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热情歌颂社会主义新生事物
——读长篇小说《铁旋风》第一部
岳新石
打开长篇小说《铁旋风》(王士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一部,我们欣喜地看到:伟大祖国北疆的腾格里草原,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天显得格外的高,地显得格外的阔,风吹草低,羊肥马壮,到处充满着蓬勃的生机。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一支以强小兵为首的北京知识青年的队伍,高举红卫兵火红的战旗,横枪跨马,龙腾虎跃而来……《铁旋风》以饱满的革命激情和明丽的笔调,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强小兵及其战友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笑洒满腔青春血,乐在天涯干革命的斗争生活,谱写了一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赞歌。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毛主席指引的道路,是知识青年唯一正确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只有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才能成长起来。《铁旋风》以阶级斗争为纲,通过知识青年在草原这所大学校里迅速成长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大有作为的真理。
强小兵等知识青年插队的乌兰大队,是反修斗争的前哨阵地。小小的草原牧铺,连接着国内国际的斗争风云。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经常派遣特务潜入,进行间谍破坏活动。党内走资派、公社副主任玛拉扎布,对文化大革命心怀不满,压制新生力量,保护阶级敌人,伺机复辟资本主义。而牧铺里那个披着“老荣军”外衣的反革命分子朗布,既是苏修安插在草原上的坐探,又是玛拉扎布所倚重的“红人”。这只“两条腿的狼”,为了赶走知识青年,耍尽了阴谋诡计。作品巧妙地把国际和国内的斗争,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把自然灾害和敌人的捣乱破坏活动纠结在一起,在人们面前拉开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强小兵及其战友生活战斗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学到了许许多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如果问这群知识青年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成长得怎么样?强小兵等人奋不顾身战疯狼、斗烈火,在边境线上抓获苏修间谍等的英雄壮举,就是一个极好的说明。强小兵为了保护马群,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与疯狼和烈火英勇搏斗,终于粉碎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在朗布黔驴技穷、狗急跳墙,妄图投奔苏修之时,他又不顾寒风刺骨,大雪扑面,以无比的机智和勇敢,“象一只展翅的金鹰,从刀尖山巅猛扑下来”,力擒顽敌,给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也给党内走资派以有力的打击。读到这里,一个钢筋铁骨般的小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强小兵等能成长为草原上的“铁旋风”,归根到底,是因为在草原这个广阔天地里,有贫下中牧用毛泽东思想进行教育和培养。当我们看到草原这座大熔炉锻造了强小兵这批新一代的英雄的时候,不能不想到老英雄呼必斯嘎勒、老支书巴雅尔和都古尔妈妈这些锤炼知识青年的辛勤的“炉工”。这些昨天王公牧主的奴隶、今天草原的主人,有丰富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知识,有很高的路线斗争觉悟,因而成为培养强小兵等英雄后辈的良师。老支书巴雅尔说:强小兵等到草原插队落户,“这是毛主席交给咱们大队的光荣任务,咱们更要坚决保证,搞好知识青年工作,绝不辜负毛主席对咱贫下中牧的信任和重托。”“老保证”巴雅尔对旗委这句庄重的“保证”,表达了草原贫下中牧的共同心愿,并在实践中化为感人肺腑的行动。老英雄呼必斯嘎勒,更把全部的心血,以及对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一齐倾注到知识青年身上。他对知识青年的政治思想以及敌情观念、驭马技术,要求极其严格;对他们的生活,悉心照料,体贴入微,而且非常善于针对青年的特点进行教育和训练。无论是讲草原过去的深重苦难,还是讲草原现在的美好风光;无论是讲驯马和歼狼的故事,还是讲苏修和阶级敌人这些“两条腿的狼”的现行破坏活动,总是循循善诱,发人深思。都古尔妈妈对知识青年的那种骨肉深情,也是感人至深的。当她得知强小兵等几个青年身陷大火中的时候,这位慈祥的老妈妈立刻飞身策马,冲进烈焰,“心里只惦着毛主席交托给他们的孩子们、小将们,却完全忘了自己”。“祖国的草原,亲爱的妈妈啊!”——这不只是作者的感受,也是读者的感受。强小兵等英雄健儿,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下,在草原贫下中牧母亲般的关怀下,迎着阶级斗争的风浪,茁壮成长起来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措施,是反修防修、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实际步骤。正因为这样,它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阶级敌人和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和阻挠,也会受到传统观念、旧的习惯势力和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抵制和干扰。《铁旋风》在表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大有作为这一主题时,着力描写了强小兵等在党和贫下中牧的关怀与教育下,与阶级敌人展开的“扎根”与“拔根”的斗争,这就为强小兵等人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强小兵敢于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精神和誓为共产主义赴汤蹈火的思想光华,正是在一次次的“风与火”的阶级搏斗中迸发出来的。
