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6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领导人强
调海湾国家团结合作反对外来干涉
伊朗和伊拉克交换条约最后文本解决了长期边界争端
新华社开罗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七日电 伊朗首相阿米尔·阿巴斯·胡韦达在对埃及《合作》周刊记者发表谈话时重申,伊朗反对外来势力干预海湾地区。
这家周刊六月二十七日发表了这次谈话。
胡韦达首相说,维持海湾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是海湾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海湾国家必须互相合作,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他说:“我们不要外国干预海湾地区。”
胡韦达首相在谈到伊朗对亚洲的政策时说,伊朗可以同其它亚洲国家合作和互相帮助,以实现自给自足。
他在谈到伊朗对中东问题的立场时重申,伊朗主张以色列从它所霸占的阿拉伯领土上撤走和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取得合法权利。
新华社科威特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七日电据科威特《火炬报》六月二十六日报道,沙特阿拉伯王储、第一副首相法赫德·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在接见这家报纸的记者时强调要加强阿拉伯团结和反对外国渗入海湾地区。
法赫德说:“只有通过互相谅解和团结,阿拉伯人民才能解决他们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并共同努力来战胜他们的共同敌人。”
关于海湾安全问题,法赫德说:“海湾的安全和稳定同所有海湾国家直接有关,它们都要保卫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因此,它们拒绝外国渗入海湾和任何海湾国家。”他指出,“保卫海湾的安全和稳定是所有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的责任。”因此,“阿拉伯人之间的和解和同所有伊斯兰国家的团结是对付危害这一地区安全和稳定的阴谋的保证。”
新华社开罗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七日电 据埃及电视台六月二十七日广播,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总统扎耶德·本·苏丹·阿勒纳哈扬在接见这家电视台的记者时说,阿拉伯民族的力量在于它的团结。
扎耶德总统指出,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任何争执都有损于阿拉伯人,而有利于他们的敌人。
他认为在一九七三年中东十月战争中所显示出的阿拉伯团结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扎耶德总统在谈到海湾阿拉伯国家同伊朗之间的关系时说,保持牢固的合作是共同的愿望。
新华社德黑兰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三日电 据伊朗《世界报》(国际版)报道,伊朗同伊拉克在六月二十二日晚上,在德黑兰正式交换了两国边界和睦邻条约及其附件的最后文本,从而解决了两国之间长达四十二年之久的边界争端。
伊朗外交大臣阿巴斯·阿里·哈拉巴里和伊拉克外交部长萨敦·哈马迪在一个隆重的仪式上交换了文本。
这些文件划定了两国间的陆地和水域边界。
这次交换的文件中,还为夏召阿拉伯河的航行制定了详细的准则。
两国还达成了旅行协议,特别是关于伊朗到伊拉克卡巴拉和卡齐迈因的什叶圣地朝觐的协议。
伊朗和伊拉克两国政府于一九七五年三月六日在阿尔及尔就解决两国边界争端问题达成协议。接着于同年三月十七日在德黑兰签署了两国关于边界争端的议定书,六月十三日在巴格达签署了两国边界和睦邻条约及一系列议定书和备忘录。
哈马迪外长于六月二十二日到达德黑兰。抵达后不久,伊朗首相阿米尔·阿巴斯·胡韦达会见了他。他在受到伊朗国王巴列维的接见以后,于六月二十三日晚上离开德黑兰。


第6版()
专栏:

也门决定不再从苏联获得武器
也武装部队副总司令访法会谈军事合作问题
新华社巴黎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七日电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兼总参谋长艾哈迈德·加什米应法国三军参谋长居伊·梅里邀请,六月二十一日到二十六日正式访问法国。
艾哈迈德·加什米在访问法国期间,同居伊·梅里、法国国防部长伊冯·布尔热和其他法国军方负责人士,就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和法国军事合作问题举行了会谈。
据报道,艾哈迈德·加什米二十四日向法新社记者发表谈话,宣布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政府已经决定今后不再向苏联购买军事装备。他在说明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时说,“曾经装备过我们武装部队的苏联,不再向我们提供替换零件,也不供应我们精良的、甚至是现代化的军事装备。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和其他许多原因,我们决定不再从苏联获得武器。”法新社二十七日在一条消息中说,“观察家认为,也门武装部队参谋长的访问,似乎证明了这样一个愿望:加快使阿拉伯半岛和海湾地区摆脱苏联影响的进程。”


