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从马克思在图书馆的“脚迹”说起
梁长峨
在回忆马克思的一些书里,记载着这样一件十分感人的事: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不间断地学习研究二十五年之久。由于马克思在读书、写作时,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下用脚来回擦地,天长日久,竟把他座位下坚硬的水泥地磨去了一层,在那里留下了马克思的“脚迹”。由这“脚迹”,可以想见马克思是以怎样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难以想象的艰苦精神,呕心沥血,钻研科学,写出马克思主义“基石”的光辉巨著《资本论》的。
马克思从一八四九年移居伦敦起,一直到他逝世的几十年时间里,除了领导工人运动外,都是在英国博物院图书馆读书、写作。他几乎每天早晨九点准时到图书馆,总是坐在他常坐的那个位子上,埋头研究图书资料和官方视察员的一些报表,认真作笔记,一直工作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马克思从不浪费一点时间。为了整理笔记,进行写作,他常常忙得忘记吃饭,需要别人呼唤才去,但不等咽下最后一口饭,就又回到书房继续工作。
马克思认为,无知从来也不能帮助任何人。他为了写《资本论》,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各个领域里的知识,对哲学、法学、历史学、科学技术史、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文学,以至解剖学、复式簿记等,都细心研究过。马克思在看书时,特别喜欢作笔记。为了写《资本论》,他作过笔记、摘录的书就有一千五百多种以上,读的书更是不计其数。他的笔记、提要可以编成许多巨册。他对他要的书,非常熟悉,他的书斋中的书籍与文件就象他自己的四肢一样服从他的支配。
马克思对科学研究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总是以极大的兴趣研究那些不断出现的新资料和新文献,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新事实和新情况,反复修改,不断充实自己的著作,做到精益求精。他所引证的任何一件事实或任何一个数字都是经过多方面核实的。他从不满足于间接得来的材料,总是要找原著寻根究底,而不管这样做有多么麻烦。反对马克思的人从来不能证明他有一点疏忽,不能指出他的论证是建立在受不住严格考核的事实上的。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信的事实,而且也绝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反复认真琢磨过的作品。他说:他宁愿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半生半熟地遗留于身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写了十多年,但迟迟不肯拿出去付印。马克思曾经这样说:如果我贡献给劳动者的东西有一点不够完美的话,那就是一种罪过。
马克思为什么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完整、最严谨、最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科学,写出《资本论》这样一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教科书?为什么他的知识那样渊博,使同时代的人不能与之匹敌,后来的人也很少能赶得上?马克思在科学上获得的辉煌成就,除了他所处的时代这个客观条件,主要是他不畏劳苦,不怕困难,敢于向科学的高峰登攀。
今天,我们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根本不同了,但马克思那种钻研科学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科学虽然是到处为家的,但在任何不播种的地方是不会生根发芽的。对科学,只是热爱还不行,还必须象马克思那样具有严肃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才能出成果。就在马克思写《资本论》的过程中,有一些“草包脑袋”的人对马克思进行攻击说:这一切不是很简单吗,何必整天钻在书堆里自寻苦恼呀!马克思反驳说:你们这些“愚蠢之徒”的知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当然不需要这样的努力,不需要在经济和历史资料里自寻苦恼呢!马克思的这些话,既是对那些“愚蠢之徒”的无情鞭挞,也是对那些不肯下苦功学习而又想获得科学知识的懒汉的深刻嘲讽。俄国的赫尔岑说:“科学决不能不劳而获,除了汗流满面而外,没有其他获致的方法。热情、幻想、以整个身心去渴望,都不能代替劳动,世界上没有一种‘轻易的科学’”。每一个人都有掌握科学的才能,但要使科学“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芽和成长”,必须“熬尽心血”。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没有所劳,就没有所获。要想攻克科学上的一个一个难关,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要花费艰苦的劳动,但对于一个有志于科学的人,却会象马克思那样,坚持与困难斗争,战胜困难,从而激起无比的欢乐,感到无比的幸福。
时间,最公正无私,它童叟无欺,从不多给谁一分,也不少给谁一秒。可是在同样的时间内,为革命刻苦钻研科学的人,可以结下累累硕果,而那些碌碌无为的人,落得的只是两手空空。我们的国家到本世纪末,还有二十三年。一切科学工作者,一切奋发向上的青年,都应下苦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向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峰进军。


第2版()
专栏:

发扬党的优良学风
中国历史博物馆党史研究组
华主席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学习中,我们应当力求完整地而不是零碎地、准确地而不是随意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各个方面的基本原理掌握起来。”华主席的这个号召,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应当热烈响应,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切实地整顿好学风。