强小兵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先头兵。他坚决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主动和战友们一起给中共阿拉腾旗旗委写信“请战”,要求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安家落户,决心把自己的生命化作一朵鲜花,开放在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祖国草原上。这种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和火辣辣的革命热情,充分体现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革命青年的精神面貌。因此,党和贫下中牧赞扬他是一颗“请战上刀山的英雄苗子”,而阶级敌人则把他看作是一个“难以测透”的危险人物。这样,作品一开始就把强小兵置于矛盾冲突的中心地位。阶级敌人从他们的反动立场出发,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是十分仇视的。朗布就这样想:这边境要塞地区,本来已经是铜墙铁壁,现在如果再让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扎下根来,铺开人民战争的海洋,那事情不是更难办了吗?他把知识青年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想到强小兵等人便“周身黑血发热”,必欲拔掉而后快。这说明知识青年这支革命的生力军具有何等蓬勃的锐气,它足令阶级敌人心惊胆颤。为了把知识青年从草原赶走,朗布施展了种种阴险的手段。但是,野兽再凶也吓不倒知识青年。强小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必胜的信念迎着阶级斗争的风浪前进,这是强小兵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朗布经过和强小兵几次硬碰硬的较量之后,尝到了厉害,就使出软的一手,向他兜售“有酒不分家”的人生哲学,吹捧他是“响当当的接班人”,还作出一副“关心”的姿态劝他“不能撂了文化水”,以免“在这里撞一辈子牛屁股”,妄图以此来动摇他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但是,不管朗布怎样散布刘少奇的“下乡镀金论”和玩弄林彪的“诱:以官,禄,德”那套反革命伎俩,也无法阻止强小兵朝着既定的目标勇猛进军。
在这场伟大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青年闯将,不只是强小兵一个人。当我们看到赵大抗用身体滚着扑火的情景,看到路勇用烧伤的身体护着战友冲出烟雾的情景,看到丁朝华毅然用餐刀割断辫子冲入火阵的情景,看到庞小英、琪木格迎着漫天风烟呼号着奔驰的情景……,就会感到这是整整一代人啊!他们正接过革命先烈的红旗,在革命的战斗烈火中,意气风发地攀登着共产主义的高峰。
今天,在批判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中,阅读这部作品,我们更感到亲切。邓小平极端仇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鼓吹“从中学生挑好的,要直接上大学”,妄图从根本上取消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把青年引上“三脱离”的歧途,成为他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但是,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想要阻挡潮流的机会主义者虽然几乎到处都有,潮流总是阻挡不住的,社会主义到处都在胜利地前进,把一切绊脚石抛在自己的后头。”邓小平否定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恶毒叫嚣连同他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一起破产了。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革命运动,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必将象“铁旋风”一样迅猛前进,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第3版()
专栏:

深入批邓的生动教材
——评彩色故事影片《欢腾的小凉河》
上海市南市区影评组
毛主席指出:“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彩色故事影片《欢腾的小凉河》在由小说改编成电影时,就紧紧围绕着毛主席的这一重要指示,努力塑造了坚决同走资派和修正主义路线对着干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周昌林。影片有目的地加强了周昌林与走资派夏副主任斗争的这条矛盾主线,鲜明地指出了走资派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点对象。此外,影片还设计了两张“卖身契”的情节,有力地揭露了走资派推行的修正主义路线如何把人与人的关系重新变为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互助合作”的名义下盘剥青年社员姚梦田的大队副业组会计白汉成,实际上是一个“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影片在这些方面所作的努力,增强了影片的战斗性和时代气息,使影片迅速及时地配合了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成为我们深入批邓的生动教材。
