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8月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老战士奔向新征程
——记阜新军分区第二政治委员王宪周立志务农的事迹
去年九月,正当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大刮右倾翻案风的时候,辽宁省阜新军分区第二政治委员王宪周勇敢地向资产阶级法权挑战,申请回乡务农,决心为缩小三大差别,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贡献自己的力量。最近,中央军委批准了他的申请。这位参加革命四十多年的老战士,以旺盛的斗志,奔向继续革命的新征程。
王宪周由当政委到当农民,由住城市到下农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革命。
王宪周出生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边的一个贫农家庭,从小当雇工,一九三二年入党,一九三七年入伍。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就担任了领导职务,但从没有把自己看成官,总是和群众吃睡在一起,战斗在一块。全国解放初期,他仍然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革命传统。
后来,王宪周的职务高了,薪水多了,房子宽敞了,出门可以要汽车了,思想也逐渐起了变化,认为三座大山推倒了,该过好日子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王宪周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从走资派产生的根源,联想到自己的变化,认识到一个领导干部,只有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本色,永远不脱离群众,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才能跟着毛主席干一辈子革命。王宪周经常告诫自己,“官”大了,更要密切联系群众;薪水多了,更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经常到农村蹲点,坚持参加集体劳动。社员们沤肥,他挽起裤腿跳进粪坑;社员们犁地,他抢过鞭子争着干;住在社员家,他每天起大早,背着筐沿街沿巷地拣粪……。群众赞扬说:“老政委当‘官’不象官,和咱们一个样。”
王宪周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已不适应部队工作了。按规定,他是可以离职留城休养的。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发表以后,王宪周参加了省军区举办的学习班。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象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心。他进一步懂得了,资产阶级法权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土壤。参加共产党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干革命,为了逐步缩小和消灭三大差别,完全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因此,在职要继续革命,不在职也要继续革命,要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战斗到心脏最后一次跳动。王宪周说服了爱人黄佩芷,连续五次给上级党委和领导写信,决心回乡当农民。他在日记中豪迈地写道:“决裂旧观念,真心当农民,建设新农村,我愿献终身!”
王宪周申请回乡务农的消息传出后,有人不理解地劝他说:“你不为自己着想,也要替下一代着想啊!”王宪周认为我们确实要为下一代着想,问题在于为他们想什么。他回顾了自己的教训:
一九六八年,王宪周的女儿王建萍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下了乡。以后,王宪周通过个人关系把她送进大学。在批林批孔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中,他痛切地感到这不是对孩子的关心。真正的关心,是教育他们按照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前进,与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决裂,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王宪周决心下乡务农后,给女儿王建萍写了一封信:“我过去没有支持你坚持乡村干革命,这不符合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旧社会咱家几代受尽了地主老财的剥削和压迫。今天,我们要牢记旧社会地主老财的鞭痕,要看到资产阶级法权的痕迹。……”他在信中教育女儿大学毕业后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农村去。不久,王建萍大学毕业了,被分配到阜新市医院工作,但她坚决申请到农村去当个赤脚医生,走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开始后,王宪周反复学习毛主席的重要指示:“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有反感。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他深入批判邓小平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强化和扩大资产阶级法权的罪行,更加感到自己申请回乡当农民,正是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同旧观念决裂,同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对着干的实际行动,也是从人民群众身上不断吸取政治营养,跟上工人、贫下中农的前进行列,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实际行动。王宪周更加心明眼亮,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了。
七月十六日,王宪周同志和爱人黄佩芷,女儿王建萍回到了家乡——安新县北冯大队,受到贫下中农的热烈欢迎。第二天,他同社员一起到田间劳动,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雄鹰飞回景颇山
去年春天,昆明部队某部汽车修理连副班长、共产党员孙志平服役期满了。
“一旦组织上确定自己退伍,应该到哪里去呢?”
