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雷锋常在
范咏戈
人民子弟兵最爱人民。在前几天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后,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立即奉命奔赴灾区,同当地人民一起投入抗震救灾的斗争。他们跟雷锋一样,为了人民的利益,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哪里有险情,就往哪里冲。在灾区,正不断传诵着无数解放军指战员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解放军某部一班长崔建琉同志为了抢救群众几次冲进险区,一个人抢救出四个老人。群众含着眼泪说:“你们真是人民的子弟兵!”
解放军某部战士常万和、姚文国、李桂华,不顾个人安危,从倒塌的房屋中救出群众五人。当周围的人满怀谢意询问他们的姓名时,他们说:“我们叫解放军。”
群众极为感动,称赞说:“邓小平胡说‘雷锋叔叔不在了’,眼前出现的这些事,充分说明解放军里处处有雷锋啊!”解放军战士在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事迹,是对邓小平散布的“雷锋叔叔不在了”的谬论多么有力的批判呵!
在我们的部队里,到处可见雷锋式的新人。他们是文化大革命培育出来的英雄。他们把雷锋的名言刻进了心里:“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象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象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象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他们象雷锋一样,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在任何困难面前,都顶着上,心红志坚,有一副无产阶级的铮铮铁骨。人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文化大革命的熠熠光芒,看到了毛主席亲手缔造、亲自指挥的人民军队中雷锋常在!
雷锋常在。首先在于我军广大指战员时刻牢记毛主席制定的我军宗旨,“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雷锋的一生,就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是人民最可亲的公仆,忠实的勤务员。当年,人们盛赞雷锋“出门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如今,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我们的人民军队,哪里就有雷锋式的革命战士。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他们时刻挂在心间。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来为最大多数的人民谋利益。雷锋精神激励着千千万万战士,激励着亿万青少年一代,祖国万里河山,处处都有雷锋。
雷锋常在。还在于我军广大指战员通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毛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更加懂得了在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是激烈和复杂的;懂得了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勇敢地实践着雷锋的誓言:“当阶级还没有完全消灭的时候,我们无论在前方和后方都要进行战斗。”广大指战员学习雷锋的革命精神,意气风发地搞阶级斗争。你看,就在邓小平大刮右倾翻案风的时候,我们部队涌现了多少“顶风战士”呵!其中有:广州部队某部战士周端,武汉部队某部战士李偃清……。他们心里想的是:要是雷锋在,他一定会和我一起战斗!是的,我们的战士最热爱雷锋,懂得雷锋,他们象雷锋那样去战斗。邓小平胡说什么“雷锋叔叔不在了”,诬蔑人民军队,挑拨军民关系,充分暴露出他最怕雷锋,最恨雷锋。这不奇怪,因为他和他所代表的党内外资产阶级,同雷锋所代表的战斗的无产阶级,是处于尖锐的阶级对立状态的。学习雷锋,踏着雷锋的足迹前进,就要深入批判邓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永不休止地同走资派斗争。
“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鼓舞着共产主义的一代代新人。在继续革命的万里征途上,雷锋精神常在,战斗青春永驻,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要实现!


第3版()
专栏:

新的征途新的战斗
兰州部队某部 朱光亚
我们去五·七干校学习的队伍,在雄伟的华山脚下一个小站和兄弟部队来的同志汇集,这个偏僻的小站,顿时欢欢腾腾,热闹起来。
干校派来接学员的汽车停在站外,我们相跟着朝出站口走去。这时,突然人群中响起了一个洪钟般的嗓音:“同志们,车站到干校只有十五华里,我们不坐汽车,来一次步行小拉练,好不好?”
循声望去,只见站台上站着一个身材魁梧、脸色黑里透红、年过五十的人。他背着一个四方四正的黄背包,肩上斜挎着一顶画着红五星的麦秸草帽,脚登一双布耳子草鞋,手里拎着一把不同一般的老镢头,镢刃子足足有六、七寸宽。一看长相和这身打扮,不少人暗暗喝彩,多么精神的一位老同志啊!
“好!”大家表示同意。说着,便自动在他的面前站成两列横队。这位同志也不谦让,喊着口令,指挥着队伍,整齐地朝五·七干校走去。
当天下午编班,那位老同志正好同我编在一个班,住在一间宿舍。这时,我才知道他姓王,是一九三八年参军的老八路。
晚上睡觉前,老王拿出两个针线包。一个是灰色粗布的,显然是战争年代保留下来的。另一个是新的,草绿色的,上面用红丝线绣着“继续革命”四个字。他把绿色的那一个郑重地递给我,笑眯眯地说:“小同志,这个针线包是我来干校前,我的小女孩特意给我做的,我把它转送给你吧!这东西在战争年代一人一个,挺受人珍重。我一直带在身边。”我两眼凝视着针线包,心里热乎乎的。
开学不久,我们就在渭河滩上投入了紧张繁重的开垦荒滩的劳动。队长把任务划分后,老王就挑选了一块坎坷不平、难度较大的地段干了起来。班长要给他调换一下,他那里肯依,大声说:“你们别看我年岁大了,抡镢头我保险不拖班里的后腿!”
尽管他说得很诚恳,但大家都不放心,毕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嘛!班长朝我努了努嘴,示意我照顾着点老王。但是,我们的担心很快就被证明是多余的。不一会儿,老王就在全班遥遥领先。他光着膀子,挥舞着那把特制的老镢头,只见黑油油的泥块,象鱼鳞似的在他脚底下翻滚,我拚出全身力气,也跟不上他的脚步。
这一天下来,老王翻地创造了全队的最高纪录。第二天,黑板报登了篇稿子,题目是:《老八路不减当年勇,“赛过牛”作出新成绩》。
“‘赛过牛’是怎么回事?”当天晚上我问老王。他放下正在阅读的《列宁选集》,透过老花眼镜的上沿望着我说:“原有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未来。要继续革命哪!这些年来,官当大了,参加劳动少了,胳膊腿都不听使唤啦!这样下去不行啊!”
任我怎么打问,关于“赛过牛”的事儿,他到底没有给我露点缝儿。后来,我从另一个同志那里,才打听到关于“赛过牛”的来历。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当时年仅二十岁的小王,也就是今天的老王,特地请人打了一把宽镢头,积极投入开荒生产。
有一天,天刚蒙蒙亮,他就悄悄起床上山开荒。傍晚丈量时,一个老汉牵着一头大黄牛,收工回家路过地边,笑着问:“这个同志今天开了多少亩荒?”丈量的同志告诉数字后,老汉吃惊地说:“八路军真行!我套上一头壮牛,一天还耕不到这么多哩。这个同志真赛过牛呀!”从此,“赛过牛”的故事就传开了。给我讲这个故事的同志还告诉我,老王同志身经百战,至今身上有好几处伤痕,左肺还留着敌人的弹片。
不久,干校组织我们到农村插队锻炼。这时候正是插秧季节。生产队长为了照顾老王,给他送来了一双长筒水靴,可他没有穿,鞋袜一脱就下了田。清晨水冷,我的脚刚一探进水中,就打了个冷颤,浑身起鸡皮疙瘩。但一见老王那么神态自若,我也跟着下了水。
这一天,老王和社员一起在水田里干了整整十个小时,晚上,却仍跟每天一样,盘着腿在炕上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一直到十一点才躺下。
我很心疼他,就说:“明天给队长说一声,给你另外安排活路吧!”
他笑出了声:“嗨,你想到哪里去了,咱怎能搞特殊化呢。”接着,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常年蹲机关,出门就坐车,身子都养娇贵了。才干了这么一天,就累成了这个样子。你看贫下中农,有的快七十了,还不是照样干!”
我们离开大队回干校的头天晚上,县文工团来演出。吃罢晚饭,老王对我说:“贫下中农看一次演出不容易,咱俩去饲养室替班,让饲养员张大爷和小李去看节目吧!”
张大爷和小李高高兴兴地看节目去了。我和老王给牲口筛了草,上了料,缸里担满了水,便在场院的石墩上面对面地坐了下来。
这天晚上,老王的兴致很高,话说得很多。从苦难的童年谈到现在幸福的生活,从抗日战争年代谈到社会主义革命,从党的基本路线谈到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最后,他深深地嘘了口气,说:
“许多老战友在革命战争中英勇地献身了;可是,我们这些幸存者,进城以后,有的当了大官儿,高高在上,忘了老百姓。邓小平不就是千方百计要扩大资产阶级法权、扩大我们和群众的距离吗?我们要是不警惕,就要受他的骗,上他的当,跟着他滑到修正主义深渊中去。我们要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在新的征途上,迎接新的战斗。”
听着老王深情的讲述,望着他那神采焕发的面容,想起他那“赛过牛”的故事,不由得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息……


第3版()
专栏:

军民合练歌
陈庆斌雷吼,电闪,风雨迷茫,潮涌,浪掀,难分水和天。这样的天气合练最好,阵地上战斗着钢铁炮兵班。十年前的红卫兵呵,如今是守岛指战员,眼望战场风雷动,多象回到十年前!眼前浪拍堤岸涛声急,风雨中“敌船”时隐现,军民如巍巍群峰紧相连,硝烟里大军竞向前!批邓怒火胸中燃,目光射出一道电,轰!轰!轰!“敌船”化作浪里烟……军号吹呵凯歌传,红日高照海防线,全民皆兵,满海刀尖,守卫着海疆万里艳阳天!