第6版()
专栏:

南联邦执委会副主席强调决不接受索南费尔特主义
南斯拉夫有能力抵御任何人的侵犯
希腊一周刊揭露苏联企图把塞浦路斯纳入自己势力范围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七日电 据南斯拉夫《政治报》报道,南斯拉夫联邦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兼外交部长米·米尼奇最近向新闻记者发表谈话时指出,南斯拉夫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完全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抵御任何人的侵犯。
米尼奇在谈到索南费尔特主义时说:“这不是什么新的理论,而是早已为世人所知的在世界上划分势力范围理论的一个变种而已,尽管已作出了各种解释来否认这一点。铁托总统的著名讲话已经阐述了我们对复活这种政策的看法。我们说过,这是如意算盘。欧洲各国人民必将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实践表明,这种政策只能对所有人带来各方面的危害,当然也包括这种主义的制造者在内。任何旨在推行划分势力范围政策的行动,不管是要达成某种交易也罢,还是仅仅企图对一个国家施加压力也罢,都必定会理所当然地遭到当今世界的十分强烈的反对。”
“至于南斯拉夫,我一向认为,这种政策在现在条件下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南斯拉夫是一个不结盟国家,在其对外政策实践中严格地遵循不结盟政策原则,努力同所有国家建立良好的友好关系和进行全面合作。但是,我们过去曾多次声明过,我认为我们在实践中也毫不含糊地证明了,我们是有能力捍卫南斯拉夫的完全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抵御任何人的侵犯的。在反对纳粹和法西斯奴役者的解放斗争中,我们为此付出了重大牺牲。我们将来也永远会对此作好准备的。我们过去是将来也永远是自己命运的唯一主人。”
新华社雅典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六日电 希腊《人民之路》周刊最近一期发表文章,强烈谴责两个超级大国在东地中海进行争夺,并指出,苏联最近提出关于塞浦路斯问题的“建议”,是为了把塞浦路斯纳入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
这篇题为《塞浦路斯是苏联要同美国争夺的基地》的文章说,由于两个超级大国正在中东加紧争夺,“塞浦路斯这个东地中海地区理想的跳板,对两个超级大国来说具有极端重要性”。
文章指出,苏联对美国向岛上的英国基地派驻军队一事提出抗议照会,其“真正涵义”,“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没有获得同等权利”。
文章说,苏联最近提出的“建议”,“并非象社会帝国主义者所声称的那样,是符合当地人民的利益的,而只不过是为了把(塞浦路斯)人民置于其势力范围之下”。“采用苏联的建议不会给塞浦路斯问题带来好结果”。
文章着重指出,“目前的情况再次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整个塞浦路斯问题就是那些要利用这个岛作为他们的基地的人所制造出来的”。文章说,塞浦路斯问题是塞浦路斯人民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排除来自两个超级大国强加的干涉。


第6版()
专栏:

曼查姆总统强调独立的塞舌尔不受外来摆布
支持关于建立和保持印度洋为和平区的政策
肯尼亚报纸强烈要求超级大国滚出印度洋
新华社内罗毕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七日电 据肯尼亚《星期日民族报》六月二十七日报道,塞舌尔总统詹姆斯·曼查姆宣布:独立的塞舌尔将不受外来摆布,并将支持关于建立和保持印度洋为和平区的政策。
曼查姆总统说,年轻的塞舌尔共和国将加入不结盟国家和非洲统一组织的行列。
他说:“我们不会采取听从外来摆布的立场而使我们未来的发展遭受损害。”“我们支持关于建立和保持印度洋为和平区的政策。”
他说:“对于塞舌尔来说,弱小和缺乏军事力量并不意味着屈服于他人。”
曼查姆总统的这一谈话是对肯尼亚《民族日报》发表的。
新华社内罗毕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八日电 肯尼亚《民族日报》六月二十八日发表社论,强烈要求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从印度洋滚出去。
社论说:“我们一向反对在(印度洋的)岛屿上建立军事装备设施。我们现在仍然反对。”
社论说,苏联的报纸指责美国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建立海空军设施。但是,“苏联在印度洋也有海军舰只”。
社论强调:“苏联应当从印度洋把它的海军舰只撤走。”“美国人也应当从(印度洋的)岛屿上滚出去”。


