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
专栏:
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方面军
——新华社记者评述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
在当前蓬勃兴起的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热潮中,我国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队伍,也象科研部门、生产部门的科研队伍一样,十分活跃。广大教师在各种学术报告会、讨论会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各门学科的学术问题,交流各方面科研成果。许多学校的实验室,夜晚灯火通明,一场场“攻关”战斗在紧张进行。许多学校的代表,带着新的科研成果报告和科研规划,向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和一些省、市、自治区的科学大会报喜、请战。形势是多么喜人啊!
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指出:“科学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而“大专学校又是科学研究一个重要的方面军”。过去,这支重要的方面军曾受到“四人帮”严重摧残。“四人帮”把讨论科研工作和制订科研规划当作“右倾翻案”来批,把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当作“复辟”“回潮”来反,把科研机构当作“资产阶级土围子”来打,把热心科研工作的教师当作“白专”典型来整。他们散布种种谬论,采取种种手段,严重地破坏了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师生们愤怒地指出:“四人帮”的所作所为,真是同日本侵略者和蒋介石反动派的“三光”政策一样凶残毒辣!
今天,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英明领导下,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们扬眉吐气,决心深入揭批“四人帮”,分清路线是非,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四人帮”干扰破坏造成的损失夺回来,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的作用。
人们认为,首先需要弄清的是,为什么说高等学校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要不要发挥这个方面军在发展我国科技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工作者们和高等学校师生员工回顾说,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是十分重视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的,曾经作过许多重要指示,主张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一九五九年党中央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军。事实表明,解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三结合,不仅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成百万人才,而且作出了大批科研成果。一九六五年举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展览,琳琅满目,就显示了这支方面军的力量。文化大革命以来,尽管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带来很大干扰、破坏,但是,高等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冲破阻力,排除干扰,艰苦奋斗,仍然使科学研究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具有较为雄厚的基础。据初步统计,现在,全国高等学校教师中,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人专职从事科研工作。许多学校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科学研究队伍,拥有一批著名的科学家,还建立了包括数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学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一批研究所、研究室和研究组。单从基础学科来说,在基本粒子理论、半导体物理、量子化学、元素有机化学、微分几何、遗传学、病毒学、声学等研究方面,我国一些高等学校在国内占重要的地位,广大师生员工奋发图强,勇攀高峰,不断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仅二百多所高等学校最近上报教育部的重要科研成果,就有二千七百多项,其中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占四百多项。
从培养科学人才的光荣任务来说,高等学校把教学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也是提高教师水平,丰富教学内容,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学生,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许多学校正是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改造提高原有专业,建设新的专业,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的。南京大学天文系、山东大学光学系结合教学,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把取得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材当中去,不仅提高了教育质量,还为各地有关部门培训了数以百计的科技人员。
从高等学校的特点来说,开展科研工作也有许多有利条件。首先,大多数高等学校是多科性的。当前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各学科互相配合,互相渗透。例如,由物理、化学两个学科配合,开展了对激光化学的研究;由化学、生物等学科配合,开展了对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互相配合的特点,就可以使这些研究较快地取得成果。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物理、化学、天文、数学等四个系的教师,在较短时间内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离子注入机”和三十多种“离子注入”器件,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其次,高等学校不仅有一支教师队伍,而且有数量更大的青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敢于创新,是发展科学技术的一支生力军。今后,随着高等学校的整顿,招生制度的改革,研究生制度的恢复和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他们必将承担更多的科研任务,在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我国的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不仅是一个出人才的教育中心,而且必将是一个出成果的研究中心。
