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马克思的勤奋学习精神
大鹏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正是不畏劳苦、好学不倦的光辉典范。马克思在回答女儿燕妮和劳拉的提问时,曾经谈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啃书本”。这虽然是一句风趣的回答,却反映出他认真看书学习的态度。马克思的知识十分渊博。他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最伟大的贡献。他在研究历史和法律等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他对文学、语言、自然科学和数学等,也有很高的素养。他的学生和战友保尔·拉法格这样描绘过:“马克思的头脑是用多得令人难以相信的历史及自然科学的事实和哲学理论武装起来的,而且他又是非常善于利用他长期脑力劳动所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和观察的。无论何时,无论任何问题都可以向马克思提出来,都能够得到你所期望的最详尽的回答,而且总是包含有概括性的哲学见解。他的头脑就象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马克思各种学问的博大精深,甚至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
马克思从事学习、写作和科学研究的特点,就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传》的作者弗·梅林说:“马克思之所以无比伟大,主要是因为思想的人和实践的人在他身上是密切地结合着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也是刻苦学习的一生。他首先是一位卓越的革命家,同时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一面参加斗争实践,从事调查研究,一面认真看书学习。他无情地揭露旧世界,抨击伪科学,批判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他对过去的东西都加以分析、研究和检验,对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都吸取其精华,并且对工人运动的新情况和新经验加以认真总结。马克思是一个将自己的生活、工作、斗争和学习结合在一起的光辉榜样。
马克思的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非常惊人的。根据有关回忆录记载,马克思在从事革命活动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碰到了重重困难。国内外反动统治阶级对他进行政治迫害,使他和他的一家颠沛流离,但他从不屈服。他经济贫困,饱受生活熬煎,孩子没钱上学,妻子病了无钱就医,儿子死了连小棺材也买不起。要不是他的好友恩格斯的无私援助,真是不堪设想。马克思曾经幽默地说,他的《资本论》的稿费,甚至不够偿付写作时所吸的雪茄烟钱。另外,时间也着实逼人。他既要参加革命斗争、从事政治活动,又要进行学习、分析、批判和研究,这就需要付出巨量的脑力劳动。据一位工人的回忆,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在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斗争,可是我们自己的工作时间却往往两倍于此。”由于过度劳累,他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他患了几种病:风湿、神经衰弱、慢性肝炎,后来又得了胸膜炎、肠胃病等。所有这些都未能使他产生丝毫犹豫和后退半步。至于科学道路本身,更是崎岖不平,充满艰难险阻。马克思却处之泰然,满怀决心和信心。他在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时,曾经讲到: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做到伟大诗人但丁提出过的如下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这部划时代的光辉巨著,花了整整四十年的心血。他从计划开始写作《资本论》时起,为了避免计算上的错误,就利用“业余”、“休息”、“养病”等时间,刻苦钻研数学。他还运用外国语作为武器,努力发掘第一手资料。为了详细占有材料,他曾经仔细钻研和作过摘要的书籍达到一千五百多种,仅仅写第一卷前两章,他从各种书籍作摘要就有二百多处。为了写好有关英国劳工法的二十多页文字,他竟把英国博物馆的图书馆里凡是载有英国与苏格兰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都从头到尾地读过。在写作过程中,他除充分利用自己的藏书外,几乎每天都到英国博物馆的图书馆去查阅大量的图书资料,晚上在家里也常常工作到深夜。
马克思从不虚度时光,他经常利用紧张学习和工作的余暇,演算数学题,或者读诗歌、小说,作为一种休息。即使去散步,他也要带上笔记本,随时记点什么。他常常在室内踱来踱去以恢复脑力,长年累月,在门窗之间的地毯上踩成了一条浅沟,好似穿过草地的一条羊肠小道。
一八六七年四月马克思在完成《资本论》第一卷时,曾给齐·迈耶尔写信说:“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为了它,我已经牺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马克思忘我地加紧学习和研究,终于在一八八三年三月逝世前完成毕生主要著作《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二、三卷的初稿。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只是他发愤学习和认真进行科研的一个突出表现。实际上,他在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贡献每一个科学成果时,都是这样认真地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的。他临终前还在学习和工作,他是坐在自己常年工作、学习的书桌前面的椅子上安详地与世长辞的。
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回忆马克思时曾这样写过:“学习!学习!这就是他经常向我们大声疾呼的无上命令;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榜样……。”马克思的勤奋学习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附图片)
夜读 高莽 绘


第6版()
专栏:

忿怒象刀刃一般锋利
〔阿扎尼亚〕杰姆斯·马休斯忿怒象刀刃一般锋利,砍,杀,流血,因为只有血
才能偿还三百多年所流的血。我们的肢体被撕碎,我们的身躯被碾裂,土壤里布满了血的条纹——那是从我们破碾的身体
流出来的血。取出你们的枪,准备好你们的牢房,这块土地没有足够的坟墓
可以把我们埋葬,你们没有足够的囚室
可以把我们存放。你们教育了我们:你们已经失去了理性。当我们的忿怒向你们对准,请你们就不要再和我们理论。忿怒象刀刃一般锋利,砍,杀,流血,因为只有流血
才能偿还三百多年所流的血。(叶君健译)


