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5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文化大革命好

我为批修学理论
江苏省东台县时堰公社江南大队党支部书记 孙迎芳
十年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强劲东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我们这个水乡村庄也沸腾起来了。
那时我十九岁,刚担任副大队长。我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的“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怀着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满腔仇恨,投入这场伟大斗争。
在庄东,群众纷纷贴出大字报,批判的矛头直指刘少奇。可我识字少,看不懂,非常焦急。
在庄西,群众在批判会上,摆事实,讲道理,把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批得体无完肤。可我缺理论,批不深,心里很不安。
一九六七年春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公社召开批判大会。我上台批判刘少奇推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等罪行。我是贫农的女儿,老人们经常对我诉说旧社会的苦。我在红旗下长大,我知道新社会的甜。我从新旧社会对比,讲到单干这座“独木桥”和人民公社这条金光大道。我摆出大量事实,可是,对于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反动实质,我没法从理论上批深批透。
批判会结束了,我觉得没有完成贫下中农的委托。这天夜里,我好久睡不着觉,想了很多很多。
这几年,群众选我当了干部,我下决心一定要把工作搞好,并且带头劳动。党组织表扬,贫下中农夸奖,说我是棵好苗子。我也以为只要这样干下去,也就满可以了。参加了今天的批判会,我才认识到形势发展了,战场摆到人们头脑里来了,这是不动刀枪的战斗呀!批判修正主义,干社会主义,光发狠不成,还必须掌握革命理论。
从这以后,我下决心要“攻克文化关,攀登理论山”。翻开毛主席著作,遇到好多生字。可我不怕,东请人教,西请人帮,走在路上念,睡在床上念,劳动休息的时候,心里也念。
亲人疼我:“看你饭吃不下,觉睡不好,可不能把身体搞坏了。”
阶级敌人讥笑我:“八十岁学吹鼓手,学上也吹不动。”
“登山还能没困难?战胜困难就是胜利!”党组织这样鼓励,贫下中农这样支持,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无穷的力量。我进一步下了决心:“难关再难也要攻,高峰再高也要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学习《哥达纲领批判》,头一句就碰到了难题。“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马克思指出,这是机会主义的观点,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应该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呀!粮食是我们农民种的,布是工人老大哥织的,文化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为什么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呢?
我又到学校去请教,一位老师帮我作了解释。可我觉得还是没有把问题搞清楚。怎么办呢?在这困难时候,我又想起毛主席的教导,“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决心向贫下中农去请教。
老贫农祝广寿用旧社会的苦,讲述劳动成果问题。他说:“在旧社会,我们贫下中农做长工、打短工,一年忙到头,只剩下两个空拳头,可养肥了地主富农哈巴狗。”老大爷这一席话,很开了我的窍,使我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离开阶级分析的方法。我又反复学习《哥达纲领批判》和《共产党宣言》,逐步看清了拉萨尔的反动观点,是掩盖了几千年来阶级社会中丧失了生产资料的劳动者遭受剥削这个要害。它空谈“劳动”,避而不提奴隶主、地主、资本家“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奴隶、农民、工人只能为他人做奴隶这个前提。这是背弃阶级分析、回避阶级矛盾、掩盖阶级剥削、抹煞阶级斗争的说法,是机会主义谬论。这时候,我才比较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关于“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一光辉论述。
学习理论,贵在坚持。八年过去了,我先后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读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等马列著作,开始研究儒法斗争史,读了一些法家的著作,写了一些学习笔记和批判文章。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从开始学习理论的第一天起,就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坚持用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
一九七一年春天,我被选为我们大队党支部书记。有一件事,我一直在想:怎样通过学习革命理论,改变第四生产队的后进面貌?
我们大队共有六个生产队,第四生产队的革命、生产长期处于后进状态。根子在那里呢?生产队干部反映,地势低,土质瘦,生产条件差。大队干部说,四队的干部不听话,走不到路上。这真是四队后进的根本原因吗?我反复学习马列和毛主席有关阶级斗争的论述,学习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到地势低,土质差,或者说干部不听话,都不是四队后进的真正原因,必须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解决四队的问题。“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我们党支部同四队的干部、社员一起,认真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办事,很快摸清了四队后进的根本原因,是一小撮阶级敌人煽动宗族情绪,破坏革命团结,破坏农业学大寨运动。我们发动群众,彻底揭开阶级斗争的盖子,家家户户,一片欢腾,革命、生产急转直上,第四生产队的面貌迅速改变了。
文化大革命十年来,我们大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觉得意义最深远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大普及。我们开始学会自觉地按照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办事,什么问题就都容易解决了。现在,我们大队六个生产队,都办起了政治夜校,形成了一支八十七人的贫下中农理论队伍。这支队伍在批判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批判邓小平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中,发挥了带头作用和骨干作用,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支持和拥护。