《欢腾的小凉河》着力刻画了周昌林通过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敢于和善于同走资派所推行的修正主义路线作斗争的高度路线斗争觉悟。周昌林这个英雄人物的性格的一个鲜明特征是“火烧心”。这个“火烧心”,就是在路线斗争中一刻也容不得走资派搞修正主义,坚决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革命精神。影片首先表现他善于识别修正主义路线的敏锐政治眼光。在县农业学大寨会议上,走资派夏副主任就打着“关心群众生活”的幌子,扯起邓小平“三项指示为纲”的破旗,鼓吹“路线斗争胜利了”,“今后的任务是把生产搞上去”等反动谬论。周昌林时刻绷紧着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这根弦,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前途有着清醒的认识,对路线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因而就能辨别风向,一针见血地揭露这条“富了又富”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实质。影片为了突出周昌林的大无畏斗争精神,安排了大队办公室这场周昌林和夏副主任面对面斗争的重场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当邓小平的右倾翻案风刮得甚嚣尘上之时,夏副主任这个风头上认过输的走资派以为复辟时机已到,他操着邓小平的口气,以所谓“不怕第二次打倒”的反革命疯狂劲头攻击文化大革命后的大好形势是“积重难返”,要翻文化大革命的案,算文化大革命的帐。他还抬出邓小平这个修正主义大人物,要用“撤职下放”来压服周昌林。在这里,影片抓住了走资派要翻案复辟的本质,从路线上来揭示走资派的性格特征。面对这一切,周昌林无所畏惧,头不低,腰不弯,严词批驳夏副主任的反动谬论,严正指出:“中央也会出修正主义”,矛头直指邓小平。影片还运用电影艺术所特有的叠影回忆手法,重现了六十年代初周昌林坚决抵制当时的夏县长推行“三自一包”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场面,揭示了夏副主任这个走资派搞修正主义的历史根源和顽固性,也表现了无产阶级同走资派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无产阶级在同走资派的斗争中,要注意教育团结那些受错误路线蒙蔽的同志,通过斗争使阶级力量发生有利于无产阶级的转化。周昌林清楚地意识到,夏副主任千方百计吹捧徐振才领导的九队,其罪恶目的是想把全县学大寨运动引入歧途,他树徐振才为“典型”是假,用修正主义路线腐蚀坑害徐振才是真。因此,把徐振才这种人团结教育过来,就能孤立走资派,粉碎走资派分裂革命队伍的阴谋。周昌林对徐振才追随夏副主任的修正主义路线的错误,首先是坚持原则,开展严肃的思想斗争,从路线上分清是非,而这种斗争又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为了达到团结的目的。当徐振才津津乐道于“不倒翁”,迷恋于他那个
“发展计划”时,周昌林严肃地批评他:“咱们当干部的,可别忘了文化大革命对我们的教育,干什么事都要讲讲路线,辨辨方向。”着重从方向路线上,对徐振才进行帮助,同时,又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博大胸襟和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原则性。
影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那口挂在大榕树上的洪钟又发出了“当、当、当”的长鸣。这是阶级斗争的警钟在长鸣。走资派还在走,革命派决不能停止战斗。我们要学习周昌林敢于同走资派斗争的革命精神,同党内资产阶级作长期不懈的斗争。
当然,这部影片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如周昌林和夏副主任这条矛盾主线还没有始终贯串全剧,对夏副主任这个走资派搞修正主义的根源挖掘得还不深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作品的思想深度。我们相信,随着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的深入,一定会出现更多更好的表现无产阶级和走资派作斗争的优秀故事影片。


第3版()
专栏:

斗争中方显出英雄本色
——评革命现代京剧彩色影片《审椅子》
边善基
革命现代京剧彩色影片《审椅子》,在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影片拍摄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进一步塑造和突出了丁秀芹这个反复辟斗争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
影片《审椅子》在再创造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色,即依据原剧提供的六十年代初农村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特定情景,以阶级斗争为纲,从正确处理人物的阶级关系着手,围绕农村生产队长丁秀芹形象的塑造,还认真刻画了王德全、沈家昌、黄三槐这三个处于不同阶级地位而又各具不同性格色彩的人物形象,从各个不同侧面陪衬和反衬了主要英雄人物,使之有机地组成一幅幅生动画面,从而通过精炼、灵活的镜头调度,在人物关系的辩证发展过程中,不断激化矛盾冲突,在斗争中突现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重大主题,有力地批判了邓小平散布的阶级斗争熄灭论等反动谬论。
