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同还乡团作斗争的英雄形象——革命现代京剧《红云岗》观后
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 齐铸文 胡志炜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 张雨生
革命现代京剧《红云岗》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通过抒写一个普通农村劳动妇女英嫂用奶汁救伤员的事件,热情地讴歌了解放战争时期我沂蒙山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对国民党还乡团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描绘了一幅复辟与反复辟激烈斗争的绚丽的画卷。在当前深入批判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中,我们观看了《红云岗》,从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红云岗》正是揭示了这一阶级斗争的规律和特点。一九四七年秋,我军在毛主席伟大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大踏步地胜利前进,解放战争炮火连天,整个战场发生了非常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根本变化。国民党反动派为挽回其败局,调动残兵败将疯狂反扑。在山东战场,蒋匪军猖狂地向我沂蒙山区发动了新的进犯,地主还乡团也趁机卷土重来,我解放军主力部队为彻底消灭敌人主动转移,局部地区出现了还乡团暂时复辟的现象。《红云岗》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个艰苦的斗争环境。以大恶霸、大地主刁鬼为头子的还乡团一进村,就咬牙切齿地叫嚣:“谁吃了我的粮食,一粒一粒地都给我吐出来!谁分了我的牲口,不许少还一根毛!”还乡团不单单要算土地改革的帐,要把广大贫下中农分得的胜利果实,倒算回去,更恶毒的是,想抓住解放军的伤员,弄清我军动向,配合蒋匪主力消灭人民武装,重新恢复他们已经失去的“天堂”。为了搜捕解放军伤员,这伙杀人的魔鬼,施尽了惨无人道的卑劣手段,家家户户都被反复清查、男女老少都被盘查拷问,扛了三十年长工的赵大爷惨死在还乡团的屠刀下。一时间,“山脚下阴沉沉烟雾弥漫,好村庄遭劫掠墙断壁残”。昔日的革命根据地上空腥风血雨、乌云蔽日。《红云岗》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还乡团疯狂残忍的反革命阶级本性,形象地告诉人们:还乡团、复辟派一上台,革命者就要人头落地,广大革命群众就要重吃二遍苦,再受二茬罪。
然而,历史的巨轮决不会倒转。复辟势力的疯狂并不说明它的强大,只能表明他们色厉内荏,十分虚弱。在我军主力转移,党组织和民兵武装也暂时撤进东山打游击的情况下,穷凶极恶的还乡团,在地理条件极为熟悉的环境中,面对着被围困在村中的人数有限的老弱妇孺,伎俩施尽,手段用完,不但没有达到他们搜捕我解放军伤员的反革命目的,反而被我军民一举全歼。这是人民群众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所创造的革命业迹!这是反复辟斗争的胜利凯歌!
《红云岗》所展示的斗争画卷,生动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说明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英嫂是人民群众反复辟斗争的优秀代表。她同千千万万从旧社会过来的劳动妇女一样,身受过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与剥削。“爹爹欠租难偿遭惨害”,“娘被赶出门冻死荒野霜盖雪埋”,她自己无家可归,被迫抵债,“皮鞭下度日月难熬难挨”。毛主席派来亲人八路军,驱散了沂蒙云雾,使这位苦难的孤儿见到了阳光。新旧社会两重天,在这位贫农女儿的心中铭刻下两笔帐,一笔记着血泪仇,一笔记着阶级爱。朴素的阶级感情是可贵的,但仅仅有它还不够,更可贵的还在于英嫂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经过阶级斗争风雨的锤炼,经过识字班的理论学习,革命的真理照亮了英嫂的心田,使她的思想升华到了为人类求解放的高度。她在还乡团杀气腾腾,到处搜捕伤员的时刻,上山挖野菜时无意中发现了解放军伤员方铁军,她没有片刻犹豫,就立即去救护,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在还乡团匪徒们盯梢监视的白色恐怖环境中,她为亲人细熬鸡汤。为什么续一把蒙山柴,添一瓢沂河水,她是那样喜悦,那样心甜?这是因为,英嫂“身在炉火边,心飞红云岗。炊烟连硝烟,茅屋通战场。”她自觉地意识到:救护伤员,就是参加反复辟的战斗。她把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紧紧地同粉碎还乡团的猖狂进攻、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联系起来。为了“把反动派彻底埋葬,迎来那新中国遍地春光”,她不怕火烧家舍,不怕刺刀对胸,就是豁出脑袋也要救出人民的子弟兵。