第6版()
专栏:

科摩罗国总统府宣布
确定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宽度
新华社塔那那利佛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五日电 莫罗尼消息:科摩罗国总统府六月二十四日在莫罗尼发表一项公报宣布,科摩罗国确定自己的领海为十二浬;专属经济区为二百浬。
公报说,科摩罗“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将积极参与制定新的世界经济秩序”。
公报说,科摩罗国作出的这一决定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是一致的。


第6版()
专栏:

葡萄牙大选结束
埃亚内斯当选为总统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八日讯里斯本消息:葡萄牙在六月二十七日举行了半世纪以来的第一次总统选举。
选举结果,由于积极参加平定去年十一月的军事叛乱而出任葡萄牙陆军参谋长的埃亚内斯获得了百分之六十一以上的选票,当选总统。
埃亚内斯二十八日在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说,他将要求葡萄牙社会党领袖苏亚雷斯出任总理并组成政府。
葡萄牙共产党(修)的候选人帕托获得百分之七点六的选票。社会党领袖苏亚雷斯二十八日在谈到这次大选结果时说,葡共(修)遭到了“重大失败”。


第6版()
专栏:

加强同加勒比共同体的联系
欧洲经济共同体将在乔治敦设常驻办事处
新华社乔治敦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七日电 欧洲经济共同体决定从下个月开始在乔治敦设立常驻办事处,以加强它和加勒比共同体秘书处以及和这一地区的各国政府之间的联系。
这一决定是由这个办事处的主任图厄·罗赫尔斯泰德二十七日在乔治敦宣布的。他是在前些时候到达这里的。罗赫尔斯泰德在向报界发表谈话时强调了根据《洛美协定》加强加勒比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和贸易关系的重要意义。
据《圭亚那纪事报》报道,去年九月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个代表团访问了加勒比地区。通过磋商与谈判,这个地区的各国政府同意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向加勒比共同体成员国所推荐的有关发展项目的清单。报道还说,欧洲经济共同体不久将派另一个代表团访问加勒比地区,以便和这一地区的各国政府讨论列在这个清单上的各个项目的经济和技术问题。


