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十月革命颂
李 瑛当芬兰湾吹来的
凄厉的风,
渐渐停息;当彼得格勒
迷漫的冷雾,
渐渐散去;当斯莫尔尼宫
窗上的火光,
不再跳荡;满脸胡须的士兵和机枪,
已冲进
冬宫的楼梯。涅瓦大街上,
最后一盏路灯
灭了,沿着赤卫军战士的刺刀,
降下一个
新世纪。历史呵,
永远记着这一天,这一天——
一九一七年
十一月七日。这一天——
阿芙乐尔的炮火,
催开了迎春的红梅;这一天——
人间的每扇窗子,
射进了晨曦;这一天——
彼得格勒贴出的
每一张布告,
都是一页新历史;看,工人阶级巨大的手,
终于为时代的胸膛,
装进一部发动机!于是,人民,才有了
属于自己的
蓝色的天空,才有了
翠绿翠绿的叶子
一样的大地;才有了
充满阳光和麦秆香的农村,才有了
车床和隆隆轰响的机器……当我们打开
历史教科书,怎能不自然地想起你,想起——
列宁、人民、大炮和
马克思主义。十一月七日呵,
我们该怎样
向你欢呼,
向你敬礼!尽管你的脚印
如此巨大而清晰,但是,今天,
在那块土地上,哪里还有你
当年唱出的歌声?哪里还有你
当年翻飞的红旗?今天,那伙叛徒,
早背叛了你,
十一月七日;背叛了你全部的原则
和整个阶级,背叛了列宁党的
政治信仰,
道德标准,
伦理观念和
人民的意志!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
严峻的真实!而今,整整六十年了,
六十年革命的历史哟,数不尽风雨阴晴,
听不歇大海潮汐;丹心鼓角,
晨霜暮雪,碧血长虹,
冬云烈日……十一月七日,听见么,我在地球的一角
呼唤你?呼唤你砸碎锁链的
双手,呼唤你心头的
伤疤和记忆;既然你是
从血泊和烈火中走来,我便相信你
染着热血闪着光焰的誓词!是呵,六十年,多少失败的呐喊,
多少艰辛的胜利……失败和胜利,
使我们变得
更成熟,更聪明;胜利和失败,
越增加我们的
豪情和勇气。正是它们,
哺育了革命,在大地上播下颗颗
火的种籽:在南亚
茂密的丛林中,在非洲
炙热的沙漠里,在密西西比河畔
燥热的草莽深处,在欧洲、北美
长夜压低的牢狱,甚至在列宁的祖国……历史呵,
你给世界,上了何等深刻的
一课!我相信,
总有一天,人民和他的步枪
将一齐醒来——是的,他们正在醒来,他们将
研究历史,总结经验,
瞩望明天,他们会
挽紧胳臂,擦干血迹,
继续出击,比当年十月革命的风暴
更迅猛,一双双
粗砺的大脚,终将冲进全世界各地所有
“冬宫”的大厅和阶梯;直到把旧世界
打个落花流水,五洲四海飞起
遮天的红旗!因为,十一月七日呵,
你的火光,
已把通向明天的大路
照亮,你就是
真理、希望和未来,你就是
胜利!


第4版()
专栏:

向往着十月的曙光
——鲁迅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电影
江之水
鲁迅热爱和向往列宁领导的伟大的十月革命。他热烈地歌颂十月革命是摧枯拉朽的“大风暴”,是“新世纪的曙光”。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象给造反的奴隶们私运军火一样,不断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十月革命前后的苏联文学、木刻版画,为中国人民展示了一幅幅“簇新的,真正空前的社会制度从地狱底里涌现而出,几万万的群众自己做了支配自己命运的人”的壮丽图景。
鲁迅也很喜爱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电影。他把这些影片当作鼓舞中国青年争取解放的巨大力量。可惜,在三十年代的旧中国,能够看到一部苏联影片是十分困难的。鲁迅看过《哥萨克》、《生路》、《亚洲风云》等苏联影片。当他看了《夏伯阳》以后非常高兴,并劝周围的人去看。他在银幕上看到那些为了争取新生活而驰骋在俄罗斯“黑土”上的英雄们的时候,他的心顿时飞向祖国大地,同毛主席亲自率领的工农红军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们中国现在有数以千计的夏伯阳正在斗争。”这是鲁迅对毛主席领导的工农红军最热情的赞颂。他同青年作家一起看新闻电影,当银幕上出现莫斯科红场上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宏大场面时,鲁迅的心不能平静,他激动地说:“这个我怕看不到的……你们将来可以看得到。”鲁迅坚信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他鼓舞青年们去争取这样的时刻早日到来。鲁迅虽然没有能亲眼看到我们在节日里的盛大游行,但是,他永远行进在我们队伍中间,分享我们胜利的欢欣。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日,就在鲁迅逝世前九天,当他看到根据普希金原著《杜勃罗夫斯基》改编的电影《复仇遇艳》时,难抑心头的喜悦,当天便连写二信告诉朋友:“以为甚佳,不可不看也。特此鼓动”,“觉得很好,快去看一看罢。”是什么力量使得鲁迅先生感到如此的深爱和慰借呢?许广平同志告诉我们:“那张片子中,农奴最后给地主的一击(从前俄国的农民,实在过着非人生活的待遇),最使他快意”。普希金的小说写到了旧俄农奴的命运,写到农奴们烧毁庄园和对富人的“抢劫”。这一切,怎能不使鲁迅联想到中国农民的命运,怎能不想到千百万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祖国的儿女呢!鲁迅在逝世前不久少有的这种快慰,表现出他时刻在向往着革命的风暴,他仿佛从影片中也听到了那震撼大地的中国人民的怒吼声。
鲁迅十分关心反映十月革命的影片。有一次,上海租界里的巡捕房禁演了一部表现十月革命的美国电影。有人还宣传影片如何激烈,小火轮上插着红旗呀,暴动呀,等等。后来在一家不被人注意的影院中公演,鲁迅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看了。影片中果然有红旗、起义,然而鲁迅先生的评价是:租界尽管禁演,片子却是反动的。因为鲁迅看到的不光是表面上影片中有红旗和起义,而且看到了隐藏在那背后的险恶用心。他看到影片中的起义队伍叫被捉来的衣饰华丽、穿高跟鞋的妇女给大船背纤。妇女们步履艰难。船头上手持皮鞭的大汉不断抽打妇女,她们身上的衣服一条条的被撕裂下来。影片中还描写那位农民起义领袖攻进了地主的庄园以后,不顾自己的弟兄刚刚被打死,抛弃了起义队伍和相爱的女伴,却跟地主的女儿混在一起了。鲁迅对这部恶意歪曲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电影给以强烈的谴责。这部电影不仅宣扬了阶级调和,还把劳动人民写成是一群野蛮残暴的乌合之众。这完全是站在帝国主义和被打倒的剥削阶级立场上来看伟大的十月革命,而有的人竟然说它“激烈”。
鲁迅对于这部影片的憎恶,显示出他敏锐深刻的观察力,也反映了他对十月革命的衷心热爱。他以鲜明的爱憎捍卫着十月革命的光辉。
可悲的是,十月革命的故乡现在已经演变成凶恶的社会帝国主义,叛徒们正用自己的手在撕扯着十月革命的鲜艳红旗。
然而十月革命的儿女是不可战胜的,新世纪的曙光将永远照耀着全世界为无产阶级革命而战斗的人们。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忠于十月革命的儿女。


第4版()
专栏:

在暴风雨的年代
——列宁在一九一八年斗争生活片断组画之一
    刘仁毅〔《连环画报》供稿〕


第4版()
专栏:

红星永不陨落
郑 歌
十月革命六十周年的前夕,重看了电影《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难忘的一九一九年》、《革命摇篮维堡区》、《保卫察里津》、《伟大的曙光》、《夏伯阳》和《保尔·柯察金》。这些拷贝虽旧、而光芒未减的影片,真使人心情激动,感慨万端。影片把我们带到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火红年月。银幕上,我们又见到伟大的列宁、斯大林以及他们的战友们的光辉形象,又听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和普梯洛夫工人们的怒吼,又见到冲击冬宫的怒潮般的武装队伍,又见到那成千上万的十月革命勇士们,在列宁和斯大林率领下,怎样用熊熊的烈火,把俄罗斯大地上的资产阶级大厦,一块一块地烧成灰烬……
在这中间,最能触动心灵深处的琴弦,并且立即余音袅袅、引起了一长串记忆的,就是十月革命烈火中一直闪闪发光的那颗红星。
红星,在斯莫尔尼宫的赤卫队头上,在保卫喀琅施塔得的水兵头上,在骑着骏马驰骋的夏伯阳头上。红星,印在传单、公告上,绣在迎着烈火硝烟挥动的红旗上。那闪闪的红星啊,深深地嵌在每个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战的革命战士心上!
几十年前,在多灾多难的中国,正是这闪闪的红星,使我们在茫茫暗夜中看到晨曦,在风雨如晦中听到鸡鸣,在四野呻吟中找到希望,在丛莽荆棘中闻到花香。
记忆的帷幕突然打开了。从十月的北京城一下子回到三十多年前的上海街头。寒冬之夜,梧桐树叶几乎落尽了,一群电影观众来到街上,裹紧围巾,竖起衣领,三三两两地消失在暗影里。当年,在上海旧法租界福煦路(今天的延安中路)的一个弄堂里,有个苏侨俱乐部,说是俱乐部,其实是用木板和芦席搭成的电影棚,定期放映一些原版苏联影片。观众原先都是苏侨,后来,他们带去一批懂得俄语,能看懂俄语原版片的中国朋友,而这些中国人又陆续带去一些并不懂得俄语的同志和朋友。久而久之,就形成一批比较固定的观众。
正是在这儿,在一个严寒的夜晚,我第一次看电影《夏伯阳》,见到了这位几年前从小说里认识了的农民英雄。也是在这儿,我看了电影《保尔·柯察金》,使得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部优秀的名著中受到的深刻教育更加形象化了。我也从电影《女壮士》里学会唱《夜莺曲》。四十年代初期在上海生活过、战斗过的不少同志,都不会忘记,在那种恶劣环境里,很难看到党的文件、报刊和革命文艺作品,因而,到福煦路去看十月革命后的电影,就成为珍贵的机会。一场电影所带来的喜悦、兴奋和鼓舞,岂仅是一次艺术享受而已!从芦席棚走出来,满街幽黯——在敌伪统治下,电力不足——然而银幕上的那颗红星,却依然在我们眼前闪耀着,永不熄灭;外面是一片寒冷,然而人们的心头却荡漾着盎然春意……
解放以后,看苏联影片的机会多了。在五十年代,每年十月革命节,都能看到一些新的苏联影片,但我仍然记得在芦席棚里最早看到的十月革命影片,曾经怎样强烈地震撼了心灵,仍然记得那第一颗红星怎样深深地嵌在自己的心上。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克里姆林宫顶上的那颗红星,二十年来渐渐地黯淡了。列宁、斯大林亲手升起的红星,曾给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带来温暖和希望的红星,在今天的克里姆林宫上空已经完全失去了光彩。那个在电影《伟大的曙光》里被革命者用生命传播它、保卫它的《真理报》,已经不再有真理,而是充斥着谎言、诽谤和社会帝国主义的反革命舆论。在革命者心目中,它已经不值一文钱了。
但是,十月革命的子孙们是决不会让叛徒们任意横行的!十多年前一个夏天,我路过莫斯科,停留一夜。在仅有的这个夜晚,我乘车去红场。由于时间已迟,未能瞻仰伟大的列宁的遗容,更找不到斯大林的墓碑。两个卫兵站在列宁墓前,木然地望着空旷的红场,不知他们在想什么。我在墓前来回走了两次,怅然回到车旁。这时,我发现行人便道上站着一位白发老人,扶着一个年轻小伙子。其时已经十点半钟,便道上再没有其他人。老人举头凝望暗夜里克里姆林宫顶上的红星,又凝望对面的列宁墓,然后喃喃地说:
“我们不会饶过他们!……”
可敬的老人,你这话说得多好啊!你是在说给谁听呢?你是在向伟大的列宁宣誓吗?你是在向斯大林和他的战友们(他们的墓地都在克里姆林宫墙下)倾诉吗?那么,你又是谁?从哪儿来?你是当年普梯洛夫的工人还是喀琅施塔得的水手?你是夏伯阳的骑兵还是格鲁吉亚的农民?你是那些电影里出现的十月革命的战士,还是第一批集体农庄的庄员?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段教导:“虽然,苏联的党和国家的领导现在被修正主义者篡夺了,但是,我劝同志们坚决相信,苏联广大的人民、广大的党员和干部,是好的,是要革命的,修正主义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我又仔细地端详着眼前这位老人。“我们不会饶过他们”,虽然说得那么轻,但是声如洪钟,足以使一小撮叛徒、蟊贼们心惊胆裂。这是苏联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心声啊!
我站在老人身边,也抬头凝望克里姆林宫顶上的红星。我想,不管那伙十月革命的叛徒们怎样玷污它,甚至企图毁灭它,但是,红星是永远不会陨落的。因为它是由列宁、斯大林亲手升起,由十月革命的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而且已经深深地嵌在亿万革命者的心头。
今天,在纪念十月革命六十周年的时候,重映一批反映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苏联影片,是意义深长的。无论是青年人还是中年人、老年人,都应该再去看看这些影片,看看伟大的列宁和斯大林怎样高高举起马克思、恩格斯的战斗旗帜,把坚冰打破,把道路开辟;想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这伙无耻的叛徒们,又是怎样践踏了十月革命的光荣旗帜,让红星蒙上尘埃。这六十年的风风雨雨,给我们多么深沉、多么丰富的经验教训啊!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最敬爱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高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领导我们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战斗,让那颗红星在中国的上空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辉。我们自豪地把自己宣布为伟大十月革命的继承者。我们敬爱的英明领袖华主席,正率领我们向旧世界作最后的冲锋。红星在前面引路,战鼓在耳边震响,让我们象当年夏伯阳那样一跃跨上骏马,挥舞战刀,向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呼啸前进吧!