英嫂为了抢救和掩护伤员,与狡猾奸诈的还乡团头子刁鬼作了顽强机智的斗争。她看透了敌人的虚弱本质,深知还乡团的复辟不过是“灯将灭芯短油残”的垂死挣扎,坚信胜利的红旗必将重新飘扬在沂水蒙山上。《红云岗》突出地展示了英嫂对还乡团的极端蔑视和反复辟的顽强斗争精神。当刁鬼搜查伤员,破门而入时,英嫂不卑不亢,给了刁鬼一个硬钉子;当刁鬼再三盘问为何熬鸡汤,英嫂反唇相讥,顶得刁鬼张口结舌,气急败坏;当刁鬼欲擒先放又施计谋时,英嫂则机智灵活,虚与周旋,甩掉了盯梢的匪兵,使刁鬼竹篮打水一场空;当刁鬼用枪逼着英嫂要她交出伤员,英嫂坚定无畏地告诉敌人:“伤员藏在我心底,粉身碎骨也不交。你的末日就来到!”这气壮山河的语句,显示了革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宣告了还乡团复辟阴谋的必然破产。
英嫂对子弟兵方铁军爱得真诚,对还乡团刁鬼恨得切齿,刁鬼妄图用皮鞭和刺刀斩断军民鱼水情,扭转人心,结果适得其反,还乡团的猖狂更加深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怀念,也更加剧了人民群众对复辟狂的仇恨。剧本正是通过英嫂的悲和愤、爱和恨,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发展壮大的阶级基础。
《红云岗》在全力展示英嫂反复辟斗争的同时,还勾画了一幅复辟派到处不得人心的场景:还乡团在哪里出现,就在哪里遭到人民群众的坚决反击。请看,年过半百的张大娘,为救伤员东奔西走,帮助收集干粮和药品;宁死不屈的赵大爷,为救伤员视死如归,英勇就义;就连儿童团员小明也主动察敌情,送消息,为革命贡献力量。这些动人肺腑的情景表明,在你死我活的复辟与反复辟的阶级大搏斗中,共同的阶级利益和革命理想,把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筑成了坚如磐石的钢铁长城,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
在反革命逆流的恶浪涌来的时候,自然会有一些人脚跟不稳,犹豫动摇,这也是阶级斗争中常见的现象。英嫂的丈夫郑英田就是这一类人物的典型。《红云岗》通过描写郑英田从胆小怕事到奋起斗争的转变,进一步表现了复辟派的孤立。中农郑英田对党、对人民军队有一定的感情。旧社会他家虽能勉强糊口,但在地主恶霸刁鬼欺压下,险乎倾家荡产。红旗飘,炮声隆,山村解放,他一家“才免遭虎口得安身”。土改时,他也曾跟着乡亲斗地主,平日里,他也愿多扯好布做军鞋。但是,形势一恶化,还乡团一回来,他就忧心忡忡,畏缩不前。郑英田的这种性格,是由郑英田的阶级地位和小生产的思想意识所决定的。刁鬼也正是看到了郑英田身上的弱点,想从他那里打开缺口,找到解放军伤员。然而,还乡团的反攻倒算、横行霸道,使他更加怀念解放军;赵大爷惨死屠刀下的情景,使他认清了敌人的丑恶本质,更加仇恨还乡团。更重要的是,贫农女儿英嫂舍生忘死救子弟兵的英雄行为,感染了他,耐心细致的批评说理,教育了他,终于使郑英田在复辟和反复辟斗争的关键时刻幡然猛醒,勇敢地站出来协助英嫂挑起了救护伤员的重担。郑英田的转变充分说明,还乡团、复辟派只代表一小撮地主资产阶级分子的利益,他们不得人心,孤立得很。即使是象郑英田这样的人,也不会跟他们走。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批判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是一场复辟与反复辟的生死大搏斗。邓小平的反动言行和天安门广场发生的反革命事件,充分说明地主资产阶级绝不会甘心自己的失败,必然要做垂死的挣扎,总是要向无产阶级发动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进行他们的复辟尝试。在社会主义革命更加深入的今天,还乡团的头目已经不是象刁鬼那样的恶霸地主,而是象邓小平那样的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邓小平是党内外新老资产阶级的总代表。他推行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复辟的愿望。这个在文化大革命中就遭到严厉批判的走资派,一旦重新工作,就叫嚷什么“复辟”“好得很”,鼓吹当“还乡团”,搜罗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不满意二要算帐的“逸民”和“隐士”,向无产阶级发动猖狂进攻,向革命群众疯狂反扑,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制造天安门广场反革命政治事件的一小撮反革命分子,公然叫嚷要推出邓小平当中国的纳吉。这就清楚地说明,邓小平和《红云岗》中描写的还乡团头子刁鬼的反动本质实际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用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及时粉碎他的阴谋诡计,那么不要多久,我们的党和国家就要改变颜色,不知有多少人就会象《红云岗》中的赵大爷一样惨死在反革命的屠刀之下。这是多么危险的情景啊!
