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圆满结束对我国的正式访问
西萨摩亚国家元首马列托亚殿下离京
对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表示十分深切的哀悼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讯 西萨摩亚国家元首马列托亚·塔努马菲利第二殿下以及随同来访的其他西萨摩亚贵宾,圆满结束对我国的正式访问,今天下午乘飞机离开北京。
离开北京前,马列托亚殿下请乔冠华外长向华国锋总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转达他对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逝世,表示十分深切的哀悼。
乔冠华外长、外经部长方毅、外交部副部长王海容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到机场为西萨摩亚贵宾送行。
今天上午,马列托亚殿下等贵宾由农林部副部长郝中士陪同,参观了全国农业学大寨展览和故宫。


第5版()
专栏:

芬兰新任驻中国大使
向徐向前副委员长递交国书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讯 芬兰共和国新任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彭蒂·马丁·苏奥梅拉今天上午向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徐向前递交了国书。
递交国书时在场的有外交部副部长何英、礼宾司司长朱传贤、西欧司副司长张毅君。
芬兰驻中国大使馆外交官员也在场。


第5版()
专栏:

乌兰夫副委员长会见老挝解放军万象军区足球队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乌兰夫今天下午会见以老挝体育局副局长努乔为团长的老挝人民解放军万象军区足球队。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西通参加了会见。
会见时在座的有国家体委负责人路金栋,有关方面负责人王晓云、尹佐珍、张希让、朱仄。


第5版()
专栏:加拿大通讯

白求恩精神永放光芒
——记加拿大新开幕的白求恩纪念馆
在加拿大的马斯科卡湖畔,多伦多以北一百六十多公里的格拉文赫斯特市,一座双层木建筑物立在枫树和松树丛中,房前绿草如毡,奶油色的建筑和丛丛绿树相映衬,使人觉得悦目、谐和。在绿荫深处,竖立着一座铜碑,上面刻着:“白求恩纪念馆”。
这座由白求恩的故居建成的白求恩纪念馆,原建筑于一八八○年。一八九○年三月三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在这里诞生。
白求恩在平凡的岗位上对人类进步事业做的不平凡的贡献,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尊敬。为了表彰这位伟大人物,加拿大政府于一九七二年八月十七日正式宣布白求恩为“具有全国历史意义的”加拿大人,并于一九七三年十月指定加拿大国家公园和历史文物管理处负责对这所房子进行规划和修缮。从那时起,一支由艺术家、设计师、历史学者、文物保护工作者、手工艺工人和建筑工人组成的专业队伍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精心搜集和复制了大约上万件物品。
参加整修的人都对这件工作充满了热情。华莱士·斯诺是负责修缮屋顶和门窗的木工,他说:“我知道白求恩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干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白求恩》一书的作者罗德里克·斯图尔特担任白求恩纪念馆的顾问,他曾经两次访问中国,并同住在加拿大、美国、西班牙、英国和墨西哥的白求恩的生前友好和亲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获得了不少重要的文物和史料,丰富了纪念馆展品。
在白求恩纪念馆开幕前夕,我们走访了加拿大政府驻议会领袖、枢密院主席、前外交部长米切尔·夏普。他在谈话中指出,白求恩纪念馆的开幕意义重大,“我认为,在促进中、加两国人民亲切交往方面,没有任何别的方式能够比这更为有效。”光 辉 的 一 生
走上二楼,穿过白求恩童年时代的卧室,就是白求恩的生平展览。这里许多实物和照片,都说明白求恩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白求恩是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长期从事医务工作。
一九三五年,他到十月革命的故乡苏联参加了一次国际生理学会议,并在那里进行了两个月的考察访问。这一次的旅行,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回国之后,曾经说,我们怎样才能给失业者提供更好的医疗呢?一个失业的人得了肺病,经过治疗以后回到家里,无以糊口,还不是照样饿死?看来,要想真正解决治病问题,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经济制度。
一九三六年,他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同年夏天,他率领一支医疗队赶到了炮火纷飞的西班牙,以实际行动支持了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斗争。
在纪念馆展出的五十多幅珍贵的照片中,有将近一半是在中国拍摄的。白求恩同中国抗日军民并肩战斗的时间不到两年,但却谱写了他一生中最壮丽的诗篇。一九三八年一月八日,白求恩大夫携带医疗器具最后一次告别了加拿大,登上了远洋轮船前往中国。他在船上写信给他的友人:“我要到中国去,因为那里的需要最迫切!”
接下去,就是宝塔山下的延安窑洞以及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的巨幅照片。在毛主席的照片旁边,展出了用中、英、法三种文字出版的毛主席写的光辉著作《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他抢救八路军伤员,争分夺秒。他说,“医生在后方等待伤员的时期已经过去,医生的工作就是应该在前线。”一九三九年四月,在离火线不到七华里的一座小庙里,白求恩医生在日寇炮火下,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连续六十九个小时为一百一十五名伤员动了手术。
人们站在这幅照片面前,久久不能平静。白求恩医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使每一个参观者都深受感动。
在展品中,还有白求恩写的文章和信件,以及一九七五年中国赠送的白求恩的大理石半身雕像和中国为纪念白求恩而出版的各种书籍、画册。加 拿 大 人 民 的 光 荣
白求恩纪念馆的开幕,使在这里工作的解说员休·巴克和戴比·邱吉尔感到很激动。两年多来,当修缮工作还在紧张进行的时候,她们就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二千多名参观者。休·巴克满怀深情地说:“白求恩是一位伟大的、高尚的人,他一生为解除被压迫人民的痛苦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来访的人们对白求恩的高尚品德无不感到敬佩。作为一个加拿大人,我为白求恩而感到骄傲。”
今年六月二十一日,刚从多伦多大学毕业的卡罗尔·林被任命为白求恩纪念馆的负责人。她对此感到十分光荣。她说,“当我接受这一任命时,我感到幸运而激动。这是一件不寻常的工作。”
纪念馆开幕前夕,我们访问了白求恩故居的邻居海齐伍德。多年来,她一直是本城图书馆的管理员,最近刚刚退休。她说,最近几年到图书馆来借阅《白求恩》一书的读者越来越多,附近的一些中学也开设了讲授白求恩生平的历史课程。她说,“白求恩是一个伟大的人,这是加拿大的光荣。”友 谊 的 桥 梁
三十八年前,白求恩同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浇灌了中加两国人民友谊的花朵。自从中国和加拿大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
现在,白求恩纪念馆的开幕又为中加两国人民建造了一座新的友谊的桥梁。正如格拉文赫斯特市前市长西蒙斯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加拿大人会进一步认识到白求恩的历史意义。成群结队的青年人前来参观,必将促进加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白求恩不仅已经进入了中国的史册,而且正在进入加拿大的史册,这座纪念馆的开幕将为加中两国人民友谊史谱写新的篇章。
青年历史工作者布雷恩·西蒙兹就住在白求恩纪念馆的隔壁。他说,这座纪念馆把加拿大和中国这两个伟大的国家联系在一起,这是一座友谊的桥梁。
作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的一生光辉灿烂。他的高尚的品德、无私的精神、英雄的业绩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白求恩精神永放光芒。
新华社记者