孙志平想到了自己的故乡——四季如春的昆明,想到了自己入伍前所在的工厂——昆明水泥厂。然而,他想得更多的是原来插队落户的景颇山寨,那些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难忘岁月。
一九六九年二月,昆明师院附中红卫兵小将孙志平,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报名到边疆农村插队落户,来到了景颇山的瑞丽县户育公社户育三队。在熊熊的火塘边,老队长阿腊么向他讲述了景颇族人民在旧社会深受山官的压迫剥削,过着草片遮身,野果充腹的野人般的生活。在稻田里,生产队指导员、老贫农勒排弄手把手地教他犁田、耙田、插秧。当他害病发高烧的时候,几位崩龙族、景颇族老人日夜守护着他,给他煮鸡蛋、熬稀饭。贫下中农的热情教育和关怀,使孙志平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决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帮助社员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他努力学习民族语言,和队里的几个知识青年一道办起了速成扫盲班。队里的重活累活他抢着干。经过两年半的艰苦磨练,孙志平种田、赶马和狩猎,样样活计都在行。老大爹、老大妈把他当做亲儿子,青年男女亲切地喊他阿卜么(景颇语:大哥)。一九七一年,孙志平被贫下中农推荐到昆明市进工厂。离别那天,寨里老少翻山越岭,送了一程又一程,泪水抹去一把又一把。生产队团支部书记勒山紧紧拉住他,表达了全队干部和社员的心意:“飞出山寨的雄鹰,不要忘了景颇山!”
回想起景颇山,孙志平觉得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把他和那里的贫下中农紧紧地连在一起。这是什么力量?这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的年青一代,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迎着困难去战斗的崇高理想所焕发出来的力量;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造就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坚持继续革命,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三大差别的坚强意志所焕发出来的力量。他决心冲破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束缚,退伍后,不回城市,不回工厂,重回景颇山当农民。
孙志平把自己决心重回景颇山的打算写信告诉母亲后,母亲一时想不通,觉得志平到农村去过了,工厂、部队也锻炼过了,为什么偏要去农村呢?孙志平几次写信给母亲,用旧社会的阶级苦,激发她继续革命的斗志。在万恶的旧社会,孙志平的父亲一年四季给资本家修房盖屋,可是,一家人却住在城墙洞里;母亲白天挑水沿街叫卖,晚上顶着星星给富人洗衣服,才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孙志平在信中写道:“旧社会,象我们一样受苦的劳动人民何止千万!现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可千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啊!”他还充满激情地写道:“目前农村是比城市艰苦些,但只要是想到我们奋斗的目标是为全人类的解放,再苦再累我也能顶得住。为千万人的幸福吃苦,我心里甜。为了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三大差别,我们不仅要艰苦奋斗一辈子,还要准备艰苦奋斗好多代人,一直奋斗到共产主义!”
儿子的信,使母亲深受教育,她代表全家写信给孙志平,坚决支持他重回景颇山。
景颇山一步一道坎,瑞丽江一湾一个滩。去年七、八、九三个月,正当孙志平为自己退伍重回景颇山做准备的时候,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刮起了一股右倾翻案风,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否定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孙志平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问题的指示,坚定地相信,自己立志退伍后回景颇山当农民,为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三大差别而斗争,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今年年初,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在全国开展起来了。早就对右倾翻案风憋着一肚子气的孙志平,发扬当年红卫兵的革命造反精神,立即投入了这场战斗。他怀着对邓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大义愤,写批判文章,做批判发言,斗争锋芒直指党内外资产阶级挂帅人物邓小平。他决心以退伍务农的实际行动同右倾翻案风对着干,同党内走资派对着干。他的行动受到连队党支部和部队党委的坚决支持,部队党委批准了他退伍重回景颇山的要求。
消息传到了景颇山,户育三队的贫下中农乐得合不上嘴。
“阿佐俄尔平(景颇语:远方的儿子)就要回来了!”
“阿卜么就要回来了!”
“我们的雄鹰就要回来了!”
