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尼迈里总统谴责苏联在非洲建立和扩大势力基地
不许苏联干涉非洲 停止向非洲倾销武器
“泰国人民之声”揭露苏联在东南亚加紧扩张
新华社喀土穆一九七七年十月十八日电 据苏丹通讯社报道,苏丹总统尼迈里十月十八日指出,苏联“正在对非洲的意志实行赤裸裸的侵犯。”他还说:“苏联在非洲大陆的出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危险。”
尼迈里总统在喀土穆举行的苏丹人民议会开幕式上讲了这番话。他说:“我们不可能忽视非洲大陆上咄咄逼人的危险。这种危险包含着在非洲地理疆域内种族实体的存在。这种危险还表现在大国企图破坏本大陆的安全,把这个大陆变为它们争夺的场所,控制大陆的交通命脉,并在大陆上建立扩大它们的势力基地。”
他说:“红海的安全保证着苏丹的安全。非洲之角的和平就是我们的前沿防线。国际争夺对本大陆构成不断增长的危险,而使非洲摆脱这种争夺,是我们在发展道路上前进的保证。”
他说:“因此,我们高声地告诉苏联及其盟友们:不许干涉非洲,停止向非洲倾销苏联武器。非洲需要的是拖拉机而不是枪炮;需要的是医院、学校和住房,而不是导弹、战斗机和坦克。”
他在谈到阿拉伯局势时说:“我们主张阿拉伯团结,我们的根据是,阿拉伯命运是一个整体。”
新华社讯 “泰国人民之声”电台最近广播一篇文章,揭露和谴责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在东南亚加紧渗透和扩张。
文章说:“目前,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在东南亚的渗透和扩张活动日益变本加厉,正在成为威胁东南亚人民安全的主要危险”。
文章说:“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把向东南亚扩张势力、控制东南亚作为夺取太平洋和印度洋,与美帝争霸的重要步骤。因为东南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连结亚洲和非洲、欧洲水上通道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文章说,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为在东南亚扩张势力,首先贩卖所谓“亚洲集体安全体系”,企图把亚洲国家纳入这个体系,并且破坏东南亚国家集团为使东南亚成为中立区所作的努力。
文章指出,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无视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的主权,极力鼓吹马六甲海峡是国际航道,以便让它的战舰可以随意通过,并且把马六甲海峡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文章还揭露了苏联在这一地区进行文化渗透的种种活动。
文章最后说,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在东南亚渗透和扩张势力的活动,赤裸裸地暴露了苏联的侵略和霸权主义面目。苏联的罪恶行径无法瞒骗具有高度警惕性的东南亚人民。


第6版()
专栏:

苏联海洋霸权主义的自白
董方
最近,苏联宣传机器对建立印度洋和平区问题表现出特殊的“热心”,煞有介事地宣称,应当解决这个“业已成熟的问题”。如何解决呢?答案还是老一套。《苏维埃俄罗斯报》不久前发表一篇文章,对另一个超级大国指责一通之后说,“印度洋实际上是唯一全年开放的把苏联欧亚两洲的港口联接起来的海路”,“对苏联来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亚非国家采取的“任何措施都不应该影响”它在这个地区的“科学研究”和军舰及其他船只的“过境航行”。问题很清楚,苏联对建立印度洋和平区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以印度洋对它的“特殊重要意义”为前提的。
人们知道,苏联从其霸权主义立场出发,一直采取各种方式反对印度洋国家建立印度洋和平区的愿望。在六年前的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斯里兰卡等国联合提出的“宣布印度洋为和平区”的倡议之后,从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五年的历届联合国大会上,苏联代表一再拒绝支持这一主张,千方百计阻挠和破坏有关决议的实施。这些都是联合国记录上有案可查的。不管苏联的宣传机器多么能言善辩,也改变不了它反对印度洋国家这一正义要求的事实。由于各国人民反对超级大国在印度洋争夺霸权和军事力量不断加强的呼声日益高涨,慑于世界舆论的压力,莫斯科不得不假惺惺地表示,苏联“准备为实现印度洋和平区这一主张作出贡献”等等。实际上,它的霸权主义立场丝毫未变。它一面矢口否认苏联在印度洋沿岸占有变相的军事基地,一面在印度洋地区继续扩大它的军事力量。所谓“科研自由”、“航行自由”等等,不过是它进行军事扩张活动的借口而已。
若干年来,苏联正是在“过境航行”的伪装下,以定期轮换的方式,在印度洋驻扎一支常驻舰队的。苏联宣传机器要印度洋国家认可印度洋对它的“特殊重要意义”,实际上就是要使它在印度洋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常驻舰队的活动,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
不错,苏联的波罗的海或黑海船舰开往东亚的苏联港口是要经过印度洋的。但是,在到达印度洋之前,这些船只还得经过地中海、红海,或者北大西洋、南大西洋。一旦它认为需要,还可以横跨大西洋经巴拿马运河、太平洋直到东亚。如果印度洋对苏联具有所谓“特殊重要意义”的理由能够成立,那么,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海洋都可被苏联说成对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这岂不是地地道道的海洋霸权吗?
印度洋必须成为和平区,这是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共同呼声。在最近举行的第三十二届联合国大会上,许多国家的代表强烈谴责超级大国在印度洋的激烈争夺,呼吁全面执行六年前通过的宣布印度洋为和平区的联合国决议。他们指出:“超级大国继续扩大和加强它们的海军和军事活动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程度”,“印度洋地区的国家有保卫和维护它们自己的利益的合法权利”。苏联现在玩弄手法,妄图阉割印度洋和平区的反霸实质,达到它排挤对手,赖在印度洋不走,独家称霸的拙劣表演,只能使全世界人民进一步认清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伪善面目。