第2版()
专栏:文化大革命好

最有生命力的种子
——来自毛家山的报告之三
中南海的葵花子,革命的良种,毛主席亲手把你育成,红卫兵把你带上毛家山。你迎着风雨生,沐浴着阳光长,你充满无限的生命力。
葵花向着太阳开放,毛家山知识青年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一九七○年十二月,知识青年小张应征入伍了。临行前,他把行李留在毛家山,并拿出劳动积蓄的八十元钱交给队长,说:“毛家山就是我的家。这笔款请队里买些果树苗,栽在毛家山,让它和我们一样在这里生根、长叶、开花、结果……。”
八十元钱,数量不算多,但它饱含着革命青年对山区、对贫下中农的深厚感情。老队长握着小张的手,心如波涛激荡。毛主席啊,您老人家送来的知识青年,可真是咱贫下中农的好后代呀!知识青年宋春元,招工不去,上大学不去,调干不去……。他说:“别的工作需要我,改变毛家山的后进面貌更需要我,我的战斗岗位永远在毛家山。”
八年,战斗的八年,毛家山的知识青年象中南海的葵花种子一样,根已深深扎在毛家山塬。这中间有多少严峻的考验啊!旧大学毕业生、原天津市湾兜中学青年教师郝广杰三上毛家山的路,就是一条充满斗争的路。郝广杰出生在贫农家庭,从小学到大学,一直读了十几年书,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害得他一不会种田,二不会做工,更不懂得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他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光辉道路。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发表了,象光芒万丈的灯塔,把知识青年前进的道路照亮。“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到农村把青春炼得火一样红!”郝广杰立即同红卫兵小将写出了《扎根农村,一辈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决心书,经领导批准,他作为护送教师,同三十名小将一起,徒步两千余里,上了毛家山。
一天,湾兜中学打来电话又拍来电报,要他立即返校参加整党建党运动。这消息很快传遍毛家山。老贫农李大爷把郝广杰叫到家里,第一句话就问:“老郝,听说你要走了,还回来不?”老人一边抽着旱烟,一边语重心长地说:“说实在的,真舍不得让你走。咱贫下中农要跟毛主席奔社会主义,咱这小山沟的面貌要改变,你知道多需要有文化的人啊!”说着,老人打开箱子,拿出一双准备好的土布鞋:“穿上吧,穿上这鞋,想着咱贫下中农。”郝广杰双手接过这双鞋,掂一掂,觉得分量有“千斤重”,看一看,热流暖心窝。他眼含热泪,说:“李大爷,我穿着这双鞋,一定要回毛家山。”
郝广杰要走了,贫下中农、红卫兵战友挤满了窑洞。毛大爷把儿子给自己买的点心送来了,郑大爷送来了核桃、红枣……知识青年小王把一个日记本放到他手里,第一页上写着:“郝老师,你可要回来啊,贫下中农在盼着你,你的战友在等着你,毛家山需要你呀!……”这挚情,深似海;这厚意,高如山。他穿上李大爷送的土布鞋出发了。
回到天津以后,湾兜中学领导考虑郝广杰已经完成了护送知识青年的任务,准备交给他一项新的工作。郝广杰想起毛家山的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战友的期望,再次提出申请:重返毛家山干革命。这时,冷嘲热讽一齐向他扑来。有的朋友也劝他:“下去容易,回来难,将来后悔晚矣!”他坚定地回答:“舒舒服服干不了革命,共产党人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跟着毛主席干革命永不回头。”在他多次要求下,领导批准他再回毛家山锻炼一年。他第二次上了毛家山。
郝广杰穿着李大爷送的土布鞋,正同贫下中农、知识青年战友一起改天换地的时候,忽然接到在城里工作的未婚妻的来信。来信要他回城工作,否则就“各走其路”。是回城,还是在毛家山扎根落户?在这场新的考验面前,郝广杰翻开《共产党宣言》。他再一次学习革命导师的教导,又拿出珍藏的从中南海带来的葵花种子,心中涌起激情的波澜。毛主席啊,是您老人家指引我们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金光大道。遵照您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导,我们在毛家山粉碎了阶级敌人的挑拨离间,同贫下中农的关系更密切了;敌人的恫吓和拉拢腐蚀都被击退,我们在毛家山上脚跟站得更稳了;旧的传统观念同样动摇不了我坚持乡村干革命的决心。共产党员要生命不息,冲锋不止,永远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他心胸更开阔,眼睛更明亮,又拿起镢头同贫下中农一起去修田整堰,迎风斗雪。一年的劳动锻炼时间结束了,他回天津多次向领导申请,要求在毛家山长期安家落户。愿望终于实现了,他豪情满怀地第三次上了毛家山。
在几年的劳动、斗争中,郝广杰受到很大的锻炼。贫下中农齐声夸他是“毛家山的好社员”,“咱们家里的一口人”。
毛家山新的党支部成立了,郝广杰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全大队的贫下中农、知识青年,经过一次又一次斗争,迎来一个又一个胜利。毛家山的落后面貌正在大变。
如今,郝广杰已和当地一位小学女教师结了婚,把家安在毛家山上。他们生了一个女娃,起名“爱山”。他说:“不仅我要永远在毛家山和贫下中农共同战斗,也叫我的孩子从小热爱山区,长大扎根山区,建设山区,做革命的种子,接好革命的班。”他的话,表达了广大革命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坚强决心。
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汇成巨大的革命洪流,象长江奔腾不息,象黄河洪峰连涌,任何人改变不了,任何人阻挡不住。毛家山上青松翠绿,葵花向阳,渠水激荡;红卫兵火红的战旗,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金辉。她告诉人们:斗争没有完,斗争在继续,一代新人在斗争中成长。
本报工农兵通讯员