第4版()
专栏:

十月革命颂
李 瑛当芬兰湾吹来的
凄厉的风,
渐渐停息;当彼得格勒
迷漫的冷雾,
渐渐散去;当斯莫尔尼宫
窗上的火光,
不再跳荡;满脸胡须的士兵和机枪,
已冲进
冬宫的楼梯。涅瓦大街上,
最后一盏路灯
灭了,沿着赤卫军战士的刺刀,
降下一个
新世纪。历史呵,
永远记着这一天,这一天——
一九一七年
十一月七日。这一天——
阿芙乐尔的炮火,
催开了迎春的红梅;这一天——
人间的每扇窗子,
射进了晨曦;这一天——
彼得格勒贴出的
每一张布告,
都是一页新历史;看,工人阶级巨大的手,
终于为时代的胸膛,
装进一部发动机!于是,人民,才有了
属于自己的
蓝色的天空,才有了
翠绿翠绿的叶子
一样的大地;才有了
充满阳光和麦秆香的农村,才有了
车床和隆隆轰响的机器……当我们打开
历史教科书,怎能不自然地想起你,想起——
列宁、人民、大炮和
马克思主义。十一月七日呵,
我们该怎样
向你欢呼,
向你敬礼!尽管你的脚印
如此巨大而清晰,但是,今天,
在那块土地上,哪里还有你
当年唱出的歌声?哪里还有你
当年翻飞的红旗?今天,那伙叛徒,
早背叛了你,
十一月七日;背叛了你全部的原则
和整个阶级,背叛了列宁党的
政治信仰,
道德标准,
伦理观念和
人民的意志!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
严峻的真实!而今,整整六十年了,
六十年革命的历史哟,数不尽风雨阴晴,
听不歇大海潮汐;丹心鼓角,
晨霜暮雪,碧血长虹,
冬云烈日……十一月七日,听见么,我在地球的一角
呼唤你?呼唤你砸碎锁链的
双手,呼唤你心头的
伤疤和记忆;既然你是
从血泊和烈火中走来,我便相信你
染着热血闪着光焰的誓词!是呵,六十年,多少失败的呐喊,
多少艰辛的胜利……失败和胜利,
使我们变得
更成熟,更聪明;胜利和失败,
越增加我们的
豪情和勇气。正是它们,
哺育了革命,在大地上播下颗颗
火的种籽:在南亚
茂密的丛林中,在非洲
炙热的沙漠里,在密西西比河畔
燥热的草莽深处,在欧洲、北美
长夜压低的牢狱,甚至在列宁的祖国……历史呵,
你给世界,上了何等深刻的
一课!我相信,
总有一天,人民和他的步枪
将一齐醒来——是的,他们正在醒来,他们将
研究历史,总结经验,
瞩望明天,他们会
挽紧胳臂,擦干血迹,
继续出击,比当年十月革命的风暴
更迅猛,一双双
粗砺的大脚,终将冲进全世界各地所有
“冬宫”的大厅和阶梯;直到把旧世界
打个落花流水,五洲四海飞起
遮天的红旗!因为,十一月七日呵,
你的火光,
已把通向明天的大路
照亮,你就是
真理、希望和未来,你就是
胜利!


