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黄钟与瓦釜
郭沫若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这是相传为屈原作品《卜居》中的几句话,在前是脍炙人口的。近人大多相信《卜居》不是屈原所作,我也这样相信。单就这几句话看来,它和屈原思想便大有径庭。屈原是九死不悔,体解(五牛夺尸)不变的人,何曾是受了诽谤而沉默了下来呢?相反,他倒是因为受了诽谤而更加把他的直道高扬起来了。他的《离骚》、《九章》(其中的若干章)、《天问》,都是激越宏亮的绝唱,至今犹虎虎有生气。那些都是他被谗后的作品,他何曾“默默”了?
屈原的可贵处就在他守正不阿,乃至舍生取之。他以生命来保证了他的忧民忧国的直道,因而使他的存在两千多年来依然光耀着史册。
屈原虽然死了,他的作品却愈来愈显示出富有生命力。方今世界各国人民,差不多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屈原这么一个伟大的诗人和他的伟大的作品。而和他同时代的那些专门造谣诽谤的“瓦釜”们,有多少人知道呢?他们的“雷鸣”,还有丝毫的声息流传吗?
当然,我们也知道,每个时代总有那么一些不同形式的瓦釜和那么一些不同音调的瓦釜雷。然而,瓦釜尽管雷鸣了一时,而结果只显示了自己是瓦釜而已。
黄钟也有不同时代的黄钟。它是只有发展,不会毁弃的。人们总是需要它。黄钟之与瓦釜,就是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正与邪、真理与诡辩,永远是对立一时而前者总是获得决定的胜利。
没有比较,不见优劣。没有斗争,不知进展。在这一点上,瓦釜虽然不自觉,可能它自以为是黄钟或者超黄钟,其实它只是在为黄钟作义务宣传。在瓦釜聒得震耳之后,人们一听到黄钟,是会更加欢欣鼓舞的。
瓦釜哟,雷鸣吧!瓦釜师们哟,拚命地把你们的破坛破罐敲得粉碎吧!有一个适当的下处在等待着,那就是垃圾堆。
黄钟鸣而八音克谐,这宏伟的交响乐要响彻天地,响彻八垓,响彻今日,响彻未来。宇宙要充满着真理与正义的和谐。
一九六三年九月十一日
附记:
这是一篇未发表的旧稿,当时是针对苏修赫鲁晓夫之
流而作的。今日偶然重见,以为亦可击刺“四人帮”。他们
不正象瓦釜那样“雷鸣”一时,结果还不是到了瓦釜们应
该去的“适当的下处”了吗!
作者
一九七七年九月十九日


第3版()
专栏:

“穷棒子”永做擎旗人
刘德会 张汝林
常峪山上,松柏叠翠,果树披霞;常峪山下,棉海铺银,五谷飘香。丰收的景象是使人喜悦的。但是,当日历翻到了九月,西铺大队的干部和群众的心情却一天天沉重起来。去年九月九日,中共遵化县委第一书记王国藩同志正在西铺大队参加收秋劳动,突然,大队部高音喇叭里传出了令人心碎的噩耗: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了。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王国藩和当年一起办社的二十三户贫农,含着泪水,来到了“穷棒子”村史馆。在毛主席同王国藩亲切握手的巨幅照片下,王国藩带领大家重温毛主席对“穷棒子社”的光辉批示,回顾了“穷棒子社”的战斗历程,更加感到: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恩比山高,情比海深。王国藩拭去泪水,对伙伴们深情地说:“毛主席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毛泽东思想是永存的。我们一定要把毛主席他老人家对咱‘穷棒子社’的批示牢记心头,把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扛到共产主义!”
老王说出了“穷棒子”们的心里话。一年来,西铺大队人民把毛主席的批示揣在怀里,刻在心上,一字一句地努力实践着。一年来,西铺大队人民紧跟英明领袖华主席,一步一步地向虎头山峰攀登着。
“要登虎头山,先做大寨人。”这是西铺大队党支部提出的响亮口号。这口号激励着“穷棒子社”的老一辈和新一代。王生是“穷棒子社”有名的苦头头。当年,他和王国藩一起办起了“穷棒子社”,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赞扬。今天,他虽然已年过七十,但革命斗志不衰。前些时候,有人劝他:“你年迈体弱,不必总在泥里水里干了。”王生听了,皱了皱发白的眉毛说:“话可不能这么说呀!我越年迈体弱,越得抓紧时间,争取为党和人民多做一点贡献!咱们
‘穷棒子’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就得多流汗,多打粮,支援国家建设和世界革命!”一次,常年在大队积肥场干活的王生牙疼病犯了。这天,驻队干部老张劝他去医院看看。王生放下镐头,向医院的方向走去,刚走了几十米,扭头又回来了。老张问他为啥,他说:“眼下三夏大忙,一人顶仨人用,一天当三天使,咱可不能临阵脱逃,离开火线!”其实,在王生心里,一年四季,哪有不忙的时候?春天,他说一刻值千金;夏天,他说时节不等人;秋天,他说三秋争分秒;冬天,他说更得大跃进!说得对呀!在革命者的日程表里,从来就没“清闲”二字,王生老人正是这样: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从来没有过一个白点工,从来没因事请过一次假。
长江后浪推前浪,长征接力有来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后,大队老支书王国藩同志调到县里主持工作了,王顺——一个土生土长的贫农后代被推上了领导岗位,担任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县委委员。地位变了,还愿意不愿意甘当普通一兵?职务高了,还能不能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王顺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去年晚秋的一天,王顺带领干部们来到常峪山上重新规划山水林田。山上看果子的社员见他们个个热得汗流浃背,便摘了几个苹果让他们解解渴。吃过苹果,王顺从口袋里掏出钱包来付款。那个看果园的社员不肯收。王顺笑着说:“你不收钱,这可是助长我们搞特殊化,不让我们保持和发扬‘穷棒子’精神啊!”坚持付了款。今年夏天,西铺大队党支部号召每个男女劳力工余割贮青草,解决猪只越冬饲料问题。同志们觉得王顺身上挑的工作担子实在太重了,就对他说:“时间对你比金子还宝贵,打草的任务我们替你分担一下就行了!”王顺沉思了一会,坚定地说:“劳动任务你们自然可以代替完成,改造思想,你们怕是不好代替吧?干工作就是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嘛!”他白天没空,晚上披星戴月上山干;好天没空,雨天趟着山水干。不到十天,他利用休息时间打了一千多斤贮青草。在他的带动下,公社、大队的干部们坚持参加生产劳动的空气越来越浓,受到了贫下中农的赞扬。
这一年,西铺大队党支部带领干部群众在农业学大寨的征途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凯歌:他们靠人、机、畜并举,推倒了四道梁,填平了五条沟,在庙子梁上造出七十亩环山梯田。他们在大岭沟上筑起了容水十五万立方米的和尚沟水库,使二百亩旱地变成了水浇田。他们在千古荒漠的西河套上,起沙垫土,造出了八十亩水稻田。他们劈山引水,在常峪山间砌了两千多米盘山水渠……
西铺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回顾这一年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感慨地说:“这一年,是我们西铺人民最悲痛的一年,因为我们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这一年,也是我们西铺人民最痛快的一年,因为华主席为我们除掉了王、张、江、姚四大害;这一年,又是我们西铺人民大干促大变的一年,因为党中央为我们绘出了抓纲治国的宏伟蓝图。”
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前夕,党的十一大胜利召开了。西铺人民手捧华主席在党的十一大作的政治报告,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报告中的字字句句都如甘露春雨一样滋润着“穷棒子”们的心。西铺人民读着、想着,眼前展示了更加广阔的前程,心中展开了更加壮美的画卷。他们深信:有毛主席革命路线导航,有华主席为革命航船掌舵,掌握了自己命运的“穷棒子”们,一定能永做擎旗人,把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插上共产主义的顶峰。


第3版()
专栏:

西柏坡颂
张庆田
一九四八年五月,毛主席来到西柏坡,住在一个农民家里。
这所住宅的前面,是一片稀疏的树林,当年,在夏夜这儿是开晚会的地方。这所住宅分前院后院。前院内有几株刺槐,还有一株瘦长的楸树,楸树前有个磨台,磨扇搬走了,原打算也要把磨台拆掉,毛主席考虑到将来老乡还要用,就保留了下来。毛主席来时,正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警卫人员看到,毛主席常和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们围坐在磨台旁边,商谈国事。这盘磨台如果是能录音的底片,将能告诉我们多少重要的事情啊!
进了二门,迎着影壁墙是一丛绿竹,靠西厢房栽着一棵梨树。毛主席来时,梨子刚刚象核桃那么大,到八月中秋,梨子熟了,毛主席派人把梨子送到房东家里,并请房东来欢度中秋佳节。
毛主席住的北房,靠东边的一间是书房,靠南墙安了两个玻璃窗,靠窗子放了一张长方形的办公桌。桌上放着墨盒,笔筒。笔筒里插着几管毛笔,一支六楞红蓝铅笔,一支铅笔。
毛主席就用这几管笔写下了二十多篇文章,指挥了举世闻名、震撼中外的三大战役,消灭了一百五十四万蒋匪军。看到这些笔,想到毛主席起草命令的文稿,就象亲眼看到当年东北战场的“关门打狗”;北平的“和平解放”;淮海战场的“中原逐鹿”。
透过桌子上放着的剪子,可以想到电灯熄灭后,毛主席用它剪过多少灯花啊!
透过桌下放着的自造的火盆,可以想到在太行的严冬,在漫漫长夜里,毛主席伸手烘一烘炭火,又继续伏桌工作了!
看到墙上挂着的地图,看到靠北墙的皮沙发,不禁想到毛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身穿棉制服,坐在沙发上亲切商谈的情景,这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茅屋虽小,连着四海风云。
毛主席就在这里接见过外国朋友。这使我们联想到毛主席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发表前后的国内外政治形势。毛主席在这篇光芒四射的著作中,回答了刘少奇之流胡说什么
“形势发展太快了,对我们不利”的谬论,也回答了国际上一些好心人的不必要的担心。通过献词,毛主席为我们预见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丽图景;也使我们树立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旧居虽窄,毛主席的胸中装得下四海波涛。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与世长辞一年多了!巍巍的太行,滔滔的滹沱,柏坡岭上的青松翠柏都记述着毛主席在这儿的伟大革命实践,西柏坡这革命圣地,将万古长存,为子孙万代所称颂!


