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挺立的旗 红亮的心
方 展
唐山、丰南抗震救灾斗争中,出现许许多多动人的英雄事迹。在创造这些英雄事迹的人们中,站在最前列的许多是共产党员。
看吧,在地震发生的严峻关头,哪里危险,哪里最困难,共产党员就冲上前。他们不顾亲属和自己的安危,首先抢救群众生命,抢救国家财产。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抗震救灾,重建新城市、新农村的斗争中,他们废寝忘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这些党员有老、有中、有青,有军、有民,有普通党员,也有领导干部。在群众心目中,他们都是顶梁柱,是真正的革命骨干和先锋。他们把群众结成强大的力量。他们是挺立的红旗。他们的行动显示出经过文化大革命,我们党更加坚强、更加朝气蓬勃的新面貌。
就是他们,在艰巨任务面前,大声地喊着:“我是共产党员,让我去!”这句话使我们想到革命战争年代许多英雄的声音,想到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中许多先进人物的声音。它使我们懂得,我们革命阵地上所以能红旗挺立,正是因为有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英明领导,有许许多多党员在团结群众,共同战斗。
就是他们,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革命精神。请听战斗在唐山地区几位共产党员的话吧!“共产党人只要活着就要干革命。”“革命不怕难,战灾不怕天,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我们一定能团结群众战胜震灾,斗出个新的胜利局面。”他们中许多人亲人牺牲、身受重伤,面对困难的考验,他们有志气,有希望,有决心,一心想着革命的责任,革命的重担,革命的胜利。他们的心,照亮着的是两个字:“革命”。就象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李铁梅唱的那样,“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就是他们,把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牢记心头,不仅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见之于行动。在重大的考验面前,红亮的心就闪发着耀目的光采。
“不斗争就不能进步。”烈火里炼出真金。红亮的心也是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这些党员正是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听听地震灾区一些党员干部的心声吧!有的同志说,“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面前,在严重的震灾面前,不同的阶级,就会有不同的表现。邓小平过去就曾在严重灾害面前宣扬‘不管白猫黑猫,捉得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谬论。我们一定要深入批邓,和修正主义对着干,不许这种修正主义谬论毒害人们。”重震灾区的广大党员决心自觉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持斗争,坚持社会主义,战胜震灾。他们用行动表明,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坚持继续革命才能保持红亮的心,当群众的带头人。灾区有些党委的同志豪迈地提出,要在抗震中抗出进一步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新面貌,抗出干部、群众革命觉悟的新水平,抗出抓革命、促生产的新成就。这些党员干部的决心,多么好地显示了毛主席和党的教导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啊!
一块红煤可以引燃千万块煤,一颗红亮的心可以引红千万颗心。有千万颗红亮的心,挺立的红旗就会永远飘扬。在地震灾区,在进行深入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伟大斗争的同时,一场以阶级斗争为纲抗震救灾的战斗锻炼着、教育着广大党员,这必将大大推动我们的党在斗争中加强建设,推动我们的革命事业以更加坚强、雄壮的步伐前进。


第4版()
专栏:

灾害压不倒英雄汉
小靳庄大队支部副书记 王 荣泰山压顶腰不弯,灾害压不倒英雄汉。地大震,人大干,团结奋斗人胜天。自力更生战震灾,重建美好新家园。


第4版()
专栏:

战胜灾害意志坚
天津车站西货场工人 李志生
中央发出慰问电,
党的关怀暖心间。
革命军民齐奋战,
战胜灾害意志坚。
兄弟省市来支援,
阶级感情重如山。
救灾物资源源来,
隔山隔水心相连。
深入批邓不放松,
永在斗争第一线,
坚守岗位搞生产,
奋发图强建家园。


第4版()
专栏:

英雄敢斗天和地
解放军某部政治部副主任 郅顺义任凭十二级台风刮,任凭七级地震掀,英雄人民多壮志,敢斗地来敢斗天。震一次,斗一次,革命何惧艰和险。深入批邓不休战,万里征途永向前!


第4版()
专栏:

大震大干夺高产
北京化工设备厂工人 何玉锁七级地震何所惧,战斗凯歌传万里,英雄人物看今朝,炉火熊熊象火炬,挥钢钎,争朝夕,浇铸,浇铸,快浇铸,支援重灾区。地震你要捣乱,我叫钢水流得更急。你震你的,我干我的,大震大干夺高产,试看江山更壮丽!


第4版()
专栏:

军民协力战震灾
天津二机局工人 王 军是民兵,是军人,组成抢险铁军。老中青战斗在第一线,军民协力抗地震。火线上抢险——一股劲;帐篷里批邓——一条心。翻案妖风咱敢斗,何惧地动山崩!