影片开始,当查夜民兵王德全带着地主分子黄三槐前来报告椅子被偷的情况后,丁秀芹赶赴现场,发现红木椅已不翼而飞,找到的是富裕中农沈家昌的一根烟袋。这里影片先在过门音乐中设计一组景物镜头:夜空,大树挺立,荷花塘水影波动,为丁秀芹出场“亮相”,以及渲染她当时思绪起伏——“树动枝摇风乍起,深夜村头事可疑”,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从丁秀芹察看现场,到黄三槐贼喊捉贼,诬赖栽赃,影片只用了几个镜头,迅速地把丁秀芹推置于矛盾冲突的中心。“哑谜未揭开,更添一层疑”。究竟是谁偷椅,又为什么偷椅,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现象,怎么办?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丁秀芹,牢记阶级斗争这个纲,坚持调查研究,具体分析,终于逐步掌握了敌情。这场戏的镜头组接,简炼、顺畅,剪接点准确,随着矛盾的发展,概括地反映了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各种人物的矛盾斗争关系,以正压邪,以邪衬正,充分揭示了主要英雄人物丁秀芹见微知著的洞察能力和精细、敏锐的性格特征。
丁秀芹“审”椅“察”人,这是全剧推进戏剧冲突的一个重要动作,也是进一步展现英雄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矛盾斗争关系发展、激化、转化的关键。影片对这段戏的处理,较多地采用两极镜头,以及镜头衔接所产生的对比作用,把丁秀芹面临的三组矛盾巧妙地纠结一起。通过黄三槐的老奸巨猾,王德全的粗枝大叶,沈家昌的贪小失大,以及他们在丁秀芹“审”椅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不同的细微的神情变化,有层次地体现了原剧所规定的典型化矛盾冲突,更加鲜明、强烈地渲染了丁秀芹在这场斗争中的主导作用。如沈家昌将椅子送回后负气要走,黄三槐也乘势欲溜,这时影片恰当地运用两极镜头,从黄三槐、沈家昌欲走的全景,跳到丁秀芹唤止的近景。这样就一下子把镜头集中在丁秀芹和黄三槐面对面的斗争上,强化了矛盾冲突,渲染了戏剧气氛。又如丁秀芹一拍椅子,沈家昌无动于衷,而黄三槐却惶然而起。接着,影片切入两个短镜头:丁秀芹注视黄三槐,黄三槐竭力掩饰。影片既以英雄人物为中心,丰富了拍摄角度,又使画面变化,灵活自如,褒贬分明。丁秀芹推椅、转椅、抓椅的动作,和黄三槐在丁秀芹推椅后扑上护椅的反应,影片在镜头调度上,没有一般地平均地使用力量,也没有滥用电影技巧,而是在完整、统一的艺术构思中,始终为突出英雄人物服务。
影片在直接表现丁秀芹和黄三槐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时,总是以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为主导,而反面人物则作为英雄人物的反衬。特别是丁秀芹发现椅座上有新伤痕、椅子比例下短上长、椅座特别厚等一系列可疑迹象后,决定要王德全撬椅,镜头先用全景,拍摄了黄三槐狗急跳墙,掏出砍刀,欲下毒手的反动作。接着镜头推近,丁秀芹猛然回身,刀在镜前停下;并急推成丁秀芹这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大特写,双目似剑,锐利地投向黄三槐。丁秀芹一声“干什么?”镜头转换,黄三槐单腿跪地,佯作献刀状。这场戏的镜头调度,都是从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需要出发,千方百计突出丁秀芹在对敌斗争中的主导地位。丁秀芹“审”椅“察”人的几个动作、神情,不论是察看、查看、细看,还是拍椅、推椅,电影摄制者总是采用跟镜头的办法,让丁秀芹始终处于画面视点的中心,而把黄三槐则处理到画面的次要位置上。有时即使插入黄三槐几个反应镜头,也仅仅是为了用来揭露这个复辟狂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反衬英雄人物反复辟斗争的进攻性格。同样,王德全惑于敌人的假象,险些信假为真,和沈家昌因顺手牵羊,造成了矛盾斗争的复杂化,这些都有助于丁秀芹思想性格的进一步深化。
把革命现代京剧搬上银幕,要使影片还原舞台,高于舞台,还必须发挥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长,使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通过视觉形象更完美、更集中、更强烈地表现出来。
《审椅子》原剧在王德全去沈家昌处搬椅时,有一段为丁秀芹精心设计的净场唱段——《无风不起浪》。从“红木椅掀起了一阵风浪”开始,到“一定要剥茧抽丝,查出那背后文章”,这个唱段,集中地揭示了丁秀芹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分析判断的思想活动和敢于斗争的坚定立场。影片根据唱段的内容、音乐的节奏、演员的表演,设计了一组精彩的长镜头。在镜头运动中,既有丁秀芹站立荷塘后面分析沈家昌时借景状物的全景,也有推测黄三槐偷椅时自己提问分析的近景。由于镜头的准确运用和内部调度,使这个唱段的音乐节奏、镜头节奏和人物内心节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把原剧的革命精神、革命激情,出色地体现在塑造英雄人物的总体构思之中,既保持了唱段的连贯性,又细致地表现了人物饱满的革命激情,取得了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可喜成就。
影片《审椅子》在思想上、艺术上所取得的成绩,是电影工作者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深入批判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和拍摄经验,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审椅子》从原剧创作到电影拍摄,都为我们如何选用短小篇幅,深刻反映阶级斗争,塑造英雄人物,创造了新的经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