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井冈山下一对新农民
——记大学毕业当农民的王建华、刘树英的事迹
在革命老根据地井冈山下,战斗着一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王建华和刘树英。他们与传统观念决裂,于去年十月从大连工学院同赴井冈山,扎根农村当农民。他们的革命行动,有力地批判了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显示了中国年青一代坚持继续革命的坚强决心和崭新的战斗风貌。
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
王建华原是上海市建设中学一九六六年高中毕业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站在阶级斗争的前列,并担任了市中学红代会常委、市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一九六八年,他父亲病故,党组织准备留他在上海工作。但王建华坚决要求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在给市革委会的决心书里,批判了刘少奇的“读书做官论”,立志做社会主义新农民。不久,他带领上海市第一批上山下乡的一千多名红卫兵,来到革命摇篮井冈山地区插队落户。
在这块浸染着革命先烈鲜血的土地上,当年的老赤卫队员给他们讲述革命斗争历史,愤怒控诉了地主“还乡团”反革命的血腥罪行,王建华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广大贫下中农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的革命精神,也给了他很深的教育。一次,山洪暴发,他亲眼看到贫下中农奋不顾身地抢救集体财产。战胜水灾以后,贫下中农又把最好的粮食交售给国家。在贫下中农的教育下,他找到了自己思想上的差距,真心实意地拜贫下中农为师。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在艰苦的劳动中,他刻苦地磨练自己,脏活、累活,抢在头里干。一次,他发现有人贪污集体公款,立即带领青年们深入调查,和贫下中农并肩战斗,掌握了大量确凿罪证,终于把那个坏家伙查出来了。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经过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一九七二年,王建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贫下中农推荐他到大连工学院学习。
王建华进校不久,有人就以“关心”的口吻劝他:“下功夫钻钻业务”,学个“一技之长”。王建华当场就批评了这种错误思想。他看到,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又在冒头,企图引诱工农兵学员走“三脱离”的回头路。他顶着这股逆流在全院建立了第一个理论学习小组。他贴出了一张大字报,严正指出:工农兵上大学,决不是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终止,而是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继续。这张大字报批判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在全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促进了教育革命的发展。
做实行“两个决裂”的新农民
“到农村去,这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一个实际行动。一代有志气有抱负的革命青年,要做共产主义的铺路石,做个朝气蓬勃的最先投入新生活的人。”
这是王建华日记里的一段话。大学毕业前夕,学院党委准备让他留校工作。去年五月他就以《彻底决裂旧观念,誓做井冈新农民》为题,给学院党委写了务农申请报告。许多战友、同学纷纷来信,坚决支持他的革命行动,使王建华激动不已。然而,更使他感动的是刘树英的来信。
刘树英原是一九六三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一九七一年来到大连工学院水工试验班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了院党委常委、团委书记。刘树英当了干部后,时时注意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来,她的同班同学郑延军回乡务农的行动,红军老战士甘祖昌、方和明继续革命的事迹,魏尧升的思想汇报,不断激励着她。她越来越强烈地感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应该象《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那样,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大学生要和农民划等号。刘树英决心回到农村去,当个社会主义新农民。有人不理解地问她“到底图个啥?”刘树英坚定地说:“我们大学毕业当农民,图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缩小三大差别,图的是红色江山不变色。”
王建华写的务农报告,刘树英最早读到。虽然她和王建华不很熟悉,但报告中的每句话,都是她的心里话。她立即给王建华写了封信:“让衰亡着的资本主义更快地衰亡,让生长着的共产主义更快地生长,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历史使命。时代在召唤,不能再犹豫了,我们应该立即投入到实行‘两个决裂’的战斗行列中去。”
八月末的一天,即将奔赴井冈山的王建华,和刘树英在一起畅谈感想。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斗争历程,使他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刘树英向王建华提出:“我们一起到井冈山去吧!和千百万知识青年一道去夺取坚持乡村的胜利;在农村广阔天地里,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王建华情不自禁地想起:有一个工农兵学员,当他决心回乡务农的时候,在城市工作的对象竟和他断绝了关系。相反,当自己决定去当农民的时候,刘树英放着干部不当,主动提出和自己一起去当农民,这难道不是向资产阶级法权勇敢的挑战吗?王建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九月,刘树英给院党委送上了务农申请书,学院党委坚决支持王建华和刘树英的革命行动,批准了他们的申请。正是在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大刮右倾翻案风,狂叫大学毕业生当农民是“极左”的时候,王建华和刘树英同修正主义路线对着干,来到江西省井冈山地区峡江县仁和公社知识青年队当农民。
奔向共产主义大目标
王建华和刘树英深深懂得:从大学到农村,这只是万里征途的一个新起点。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