孙志平离开了景颇山五年,景颇山户育三队贫下中农想了他五年。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粉碎了邓小平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阴谋,又把孙志平这样的好青年送回来了。他们怎能不由衷地高兴呢?听到这个喜讯,景颇族老大爹、老大妈噙着泪水说:“感谢党啊,感谢毛主席,远去的雄鹰又要飞回来啦!”
五月二十四日下午,偏僻的景颇山寨,出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欢迎场面:
孙志平刚走到寨口,就被山寨亲人团团围住了,欢迎的群众激动得热泪盈眶。孙志平被这火一般的热情感染了,他拉着亲人的手,说不出一句话来。
翌日,喷薄而出的朝阳把美丽的瑞丽江水映得通红通红。景颇山新的一天的战斗生活开始了。
看,一只矫健的雄鹰在万里蓝天振翅翱翔,飞吧,矫健的雄鹰,广阔天地任你飞翔!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他们永远是一个战斗队
在祖国西北边陲的恰尔乔克山、乌孙山的深山峡谷之中,青松挺拔。驻守在这里的人民解放军某边防部队的指战员,牢记毛主席关于“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的教导,外防侵略,内防复辟,日日夜夜百倍警惕地守卫着祖国的西大门。
最近,我们访问了这支边防部队,高兴地看到,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的推动下,边防前哨更加生气勃勃。营房整整齐齐,粉白的墙壁上写着醒目的标语,贴着边防战士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诗、画和文章。新垦的荒地上庄稼翠绿,防御工事坚不可摧。俱乐部里,理论讨论会正开得很热烈。训练场上,边防战士舞枪投弹,龙腾虎跃。
去年夏季,当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刮起右倾翻案风的时候,这个部队的党委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场尖锐的阶级斗争。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战斗一打响,他们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投入斗争。党委书记、部队长薛廷厚,党的十大代表、副政委张清云等主要领导干部分别带领工作组下到连队,宣讲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带头批判邓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边防战士从苏联复辟资本主义的教训中,深刻认识到,邓小平重新工作后,大造反革命舆论,大搞复辟倒退,大力推行修正主义路线,就是走的苏修复辟资本主义的道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绝不吃二遍苦,我们要坚决批邓,保卫无产阶级专政。他们以毛主席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武器,狠批邓小平的“三项指示为纲”的修正主义纲领及其理论基础。他们努力弄清楚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的问题,剖析走资派的政治特点、活动规律及其产生的根源,树立同走资派长期作战的思想。某边防连理论骨干马辉,为了批倒修正主义的“大人物”,今年以来,利用休息时间,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和十八篇马列著作,写了六万多字的学习笔记。他帮助连队政治夜校组织了十多次理论讨论会。从部队领导机关到连队、边防哨所,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的怒涛一浪高过一浪。
这支边防部队的指战员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颠覆我国的狼子野心,保持高度的革命警惕,苦练杀敌本领。在值勤巡逻、战备施工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干部、战士抓紧时间,加强各种军事训练,军事素质不断提高。在演习中,战士们伏守如蛟龙沉潭,出击似猛虎下山,取得优秀成绩,充分显示了我军攻必克,守必固的战斗风格。
为了保卫祖国,边防战士不怕苦、不畏难,夏顶烈日,冬迎风雪,成年累月地巡逻在冰峰雪岭和峡谷之间,胜利地完成了值勤任务。艰苦的环境磨练了边防战士坚强的革命意志,使他们学会了保卫祖国的多种本领。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不论敌人施展什么花招,都难以逃脱他们的眼睛。