第6版()
专栏:新华社记者述评

在“坚如磐石的”背后
苏修头目们有个口头禅,叫做“坚如磐石的”。他们经常用这个形容词来装饰苏修内部的“团结”。据他们说,他们的党、他们的国家、他们的军队以及他们那里的民族关系等,不但都是“团结的”,而且还是“坚如磐石的团结”哩!其实,这完全是掩盖苏联国内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廉价宣传。
尽管苏修对苏联劳动人民和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的消息加以严密封锁,“家丑不许外扬”,但西方报刊还是不时透露出一些真情。就在大讲“坚如磐石的团结”的二十五大开场的当天,据报道,列宁格勒某工厂的工人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后来受到军警的野蛮镇压,“罢工的领导者们统统被逮捕”;列宁格勒有的青年学生散发传单,号召进行一场“新的革命”;莫斯科附近一个监狱里的政治犯们发表绝食声明,抗议对他们的迫害和“非人道待遇”;格鲁吉亚首府的政府大楼被炸,当地一些官员的别墅被烧……这对苏修的“坚如磐石的”统治实可谓绝妙的注释。
苏修总头目勃列日涅夫在二十五大的报告中,特意举出二十五大前举行的地方党代会为例,来说明他那个党的“队伍坚如磐石的团结”。实际上,他自己心里最明白,这些会议上的矛盾和分化是何等剧烈。仅就苏修报刊透露的情况统计,在除俄罗斯联邦外其它十四个加盟共和国中,本届党代会选举结果与五年前的上届党代会相比,各共和国党中央委员平均撤换了百分之四十八点六,其中在五个共和国分别撤换了百分之五十一至七十八;十三个加盟共和国的中央局委员平均撤换了百分之四十二,其中在三个共和国分别撤换了百分之六十七、八十二、八十九。这样大规模的清洗,在苏修党内并不是新鲜事,而是连续不断的。这些在一次又一次的大清洗中被排挤掉的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中,绝大多数都被指责为“民族主义分子”。苏修前政治局委员、乌克兰党中央前第一书记谢列斯特就是因此被废黜的。这就是苏修党和国家的“坚如磐石的团结”的背后所呈现出的一副鲜明的图景。
勃列日涅夫还举出“劳动人民来信的数量越来越多”,来证明劳动人民“对党的政策的支持”。但苏修统治集团中的另一个头目却揭穿了勃列日涅夫的谎言,他透露说:“使我们感到不安的是,最近,领导机关收到的诽谤信越来越多了。”尽管此人把苏联人民对苏联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控诉、不满和抗议硬说成是“诽谤”,但他却部分地暴露了在“坚如磐石的团结”的背后隐藏着的实况。
苏联的军队,是全靠法西斯强制措施维持的武装集团,但广大官兵同苏修统治集团的关系也远不是什么“坚如磐石的”。人们记得,工兵中尉伊林在红场向勃列日涅夫等人的车队开枪射击,“争取政治自由战士联盟”等军中造反组织的出现,里加核潜艇水兵为反对出兵侵捷举行哗变等,近几年连续不断。最近,一次新的军人哗变事件又传遍了世界:去年十一月,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一艘“装备有核导弹的大型驱逐舰”上的水兵“把舰长等军官锁进房间里”,把军舰“驶向公海”,准备逃脱苏修的统治。苏修当局闻讯调动海、空军力量进行截击、轰炸,击毙五十多名水兵,其余哗变者被投入了监牢。
至于新沙皇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所引起的苏联各民族的强烈反抗斗争,事实就更多了。据报道,被苏修关进集中营的一百多万“犯人”中约有一半是所谓“民族主义分子”。仅此一项,就足以说明苏修统治集团与各民族之间的“坚如磐石的”关系了。
为了进一步展示在“坚如磐石的”背后那副西洋景,就用得着苏修头目们的另一个口头禅,就是“格格不入的”。它与“坚如磐石的”含意完全相反,但却经常在同一篇讲话或文章中被运用,前头讲一通“坚如磐石的”,后头则攻击一通“敌对意识形态”、“民族主义”、“破坏法纪”、“反社会行为”、“消极情绪和漠不关心态度”等这些同他们的社会“格格不入的”现象,有时还说这些现象“大肆泛滥”。是的,坚持马列主义的革命者同社会帝国主义、修正主义的意识形态确实是“格格不入的”;要求维护民族利益同大俄罗斯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是“格格不入的”;苏联劳动人民的反抗和勃列日涅夫集团的法西斯统治更是“格格不入的”。这些同苏修的统治“格格不入的”现象既然早已“大肆泛滥”,足见勃列日涅夫之流所说的“坚如磐石的团结”同他们自己承认的这些客观事实也完全是“格格不入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之间是没有什么“团结”可言的,有的只是各种形式的阶级对抗和斗争,超阶级的所谓“团结”是不存在的。在已经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的苏联,官僚垄断资产阶级与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之间存在着的只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斗争,苏修的反动统治只能靠法西斯专政来维持。如果没有不断扩充和强化的军队、警察和特务机关、监狱、集中营、“精神病院”和大批的所谓非专业性质的专政机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是一天也保不住的。即使在克里姆林宫统治集团内部,也是充满着派系和个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互相利用又互相排斥的明争暗斗。所谓“坚如磐石的团结”云云,只能是列宁早已戳穿了的修正主义的市侩们的“唯心主义的或骗人的空话”(《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列宁选集》第3卷第668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