第3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为老一辈革命家放歌编辑同志:
读了《战地》第八十九期上刘白羽同志的散文《巍巍太行山》后,很受鼓舞教育。
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我们敬爱的朱德同志在太行山英勇战斗、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生活片断,热情歌颂了朱总司令为中国革命建立的丰功伟绩和继续革命、永不休战的革命精神。朱总司令的光辉形象,如巍巍太行山,永远耸立在我们心中。
罪恶滔天的“四人帮”不准我们学习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胡说什么“这是为老家伙评功摆好”,妄图打倒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阴谋篡党夺权。打倒“四人帮”后,我们看到了歌颂革命老英雄的作品,好极了。希望今后报上多登这样的稿件。
上海市伟东饭店 王慧康编辑同志:
《战地》第九十四期刊登的散文《黄桥烧饼》,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朴实无华的笔触,把黄桥人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的深厚革命感情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我们从中看到: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陈毅司令员在黄桥镇指挥部队作战,当地人民群众挎着烧饼篮子上前支援;陈毅同志逝世后,人们悲痛万分,家家户户做烧饼表达缅怀之情;粉碎“四人帮”后的今天,黄桥气象更新,万众斗志昂扬。全文由远写到近,近中又溯远,描述有致,收放得体,意境开阔。特别是文中典型细节的描写,粗看着墨不多,细读有味可品,如张奶奶送烧饼时的情景,陈毅同志接见一位开明绅士的一个情节等处,都写得简洁而又深刻。黄桥人民爱唱《黄桥烧饼歌》,我们爱看《黄桥烧饼》文。希望能在《战地》上多看到些这样的好作品。
解放军某部
郝 兵


第3版()
专栏:

珍宝岛前线的悼念〔油画〕  魏连福 王玉珉


第3版()
专栏:

献给毛主席纪念堂
李小雨
誓 言用凿石的、锯木的、搅拌机的声响,用电焊的、熔铸的、马达的火光,更用亿万人民深情的颂扬,建造光辉的毛主席纪念堂。中国,人民的泪水快要流干,一切创伤,只能用实现毛主席的遗愿来补偿;纪念堂呵——请收下我们的誓言:让红旗永远飘扬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呵,人民知道该怎样向您汇报,华主席呵,我们紧跟你奔向前方;来吧,在新的时代里大显身手,用我们翻天覆地的铁锤、镰刀、钢枪……
石料的歌一锤一錾,我们开山凿石,一方一块,我们精磨细刻——白的栏杆,红的基石,黑的陵座。白色的大理石,白得象雪,黑色的泰山石,黑得象钢,红色的花岗石,红得象火。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呀,比雪更纯洁,比钢更坚强,比火更
炽热,他是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向日葵纪念堂前的葵花,请告诉我,你们默默地垂着头,在想些什么?是在倾听谆谆的教诲?是在回忆殷切的嘱托?脚下,铺着井冈山的泥土,身边,滚过延河水的清波。我韶山的小弟弟、小妹妹呵,你们寄来的种子,如今即将收获。在纪念堂前长得这样坚强、茁壮,是毛泽东思想给了你们无尽的光和热……


第3版()
专栏:

塞外秋歌
李风清九月高粱红是朵朵红霞落下了平原?是熊熊大火在天上燃烧?哦,秋风挥动潇洒的画笔,涂得遍野的高粱红了,红了……我走遍松嫩平原地,这样的青纱帐有多少?追不上,撞向天涯的红波浪,看不完,扑面而来的红玛瑙。我问遍松嫩平原人,这样的青纱帐有多好?轻轻摇,好比天安门前红绸舞,哗哗响,犹如喜庆胜利放鞭炮。望一眼波浪翻滚的青纱帐,每条田垄都抖动着金鞭梢;折一枝浓香四溢的高粱穗,每一颗粒儿上都有锄光耀……呵!青纱帐抖出的千里红缨,绣成了献给纪念堂的大红喜报;呵!青纱帐发出的呼啸雷鸣,化作了对“四人帮”的愤怒声讨!
寄语南飞雁擦罢汗,把白云搭上肩,身边掠过一行南飞雁,黄金谷浪扑打着雁翅,社员的笑语和雁啼声融成一片。看雁队低低一字儿排开,象战士的列队整齐威严,一声声对咱亲切相问:把什么喜讯捎到金水桥畔?这时,青纱帐有意掀波澜,象要涌到毛主席纪念堂前——毛主席望着金谷微笑的时候,又会看到他视察过的大平原……哗哗哗,谷穗乐得直鼓掌,象在说:请挑选!请挑选!嘎嘎嘎,大雁赞许把头点,象在说:就挑选!就挑选!擦罢汗,把白云搭上肩,身边掠过一行南飞雁,茫茫谷海托起一个雁队,闪闪雁翅在蓝天上亮起征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