庆祝南斯拉夫国庆
乌兰夫副委员长等出席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讯 为庆祝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国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今天晚上举行电影招待会,放映中国戏曲故事片《野猪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出席了电影招待会。
南斯拉夫驻中国大使德鲁洛维奇和夫人,大使馆外交官员和在北京的其他南斯拉夫朋友,应邀出席了电影招待会。
出席电影招待会的还有人大常委会委员廖承志,对外友协会长王炳南,外交部副部长余湛,中联部副部长李一氓,外贸部副部长郑义山,外经部副部长石林,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副秘书长王笑一等。在电影放映之前,曾访问过南斯拉夫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唱了中国和南斯拉夫歌曲。


第4版()
专栏:

比利时新任驻华大使
向乌兰夫副委员长递交国书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讯 比利时王国新任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拉乌勒·多尔曼今天上午向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递交了国书。递交国书时在场的有外交部副部长刘振华、西欧司副司长徐维勤、礼宾司副司长高建中。比利时驻中国大使馆外交官员也在场。


第4版()
专栏:外事往来

外事往来
以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王寿仁为团长、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陈龙为副团长的中国新闻代表团,十一月二十四日离开北京前往叙利亚、索马里、突尼斯、布隆迪访问。
加拿大体操队同中国体操队十一月二十四日晚在首都体育馆进行了共同表演,受到一万多名观众的热烈欢迎。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负责人路金栋等出席观看了表演并在表演前会见了加拿大体操队团长爱德华·布鲁汉姆,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林信贤和夫人,参赞戴维森和夫人应邀出席观看表演并参加了会见。
加拿大体操队是二十二日到达北京的,二十三日晚,中国体操协会为朋友们来访举行了招待会。
以朝鲜劳动党黄海北道委员会书记金仁仲为团长,朝鲜劳动党政务院财政部书记崔凤奎、咸镜南道外事处长白升峰为副团长的朝鲜第二批友好参观团十一月二十四日上午乘火车到达北京。旅游局负责人杨公素、孔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参赞裴溶在等,到车站迎接。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杨骥十一月二十五日晚举行宴会,欢迎以苏丹社会主义联盟中央委员会委员、苏丹青年联合会执行局委员、副书记海德尔·阿卜杜勒·哈米德为团长的苏丹青年代表团。苏丹青年朋友们是二十四日乘飞机到达北京的。
(据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为从事回收工作的同志们说几句话
本报评论员
废旧物资是经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利用和消费后,还没有完全失去使用价值的物品。把这些散存在社会各个角落里的“废物”收集起来、利用起来,是贯彻执行毛主席“勤俭建国”伟大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敬爱的周总理在一九五八年对废品回收工作作过重要指示:“……抓紧废物利用这一环节,实行收购废品,变无用为有用,扩大加工,变一用为多用,勤俭节约,变破旧为崭新,把工农商学兵联成一片,密切协作,为全面地发展生产服务,以便更好地实现勤俭建国、改造社会的任务。”英明领袖华主席最近指示我们要十分重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工作。据商业部门统计: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的十一年间,全国共回收废钢铁二千七百万吨,从中炼出的钢,可造六亿辆自行车或三百万辆“东方红”拖拉机。回收破布、废纸等造纸原料八百多万吨,用来造纸,可节约一千五百万立方米木材和一百九十万吨烧碱,降低生产成本约十四亿元。一些大中城市回收废旧物资的部门,利用工矿企业丢弃的废渣、废酸、废液,提炼出多种贵重金属和化工原料。这些事实说明,做好废旧物资回收工作,对于支援生产,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节约,改善环境卫生,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行业,人员不很多,作用却很大。然而,社会上有些人看不起服务、清洁和废品回收这些行业。这中间有的人是对这些工作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有不少人受了旧传统旧思想的影响。他们说:“搞废品回收,低人三分,没有出息。”这种思想当然不是无产阶级的思想,应当进行宣传教育。在这里,我们要为从事这个行业的同志们说几句话。服务、清洁、废旧物资回收工作,城市离不开它,农村离不开它,工厂离不开它,家庭生活离不开它,一句话,整个的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它。试想一下,社会上没有清洁工人,送煤工人,理发工人,浴池和饭馆的服务员,没有回收废旧物资的工人,人们该怎么生活,社会会成为什么样子呢?离不开这些行业同志的辛勤劳动,却又看不起这些行业的工作,这究竟是什么道理?这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的习气、习惯、传统观念和偏见在作怪,这些旧东西是妨碍社会主义前进的思想上的敌人。我们要同这些旧传统和偏见作斗争,要以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们。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必须同旧的习惯势力、旧的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社会分工有所不同,劳动并无贵贱之分。回收行业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却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是非常光荣的岗位。他们的平凡工作,联系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在这个岗位上的同志们,应当以自己的光荣工作而自豪!
回收废旧物资的工作很辛苦。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从事这个行业职工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回收废旧物资的劳动要受到尊重,存在的实际问题要逐步解决。同时,还要建立和健全废品回收的管理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从事回收工作的同志们,让我们在深入揭批“四人帮”的伟大斗争的推动下,把回收工作搞得更出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第4版()
专栏:

艰辛劳动结硕果
——记四川医学院钩体病防治研究室
在四川医学院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研究室的墙壁上,挂满了许多地区贫下中农赠送的锦旗,上面写着:“深入基层,功在农村”、“废寝忘食,精心指导”、“攻关不畏难,钩研传捷报”……。这些赞语,反映了广大群众对这个研究室工作的高度评价。这个研究室成立近二十年来,对钩体病的病因、病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农村条件的防治措施。他们完成的一百多个研究项目中,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广,使钩体病在四川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度下降。
钩体病是一种农村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特别是肺大出血型钩体病,患者多为青壮年农民,往往在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猝然死亡。过去,由于国内外对这种病缺乏深入研究,广大医药卫生人员根本不认识这种疾病,也不了解其发病原因。四川医学院一部分教师和医务人员同许多兄弟单位协作,深入农村,一面抢救病人,一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后来他们又组成了专业的钩体病研究室。为了弄清肺大出血病人的发病原因,他们对许多病人作了血液培养和血清凝溶试验,反复检查研究病原体。即使病人已痊愈出院,他们也一个个地登门采血,精心检查他的晚期血清。经过长时期艰苦努力,他们收集到一千二百多个对比数据,终于肯定了大量毒力强的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是钩体病肺大出血的主要发病因素。
这个研究室至今保存着的病历数以万计。这是他们抢救重症病人的辛勤劳动的记录,也是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据。
正是经过这样对上万例病人的护理、抢救和观察,使他们获得了研究钩体病的大量依据。他们把这种疾病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先兆期、极期和垂危期三个阶段,并总结出先兆期病人的五大症状,为肺大出血型钩体病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科学论据。
“四人帮”根本否定基础理论的作用,完全抹杀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钩体病研究室的同志们认真学习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有关指示,坚持把现场防治和实验室研究结合起来。在疾病流行季节,他们深入农村,大力开展现场防治工作;在非流行季节,他们则开展实验室研究。为了从理论上阐明钩体病的病因、病理及其发展变化等方面的问题,他们决定创造钩体病肺大出血的动物模型,并从一九五九年开始试验。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实验动物供应工作一度极不正常,他们就自己担负起豚鼠、金地鼠等实验动物的繁殖、培育工作。但要使实验动物产生与人相似的肺大出血的症状,却是一个更为艰巨的课题,国内外还没有过成功的先例。起初他们分别在实验动物的许多部位上注射各种不同浓度、不同剂量的钩端螺旋体浓缩菌液,始终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后来又试作静脉注射。他们研究了豚鼠的各种静脉,发现只有隐静脉比较适宜注射。但要在这细得象根头发丝的静脉里一次注射二至三毫升菌液,又是一个难题。实验员、共产党员伍淑蓉在连续半个多月的注射试验中失败过无数次。注射含有大量钩端螺旋体的菌液,人体如果沾染上它,就会有生命危险。伍淑蓉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试验,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地努力,一九七三年他们首次创造成功了钩体病肺大出血的动物模型,实现了防治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文献中记载,钩体病肺大出血是血管破裂引起的。但据此采取的止血措施效果并不显著。他们对感染了钩端螺旋体后二十小时、二十四小时、二十六小时、二十八小时、三十小时的实验动物,分别加以解剖,仔细观察其肺部病变的发展过程。经过对人体和动物病肺中成万条毛细血管的对比观察,最后他们得出了钩体病肺大出血不是由于血管破裂,而是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的全身微循环障碍的初步结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按照这一论断,他们应用抗菌、解毒、镇静等措施,并吸取中医关于改善肺部微循环的“引血归源方法”,抢救了许多危重病人,打开了一条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研究肺微循环理论的新途径。
这个研究室的同志不仅全心全意地从事钩体病的防治研究,而且十分重视防治知识的普及工作。现在,四川省钩体病流行地区已基本做到使病人能够就地治疗,有效地保护了农业劳动力。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静安区废旧物资公司千方百计搞回收
本报讯 上海市静安区废旧物资公司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今年头八个月,总购进一千三百一十七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一点六;销货一千七百八十九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一点八;上缴利润二百一十五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二十五;费用率比计划下降百分之零点八二。进、销、利润均完成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六十八以上。
这个公司回收工作搞得好,除了抓好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还在原有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回收方法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措施。
深入调查,按户立卡,扩大收购。职工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工厂资源,按厂建立废旧物资统计卡,使下厂职工做到心中有底。针对有些工厂的废品过重、过大,难以车运而长期积压的状况,决定集中力量一个厂、一个厂地打歼灭仗,经过四天突击,回收了一百九十五吨废钢铁,基本上解决了全区重、大的废旧物资积压状况。
印送服务公约,划块定车收购。为了贯彻周总理关于“为全面地发展生产服务”的指示,运输组虚心听取了工厂同志的意见,决心提高服务质量,克服以往“容易车运的物资装了跑,难装车的物资丢了跑”的现象,实行划块定车、包厂收购,把一些以往长期没有回收的物资收购起来。
为呆滞物资积极开拓用途。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业下脚料不断增加,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开拓新的用途。毛纺厂的毛织机上更换下来的废塑料皮结,是强化塑料,因为没有找到用途,只能按每公斤一分钱的价格回收,然后作燃料烧掉。销售员遵照周总理题词“变无用为有用”的精神,深入工厂调查研究,掌握了这种物资的来龙去脉和用途等知识,最后了解到浙江省上虞县一家工厂用这种塑料皮结为原料,粉碎后可制造小农具,经过联系,给废塑料皮结打开了销路,售价每公斤一元二角,大大提高了废旧物资的利用价值。
深入工厂,结合“三大讲”,开展“算两本帐”活动,促进收旧利废工作。上海照相机三厂,原来废品管理很好,在“四人帮”干扰破坏下,废品收、管、用工作受到严重破坏。八月份,废旧物资公司派了两位同志深入该厂,一起开展“三大讲”,还算了“两本帐”:算该厂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为国家节约的帐;算“四人帮”破坏,导致物资浪费、损失严重的帐。目前这个厂管理废品的力量开始有了加强。