第5版()
专栏:

我驻澳大使向约翰·克尔总督递交国书
新华社堪培拉一九七六年九月七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任驻澳大利亚特命全权大使周秋野九月七日在堪培拉向澳大利亚总督约翰·克尔爵士递交了国书。
约翰·克尔总督同周秋野大使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递交国书和谈话时在场的有澳大利亚外交部代理秘书长罗兰。
周秋野大使是在八月二十六日到达堪培拉的。


第5版()
专栏:

我红十字会向冈比亚政府赠送大米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讯 班珠尔消息:中国红十字会向冈比亚政府赠送五百吨大米的移交仪式九月八日在冈比亚首都班珠尔举行。
中国驻冈比亚大使馆临时代办陈世培代表中国红十字会,把大米移交给冈比亚政府代表、外交部副常务次长瓦达。
今年,冈比亚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第5版()
专栏:

我林业考察团访问丹麦
新华社哥本哈根一九七六年九月七日电 以中国农林部林业局副局长汪滨为团长的中国林业考察团,在结束对丹麦的参观访问后,九月七日乘飞机前往挪威进行参观考察。
考察团应丹麦有关方面的邀请,从九月二日到六日对丹麦进行了访问。在访问期间,考察团参观访问了林区、工厂、高等学校和研究机关,受到了友好接待。
丹麦住房和环境保护大臣黑尔厄·尼尔森九月三日会见并设宴招待了考察团。中国驻丹麦大使岳良九月六日晚在大使馆为考察团访问丹麦举行了招待会。


第5版()
专栏:

我科学院环境考察组访问瑞典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一九七六年九月六日电 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朱葆琳为组长的中国科学院环境考察组一行六人,从八月十三日到九月四日对瑞典进行了友好访问。
考察组在瑞典访问期间,先后参观和访问了瑞典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一些工厂。
九月二日,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临时代办张法典为考察组访问瑞典举行了招待会。应邀出席招待会的有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阿恩·伦德伯格,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务主任贡纳尔·哈姆布罗斯教授,斯德哥尔摩大学校长贡纳尔·霍佩教授,以及瑞典外交部、工业部和农业部等政府部门官员。
考察组已于九月四日乘飞机离开瑞典前往美国进行友好访问。