到农村的第一天,他俩虽然忙碌到深夜十二点,却还坚持在灯下学习《哥达纲领批判》。从这以后,不管劳动多么繁忙,工作多么紧张,他们每天都坚持自学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革命理论指引他们永往直前。
到知识青年队以后,王建华和刘树英发现:有的青年把目标定在“改善生活”上。他们想:决不能走这条路。农村需要的是一大批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红又专的知识青年。他们响亮地提出:知识青年队不但要成为生产粮食的基地,更重要的是要建成反修防修的阵地。他们把全队青年组成六个理论学习小组,坚持认真看书学习。他们还创办了青年队“五·七”业余大学,王建华和刘树英兼任教师。他们组织全体青年学政治、学军事、学农业科学、批判资产阶级,努力把青年队办成亦工亦农、又红又专的学校。知识青年们通过学习,从革命的井冈山,想到全国、全世界;从眼前的斗争,想到本世纪、下世纪的未来,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为了尽快改变青年队的面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较大的贡献,王建华和刘树英带领青年们艰苦奋斗。刘树英运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顶风踏霜,扛着测量仪器走遍了青年队的山山垄垄,和青年们一起制订了农业学大寨的五年规划。一次,王建华发高烧,他一声不吭,赤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修水渠。大家劝他去休息,他还笑着说:“劳动能治百病,出身汗就好了。”今年春节,王建华和刘树英举行婚礼。那一天,他俩一早出工,到天黑才回来。第二天清早,当青年们来到水利工地时,他俩已干得满头大汗了。在他们的带领下,青年队去冬今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搞积肥、开荒和水利建设,使知识青年队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
在批判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中,王建华、刘树英发扬当年红卫兵敢斗走资派的英雄气概,跃马扬鞭,挥戈上阵。他们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连夜写批判稿。在全队召开的批邓大会上,王建华愤怒批判邓小平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和一手挑起天安门广场反革命政治事件的罪行。广大知识青年决心以扎根山区,坚持乡村,一辈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实际行动,把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进行到底。
险峰极目天地远,井冈山下万里程。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老一辈革命者在井冈山举起了红旗。今天,千千万万象王建华、刘树英一样的一代井冈新儿女,正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高擎战旗,奋勇向前。
本报通讯员
《江西日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勇于实践 做科学实验的尖兵
陕西省周至县官村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回乡知识青年 卜振发
我是一九六一年回乡的知识青年。一天,我和贫农井大叔在地里劳动,他揪了几个麦穗对我说:“你看咱这麦七姓八杂,高的高、低的低,产量老是二百多斤,怎能夺高产?人常说:‘好种出好苗,好葫芦割好瓢’,你能不能在麦种上动动脑筋。”在贫下中农的支持下,我决心进行培育小麦优良品种的试验,改变我们这里小麦长期低产的面貌。
一九六三年,我一下子就搞了七个杂交组合,不料全都枯黄了。首次试验失败了。消息一传开,一些思想保守的人说我“肚子里没装多少墨水,还想搞科研。”难道种田的就不能搞科学实验?“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我带着遇到的疑难问题,反复向有丰富育种经验的老农请教,终于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总结这次教训,使我认识到,搞科学实验,不仅要有满腔的革命热情,还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合客观的规律性,变失败为胜利。
一九六四年,大队党支部成立了知识青年、贫下中农和干部参加的“三结合”科研小组,让我担任组长,继续进行小麦杂交育种的试验。可是,阶级敌人进行破坏,偷偷窜进试验田里,把搞试验的“株系圃”的麦穗全部给踩坏。党支部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群众开展大批判,狠狠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并且拨出五十亩地,作为试验基地。在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支持下,我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决心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做科学实验的尖兵。
为了摸索小麦生长的规律,我们走访了周围社、队的试验田,翻阅了外地培育良种的有关资料,对历年使用的小麦品种、自然条件和生长情况,作了细致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我们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选用了适应性广,抗病虫害能力强,分蘖多,耐旱耐寒的六○二八小麦作母本,用穗大粒多,抗倒伏的“阿尔巴尼亚二号”作父本,进行杂交。然后,对小麦杂交生长情况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三九天,我们冒着刺骨的寒风用手拨雪,精心观察小麦的耐寒性能;风雨中,我们在田间地头,认真观察哪一个品种最能抗倒伏;烈日炎炎的盛夏,我们钻到麦田里选穗。通过六年的杂交实验,终于掌握了小麦杂交育种的主动权,培育出了“官村一号”小麦良种。经大面积试种,平均亩产达到了六百斤以上,产量最高的一块田亩产达到一千二百斤。现在,“官村一号”已在全国二十三个省、市,一百三十七个点推广试种。
“官村一号”培育成功后,我们继续努力,又相继培育出了四个小麦良种,其中“官村五号”,在去年全国北方小麦育种协作会议上,决定在全国十五个点推广。目前,我们公社已实现了良种化,种子纯度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改变了过去小麦品种老、杂、劣的面貌,受到了广大贫下中农的称赞。
我回乡务农已十五年了,这是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努力改造思想的十五年,也是不断增长才干的十五年。小麦优良品种的培育成功,使我懂得了:真正的本事,不是在学校里学来的,而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我们知识青年,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确确实实有学不完的知识,干不完的事业。