第4版()
专栏:

分工不同,行行光荣
——记废品收购员姬庆兰
北京市海淀区西苑收购站的收购员姬庆兰同志,参加回收工作,可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九七一年初,她刚分配到收购站,人们就议论开了。有人说:“整天跟破鞋烂袜子打交道,多恶心!”还有人轻蔑地说:“女同志收破烂,早晚得被臭骨头熏走。”面对这些议论,姬庆兰并不动摇,决心用实际行动教育那些瞧不起物资回收工作的人。一天,她下班回家,看到孩子撅着嘴,不高兴地说:“妈,你收破烂离家远一点吧,有人老跟我起哄。”听了孩子的话,姬庆兰立刻意识到这是旧习惯势力在向自己挑战,要迎着风浪冲上去。她安慰了孩子,没过几天,姬庆兰又蹬着三轮车来到自己居住的大院里。她逢人就讲,见人就说,别看我收的是破烂,交给国家就变成了宝贝,不仅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还为国家节约了财富啊!就这样,时间一长,赞扬的人多了,许多同志以有这样的好邻居而感到自豪。
姬庆兰的爱人姓刘,在收购站附近的一所学校工作。她听说这个学校有些废品要处理,去不去收购呢?有的同志劝她说:“别去啦,当着老刘的面收废品,多难为情啊!” 姬庆兰回答说:“革命工作分工不同,行行光荣,我为社会主义收废品,有什么可难为情的。”话是这么说,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在去学校的路上,姬庆兰心里直嘀咕,我到老刘的单位收废品,他怎么想,会不会生气?当她们来到学校以后,有些认识姬庆兰的同志立即告诉了老刘。两人见了面,老刘满面笑容地说:“你们来得正好。”二话没说,抄起电话就跟各部门联系,告诉大家收废品的同志来了,赶紧把没有用的东西收集起来。亲人的鼓励,同志的帮助,坚定了姬庆兰同志扎根回收岗位干革命的决心。
(据《北京日报》)


第4版()
专栏:

湖北襄樊棉织厂职工,坚持发扬“寸纱不落地”的勤俭精神。这是织布车间的青年工人在河边洗废纱头。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西藏发掘整理藏医藏药学遗产取得成果
据新华社拉萨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电 西藏自治区各级党组织认真执行民族政策,组织人力发掘和整理藏医、藏药学遗产,取得成果。
藏医、藏药学是藏族劳动人民和医务工作者,总结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又不断吸收汉族及其他民族医药学的成果而发展起来的医药科学,具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民族特点,广泛传播于我国的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和内蒙古等地,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拉萨市藏医院医务工作者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从事藏医、药书籍的收集、整理工作。目前,他们已将《据悉》(藏医“四部医典”)第一、二、三部整理出初稿,并结合临床经验整理了《藏医临床学》。藏医院研究人员并和卫生部派出的工作组共同研究了《据悉》、《月王药诊》,藏医的形成和发展,整理出一批汉文资料。拉萨市藏医院还编写出版了适合农牧区赤脚医生应用的、包含四百八十二种藏药配方的《赤脚医生藏药配方新编》、《胃溃疡藏医疗法》,以及供内部使用的《藏药验方选集》、《常用藏药知识》、《藏医理论概述》和《藏成药的主治与功能、用法用量》等著作。
拉萨市藏医院藏医科学研究室还结合临床开展了对胃溃疡、关节炎、气管炎、高血压、多血症、癫痫、肾炎、肝炎、肝包囊虫、冠心病、白血病、癌症、脑膜炎等疾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围绕着藏医藏药学的继承和发展,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提高现有藏医的技术水平和培养新藏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