第3版()
专栏:

西沙抗风桐
广州部队某部 叶知秋一丛丛抗风桐树,扎根在宝岛高处,它象西沙的哨兵,日夜把海疆守护。蓝湛湛的海浪呵,把树叶染得多绿!祖国的春风春雨呵,叫枝干长得多粗。多少次狂风扑来,它们都挺起胸脯;多少回暴雨泼下,它们都昂首顶住!呵,西沙的抗风桐,都有一身钢筋铁骨,它们搏击着狂风恶浪,永远是那么威武!呵,西沙的抗风桐,日日夜夜在高瞻远瞩,望着远天变幻的风云,望着海上艰险的征途!看,树下刺刀闪亮,看,树梢红旗飘舞,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西沙、南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领土!


第3版()
专栏:

青年指挥员
铁道兵某部 李小雨硝烟滚滚,滚滚硝烟,“敌人”又增两个连!军情火急怎么办?指挥所里团长有妙算!文化大革命中的闯将,练就一副敢闯敢斗的胆!如今呵,十年烈火心头燃,机智勇敢胜当年。战前党委会,群众好经验,此时,胸中早汇成图一卷;昨晚大批判,怒火仍在烧,此时,全聚在他的眉宇间。年青的指挥员,烈火中再锤炼,小小指挥所呵风暴难摇撼……听:进军号洪亮地叫,千里边防线,新人来接班!


第3版()
专栏:

老政委的扁担
北京部队某部 杜德银老政委有条木扁担,延安时代压上肩,挑日担月几十年,挑得凯歌飞满天。扁担走过黄河北,扁担跨过长江南,挑走旧社会的三座山,挑来春色满人间……如今扁担没离肩,下连蹲点挑着行李卷,快步生风回老家,战士说他当官不象官。星期天也闲不住,大清早来到炊事班,挑菜挑水又挑炭,一根扁担把官兵心相连!老政委有条木扁担,扁担在肩唱得欢:吱吱格,吱吱格……延安精神代代传!


第3版()
专栏:文艺新书

《昆仑春色》
沙河
打开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昆仑春色》,一股春风迎面吹来,它给我们送来了文化大革命丰硕成果的捷报,为我们翻开了青海高原莺歌燕舞的动人画卷:莽莽昆仑,千里戈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鲜花竞相开放,奔流的江河源头旧貌变新颜。昆仑春色,化做亿万只铁拳,砸向邓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昆仑春色》的作者们满怀充沛的革命激情,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从不同的侧面,塑造了许多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光彩照人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我们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反映自觉向资产阶级法权挑战的《让月记》。共产党员张志远三次让出自己要买的缝纫机,这对那些一心想“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简直不可思议,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同旧观念彻底决裂的张志远说得好:“咱当售货员的,要想工农兵所想,急工农兵所急,送工农兵所需嘛!”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多么宽阔的胸怀啊!
《赛尔娃》这篇小说中的藏族女列车行李员赛尔娃,在平凡的工作中,以敏锐的阶级斗争眼光观察分析一切人,一切现象,判断思考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当行李员吴德才向她散布“我们要啥也不想地把活干好”的谬论时,她马上回击:“哪能啥也不想?头一条就要想到学好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反修防修斗争进行到底!”她通过观察分析吴德才的可疑表现,在党组织的支持下,终于揪出这个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
又如《三访洛巴》,通过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介绍,生动地体现出老牧民洛巴同阶级敌人斗,同错误路线斗的革命精神。一九五二年,他不怕阶级敌人的威吓引诱,带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搞绵羊改良。他想的是:“我们贫苦牧民可不能象瞎老鼠那样,忙忙碌碌地光为自己那一个洞窝。”一九六二年,在受到自然灾害,口粮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他拿出自己节省下的口粮喂养集体牲畜,抵制刘少奇刮起的“牲畜下放”的妖风;经过文化大革命的锻炼,他又同阶级敌人斗,同错误路线、错误思想斗。我们看到:经过文化大革命,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已经牢牢地在各族人民的思想中扎根。他们要革命、要前进、要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同邓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对着干。
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高原生活气息,是这本短篇小说集的一个特点。读着这些作品,我们仿佛来到了巍峨的昆仑山下,来到冒着炊烟的绿色草原,目睹这些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他们促膝交谈。这些小说的作者,除汉族外,还有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兄弟民族的青年作者,他们当中大部分是第一次拿起创作的笔杆。这本集子可以说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结晶和花朵。


第3版()
专栏:

西沙连着天安门〔套色木刻〕 龙国华 孙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