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要知人善任
苏萱
敬爱的叶副主席在修改党章报告中,要求领导者要“知人善任”。认真学习和领会叶副主席这一指示精神,正确地挑选干部和使用干部,真正做到人尽其材,对于实现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达到天下大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政治路线,是靠广大干部带领群众去贯彻落实的。粉碎了“四人帮”,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不少困难有待我们去克服。必须有一大批会治党、治国、治军的骨干,党的十一大路线才能顺利地得到贯彻落实,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才能做到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
在我们的国家里,人材是很多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毛主席为我们党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干部,有建党时期的,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也有全国解放以后的。这一大批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经过锻炼和考验,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有着各方面的能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领导者要知人善任,把那些干练的人材挑选出来,放在适当的工作岗位上。
要知人善任,首先要知人。一个人有其所长,也有其所短,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金要足赤”,“人要完人”,不符合事物的辩证法,实际上也是办不到的。作为领导者,必须全面地看待干部,善于发现干部的长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那些优秀的干部,选拔到重要的岗位上来。当然,这些同志也会有缺点,甚至会有错误。如果因为干部有所短而抹煞他们的长处,以瑕掩玉,就会埋没人材。
一个领导者,要有知人之明,必须有自知之明。自以为是“完人”,自称全智全能,目中无人,唯我独尊,就不会发现人材,更谈不到知人善任。二千多年前楚汉相争,弱小的刘邦能打败强大的项羽,知人善任,善于用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一个重要因素。封建统治者有其用人的标准,这不能和我们无产阶级相提并论。作为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只有虚怀若谷,经常想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虚心向别人学习、求教,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才能把工作搞得很出色,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识别和挑选干部,一定要出以公心,坚持无产阶级的标准。那种惯于花言巧语、奉承拍马的;那种不务实际,爱说空话、大话、假话的;那种善于看风使舵,投机钻营的,决不是好干部。而那些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有觉悟,有能力,有干劲,敢于坚持原则,埋头苦干,作风踏实,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才是值得信任的。如果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干部的长短,或者以亲疏来区分干部的优劣,不但会埋没人材,而且必然用错人,贻误革命工作,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
知人善任,不但要善于识别和选拔干部,而且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才干。事情办好了,要肯定成绩,帮助干部总结经验;事情办坏了,要多承担责任,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找出克服错误的办法。许多同志刚刚参加革命的时候,也不见得十分高明,而是在党和群众的教育、帮助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吸取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逐渐成熟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充分相信干部,放手让他们工作,鼓励他们大胆负责,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这是培养干部的正确的道路。
一般说来,工作时间越长,革命的经验越多。因此,我们党十分重视发挥老干部、中年干部的作用,把他们看成是党的宝贵财富。过去,由于“四人帮”抛出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是“走资派”的反革命政治纲领,打击和排斥一大批老干部和中年干部,使不少同志得不到工作的机会。现在,我们要切实遵照华主席的指示,认真落实干部政策,尽快给他们分配工作,把他们放到最适合发挥自己长处的岗位上。人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林彪、“四人帮”搞的那一套“任人唯亲”,排斥贤者,毁灭人材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重视发挥老干部的作用,并不等于提倡论资排辈。论资排辈是不对的。人的进步有快有慢,不少同志虽然资历短一些,但他们勇于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接受锻炼,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虚心向群众学习,工作扎扎实实,进步就会快一些。如果拘泥于资格或资历,就会埋没人材,不利于我们党的事业。因此,我们党历来反对论资排辈,历来主张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挑选干部,不论是老干部、中年干部还是青年干部,只要符合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项条件,适合担任某一方面的工作,就应当把他们提拔上来,放到重要的岗位上。为了把“四人帮”造成的损失很快地夺回来,为了大干快上、实现四个现代化,尤其需要这样做。这是党和人民的需要,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需要。
知人善任,说到底是一个任人唯贤的问题。各级领导同志,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干部路线,努力做到知人善任,使每一个干部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第3版()
专栏: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12)