第2版()
专栏:文化大革命好

魏岭之巅第一家
在辽宁省盖县的魏岭之巅,传出一件新事:鞍山市下乡女知识青年王永革,同贫农社员孙保洪结婚了,组成这座千年古岭上的第一个家庭。
一九六八年十月八日,王永革从鞍山市第十一中学毕业了。她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怀着“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雄心壮志,同战友们一起来到盖县太平庄公社张堡子大队。这是一个巨石嶙峋、坡陡谷深的大山沟。一个城市姑娘新来乍到,连走路都有点吃不消。但王永革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没有退缩。她每次遇到困难,总要想一想一九六六年十月十八日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检阅时的情景,想一想在毕业典礼大会上代表红卫兵向党表示的决心,顿时增添了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经过几年的艰苦磨练,她变了,变成了三大革命运动中的小闯将。
一九七三年三月,公社党委决定开发沉睡千年的魏岭。王永革听说没有安排她参加这场战斗,便三番五次地向公社党委表示:“誓做荒山开拓者,千米高峰把根扎。”公社党委批准了她的请求。她高高兴兴,同十几名战友一起,跟着贫下中农,首批登上魏岭。岭上荆棘丛生,条件十分艰苦。她把艰苦当做考验和磨练自己的机会。白天,她和同志们一起开荒修梯田,晚上,她和同志们围在油灯下看书谈体会。这年夏天,从新疆引进一批细毛羊。王永革当了“羊倌”。她精心放牧羊群,雨天怕羊吃不饱,就把羊圈在家里,自己冒雨割草喂羊。刚生的羊羔奶不够吃,她自己拿钱买饼干泡了水喂。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使王永革更加感到农村天地广阔,魏岭大有作为。她常常站在青松下,默默地向毛主席表决心:“前进的道路虽然不平坦,但这条光明大道我是走定了。”
经过贫下中农五年多的再教育,王永革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起初听不惯“庄稼院”的话,看不惯攥锄杠的手,走不惯山沟里的路;现在她深深感到贫下中农处处可亲、可敬,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有一辈子学不完的东西,深深爱上了魏岭的一草一木。
在开垦魏岭的战斗中,王永革同贫农社员孙保洪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这件事很快传遍全村。有人说她的风凉话,不相信城里的姑娘能在山沟里落户。跟她一起来的个别战友,也不相信她真的会同孙保洪结婚。对于这些,她总是一句话:“看实际行动吧!”
为了做好父母的工作,她把介绍邢燕子、白启娴、柴春泽、吴献忠等先进知识青年的材料寄给父母。在党组织坚决支持下,王永革打通了父母的思想,坚决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同孙保洪结了婚,在从来没有人家的魏岭上安了家。
结婚后,王永革没有被家务缠住手脚,继续朝气蓬勃地战斗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一九七五年一月八日,她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七六年被选为县委委员。在贫下中农的具体帮助、指导下,她同新老战友们一起,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将这座千年古岭,建设成初步欣欣向荣的青年农场。
在批判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中,王永革用自己不断成长的事实,狠批邓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决心象魏岭上的青松一样,把根子牢牢扎在贫下中农之中,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第一步
北京通县 范锴告别了欢送的锣鼓,踏进“知青”的新屋。毛主席画像映入眼帘,满腔热血顿时高达千度!还没有放下背包,张张笑脸早把我围住:“广阔天地大课堂,欢迎你们来落户!”支书送我“四卷书”,大伙赞它是“开天斧”。队长递我一把锄,大伙教我“绘新图”!从学校,到农村,继续革命第一步。红心铁手谱新篇,我走定了毛主席指引的路!


第2版()
专栏:

革命代代如潮涌(中国画) 关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