边防战士和驻地附近的哈萨克、维吾尔、锡伯、蒙古、回、汉等民族的人民群众团结战斗,筑起了军民联防的铁壁铜墙。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中,边境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和民兵,积极主动地协助边防部队站岗放哨,表现了高度的革命警惕性。这个部队的党委自觉地把帮助地方搞好民兵建设,作为大事来抓,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各边防连和当地牧场或生产大队普遍组成军民联防小组。今年以来,某边防连两次派干部和战士协助前进牧场党委抓阶级斗争,促民兵建设。前进牧场民兵队伍很快由原来的二百来人发展到四百多人,成为自治州民兵建设的先进单位。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医院医务人员,发扬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深入山区和当地赤脚医生一起,认真学习毛主席的重要指示,狠批邓小平攻击赤脚医生的谬论。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一心为人民的战士
从北京开往昆明的第六十一次快车第七号车厢里,一位年轻战士,把满满一勺白糖,倒进盛着开水的军用茶缸里,轻轻地搅拌着,又从提包里取出一瓶药,倒出几片,亲切地对身旁一位半坐半躺的老大娘说:“大娘,吃药吧!”老大娘喘得厉害,没有说话,张了张嘴,战士把药片放在小勺里,舀着水,一勺勺送到大娘嘴里。大娘服了药,稍舒服了些。这位战士又拿出几块蛋糕递给站在身旁的一位小姑娘说:“不要哭,奶奶的病很快就会好的”。
这位同志叫宋崇银,是解放军某部三连战士、共青团员。前些日子,接到家中电报,说母亲胸疼病重。小宋在北京买了些药,回河南太康县探家。老大娘是河南省郾城县任庄村的一位老贫农,姓王,住在北京的儿子家,带着孙女梅兰回老家。三人同在北京上车。车过保定站,王大娘胸疼的老毛病犯了,又是咳嗽又是喘。入伍前当过赤脚医生的小宋,看到王大娘的病同自己母亲的病一样,想到自己是人民的子弟兵,就毫不犹豫地立即从提包里拿出给母亲准备的药品,打来开水,让王大娘服了药。服药后,王大娘不咳也不喘了。她坐起来,拉住小宋的手,感激地说:“同志,谢谢你啦,你真是毛主席教导出来的好战士。”小宋回答说:“大娘,不用谢,这是我们革命战士应该做的。”
夜幕降临。许昌站就要到了,本来应该在这一站下车的小宋,心想:许昌到漯河还有二百多里,下车后还要走十多里路才到王大娘家。老人有病,又带着孩子,深更半夜下车后怎么办呢?于是他决定把王大娘和梅兰送到家。
列车到达漯河车站已深夜两点多钟。小宋把王大娘和梅兰搀扶下车,扶老携幼,踏着月光往大娘家走去。
到了任庄,小宋送两瓶药给王大娘,就告辞而归。王大娘激动地不知说啥好,赶忙从梅兰衣兜里掏出几张白纸,说:“同志,留个地址姓名吧。”小宋摘下钢笔,工工整整地写下六个字:“解放军,学雷锋。”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赵宝林插图


第3版()
专栏:

军民同批邓
在黄海某岛上,军民团结战斗,深入批判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这个岛上只有八户人家。守岛部队某部边防哨所指战员,把这八户贫下中渔看成是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民兵和贫下中渔也把哨所看成是岛上的“第九户”。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中,“第九户”以阶级斗争为纲,建设哨所,满腔热情地支持新生事物。
去年八月,在右倾翻案妖风甚嚣尘上的时候,什么“教育质量低”,“今不如昔”的奇谈怪论,也传到了海岛上。哨长陆长春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为了弄清路线是非,晚上就把民兵和贫下中渔请到哨所开座谈会。军民一起学习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毛主席关于文化大革命以来的一系列指示,用新旧社会对比、文化大革命前后对比的方法,畅谈教育革命的丰硕成果,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
鲜明的对比,深刻的批判,使军民分清了路线是非,增强了同修正主义路线对着干的自觉性。“第九户”派出干部、战士到渔村小学校,帮助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组织师生访贫问苦,批判教育界的奇谈怪论。课余时间,他们把学生带到哨所学军事,编演小节目,开展学习小靳庄活动,批判资产阶级。
在“第九户”热情支持和关怀下,一代新人茁壮成长。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