从党的十一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在报告和文章中一再强调恢复和发扬的毛主席为我党树立的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是符合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的,同时,也是我们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两个关键性问题。林彪和“四人帮”猖狂地糟踏毛泽东思想,破坏毛主席亲自培养起来的我党的优良学风,也恰恰是在这两个根本问题上把是非弄颠倒了。一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毛主席创造的群众路线的公式。这个科学的公式同时也是我们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一把钥匙。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修正主义有尖锐的斗争。斗争的实质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一切修正主义者,包括林彪和“四人帮”在内,都是历史唯心论者。在他们看来,老百姓都是阿斗,历史只是由少数有天才头脑的人所创造的。正象马克思批判普鲁东时讽刺地说的:“总之,历史是由学者,即由有本事从上帝那里窃取隐秘思想的人们创造的。平凡的人只需应用他们所泄露的天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9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革命需要伟大的领袖,也能产生自己所需要的领袖。革命领袖决不是天上下来的,也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少数人所能决定的,而只能是从构成历史洪流的广大革命群众运动当中涌现出来的。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智慧都是从群众那里来的。毛主席的这些教导正好解答了毛泽东思想那种无与伦比的威力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客观世界是广大无边、变化无穷的,而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因此,聪明的人不是单凭个人的经验获得知识,他除了吸收前人的知识外,还必须吸收群众的经验。这样,他的知识就多了。“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如果和亿万群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善于吸取他们的智慧,那又抵得上多少个诸葛亮呢!所以只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就等于增加了无数双眼睛和耳朵去观察世界,就有无数个头脑帮助你思考问题。这就是群众的领袖能有广阔的眼界和深邃的智慧的原因。
当然,毛泽东思想不是别人创造的,而是毛主席创造的。由于毛主席卓越的实践和理论活动,由于毛主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这才创造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不过,毛主席教导我们,人脑只是一个加工厂,有了原料,才能加工出产品来。原料从哪里来?只能从实践中来。亿万群众从事三大革命运动的伟大实践,就是毛泽东思想的不尽源泉。毛主席十分相信群众,极善于向群众学习。他总是谆谆教导我们: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毛主席始终自觉地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忠实地代表群众的利益,正确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因而博得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信任和爱戴,成为群众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力量之所在。
因此,毛主席非常厌恶那种把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加以神化的唯心论的说法和做法。他说:“我看要是自称全智全能,象上帝一样,那种思想是不妥当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96页)毛主席一贯教导我们,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照科学办事。他说:“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31页)
林彪和“四人帮”专搞历史唯心论。他们妄图把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和朱总司令打倒,把陈毅、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打倒,把我们党在几十年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老干部统统打倒,目的就是把毛主席架空,以便实现他们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他们在宣传中不惜篡改历史,妄图把中国革命的历史涂改得几乎只剩下革命领袖一个人独往独来。这样做是提高领袖的威望和作用吗?恰恰相反,他们把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贬低成脱离群众和集体的孤家寡人。这样,毛泽东思想也就不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成为个人头脑所固有的了。我们知道,毛泽东思想是广大群众智慧的集中表现,也是我们党的集体智慧的集中表现。正确的领导是靠一个党,靠群众路线,靠集体智慧。
“四人帮”妄想把毛泽东思想弄成与群众隔绝的东西。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由他们把毛泽东思想垄断起来了。事实上,他们已经这样做了。他们利用自己特殊的身分,利用自己窃取的宣传大权,摆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神气,简直是为所欲为。他们不但断章取义,摘取片言只语,肆意割裂和歪曲毛泽东思想,而且竟敢篡改和伪造毛主席的指示。
毛泽东思想既然是群众智慧的集中表现,它就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完全是干部和群众能够理解和掌握的,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任何人也垄断不了的。这一点已经为事实所证明,并将继续为事实所证明。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尽管他们封锁毛主席对他们的严厉批评,但是,真理是封锁不住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根据毛泽东思想的精神,早已看透了“四人帮”,早已恨透了“四人帮”,并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愿望,对罪恶滔天的“四人帮”表示了无比的愤怒。尤其是在毛主席逝世以后的悲痛日子里,中国人民是多么迫切地需要新的领袖来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粉碎“四人帮”,在毛主席开辟的革命道路上继续前进啊!