第4版()
专栏:

入党申请书
北京通县 梓琈 天立
在通县西集公社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帐篷里,我们整理着一大摞抗震救灾的报道材料。每一份材料,都记载着无私无畏的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忽然,我们发现一份材料的后面,附着一张署名于鸿的入党申请书。
公社老石同志一边接着连续不断的电话,接待着进进出出的各种人员,一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们:于鸿是今年三月份到西集大队插队落户的北京知识青年,现在是团总支宣传委员,担任大队广播员的工作。
二十八日凌晨,强烈的地震发生后,于鸿和另外一个青年,把一个妇女和两个小孩从快要倒塌的房屋里抢救出来。这时,他想到大队的广播机,便一口气奔到广播室。广播室的房子已经震坏了,房檐塌了下来,墙壁裂了缝,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他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这时候,大队的电工也赶来了,问于鸿:“广播机怎么样?”
于鸿说:“指示灯不亮了,毛病还没查出来,咱们快查查。现在是斗争的关键时刻,群众最渴望听到毛主席、党中央的声音,听到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党支部也需要通过广播鼓舞群众的斗志,我们要尽快让机器指示灯亮,喇叭响。”
电工听了于鸿的话,连连点头说:“对!咱们马上动手。”
两个人把广播机搬出来,放到院子里一个牢靠的地方,紧张地检修起来,很快就恢复了广播……
这个来农村仅仅几个月的知识青年,为什么能有这么高的政治觉悟和这么果敢的行动?
在西集大队广播站的席棚里,我们找到了于鸿。他是一个精干的小伙子。高个儿,清瘦、黑红的脸庞,突起的眉骨下,闪动着一双缠着血丝的大眼睛。他滔滔不绝地谈的都是贫下中农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唯独不谈他自己。后来,坐在一旁的农村工作队的老杨同志打断了他的话,说:“地震发生后,党支部和贫下中农担心小于的安全,多次劝他暂回父母身边,可他说什么也不肯走。”
于鸿轻轻地摇了一下头,情绪激昂地说:“老杨,您又提这件事。贫下中农都在这儿战斗,我怎么能离开这里呢!咱队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带头抢险,搭好棚子让给群众住,自己却冒雨坐在高垛上。咱金支书带领咱们战斗,几天几夜都没合眼,……刚才,大队又开会,讨论抗灾夺丰收,规划着建设新农村。”讲到这里,他停了一下,放低了声音,语调却更加坚定:“我们不愿意受灾,但是灾害找到我们头上了,我们就要坚决和它斗争。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来,遇到这场灾害,这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也是我们接受锻炼的好机会,我不能当逃兵,要当战士,当一名共产主义的先锋战士。”
我们带着那张入党申请书,从西集大队广播站的席棚里出来时,广播喇叭又响起来了。雄壮的《东方红》乐曲过后,于鸿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广播党中央给灾区人民的慰问电。我们走在洒满阳光的公路上,浑身充满了力量。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在我们身边,一代新人正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向着共产主义的高峰登攀。他们召唤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催快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第4版()
专栏:

雷州红棉
蔡 东 士
南粤红棉,坚韧、挺拔,抖出花来,红满枝头。人们热情地称它为“英雄花”。坚持在雷州半岛的千万下乡知识青年,他们的青春,象英雄花一样火红。
一九六八年,火红的年代。英雄树花蕾点点。开在红花之前的,是贴满校园的火红的决心书。最先贴在高处的那张决心书上写着:
“我们是在天安门前接受毛主席检阅的第一批红卫兵,我们决心到农村去,做扎根在红泥土上的红棉,不当温室里的娇花……”第一个签名的叫吴婉花。
几天后,披红挂绿的汽车,载着大批青年人,欢歌奔放,驶向前进农场。路旁的红棉,高兴地频频点首,欢迎小将们的到来。
到生产队的那一天,大雨刚过,红泥地一片泥泞。汽车轮陷进去,呼呼地打着空转。这些在城里走惯柏油马路的青年人,望着车下的红泥,有些茫然。队里的老工人赶来迎接。他们满脚是红泥,就象穿上笨重的泥靴子。吴婉花看见一张张笑脸,一双双泥脚,心里一热,脱口喊道:“同学们,咱们下去,推车走!”她说着就跳下车,大伙也跟着跳下车。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就把汽车推出泥坑。
这情景,老工人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为了使年轻人的脚步迈得更扎实、坚定,生产队给青年人安排的第一堂课是讲队史、场史:解放前,这里每家只种着几分红泥地,乡亲们受尽地主的剥削,全队有不少人逃过荒,要过饭;为了解放雷州,许多革命战士的鲜血染红了雷州的土地;建立农场以后,农垦工人二十多年如一日,和修正主义路线对着干,用汗水灌绿了雷州……这一课,吴婉花把它记在本子上,铭刻在心里。
炎热的夏天来到了。红棉树顶着烈日,伸开翠绿的叶子。吴婉花和战友们投入紧张繁重的劳动,他们挑起一担担粪水、烂鱼肥,还没走进甘蔗园,汗水就湿透全身。热风扬起的红尘迎面扑来,蔗林里带芒的长叶在她的脸上、脖子上刮开一道道口子,汗水一泡,火辣辣地痛。施下去的粪水、烂鱼肥,烈日一蒸,臭得叫人想呕。一个女青年拉一下小吴的衣角,轻声说:“世界上最臭的要算这个味了。”吴婉花大笑说:“那你说甘蔗水是怎么甜起来的呢?”就在劳动的欢笑声中,吴婉花在蔗园红泥地上挑重担留下的脚印,更深、更实了……。
两年后,城里有个同学给小吴来信说:“……你怎么还在和红泥地打交道?你爸爸是老干部,熟人多,说一声就能让你回城,为啥不干?”婉花稍一思索,就拿起笔复信。同伴催她说:“冲凉去,洗掉一身臭汗再写也不迟。”小吴正色回答:“先把这信上的臭气洗掉再说。”她在信中写道:“先辈用鲜血染红、汗水浇绿的土地,我们有责任把它建设好,没有理由嫌弃它,更没有权利拿父母的资历换取自己的享受。……”
与此同时,小吴的爸爸也来信问她:“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小吴回信说:“我想,你没有因解放红土流血负伤而后悔;同样,你不应为我读了书来和红土打交道而惋惜。当年你为解放雷州、海南戴上了英雄花而高兴,今天你就要为我们象红棉一样扎根雷州而骄傲。我常想的是,怎样接好前辈革命的班……”
生活在不断考验着吴婉花的意志。一九七一年,大学招生。农场党委书记把医科大学的招生登记表送到婉花手里,婉花接过登记表,同时也接到了家里的信:“我们不走后门回城的歪道,但希望你去上大学,将来回城工作……”
青年们也在议论着:
有的说:“读了大学,可当‘飞鸽牌’啦!”
更多的青年人却说:“偏不要走,让人家看看‘永久牌’也有前途!”
面对这些议论,婉花心潮起伏,多少难忘的事情在记忆里激荡啊:甘蔗园里,老工人把着手教她浸种、种植、割叶、施肥;牛栏里,老工人领着她赤脚耙还带热气的牛粪;煤油灯下,老工人和她一起学习《共产党宣言》……想想这些,她坚定地回答家庭和同学:“把升大学作为离开工农的跳板,不是正道。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我下定了。”她毅然把招生登记表交回领导,诚恳地说:“这里有最好的老师,在农村很有前途,还是让我留下吧。”
然而,每一株红棉树要扎下根,要经受多少番风雨的考验哪!
吴婉花在火热的战斗生活中,和来自农村的青年陈树建立了爱情。消息传到家里。父亲、母亲和姥姥都反对,要吴婉花好好想想。姑娘翻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想了好久,给家里回了信,信上说:陈树是贫农的后代,思想好,质朴,肯干。封建贵族讲究“门当户对”,把婚姻当作扩大自己势力的手段。资产阶级则把家庭关系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我们无产阶级必须彻底清除这种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建立新型的婚姻和家庭关系……。
一九七三年春,小吴和陈树结婚了。这是生产队的喜事。场党委送来了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老工人高兴地帮她准备家庭用具;知识青年们送来的,是他们亲手种植出来的花生、水果。大家共同的赠言是:与轻视农村、轻视工农的旧观念彻底决裂!
一个假日,小吴和陈树带着党组织和同志们的支持和鼓励,踏上结婚后第一次探家的路途。踏进家门,见父亲正在和一位远道来的老战友交谈。父亲一见女儿女婿进门,赶忙亲热地向老战友介绍。老战友奇怪地问:“老吴,女儿结婚,也不告诉我一声。”小吴的父亲脸一红,随即爽朗大笑,说:“多亏批林批孔运动给了我深刻教育,要不思想真跟不上形势啦!我要向年青一代学习,和旧观念决裂,继续革命。”大家都会心地笑了。欢笑声中,父亲拿出一个红布包,把自己解放雷州时曾经带过的英雄花送给女儿,嘱咐她永远沿着毛主席指引的路走。
吴婉花接过前辈戴过的英雄花,象挺拔的红棉一样,沐浴着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深深扎根在雷州的土地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