“翻案不得人心”,坚持革命大得人心。复辟倒退绝无出路。一切倒行逆施的复辟狂都得不到好下场。以刁鬼为头子的还乡团没有逃脱出军民团结布下的天罗地网;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要搞“还乡团”,也陷入了革命人民大批判的汪洋大海之中。胜利永远属于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


第4版()
专栏:

在电影革命的大路上前进
北京电影制片厂 于洋
革命样板戏是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丰硕成果,是实践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的光辉典范。革命样板戏有力地推动了电影革命的事实,有力地批驳了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诬蔑革命样板戏“一花独放”等奇谈怪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革命样板戏搬上银幕,不仅使革命样板戏得到广泛的普及,而且大大促进了电影艺术的自身革命。革命样板戏影片的摄制过程,促进了电影艺术不断破除传统手法,不断创新。在革命样板戏的带动下,一大批优秀的科教影片和纪录影片涌现出来。故事影片创作步伐加快,面貌一新。整个电影战线形势一派大好。
我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受党和人民的委托,有机会参加了《第二个春天》的拍摄工作。这部影片之所以能象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政治诗篇,激动千千万万的工农兵观众,那正是因为我们摄制组全体同志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的经验,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进行电影革命实践的结果。
这部影片是我们进行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教材。冯涛是站在阶级斗争和反修斗争前哨的英雄。他以阶级斗争为纲,顶着现代修正主义的压力,冲破重重难关,以中国无产阶级顶天立地的战斗气魄,胸怀马列主义必胜、修正主义必败的决心,依靠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党的领导,终于造出了“海鹰”快艇。影片着力表现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重大主题,站在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认识、理解六十年代初期海军建设中的斗争生活,在主题思想的深掘细挖中,找出了富有时代特点的新的立意,把表现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同反修斗争紧紧结合一起,同时代脉搏和当前斗争形势牢牢扣住,把主题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这部影片的创作成功,正是我们努力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比较认真地学习革命样板戏创作经验的结果。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拍摄好真正属于无产阶级的故事影片,就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满腔热情地、千方百计地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要演好叱咤风云的无产阶级英雄,首先演员要有革命的激情。什么是革命激情?长期以来,我思想上是模糊的。经过学习革命样板戏创作经验,我才逐步体会到,所谓革命激情,就是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就是饱满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就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人物的真正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这种激情不是靠演员“表演技巧”,也不是靠所谓的“灵感”,而只能从火热的斗争生活中来。要演革命戏,先做革命人。这正是革命样板戏创作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经验。为了演好革命电影,我们曾先后到大寨大队、上海钢厂、北海舰队深入生活,参加劳动,拜工农兵为师,使自己尽快地了解、接近自己所扮演的英雄人物。向工农兵学习的过程是世界观改造的过程。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如果不认真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不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群众一边来,就塑造不好英雄形象,结果只能演的是工农兵,表现的却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那就必然要歪曲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我们的创作实践有力地说明了,只有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的经验,电影创作才能有深刻的革命变化,才能有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邓小平诬蔑革命样板戏“一花独放”的奇谈怪论,已被文艺革命胜利发展的事实所粉碎。


第4版()
专栏:

文艺出版战线今胜昔
文理铸
邓小平极力攻击以革命样板戏为标志的文艺革命,诬蔑文艺战线的大好形势是“今不如昔”,目的就是妄图否定文艺革命,让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卷土重来,复辟资本主义。
鲁迅说:“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文化大革命以来文艺出版战线的大好形势,有力地粉碎了邓小平的无耻谰言。
文艺出版战线是党的整个革命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之一。无产阶级的文艺出版工作,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这块阵地,一直存在着尖锐、激烈的斗争。文化大革命前,文艺出版部门被刘少奇、邓小平合伙推行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统治着,封、资、修毒草丛生,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
文化大革命以来,文艺出版战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更加深入人心。文艺出版战线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欣欣向荣,生气勃勃。就从出版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创作的中长篇作品来看,文化大革命前,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出版,其他省、市基本上没有出过。而今天,在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在革命样板戏的带动下,一大批受广大工农兵群众欢迎的革命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五年的四年间,全国十七个省、市连同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出了一百一十七部中长篇作品,平均每年二十九部。而一九七五年,已达到四十七部之多,这比文化大革命前最高产的一九五八年十八部(其中还包括一些再版书)增加一倍半多。这是建国以来空前未有的繁荣局面。至于图书发行量,更是文化大革命前无法比拟的。那时,中长篇小说出版,一般只印五万册,最多印十万册。印这么少,书店里还积压,卖不出去。而现在,《千重浪》一版就印了五十七万册,《红雨》一九七三年一年就印了一百二十四万册,到现在《金光大道》已印了二百九十九万册,《闪闪的红星》印了三百五十万册。这样的大好形势难道是什么“今不如昔”吗?