在这个关键时刻,华主席不愧为毛主席的最好的接班人。在广大干部、群众日夜引领而望的时候,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英明果断,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华主席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决心和力量,在历史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率领群众去做最符合群众利益的事情,这就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被人民拥戴为自己的领袖。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顺历史潮流者昌,逆历史潮流者亡。这是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伟大真理。二
毛主席生前一再教导我们,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要当作行动的指南。现在毛主席去世了,这个教导对于我们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终极真理”,而是从革命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科学理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总结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经验,创造了科学的理论,是为了指导革命的实践。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革命要不断地前进,反映客观规律的革命理论也要不断地发展,任何时候都是不会有止境的。
林彪和“四人帮”用反革命两面派的手法对待毛泽东思想。表面上,他们把毛泽东思想举得“最高”,讲什么“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实际上,他们是肆意糟踏毛泽东思想,妄图把毛泽东思想贬低为僵死的教条。早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林彪讲什么“顶峰”、“最高”时,就遭到毛主席的严厉批判。但是林彪丝毫没有悔改,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他把那一套喊得更响,又讲什么“绝对权威”。毛主席再一次批判了他的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林彪灭亡之后,本来就是和他勾结在一起的“四人帮”,虽然不敢再讲林彪说过的那些话,但实际做法却更为恶劣。他们按照反革命的需要,把毛泽东思想加以肢解,摘取片言只语,肆意歪曲篡改,甚至伪造。他们完全不顾实际情况如何,根本不问时间、地点、条件,只要对他们有用,他们就拿出经过他们篡改的片言只语,骗人吓人。你要敢说半个不字,马上给你扣上一顶大帽子:“反对毛泽东思想”。
因此,为了肃清“四人帮”的流毒,我们有必要重温毛主席在延安整风时期关于整顿学风问题的重要教导。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为了解决革命中的实际问题,还是为了装点门面?毛主席一再教导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就清楚了,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从实际出发,象叶副主席讲的那样:“理论愈多接触实际问题,愈敢接触实际问题,不是绕开问题走,不是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理论就愈加彻底,愈能掌握群众,愈易变成物质力量。”
既然这样,我们就必须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学会区分词句和实质。要善于学习,掌握精神实质。我们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主要是学习毛主席所总结出来的基本原理,学习他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这也牵涉到对普遍真理的理解问题。我们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这指的是在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中总结出来的基本原理。而不是说,他们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当作灵丹妙药,包医百病。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毛主席说:“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86页)就是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我们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也必须同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相结合,既不能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寻章摘句,也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去生搬硬套。我们尤其不能幼稚地设想,马克思和列宁能在若干年前,对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准备好现成的答案。不可能那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必须遵循,必须以它们为指针,但是,它们不可能代替我们去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
粉碎“四人帮”以后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极其英明正确地解决了面临的各种问题。今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也只能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而且解决得正确与否,也只能根据毛主席所教导的,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为标准。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按照毛泽东思想办事。毛主席长年累月反复教导我们的,恰恰是从实际出发,恰恰是实事求是,恰恰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恰恰是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
四十年前,毛主席在《实践论》这部伟大著作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今天,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忠实地按照毛泽东思想办事,不是把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而是当作行动的指南,凡事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贯彻群众路线,因而总是顺乎历史发展规律,符合实际情况,深得群众拥护。
毛泽东思想是发展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创立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毛主席制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是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决遵循的。离开了它,就必然要犯错误。我们正处在继往开来的时刻,一定要把毛主席的思想财富继承下来,把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高高举起,让它世世代代指引我们前进。毛主席寄希望于我们的,决不是让我们躺在他的著作中去寻章摘句,而是要我们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继续革命,永远前进。我们在毛主席开辟的革命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才是真正地继承毛主席的遗志,真正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第2版()
专栏:

恩格斯喜欢“一无所有”吗?