当前,高等学校师生员工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把科学研究工作迅速搞上去的积极性不断高涨。许多地方和学校的领导方面,正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精神,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抓紧做好各项调查工作,制订科研规划,切实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推动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大干快上。可以预期,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我国高等学校这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一定能为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2版()
专栏:
上海举办青少年科技活动周
据新华社上海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电 为帮助青少年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上海市最近举办了青少年科技活动周。全市二百多万名中小学生怀着很大兴趣,参加了各种科技活动。
这次青少年科技活动周是由市科技协会、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活动周内容丰富多彩,有著名科学家、劳动模范同青少年科技爱好者举行谈话会,有航空模型、航海模型表演,还有科技游园会。各区、县和许多学校也举行了各种科学知识报告会和开展科技活动的经验交流会,有的还举办了科技作品展览。全市各影剧场配合科技活动周放映了一百多部科教影片,供中小学生观看。
十一月七日上午,青少年科技活动周举行开幕仪式。中共上海市委和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三十一位著名科学家、劳动模范、革新能手应邀出席。数学家苏步青、劳动模范王林鹤、电光源专家蔡祖泉、青年科技工作者许立达先后发言。他们勉励青少年要树雄心,立壮志,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打好扎实的基础,长大了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全国科协副主席周培源,全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严济慈,著名科学普及读物作家高士其,著名科学家钱三强、陈景润、童第周、黄家驷和李国豪等,分别从北京来信、来电,对上海青少年科技活动周表示祝贺。
这次活动周也是对全市青少年科技知识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阅。这次在市少年宫举行的科技游园会上,就摆满了青少年们精心制作的许多科技作品。
第2版()
专栏:
勇攀高峰不畏难
——四川大学科学研究见闻
十月的川大校园,洋溢着团结、战斗的欢乐气氛。林荫道旁,大字报专栏排列成行,贴满对“四人帮”的愤怒声讨和批判的檄文。教学楼内,奋发攻书的空气越来越浓。师生们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大步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一间间实验室里,红灯闪闪,电机嗡嗡。不少实验室,夜晚灯火通明,“攻关”战斗正酣。
从各系大楼里,不断传出捷报:继第一代人造金刚石钻头对我国超深井钻井钻探作出重大贡献以后,第二代人造金刚石钻头正在实地试用,另一种新的超硬材料也研制成功;激光分离同位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林火观测警报系统制出了实验样机;红外线透光合成材料得出了成品;“强力霉素”找到了新的合成方法。最近,师生们敲锣打鼓,向市委送了十八项重要科研成果的喜报。
走进研究激光的实验室,人们可以看到一台大功率激光发射器威武地放在工作台上。今年八月,师生们日夜奋战,用这台激光发射器成功地取得了分离硼同位素的重大进展。这项成就,是师生们顶住“四人帮”的压力,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的。参加这项研究工作的师生,一连四个寒暑假坚持奋战,许多人都没有休息。有位教师数年如一日,守在实验室里,深夜才回家。今年暑假,二十多个日夜连续试验,这位教师三次带病坚持做实验。
这种争分夺秒搞科研,勇攀高峰不畏难的苦战精神,在四川大学的各个实验室和研究组都可以看到和听到。结构化学组的师生们,在没有专门设备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冒着酷暑和高温,一连几个小时地工作,汗水湿透衣裳,也没有人叫苦。生物系研究提高麝香产量的教师,多次爬山涉水到高原和山区。
为了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四川大学不同专业的师生团结战斗,通力协作,充分发挥了多科性综合大学的有利条件。今年以来,物理显影法、声表面波技术、自控冷光镜生产线、激光育种,以及其他一些科研项目,就是由几个专业协同作战,先后取得成果的。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江西共大总校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
据新华社南昌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电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师生员工,在毛主席的《七·三○指示》的指引下,坚持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三结合,大力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既培养了人材,又不断为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作出贡献。
从一九七一年以来,江西共大总校师生排除“四人帮”的干扰,坚持钻研业务,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农业学大寨服务,先后进行了八十多个项目,一百六十多个课题的科学实验。他们从农、林、牧业和农机生产的迫切需要出发,选择和确定科学实验的课题。农学系师生为了探索水稻大面积丰产的新途径,从一九七一年开始对水稻进行化学杀雄杂交试验。这一年,他们在全国首先筛选出了杀雄效果好,成本低,使用简便的水稻杀雄剂。师生们还通过近百个组合的试验,选配出了四个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几年来,他们在探讨杀雄规律,杂交制种和杂交高产栽培等方面也都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农机系师生为了使广大农村便于修理各种农机具,就地取材,制造出了一种性能良好的粘结剂,能把各种金属或非金属粘结起来,它的抗拉和抗剪强度都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江西共大总校的农学、林学、牧医、农机等系,都建立有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三结合的基地。如何改良和利用红壤,是江西省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全省红壤植棉面积很大,而产量却较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农学系师生从一九七三年开始,在三结合基地进行植棉试验,到一九七六年,获得了亩产皮棉二百五十六斤的显著成果。
第2版()
专栏:
老来青
——记农民科学家陈永康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永康,六月底从湖南参观学习回来后,一下飞机就兴冲冲地赶回自己的试验田里去了。
在湖南的日子里,他跑了很多地方,学到许多新鲜经验,眼界大开。特别是桃源县劳动模范李光庆的一句话:“为饱肚子种田,亩产五、六百斤就够了,为革命种田,亩产三千斤也不够”,更使他感受深切。他想,这话说得多么好啊,为革命搞科学研究,应该走在生产前面,现在不想三千、干三千,掌握亩产三千斤的规律,就不会有将来大面积的三千斤啊!