共产党员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中共江苏省淮阴地委组织部
党的十一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团结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反对过自己反对错了的人”。
共产党员要团结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是由我们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是千百万群众自己的事业。无产阶级政党要完成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单有党还不行,党是一个核心,它必须要有群众。”“它可以而且必须把绝大多数的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一小撮敌人。”五十多年来,我们党正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依靠广大党员,团结了人民群众的最大多数,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说到底,就是要正确区别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主席教导我们: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后来,毛主席根据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明确规定:“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毛主席的这些教导,具体规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敌我之间的界限。这就给我们指明了,所谓团结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就是要把属于人民范围的一切人都团结起来,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达到实现安定团结,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一个共产党员要能够团结大多数人,首先必须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划清敌我界限,搞清楚自己应该团结的对象。对待“四人帮”及其死党,必须坚决打倒,绝不能心慈手软。同时,必须按照党的政策,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根据党的总政策制定的各项具体政策,包括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政策以及经济政策等等,是我们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依据,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实践证明,政策落实好,团结一大批;政策不落实,失去一大片。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如何对待犯了错误的人,这是一个关系到能不能把大多数人都团结起来的重要问题。好意对待犯错误的人,可以得人心,可以团结人。对犯了错误的人,包括犯了严重错误的人,只要不是敌对分子,我们都要采取一要看,二要帮的态度,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他们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团结他们一道工作。
毛主席教导我们:“所谓团结,就是团结跟自己意见分歧的,看不起自己的,不尊重自己的,跟自己闹过别扭的,跟自己作过斗争的,自己在他面前吃过亏的那一部分人。”能不能团结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包括反对过自己反对错了的人一道工作,这是能不能团结大多数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革命队伍里的同志,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从五湖四海汇集拢来的。由于工作经历、认识能力和觉悟程度不同,有时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意见,是常有的、正常的事。可是,有些党员、特别是少数党的干部,缺乏共产党人应有的宽阔胸怀,不懂得党内团结的辩证法,不能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有的对上级领导的不同意见容易听取,对于下级和群众的不同意见则难于听取,怕有损自己的威信。有的对一般人的不同意见尚能听取,对反对过自己的人的不同意见则不愿听取,认为这部分同志的意见是“拆自己的台”。有的对大多数人的不同意见愿意听取,对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则不想听取,认为少数人的意见听不听“无足轻重”。这些现象的存在,造成了一些地方和单位领导班子步调不一致,甚至影响团结。我们应该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别人说得对的,应该采纳;说得不对的,应该说服教育,帮助他提高认识。要敢于让别人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发表反对自己的意见,这对于认识真理,纠正错误,很有好处。因为,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不同意见,集中大多数人的智慧,才能做到集思广益,调动大多数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积极性,达到团结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的真正目的。所以,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具有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和敢于否定自己的不正确意见的精神,模范地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主动团结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包括反对过自己反对错了的同志一道工作。只有在党内外让大家都敢于讲话,不同的意见、少数人的意见能得到尊重和恰当的处理,才有利于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华主席关于“发扬民主,加强团结,集思广益,共同努力”的重要指示,把党内党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紧密地团结在毛主席的伟大旗帜下,团结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去夺取抓纲治国的伟大胜利。


第3版()
专栏:

恢复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
遇事要同群众商量
山东省临朐县九山大队党支部书记 申福洪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一文中指出:“要办什么事,要决定什么大计,就非问问工农群众不可,跟他们谈一谈,跟他们商量,跟接近他们的干部商量,看能行不能行。”联系自己多年的工作,我深深地感到毛主席的这一教导无比正确。作为一个党的干部,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遇事同群众商量,才能把工作做好。
我今年已经六十七岁了。记得我刚入党和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时候,逢事同群众商量,社员无话不跟我说。可是,当干部时间长了,觉得有些办法了,群众观念就渐渐淡薄了,办事、定计划,就不大同群众商量了。有一件事,深深教育了我。一九七四年春天,天旱得不得了,全大队几百亩小麦干巴巴的。支部决定打几眼大机井,解决抗旱缺水的问题。当时,我没有征求群众意见,就武断地指定在北旺子打井,打来打去找不到水源,三十多个劳动力白白干了十几天。社员尖锐地批评我眼里没群众。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离开群众确实不行。后来,我们根据社员的意见,成立有干部、社员、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小组。他们经过勘察,决定在东靠大山,西靠弥河,常年积水的响园打井。“三结合”小组定了还不算,又把方案交给群众讨论,才最后定下来。结果,只用了八天时间,就成功地打了一眼大井。
几年来,我们大队党支部从这件事认真吸取了教训,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遇事同群众商量,较好地发挥了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变,粮食产量也有了较大的增产。去年,我们大队粮食亩产达到一千二百多斤,超额完成了粮食征购任务。实践使我体会到,依靠群众,力量无穷。如果认为自己什么都行,遇事不同群众商量,一个人说了算,就一定要跌跤子。


第3版()
专栏:

为贫下中农谋利益
黑龙江省肇东县榛才大队党支部书记唐国财,满心窝里装着群众,时时刻刻把贫下中农的冷暖挂在心上。
老贫农王大爷独身一人,逢年过节,老唐总是去看看他,刮风下雨的时候去得更勤。在一个雨天,唐国财看到王大爷房子漏雨,就带着几个干部冒雨帮他修屋。王大爷激动地说:“你自己的房漏雨,顾不得修,还腾出手来帮我修。”老唐说:“只要你住得舒服,我也睡得安稳。”
一天晚上,老唐刚躺下,突然下起了暴雨。他猛然想起,马棚的一根柱脚被马啃得快断了,白天没来得及更换,如果柱脚断了,马棚落架,就要砸伤饲养员和牲畜。想到这里,他翻身下炕,冒着狂风暴雨向马棚跑去。由于天黑路滑,雨大风猛,老唐一个趔趄摔倒了,当时就疼得昏了过去。他苏醒过来后,忍着剧疼,步履艰难地走到马棚,同饲养员一起换好了柱脚。有年七月,一连下了几天暴雨,水库的水位一个劲地猛涨,防洪道决了一丈多宽的口子,如不及时堵住,整个堤坝就要被冲毁,唐国财奋不顾身,扛起装满泥土的麻袋,第一个跳进滚滚激流。在他带领下,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排除了险情。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一封不平常的家信
一天,解放军某部战士武国春收到一封家信,信中说,他寄回去的钱收到了,在队里和大伙的帮助下,家里生活重新做了安排,嘱咐他不要惦念家里。武国春被弄得莫明其妙,是谁给家里寄去了钱呢?
原来,不久前,武国春家里来信说,房子失了火,母亲生病,家里生活困难。这件事,被细心的指导员王兵印知道了,就召开了支委扩大会,讨论解决武国春家庭困难的问题。会上,党支部委员穆玉欣说,关心群众的疾苦,这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光荣传统发扬光大。党小组长紧接着说,“四人帮”一伙把关心群众生活诬蔑为“物质刺激”,这完全暴露了他们与人民群众为敌的反动立场。支委扩大会越开越热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一致提出要替阶级弟兄分担困难。
会后,党员、干部、团员们自动支援了一些钱,并由指导员代笔写了一封信。
当武国春了解到事情的全过程后,深为感动。他拿着信又找到王指导员,含着热泪激动地说:“阶级情比海深,党的温暖比火热,我决不辜负党的培养和关怀,一定努力学习军事技术,保卫社会主义祖国。”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朝气蓬勃的共产党员

胸怀远大目标 做好平凡工作
——记解放军某部共产党员曹毛伢
解放军某部共产党员曹毛伢同志,是一个一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忘我奋斗的人。曹毛伢入伍十四年来,担任过炮手、炊事员、班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干事,后来又当了猪倌。无论在那个岗位上,他都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努力做好党交给自己的工作。
曹毛伢在炮班当战士,大胆搞革新,成为连里“呱呱叫”的多面炮手。在炊事班,他和大家连续改灶一、二十次,成为全团节煤省柴的先进单位。为蒸好米饭、馒头和腌好咸菜,他利用节假日,跑到二十多里外的县城饭店、菜场拜师取经,把连队的伙食搞得越来越好,一连三年被评为“模范炊事员”。当了指导员,部队进行训练,他和战士一样摸爬滚打;施工生产,他又连续跟班作业,开山打洞带头苦干,放炮抢险冲锋在前。
曹毛伢调到团政治处工作后,发现农场养猪场有薄弱环节,需要加强。他想:部队建设好比一部机器,哪怕一个小螺丝松了扣,也会影响整个机器的运转。养猪场的困难多,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到那里去战斗。他的请求得到了组织上的批准。白天,他和大家一起喂猪、出粪肥;晚上,他找战士促膝谈心,和大家一起寻找问题的症结,研究建设猪场的长远规划。经过五个多月的努力,猪圈改建一新。曹毛伢在养猪场奋战了三个冬春,如今的养猪场已成为这个部队的先进单位,饲养班连续两年荣立集体三等功。
曹毛伢常说:“革命者活着就是为革命,决不能自私自利,追求吃穿、享受;不然,让个人主义攻一攻,革命斗志就会松一松。”他始终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穿的是线袜子,衬衣补着大补丁,把节省的新军装、军鞋上交国家。他还把省吃俭用积攒的钱悄悄补助战士改善生活。家属埋怨他说:“看你,参军这么多年了,也不知为自己置点‘家当’。”
曹毛伢确实没有个人的小“家当”,但有另一份自买自制的“小家当”——“百宝箱”。这个箱里有瓦刀、钳子、小锅炉罐、电烙铁、扳手,等等,他走到哪里就把“百宝箱”带到哪里。炊事班要改灶了,他拿出瓦刀就干;连队锅破了、桶漏了,卫生队电疗机坏了,电动机有毛病了,他拿出工具就修就补……。一九七二年以来,他利用业余时间为部队和军内外群众修理收音机六十多部、喇叭三十多个,垒炉改灶七十多个,修理训练器材、营具等不下千余件。不了解底细的人,还以为他参军前当过泥瓦匠,或者是电工,实际上,这些手艺都是他到部队后为革命需要而自学自练“出师”的。如今,曹毛伢的工具箱已经发展到两个,可他装个人衣物的仍是从前那条旧麻袋。每当人们谈到这事,他总是意味深长地说:“装衣物的箱子多了,会给思想添上累赘。增加了工具箱,会帮助我为革命事业增砖添瓦,坚定继续革命的思想呀!”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