一凡
恩格斯喜欢“一无所有”吗?
一九七六年,正当“四人帮”打着“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旗号,大做反革命文章的时候,七月二十三日的《人民日报》在醒目的位置发表了一篇“花边文学”《读恩格斯的一则〈自白〉》,文章作者说:一八六八年四月初,恩格斯写下了一则《自白》,把“一无所有”当作他自己“喜爱的格言”。作者由此引伸说,这“对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对资产阶级世界观,是多么无情的蔑视和批判!”并进而利用“一无所有”四个字,把矛头指向革命老干部,污蔑他们“经营‘安乐窝’、追求‘富贵乡’”,要“捞一把”,“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极力反对”等等。文章最后要求“把恩格斯喜爱的这句格言变成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如果恩格斯果真喜欢“一无所有”,那末“四人帮”的“停工停产”、“颗粒无收”等等要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搞得“一无所有”的反革命行径不就有了“根据”了吗?我们八亿人民不就应该再去过那种“一无所有”的饥寒交迫的生活了吗?看来,人类也只好返回到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去了!
查了一下,幸好《自白》告诉我们,恩格斯对“一无所有”毫无喜欢之意,更没有把它当作自己“喜爱的格言”,甚至连格言本身也不见得喜欢。(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682—683页)。
填写《自白》,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游戏,多半带有玩笑性质,本来就是不能完全认真看待的。而文章的作者居然从这种性质的《自白》里抓住恩格斯在回答“您喜爱的格言”这一问题时写的“一无所有”,大做文章。恩格斯的这个《自白》是用英文写在马克思的女儿燕妮的纪念册上的。从意思来看,“一无所有”在这里只能作没有任何喜爱的格言讲,而从原文看,恩格斯的回答就更清楚了:“不要任何格言”。事情很清楚,这里的回答根本谈不上什么对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蔑视”和“批判”。至于利用“一无所有”四个字,学着“四人帮”的腔调,去“批判”什么“经营安乐窝”、“富贵乡”、“捞一把”,等等,则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姑不论“一无所有”四字能否成为格言,如果不是抓住片言只语,望文生义,为我所用,那怕稍微想想恩格斯的一贯的观点和立场,那就决不会把“一无所有”当作格言强加于恩格斯。试想,如果恩格斯真的以“一无所有”为乐,那他首先就得为他的亲密战友马克思庆幸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确实一再逼得马克思债台高筑,把他搞到“一无所有”的地步。恩格斯能为战友的这种处境高兴吗?不!恩格斯尽一切力量,甚至宁可牺牲自己去干那“该死的商业”,以帮助马克思同贫困作斗争,使马克思能安心地继续为无产阶级写作和战斗,而不被资产阶级用贫困所扼杀。对全世界无产者所处的贫困无权地位,恩格斯更是怀着深切的同情。一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说的就是工人阶级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悲惨状况,但是,恩格斯并没有去歌颂无产者的这种“一无所有”的处境,而是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发出最严厉的控诉。同时指出,无产者所处的这种低下的经济地位,必然推动他们前进,使他们去争取自身的最终解放。正是为了改变无产者的这种地位,恩格斯把自己的一生,把自己的全部才智、精力以至不多的财产,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为了从经济上支援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恩格斯有一次甚至说过:如果我有把握明天在交易所赚它一百万,从而能使欧洲和美洲的党得到大批经费,我马上就会到交易所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445页)无产阶级创造的财富,理当用来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服务!