第6版()
专栏:亚非拉反帝反殖史话

津巴布韦的风暴
秦晓鹰
美丽富饶的津巴布韦,有着光荣的反帝反殖斗争传统。八十多年前,殖民者一侵入这块土地,就遭到津巴布韦人民的迎头痛击。从高原、矿山到森林、河谷,处处成了埋葬殖民主义强盗的坟墓,侵略者惊呼:“这里有雄狮的利爪,雄狮的吼声!”
焦土抗敌
十九世纪末,津巴布韦发现金矿的消息,使垂涎三尺的英国殖民者急不可待地窜进了津巴布韦。罪恶累累的殖民者罗德斯欺骗津巴布韦当地的马达别列入酋长洛本古拉,诈称“只希望挖几个矿洞”,诱使他订立“租让书”。可是,他却从南非召募一支“拓荒队”,象饿狼一样扑向索尔兹伯里,大肆劫掠,残酷屠杀。津巴布韦的马达别列人忍无可忍,就用梭标、月牙刀、弓箭作为武器,举行了武装起义。
一八九三年十月,被起义人民吓得惊惶失措的英国殖民当局,急忙拼凑了一支讨伐军,开往起义中心布拉瓦约城,肆意屠杀马达别列人。洛本古拉立即组织人民实行“焦土抗敌”,把布拉瓦约烧掉,然后横渡尚戛尼河向西北山区转移。骄横愚蠢的侵略军在布拉瓦约扑了空,就气势汹汹朝尚戛尼河方向奔来。起义军立即分兵两路,一路佯装撤退,引诱敌军骑兵前卫部队渡过河;一路绕到敌骑兵背后,截断退路,一鼓作气把英国骑兵全部歼灭。后来,英国以强大的武力镇压起义,占领了这块土地,并以殖民强盗罗德斯之名把津巴布韦改名为罗德西亚。
“战斗舞”之役
一八九六年三月的一个晚上,一群英国雇佣军来到乌姆津维尼河附近的一个村庄。吃罢晚饭,他们正围着篝火宿营,一队机智勇敢的马达别列战士装作老百姓,来到他们身旁,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跳起表达本族青年骁勇善战的“战斗舞”。愚蠢的敌人得意洋洋,正在开心的时候,大批马达别列战士已经悄悄地包围了敌人。当雇佣军发现被围,还来不及动手时,跳舞的马达别列战士就迅速冲上去夺了敌人的枪支,经过一场搏斗,结束了敌人的性命。这次“战斗舞”之役揭开了大起义的序幕,立即得到了西部各地的响应,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开始了。在这场斗争中,马达别列战士总结了一八九三年起义的经验教训,为了对付英国殖民者的现代化武器,他们避开宽阔地带,以小规模的战斗,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并学会了使用缴获的新式武器。因此,起义的烈火以燎原之势在马达别兰高原蔓延开来。
女英雄的怒吼
同年六月,暂时失利的马达别列族又联合东部的马肖纳族起义。马肖纳族的三十六岁的女英雄恩扬达在马佐埃举起义旗,率领战士英勇战斗,收复了许多矿山。她英勇善战,所向披靡。敌人听到她的名字胆战心惊,有的龟缩在矿井坑道中,结果做了恩扬达的俘虏。索尔兹伯里的殖民军派了一支小分队去“增援”马佐埃,又被恩扬达率领战士截断退路,遭到迎头痛击。战斗结束,恩扬达自豪地对俘虏怒斥道:“在我们的国家,没有你们的乐园,只有你们的坟墓!”一八九七年,由于叛徒出卖,恩扬达等起义领袖不幸被捕。在刑场上,恩扬达大义凛然,壮烈牺牲。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津巴布韦人民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南部非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第6版()
专栏:

津巴布韦的怒火 赵士英 绘


第6版()
专栏:外国谚语

外国谚语
(亚洲)
大浪当前不要抛桨,大敌当前不要弃枪。
不怕巨浪有多高,只怕划桨不齐心。
鲜花需水浇灌,友谊靠人珍惜。
不能同时坐两条船,不能同时讲两句话。
不经长途,不知马骏。
山再高也有顶,谷再深也有底。
缝衣先量体,修桥先测河。