第5版()
专栏:老挝通讯

我国医疗技术组在丰沙里省
老挝北部的丰沙里省,同中国云南省山水相连。十多年来,在这里工作的中国医疗技术组人员不怕山高林密,身背药箱,跋山涉水,深入村村寨寨,为当地老挝人民治病。人们赞扬他们是中国来的好“摩雅”(医生)。
送医上门
一九六四年,正当老挝人民艰苦卓绝地开展抗美救国斗争的时刻,中国医疗技术组怀着对老挝人民的深厚情谊来到了丰沙里省解放区。
地处山区的丰沙里省,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二十多个老挝少数民族的居民散居在密林深处或高山之巅。由于殖民主义和极右反动派的长期统治,使解放后的丰沙里省仍然缺医少药。
中国医疗技术组人员到丰沙里省后,同老挝的医务工作者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他们同住茅草房,同钻防空洞,一起走村访寨,调查疾病情况,一起动手办医。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刮风还是下雨,他们都坚持送医上门,到偏僻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医疗。
一个雷雨交加的深夜,医疗组的同志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一个浑身被雨水淋透的老挝干部跑来,焦急地要求中国医生去抢救他的病危的孩子。三名中国医生闻讯后,立即背起药箱,冒雨出诊。他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沿着崎岖泥泞的山路,顶风冒雨行走了一个多小时,赶到了病人家里。
病人是一个七岁的男孩,几天前得了脑性疟疾,高烧四十一度多,昏迷抽风,生命垂危。中国医生立即投入了抢救。在抢救过程中,病人并发脑水肿和脱水症。病情复杂,医疗设备缺乏,抢救工作一直延续了七天七夜。中国医生日夜守护在病人身边。他们眼睛熬红了,也不休息,仍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治疗。
孩子终于被抢救了过来。这时,孩子的父母热泪滚滚,紧紧握着中国医生的手,说不出话来。
救死扶伤
十多年来,中国医疗技术组的医生共出诊一千多次,治疗病人数十万人次。他们同老挝医生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密切配合,不仅对丰沙里地区的一些常见多发病摸索出了预防和治疗的规律,而且治好了不少急性疑难病症。
有一次,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送到了医疗组。病人是个六十七岁的老太太,她在劳动时不慎摔倒,受严重内伤。送到医疗组时,病人已处于休克状态,血压几乎降到了零。病人的儿子急切地对中国医生说,病人病情危急,“但我们相信中国医生,请你们帮助抢救吧。”
医疗组毫不犹豫地收下了病人,并立即组织抢救。剖开病人肚子,发现病人脾脏多处破裂,腹腔内已瘀积了大量血块。中国医生和闻讯赶来的老挝医生紧密配合,迅速采取了脾脏切除,吸血重输等急救措施,使病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第二天,病人又突发严重心脏病,心跳奇速,心力衰竭。
中老两国医生又立即进行了会诊和抢救,终于使病人再次脱离了危险。在中老两国医生的两个多星期的精心护理下,病人恢复了健康。出院那天,病人的儿女和亲戚都到医疗组感谢中国医生,感谢毛主席和兄弟的中国人民给了他们亲人以第二次生命。
十多年来,中国医生怀着对老挝人民的深厚感情,多次抢救了生命垂危的伤病员;多次为病人切除了重达几公斤至十几公斤的肿瘤;并多次抽出自己的鲜血输给老挝病人。中国医生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使丰沙里人民很受感动,他们纷纷赞扬中国医生是“毛主席派来的好摩雅”。
培育新苗
中国医疗技术组还积极帮助老挝培训各种医务人员。十一年来,医疗组共举办了九期医科训练班,培养了十六名中级医生、二百多名初级医生和二百多名产科、药剂等医护人员。
中国医生还积极帮助老挝医务人员恢复和发展使用土方草药的民间疗法,为丰沙里省培训了采制草药的技术人员,帮助这个省建立了草药种植园。
在十多年的战斗岁月中,中国医疗技术组同丰沙里省广大群众和干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今年年初,当中国医疗技术组的部分人员就要回国的消息传出后,许多老挝干部和群众来到医疗组驻地,探望中国医生,畅叙友谊,依依惜别。丰沙里省党政领导人出席了为医疗组举行的欢送大会,热情表彰中国医生为老挝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丰沙里普内族群众还给每个中国同志赠送了一个绣着“老中友谊万岁”的普内族背包,作为友谊的纪念。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