一无所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使无产阶级具有一往无前的彻底革命精神,但是,无产阶级决不能容忍这种地位永世长存,永远做饥寒交迫的奴隶。《国际歌》唱道:“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第2版()
专栏:

从马克思在图书馆的“脚迹”说起
梁长峨
在回忆马克思的一些书里,记载着这样一件十分感人的事: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不间断地学习研究二十五年之久。由于马克思在读书、写作时,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下用脚来回擦地,天长日久,竟把他座位下坚硬的水泥地磨去了一层,在那里留下了马克思的“脚迹”。由这“脚迹”,可以想见马克思是以怎样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难以想象的艰苦精神,呕心沥血,钻研科学,写出马克思主义“基石”的光辉巨著《资本论》的。
马克思从一八四九年移居伦敦起,一直到他逝世的几十年时间里,除了领导工人运动外,都是在英国博物院图书馆读书、写作。他几乎每天早晨九点准时到图书馆,总是坐在他常坐的那个位子上,埋头研究图书资料和官方视察员的一些报表,认真作笔记,一直工作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马克思从不浪费一点时间。为了整理笔记,进行写作,他常常忙得忘记吃饭,需要别人呼唤才去,但不等咽下最后一口饭,就又回到书房继续工作。
马克思认为,无知从来也不能帮助任何人。他为了写《资本论》,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各个领域里的知识,对哲学、法学、历史学、科学技术史、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文学,以至解剖学、复式簿记等,都细心研究过。马克思在看书时,特别喜欢作笔记。为了写《资本论》,他作过笔记、摘录的书就有一千五百多种以上,读的书更是不计其数。他的笔记、提要可以编成许多巨册。他对他要的书,非常熟悉,他的书斋中的书籍与文件就象他自己的四肢一样服从他的支配。
马克思对科学研究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总是以极大的兴趣研究那些不断出现的新资料和新文献,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新事实和新情况,反复修改,不断充实自己的著作,做到精益求精。他所引证的任何一件事实或任何一个数字都是经过多方面核实的。他从不满足于间接得来的材料,总是要找原著寻根究底,而不管这样做有多么麻烦。反对马克思的人从来不能证明他有一点疏忽,不能指出他的论证是建立在受不住严格考核的事实上的。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信的事实,而且也绝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反复认真琢磨过的作品。他说:他宁愿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半生半熟地遗留于身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写了十多年,但迟迟不肯拿出去付印。马克思曾经这样说:如果我贡献给劳动者的东西有一点不够完美的话,那就是一种罪过。
马克思为什么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完整、最严谨、最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科学,写出《资本论》这样一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教科书?为什么他的知识那样渊博,使同时代的人不能与之匹敌,后来的人也很少能赶得上?马克思在科学上获得的辉煌成就,除了他所处的时代这个客观条件,主要是他不畏劳苦,不怕困难,敢于向科学的高峰登攀。
今天,我们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根本不同了,但马克思那种钻研科学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科学虽然是到处为家的,但在任何不播种的地方是不会生根发芽的。对科学,只是热爱还不行,还必须象马克思那样具有严肃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才能出成果。就在马克思写《资本论》的过程中,有一些“草包脑袋”的人对马克思进行攻击说:这一切不是很简单吗,何必整天钻在书堆里自寻苦恼呀!马克思反驳说:你们这些“愚蠢之徒”的知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当然不需要这样的努力,不需要在经济和历史资料里自寻苦恼呢!马克思的这些话,既是对那些“愚蠢之徒”的无情鞭挞,也是对那些不肯下苦功学习而又想获得科学知识的懒汉的深刻嘲讽。俄国的赫尔岑说:“科学决不能不劳而获,除了汗流满面而外,没有其他获致的方法。热情、幻想、以整个身心去渴望,都不能代替劳动,世界上没有一种‘轻易的科学’”。每一个人都有掌握科学的才能,但要使科学“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芽和成长”,必须“熬尽心血”。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没有所劳,就没有所获。要想攻克科学上的一个一个难关,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要花费艰苦的劳动,但对于一个有志于科学的人,却会象马克思那样,坚持与困难斗争,战胜困难,从而激起无比的欢乐,感到无比的幸福。
时间,最公正无私,它童叟无欺,从不多给谁一分,也不少给谁一秒。可是在同样的时间内,为革命刻苦钻研科学的人,可以结下累累硕果,而那些碌碌无为的人,落得的只是两手空空。我们的国家到本世纪末,还有二十三年。一切科学工作者,一切奋发向上的青年,都应下苦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向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峰进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