第6版()
专栏:国际书窗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郭永芳
一个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会遇到许多困难。首先要克服文字的障碍,其次是要花大量精力去搜集分散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的资料。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抛弃西方人的偏见。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兼备了克服这些困难的条件,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就是很好的证明。
李约瑟是约瑟夫·尼达姆的汉名。他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他对中国人民怀有友好的感情,曾多次访问我国,并受到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从三十年代初起,李约瑟得到几位华裔学者的协助,开始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几十年来,他一直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从事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工作。
二十年前,他拟订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全书七卷的宏伟计划。一九五四年剑桥大学出版了第一卷(历史概况),后来陆续出版了第二卷(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第三卷(数学、天文学、地学),第四卷第一分册(物理学)、第二分册(机械)、第三分册(土建、水利和航运技术)。第五卷(化学)准备分六个分册出版,目前已出版了二、三两个分册。已出版的各卷总共约四百万字,估计出齐全书起码还需要四百多万字。现在他已达七十七岁高龄,仍充满信心准备再花十年时间来完成这部著作。
《中国科学技术史》有许多特点,其中最显著的是:它把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放到全世界
(特别是欧洲)的背景中加以比较、衡量和叙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可以说是一部比较科学史。作者在序言中说:“从本书所探讨的这个主题的研究的现状来看,即使有二十个专家把他们毕生的精力全部投入,也只能得到某些初步的成绩而已,因此很明显,象目前这样一部书,当然只能是一个初步的探讨。”
为了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地位,他以丰富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叙述。他肯定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证明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在第一卷第七章里,他用一幅图表来总结中西之间某些机械和其他技术的交流项目。他以a、b、c……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开列出中国向西方传播(西方落后于中国)的火药等二十六项发明,并且风趣地说:“我写到这里用了句点,因为二十六个字母已经用完了,可是还有许多例子,甚至还有重要的例子可以列举。”他列举的西方向中国传播(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四项发明是:钟表、螺丝钉、水泵和曲轴。
当然,象这样卷帙浩繁的著作,其哲学和历史观点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史实方面也难免有所出入,如书中叙述的历史分期,列举的人名,引证的篇名等。但这些细节的出入,并不能影响这部宏大著作的重要成就。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已被国际上认为是二十世纪科技方面的学术巨著之一。
(右为《中国科学技术史》插图)(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龟岛之行
范治琛
层层白浪吻着桑给巴尔市海滩。碧波万顷的海面上,浮现着几个树木葱茏的小岛,其中之一就是龟岛。听说那儿养殖着好些大龟,有的重达数百斤,已有一两百年高龄了,而且那儿还是北京动物园展出的象龟的故乡,这使我们觉得新奇而亲切,渴望有个机会去观光。
感谢坦桑尼亚的朋友,为我们安排了一次访问龟岛的机会。在龟岛管理人员陪同下,汽艇载送我们向龟岛驶去。海面绿茵茵的,宛如一望无涯的碧玉,澄澈而柔媚!
经过四十五分钟的航程,我们来到了龟岛。这是一个珊瑚岛,长约三百米,宽一百来米。岛上灌木丛生,其间也挺立着一些高大的乔木,落叶满地。
龟岛是龟的世界。在这里,它们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我们没走几步即碰上一只又一只。我们继续前进,不一会便发现一只特大的龟。量一下,这家伙的背壳竟长达一米一三。同行的两个人坐上去,它还能象坦克似地朝前爬。再量一下,它的前肢宽达十八厘米,一对后肢圆鼓鼓的,直径有十三厘米,比碗口还粗哩!正因它的腿既粗且壮,好比象的腿,故被称为象龟。它是旱龟中最大的一种。据说岛上最大的象龟,背上甚至可以站上几个人。这样的一种“庞然大物”,仅仅以青草和树叶为生。
岛上的工作人员对象龟的养殖和保护,有着丰富的经验,一看龟壳的花纹和形状,就能辨别它们是雄是雌。哪只雌龟快要下蛋了,他们也一眼就能看出。我们看到一些象龟在林中漫步,一步一步慢慢朝前挪,到了林子边缘就不动了。原来它们喜阴怕阳。我注意到岛的四周都有一溜开阔地,可能正是利用象龟的这一习性,不让它们下海吧。不过听介绍,象龟并不怕海,有时它们还要下海游它几圈呢!
歇息之后,岛上的朋友们领我们来到一幢占地最大的房屋跟前,把我们带进了其中的一间。乍一看,空荡荡的,低头细瞧,地上有两个锚固的铁环。原来这是一个多世纪之前西方殖民者从非洲贩卖奴隶时关押奴隶的地方!
一位非洲朋友向我们讲述当年血泪斑斑的情景时,声音是那样沉郁、悲愤,又是那样地充满仇恨。他是在控诉殖民者的滔天罪行啊!非洲的土地,就连一个小小的龟岛,也浸透了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仇恨。非洲人民是绝不会忘记他们过去所遭受的苦难的。
海潮已经退去。从珊瑚礁到白茫茫的海滩,显得格外清新。一层一层的浪花,在舒卷,在欢跃,在呼啸,好象无数奋进的步伐。归途中,回望这座往昔饱经苦难,如今生意盎然的龟岛,简直象是浮在海上的一片翡翠。那银色的海鸥,正在碧蓝的非洲海空上自由飞翔……(附图片)
北京动物园里来自坦桑尼亚龟岛的象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