文艺出版战线今胜昔,形势大好,不仅表现在出版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是出版作品的质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文化大革命前文艺界在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统治下,充斥文坛的毒草作品,歌颂的是资本家、叛徒、反党集团的头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间人物”和机会主义路线;丑化的是工农兵,是党的正确路线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刘少奇、邓小平妄图用这些修正主义文艺,瓦解无产阶级的斗志,腐蚀人民的灵魂,为复辟资本主义鸣锣开道。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文艺出版战线旧貌变新颜。在以革命样板戏为标志的文艺革命推动下,广大工农兵业余作者和专业作者,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创作了一大批好的和比较好的文艺作品,塑造了一系列高大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特别要指出的是,这几年已经出版了不少歌颂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文艺作品,深受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欢迎。比如已经出版的长篇小说《千重浪》、《前夕》、《大海铺路》、《征途》,短篇集《迎着朝阳》、《序曲》,长诗《理想之歌》等,都生动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的光辉历程,歌颂了教育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赤脚医生等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这些作品,努力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努力反映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题材,努力反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斗争,特别是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无产阶级同党内走资派的斗争,从而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宣传和贯彻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对于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反修防修,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用。
文艺出版战线今胜昔,形势大好,还突出表现在作者队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文化大革命前,刘少奇、邓小平拚命反对工农兵占领文艺阵地,千方百计排斥、贬低、敌视广大工农兵群众参加文艺创作活动,把文艺当作少数人的专利品,把所谓的文艺家看成高踞于广大群众头上的精神贵族,只依靠少数资产阶级“专家”、“权威”写书。
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冲垮了资产阶级“专家”、“权威”在文艺出版阵地的统治,广大工农兵扬眉吐气地登上了文艺舞台。现在,文艺出版战线已初步建立了一支有广大工农兵作者参加的创作队伍,开始改变了过去只依靠少数人写书的状况。就以一九七二年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出版的二十六部中长篇(不包括再版书)和五部长诗来看,大都出自在文化大革命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工农兵业余作者之手。至于中央和地方各出版社近几年出版的诗歌、散文、革命故事等大量作品,绝大部分也是广大工农兵业余作者创作的。文化大革命中诞生的领导干部、工农兵业余作者和专业作者三结合编辑和创作组这一新生事物,有效地加强了党对文艺出版工作的领导,推动了工农兵文艺创作队伍的迅速发展。对于文化大革命以来文艺出版战线这些巨大变化,邓小平视而不见,却恶毒攻击是什么“今不如昔”,这是由他的资产阶级反动本性决定的。文化大革命前,他就是封、资、修文艺的卫道士。他重新工作后,又迫不及待地赤膊上阵,恶毒攻击文艺革命的大好形势是“今不如昔”,这充分暴露了他仇视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反对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的反动面目。
文艺出版战线今胜昔的大好局面,是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的胜利。今天,在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文艺出版战线从方向、队伍到作品的质量、数量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充分说明,只有真正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无产阶级的文艺出版事业才能繁荣发展,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文艺出版战线旧貌变新颜,也是革命样板戏带动的结果。广大工农兵业余作者和专业作者认真学习和运用革命样板戏的经验,创作出一大批政治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比较好的文艺作品,为出版社提供了丰富的稿源。邓小平无视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恶毒攻击文艺革命,其罪恶目的,是妄想否定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为十七年的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翻案,从文艺舞台到政治舞台复辟资本主义。
我们要坚持文艺革命,彻底批判邓小平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把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进行到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