这是陈永康和李光庆的第二次见面。一九七四年,李光庆创造了“年满七十、粮过三千”的新水平后,陈永康渴望着和这位为革命作出贡献的老模范见见面。一九七五年九月,根据江苏省委的指示,陈永康带领全省三十多位高产单位的代表到湖南去学习,第一次见到了李光庆。
两位老模范促膝倾谈,相见恨晚。陈永康种了几十年田,每亩最高产量二千四百多斤,李光庆超过了三千,这使陈永康十分佩服。他虚心向李光庆请教,老老实实向李光庆学习。回到江苏后,他们立即行动起来,在几十个点上搞了三熟三千斤的试验。湖南的经验在江苏开了花,结了果。去年,全省有八个单位九块试验田亩产过了三千。
这次从湖南回来,陈永康检查了自己的试验田之后,便带领着一批年轻的学员和全省高产点上的代表,到苏南几个县的试验点上进行田间考察去了。江南三伏,骄阳似火。白天,他头顶烈日,从这个县赶到那个县,辛勤地奔波在田间,中午从不休息,不是向基层干部或农技员作报告,就是给在农村实习的大学生讲课;晚上,又坐上火车或汽车接着赶路,一天活动十多个小时到二十个小时。同志们看他上了年纪,劝他注意休息。陈永康说,“季节不等人,我们江苏和湖南开展革命竞赛,一分一秒都要抓紧,不然,怎么学湖南赶湖南啊!”从他那旺盛的精力上,谁也看不出他已是年过七十的人了。
陈永康在年轻的时候,对选种留种就很有兴趣。每当稻子抽穗结实时,他看到籽粒多、籽粒饱的好穗头,便在旁边做个记号,成熟时分别单收单藏,开年单播单种。他就用这种“一穗传”的方法,经过十多年的选优去劣培育出了一个高产良种。因为这个品种到成熟时,稻秆还是青绿色,陈永康就给它取名叫做“老来青”。
一九五一年,陈永康在家乡松江县被评为选种模范。这一年,由于他创造了单季晚稻亩产一千四百三十三斤的丰产纪录,又获得全国水稻丰产模范的光荣称号。从此,“老来青”和陈永康的名字便闻名于大江南北了。
为了更好地把劳动模范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让更多的人掌握,江苏省委在一九五八年特地把陈永康从农村调进了科研单位。当时年纪已过五十的陈永康,和专家们一道种试验田,进行各种科学实验。
科学理论象钥匙,开脑筋,开心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陈永康,一旦掌握了科学知识,他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再局限于表面现象而能看到它的本质了。比如,过去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单季晚稻要增产,必须保证叶面经过“三黄三黑”时,是只知道“老来青”这个品种的稻叶颜色,在一定时期要变深,在一定时期要落黄,但黄黑变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说不清楚。现在,他可以告诉你,稻叶黄黑变化是水稻生理变化的反映,是养分的转化过程。叶色发黑表示氮素增加,可以促进生长。叶色退黄,是增加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促进秆硬粒饱。揭开了
“三黄三黑”的奥秘后,陈永康对这个问题又进一步进行了研究,并把这个晚稻的增产经验运用到中稻、早稻以及其他作物上去。
陈永康的水稻栽培经验,在专家们的帮助下,逐步上升为先进的科学理论。陈永康也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农业科学家。一九六四年,他登上了国际科学讲坛,在有四十四个国家参加的北京科学讨论会上,宣读了关于“三黄三黑”的论文,受到了各国科学家的重视。
陈永康人老心不老,始终保持着为革命钻研科学技术的可贵的热情,人们都亲切地用“老来青”来称呼这位老而愈健的农民科学家。最近,陈永康在参加了党的十一大以后,无限深情地说:“万恶的‘四人帮’,过去不让我们搞生产,搞科研。现在好了,有英明领袖华主席给我们撑腰,我们可以放心放手地干了。别看我年过七十,在农业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我还要把自己的力气全部使出来。”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