第6版()
专栏:

遏制苏联在非洲的扩张 对抗苏联对欧洲的威胁
法国大力加强同非洲国家关系
据新华社巴黎电 面对苏联对非洲的侵略扩张,在非洲仍保持有重大利益的法国越来越感到不安和忧虑。近年来,法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积极开展对非洲国家的关系,以遏制苏联的霸权主义。
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今年四月十二日在法国电视一台和二台答记者问时指出,“苏联的一贯态度是,那里不稳定,那里形势混乱,它就在那里出现”。近年来,法国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同非洲国家的联系,对付苏联的威胁。吉斯卡尔·德斯坦自一九七四年五月以来,九次出访非洲。与此同时,法国还邀请几乎所有的法语非洲国家和其他一些非洲国家首脑访问巴黎。法国对法非首脑会议更加重视,并把过去两年举行一次的会议改为一年举行一次,会议地点也由只在巴黎举行改为在巴黎和非洲国家首都轮流举行。
在经济方面,法国采取贷款、投资和经济援助等多种方式向非洲国家提供资金,以抵制苏联的经济渗透,并巩固自己的投资场所。据报道,法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从一九七四年的十六亿多美元增加到一九七六年的二十一亿多美元,其中约有一半是对法语非洲国家的援助。在一九七五年的法非首脑会议上,法国倡议设立“非洲团结基金”,其中一半由法国承担,一半由非洲国家分摊;在一九七六年法非首脑会议上,法国宣布参加非统组织建立的“非洲发展基金”,并且建议由西方工业国建立“促进非洲发展特别基金”。
去年苏联支持古巴出兵安哥拉以后,吉斯卡尔·德斯坦表示“反对外来势力对非洲的干涉”,强调要“制止非洲大陆上危险的不稳定现象”,要“对地区性的不稳定现象作出反应”。今年苏联策动雇佣军悍然入侵扎伊尔时,法国提供空运手段帮助运载摩洛哥军队的军事装备和武器,支援扎伊尔抗击苏联雇佣军侵略。吉斯卡尔·德斯坦总统在四月十二日对法国记者发表谈话时指出,“欧洲不可能不关心非洲大陆上发生的事情”。
法国政府并不讳言,法国支持非洲国家反对苏联在非洲的扩张是为了维护法国在非洲的利益和对抗苏联对欧洲的威胁。非洲一直是法国重要的原料供应地,也是法国推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的重要场所。据一九七六年统计,法国所需要的许多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全部或大部分来自非洲。西欧进口的大部分战略物资,一半以上的石油,四分之一以上的粮食都是通过“海上生命线”运输的。苏联武装干涉安哥拉后,妄图继续向非洲南部、中部和东北部扩张,从而进一步逼近法国在非洲传统势力范围,直接威胁到法国的利益。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曾公开宣称:“非洲不安全将对法国和欧洲产生后果,欧洲必须正视它。”


第6版()
专栏:

土耳其武装部队严阵以待警惕任何进攻
北约军方人士对苏联在土边境驻扎重兵表示担心
新华社安卡拉一九七七年十月十一日电 据《土耳其每日新闻》十月十一日报道,土耳其武装部队在警惕地保卫着祖国的边境,防备苏联任何可能的进攻。
这家报纸刊载一条报道土—苏边境局势的消息说,沿着土耳其边境,驻扎着三个苏联坦克师。它们准备着“有朝一日首先侵入卡尔斯河谷”。
消息说,守卫边境的土耳其军官们认为,他们今天有能力保卫祖国,就象历史上做过的那样。一个土耳其司令官说,人是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们将在战争中履行保卫祖国的职责。消息还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高级司令官们对苏联驻扎在土耳其边境附近的南高加索和北高加索的总共十八个师的军队表示担心。消息引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南部盟军参谋长阿利斯特中将的话说:“俄国人(在土—苏边境地区)驻扎的部队十分庞大,谁也不能想象这是用于防御的目的。”
消息指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中与苏联直接接壤的只有两处,土耳其是其中之一。
新华社安卡拉一九七七年十月十五日电 据土耳其报纸报道,土耳其十月十三、十四两天举行了代号为“台风——七七”的军事演习。
土耳其地面部队、海军和空军以及宪兵约一万五千人参加了军事演习。这次军事演习是在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举行的。


第6版()
专栏:

“苏美贸易:是骗局还是值得高兴的事?”
美国《读者文摘》批评西方减轻苏联经济困难加强其军事机器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十月十九日讯 纽约消息:美国《读者文摘》月刊十月号刊载了一篇题为《苏美贸易:是骗局还是值得高兴的事?》的文章,指出西方为了追求虚假的“缓和”,使大量资本、技术和战略物资流入苏联,减轻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加强了苏联的军事机器。文章强调,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目前迫切需要就同苏联的贸易制定“明确的政策”,以维护西方国家的安全。
这篇文章写道:“在缓和的幌子下,也是为了想发财,大量西方技术和资本正源源流入铁幕之后。五年了,现在是衡量一下得失的时候了。”
文章说:“近年来苏联军队已装备了它在东德的师,准备向西发动闪电攻势,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
文章指出,现在苏联和东欧各地正建立起好几十家新工厂,“这些工厂将生产化学制品、汽车、配件,以及数不胜数的其它产品,这些产品可以用于和平,也可以用于战争。这些工厂的建设是在西方国家的公司监督下进行的,在许多情况下所需资金也是西方国家提供的。”文章说,“上面提到的仅仅是少数几个例子”,说明西方如何通过灌输生产知识正在帮助处于病态的苏联经济,使之“得以复活”,美国“技术东流的情况已从涓涓细流暴涨为名副其实的滚滚洪流”。
文章说,“今天,西方没有一个部门或是个人真正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事或是正在造成多大的损失。”
文章接着指出,西方国家借给苏联、东欧大量的低利贷款“使其经济复苏并养肥它们本来就臃肿庞大的军事机器”。文章说,“瑞士银行界人士估计这个数字是四百亿美元。即使扣除通货膨胀部分,这也比美国根据马歇尔计划借给西欧的钱多百分之二十五”,而且,其中有许多贷款的利率定得很低,“低得等于外援”。文章指出,美国进出口银行一九七二年年中到一九七四年年中向苏联提供的四亿六千九百万美元的长期贷款的利率就只有百分之六,而当时“美国国内的买主和实业家却要付百分之九到百分之十二的利息”。
这篇文章指出,西方有许多人对于苏联要求同西方发展所谓经济技术“合作”的意图早就提出过警告。“哈佛大学苏联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歇尔·格洛德曼说:
‘美苏贸易是俄国人取得我国先进技术的比较廉价的途径。取得这种技术的目的不仅是要增加苏联的经济生产力,而且是要增加苏联的军事能力。’”
文章接着说,“美国工业和军事威力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计算机技术。我们现在的计算机已经是第四代了。至少比苏联领先十年。很难设想,帮助俄国人缩小或是消灭我们的领先地位对实现美国的目标有什么好处。可是美国政府竟批准出售七十多部现代化的计算机,其中有些型号是在此间的科学、军事和情报的一些尖端部门中使用的。”
文章还指出,美国政府不顾有关部门的反对,鼓励一些美国公司参加修建苏联卡马河卡车工厂。按照设计,这家工厂每年可以生产十五万辆卡车和二十五万部内燃机。大约有八十家美国公司同西欧和日本的公司一道,向这一工程提供了设备和技术。“为了减轻俄国人在财政上的紧张状况,美国人提供了很大一部分资金。供现在驻在西德边界的‘闪击战’部队使用的卡车就是来自卡马河工厂,那里的装配线可以很容易地加以改造,以生产装甲车辆。”
文章认为,勃列日涅夫想要美国调拨设备、技术和说不清有多少亿的美元来开发西伯利亚的油田和天然气。文章认为,卡特政府对于同苏联集团的商业关系“还没有制定出一个明确的政策”。文章强调说:“现在是这样做的时候了,因为在美国面临的问题中,没有多少问题比这更为迫切。”


第6版()
专栏:

努力节约能源 减少对外国依赖
东欧国家重视发展本国动力工业
据新华社讯 新华社记者报道:东欧一些国家近年来重视发展本国的动力工业,节约能源,以减少对外国的依赖。
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保加利亚等国动力资源贫乏。除一些国家的煤炭外,大部分燃料都需从国外进口,主要是从苏联进口。近年来,随着苏联不断提高燃料的价格和削减对东欧国家的出口,东欧国家在能源问题上的困难日益增多。因此,这些国家报刊和领导人纷纷发表文章和讲话,召集各种会议,强调发展本国的动力工业。
去年以来,波兰有关部门几次开会研究“电力—燃料问题”,详细讨论了在本五年计划期间有效使用燃料和电力的问题,特别“指出了在整个计划中节约和合理使用煤及其它燃料的紧急必要性”。报刊宣传“每一公斤煤、每一公升汽油都是珍贵的”,“谁也不会白给谁电,电是有价格的,而且是苦味的价格”。
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和报刊一再强调要充分利用本国能源,减少进口。他们说:“谁也不会白给我们任何东西”,现在要获得能源和原料比过去“更困难”,“更昂贵”,要尽快地发展本国的固体燃料生产。
保加利亚报刊从一九七四年年底就开始强调一定要克服“由于燃料靠进口引起的无保证现象”,对本国煤的开采状况“非改善不可”。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近年来十分强调发展本国的燃料工业。在全国的一些重要会议上,能源和原材料问题成为经常讨论的题目,并召开了全国性的煤炭、能源会议,讨论发展本国的燃料工业。
东欧一些国家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很缺乏,但有的国家煤的蕴藏量却相当丰富。然而,在六十年代初,由于片面强调使用液体和气体燃料,传统的煤炭生产却没有得到发展。近年来,捷克斯洛伐克一些领导人和报刊公开批评这一错误方针,并决定大力发展本国的煤炭生产,部分代替昂贵的进口石油,一些发电厂也由烧石油改为烧煤。对煤炭工业也进行了大量投资,这个五年计划比上个五年计划增加百分之五十,达三百二十亿克朗,煤产量已逐年增加,去年已达一亿一千七百多万吨。
从一九七五年起,保加利亚改变了原来不重视煤生产的现象,采取一些措施,增加投资,使煤的产量有了提高。一九七五年比一九七四年增加了百分之十四。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近年来加强以褐煤为主的燃料开发,增加褐煤生产;并加强国内的地质勘探,寻找新矿源。为了适应原材料工业需要,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还大力发展重型机器工业,制造巨型的褐煤挖掘机。波兰强调要继续发展煤炭生产。
此外,东欧国家还在寻找和利用本国的其它动力资源。保加利亚近年来基本上依靠自己力量,兴修了五座水力发电站。一九七六年水电的生产能力比一九七○年增长一倍多,节约了进口的煤。保加利亚还积极勘探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黑海沿岸加速勘探石油,计划把这方面的投资增加百分之四十。捷克斯洛伐克也在进行石油勘探和开采准备。
东欧国家在开发本国资源的同时,还强调对燃料要厉行节约,合理使用。波兰政府对工厂等各工业生产部门以及在街道和非住宅照明方面,实行煤和电的限量供应。保加利亚今年继续开展节约燃料和动力的活动,尤其是节约从苏联进口的石油、电和天然气。捷克斯洛伐克强调使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维持在最低限度。


第6版()
专栏:

美国报纸说东欧各国另找能源出路
新华社讯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不久前报道,由于苏联在石油问题上卡东欧各国的脖子,“东欧各国开始在能源问题上另找出路”。
报道说,东欧各国对苏联的石油依赖很大,例如,匈牙利所需石油的三分之二要靠从苏联进口。但是,近年来,苏联为了赚取外汇,向西方国家出口的石油量猛增;与此同时,苏联并声称,对东欧的石油出口,“再也不能高于目前的供应水平了”。此外,苏联还不断提高向东欧出口的石油价格,报道说,今年年初就涨价百分之二十二点五。
《华盛顿邮报》的这篇报道说,由于苏联此种做法而引起的
“日益增长的东欧能源危机,使东欧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受到了影响”,另找能源供应来源的需要,迫使这些国家“扩大能减少它们对苏联严重依赖的政治和经济联系”。这些国家不仅“增加向西方工业国的出口贸易,以支付日益增加的外债”,而且还通过领导人互访、签订协定、进行新的贸易往来等办法,纷纷加强和发展同中东石油输出国的双边关系。
报道认为,东欧各国在能源问题上另找出路的趋势,可能影响它们同苏联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