第4版()
专栏:

向往着十月的曙光
——鲁迅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电影
江之水
鲁迅热爱和向往列宁领导的伟大的十月革命。他热烈地歌颂十月革命是摧枯拉朽的“大风暴”,是“新世纪的曙光”。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象给造反的奴隶们私运军火一样,不断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十月革命前后的苏联文学、木刻版画,为中国人民展示了一幅幅“簇新的,真正空前的社会制度从地狱底里涌现而出,几万万的群众自己做了支配自己命运的人”的壮丽图景。
鲁迅也很喜爱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电影。他把这些影片当作鼓舞中国青年争取解放的巨大力量。可惜,在三十年代的旧中国,能够看到一部苏联影片是十分困难的。鲁迅看过《哥萨克》、《生路》、《亚洲风云》等苏联影片。当他看了《夏伯阳》以后非常高兴,并劝周围的人去看。他在银幕上看到那些为了争取新生活而驰骋在俄罗斯“黑土”上的英雄们的时候,他的心顿时飞向祖国大地,同毛主席亲自率领的工农红军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们中国现在有数以千计的夏伯阳正在斗争。”这是鲁迅对毛主席领导的工农红军最热情的赞颂。他同青年作家一起看新闻电影,当银幕上出现莫斯科红场上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宏大场面时,鲁迅的心不能平静,他激动地说:“这个我怕看不到的……你们将来可以看得到。”鲁迅坚信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他鼓舞青年们去争取这样的时刻早日到来。鲁迅虽然没有能亲眼看到我们在节日里的盛大游行,但是,他永远行进在我们队伍中间,分享我们胜利的欢欣。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日,就在鲁迅逝世前九天,当他看到根据普希金原著《杜勃罗夫斯基》改编的电影《复仇遇艳》时,难抑心头的喜悦,当天便连写二信告诉朋友:“以为甚佳,不可不看也。特此鼓动”,“觉得很好,快去看一看罢。”是什么力量使得鲁迅先生感到如此的深爱和慰借呢?许广平同志告诉我们:“那张片子中,农奴最后给地主的一击(从前俄国的农民,实在过着非人生活的待遇),最使他快意”。普希金的小说写到了旧俄农奴的命运,写到农奴们烧毁庄园和对富人的“抢劫”。这一切,怎能不使鲁迅联想到中国农民的命运,怎能不想到千百万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祖国的儿女呢!鲁迅在逝世前不久少有的这种快慰,表现出他时刻在向往着革命的风暴,他仿佛从影片中也听到了那震撼大地的中国人民的怒吼声。
鲁迅十分关心反映十月革命的影片。有一次,上海租界里的巡捕房禁演了一部表现十月革命的美国电影。有人还宣传影片如何激烈,小火轮上插着红旗呀,暴动呀,等等。后来在一家不被人注意的影院中公演,鲁迅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看了。影片中果然有红旗、起义,然而鲁迅先生的评价是:租界尽管禁演,片子却是反动的。因为鲁迅看到的不光是表面上影片中有红旗和起义,而且看到了隐藏在那背后的险恶用心。他看到影片中的起义队伍叫被捉来的衣饰华丽、穿高跟鞋的妇女给大船背纤。妇女们步履艰难。船头上手持皮鞭的大汉不断抽打妇女,她们身上的衣服一条条的被撕裂下来。影片中还描写那位农民起义领袖攻进了地主的庄园以后,不顾自己的弟兄刚刚被打死,抛弃了起义队伍和相爱的女伴,却跟地主的女儿混在一起了。鲁迅对这部恶意歪曲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电影给以强烈的谴责。这部电影不仅宣扬了阶级调和,还把劳动人民写成是一群野蛮残暴的乌合之众。这完全是站在帝国主义和被打倒的剥削阶级立场上来看伟大的十月革命,而有的人竟然说它“激烈”。
鲁迅对于这部影片的憎恶,显示出他敏锐深刻的观察力,也反映了他对十月革命的衷心热爱。他以鲜明的爱憎捍卫着十月革命的光辉。
可悲的是,十月革命的故乡现在已经演变成凶恶的社会帝国主义,叛徒们正用自己的手在撕扯着十月革命的鲜艳红旗。
然而十月革命的儿女是不可战胜的,新世纪的曙光将永远照耀着全世界为无产阶级革命而战斗的人们。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忠于十月革命的儿女。


第4版()
专栏:

在暴风雨的年代
——列宁在一九一八年斗争生活片断组画之一
    刘仁毅〔《连环画报》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