第4版()
专栏:

把知识献给农村
在黑龙江省花园农场,人们赞扬着知识青年金国耀自力更生试制鹿茸烘干箱的事迹。
小金是上海知识青年,一九六九年上山下乡,来到农场。一天,老连长看到小金正在宿舍里埋头搞无线电,便语重心长地说:“小金,你要是能把这些知识用到农场的建设上该有多好啊!”老连长的话,使小金想了很多、很久。他想到了金训华,想到了张勇、朱克家……这些知识青年的好榜样,不但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有的还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难道我就不能把学到的一点知识献给农村?从此,他利用业余时间,为农场修理粉碎机、铡草机,还为农场安装砂轮、电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他越干越起劲,越干心越甜。
后来,小金被调到养鹿场工作。这个养鹿场有近二百头鹿。长期以来,鹿茸风干是个大问题。一副鹿茸,从割下来到晾干,需要一个多月时间。这中间,还要串沸水几十次。如果遇到阴雨天,那就更糟了,不但要延长晾晒时间,还会降低鹿茸的质量,给国家造成损失。小金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攻破这个难关。他想,电机上的轻油是最不容易干燥的,但是,通电后两三天也就烘干了。鹿茸能不能用电热来烘干?他翻阅了不少资料,也请教了一些内行,多数人支持他的想法,但也有少数人抱怀疑态度。他的想法得到了党支部的热情鼓励。党组织的支持使小金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他白天干活,晚上就搞设计,一连忙了三个夜晚,终于搞出了一个初步计划。可是,他一计算,按照这个计划做要花六百多元钱。这不符合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原则。于是,他又和大伙一起研究,集思广益,终于想出了一个土法上马的好方案。
为了节省资金,他自己动手铆铁皮,焊铁板;为了赶进度,他带病坚持工作。他起早贪晚,一遍又一遍地试验,在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下,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终于把鹿茸烘干箱试制成功了。现在,烘一副鹿茸只需七天的时间,质量也完全合格,小金为农场发展养鹿事业做出了贡献,贫下中农称赞他是一个有出息的好青年。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

她热爱养猪事业
夜深了,人们都已入睡,只有南港公社茶林场的猪棚里射出了一丝光亮。是谁这么晚还没休息?原来是共产党员、公社饲养员蒋秋红正守在老母猪旁接产。望着刚出生的小猪崽,小蒋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小蒋是从上海到江西省上高县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去年八月,领导上决定让小蒋担任饲养员,她二话没说,满口答应了。当她第一次走进猪棚时,“欢迎”她的是一群欢蹦乱跳的小猪娃,迎面扑来一股难闻的气味。她想: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清除掉自己身上的娇骄二气,磨练革命意志。于是,她毅然卷起裤子,光脚踩进猪圈,手挥铁锹,愉快地出起猪粪来。
从那时起,小蒋就以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来指导养猪实践。一次,她看到一份科技杂志上介绍,猪每天勤喂几餐,可多长肉。她想,如果把这个经验学过来,用不了多少时间,茶林场的养猪事业就可以有一个大发展。
但又想到十几头猪每天多喂几餐,还要搞糖化发酵饲料,猪圈填草、出栏,一个人怎么忙得过来?通过学习,小蒋下定了为发展集体养猪事业,再苦再累也心甘的决心。从此,她起早贪黑,一会儿到田里打猪草,一会儿上山坡割茅草,一会儿喂猪,一会儿起圈,把心都扑在养猪工作上了。
是什么力量使她不分昼夜地拚命干呢?翻开她的日记,可以看到这样的话:养猪是发展农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养猪业必须有一个大发展”。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把猪养好,当革命的“猪倌”。
当人们看到一群滚瓜溜圆的肥猪,深深被小蒋这种为革命养好猪的精神所感动,都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称赞她。但小蒋却谦逊地说:“这都是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结果。”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壮志篇
我们的理想离不开历史发展的方向,
我们的前途紧连在共产主义目标上,
我们的志愿是争当继续革命的闯将,
我们的幸福离不开整个人类的解放。
辽宁省知识青年 柴春泽
一座雄伟的纪念碑,那高大的大理石固然重要,然而大理石下的奠基石却决不可少,我愿做社会主义丰碑之下一块普通的奠基石。
湖北省知识青年 张明天
现在我一端起饭碗,不想丰餐美食,而想的是多打丰收粮,支援世界革命;住进青石窑洞,不想城市的高楼大厦,而想的是建设大寨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不想平坦的柏油马路,而想的是坚持乡村,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担起担子,不想个人的苦和累,而想的是肩负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重担。
山西省知识青年 毛瑞梅


第4版()
专栏:

双双草鞋寄深情 卢振海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