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5月3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亚非国家报刊抨击超级大国顽固维护旧国际经济秩序
  第三世界反对经济霸权主义潮流不可阻挡
  苏联代表在贸发会非法印发文件私塞黑货被当场揭穿丑态毕露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五月三十日讯 一些亚非国家报刊最近继续发表评论和文章,抨击超级大国在联合国第四届贸发会议上顽固维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立场,并且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斗争。
斯里兰卡《人民力量报》发表的文章指出,帝国主义大国都是维护旧秩序,反对新秩序,特别是那个装作第三世界“朋友”的大国,
“提出‘缓和’和‘裁军’的口号,企图把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引入歧途。”同时,它还重复老牌帝国主义的腔调,鼓吹“国际分工”、
“互相依靠”。它打着支持新秩序的幌子鼓吹这些论调,目的是反对建立新秩序。文章说:“这个帝国主义国家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剥削者之一。”
文章指出,帝国主义大国内外交困,在人民中日益孤立。由于帝国主义者企图瓜分世界,新的世界大战的威胁正在增长。文章说:“对和平更大的威胁是来自那个鼓吹‘和平’的帝国主义大国,这已不是什么秘密。”
文章谴责帝国主义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更加残酷地剥削、损害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和主权,特别揭露那个推销“中、长期贸易协定”以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帝国主义大国。
文章还强调,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基础应当是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为了发展经济和反对国际剥削和垄断,发展中国家还必需加强经济合作和互相支援”。
扎伊尔《埃利马报》发表的文章指出,在联合国贸发会议期间,“某个国家鼓吹签订‘中、长期贸易协定’,妄想以此代替商品综合方案”。它还鼓吹建立“合股企业”,并“竭力反对第三世界国家遵循独立自主和相信自己力量的道路”。
文章揭露超级大国“玩弄阴谋进行诽谤”,企图“在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制造分裂”。
文章强调说:“要改变世界的面貌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第三世界的斗争将是长期和尖锐的。只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团结,坚持原则,坚持斗争,同时我们也要联合能够支持我们的其他力量,我们就能够取得胜利。”
尼泊尔《祖国周刊》发表评论说,联合国贸发会议是在超级大国加紧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的时候举行的。第三世界国家正在联合起来以结束这种状况和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评论指出,第三世界国家在内罗毕会议上为实现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要求,采取了一种共同的立场。“但是,研究一下美国和苏联代表的发言就可以看出,美国和苏联将继续阻挠第三世界努力实现他们的要求”。因此,“第三世界要结束现有的不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就“必须团结起来”。
叙利亚《革命报》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说,发展中国家在许多方面表明,特别是在中东十月战争之后表明它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资源。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发生军事对抗时,它们也有能力保卫自己的资源主权。
文章指出,要改变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就必须改变剥削的关系,必须清除殖民体系的残余,必须取消国际贸易中的一切特权。
老挝《人民之声报》的评论指出:“第三世界国家代表在这次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要求废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其实质是要铲除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压迫和剥削。只有解决这一问题,发展中国家才能逐步走向经济独立。”
新华社内罗毕一九七六年五月二十九日电 苏联代表在联合国第四届贸发会议上兜售“缓和”、“裁军”、“欧安会”等黑货连遭碰壁后,竟使用卑鄙无耻的手段,未经谈判小组代表同意非法印发文件,私自把这些黑货偷偷塞进这个非法的文件里。这一非法勾当被当场揭穿,成为国际会议上罕见的丑闻。
五月二十七日,在会场区散发了一种以第五谈判小组名义发表的文件。但是这个小组的代表随即发现其中有不少曾由苏联代表多次提出但一直遭到拒绝的论点,例如:“以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的‘最后文件’各项规定为指南”,“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的结果为所有国家间经济合作的发展和正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等等。代表们看到这种情况,非常气愤,纷纷到会议的有关机构去追查。
在二十八日举行的总务委员会会议上,中国代表指出,这个超级大国把与会议无关、纯属欺骗宣传、并已遭到谈判小组各方拒绝的一些段落,偷偷塞进文件,非法印发,造成了混乱。多哥代表以“七十七国集团”名义发言,支持中国代表的意见,并要求会议彻查此事。
主持会议的总务委员会主席西·弗·蒂斯当即接受了这一合理建议,责令大会秘书处负责收回这一非法文件。
据参加第五谈判小组的人士透露,早在谈判一开始,苏联代表就以他们所控制的集团的名义抛出“缓和”、“裁军”等黑货,但是始终无人理睬。苏联代表又死皮赖脸地说什么只要把那些话列入文件,那怕加上括号也行。当这种要求也遭拒绝后,苏联代表恼羞成怒,竟大耍流氓手段,威胁与会代表说,如不接受苏联那一套论调,会谈就会“吹台”。这种蛮不讲理的恫吓,引起了发展中国家代表们更大的愤慨。他们当即严词批驳,并警告苏联代表:苏联如果搞垮会议,就要承担一切后果。
在种种花招宣告破产后,苏联代表竟堕落到使用偷偷摸摸的伎俩,把他们那套黑货私自塞到非法文件里去。
二十九日上午,当总务委员会主席宣布立即停止分发、并收回已发的非法文件时,苏联代表在众目睽睽之下,犹如罪犯受审,窘态毕露,无地自容。


第6版()
专栏:工农兵论坛

  在苏修海运扩张的背后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 江滨
苏修一再扬言,要成为世界“海洋大国”必须
“拥有强大的船队”。因此,他们在疯狂扩充海军舰艇的同时,竭力增加海运商船,加紧海上的扩张和争夺。十多年前,苏联的海运商船队在世界上还没有多大地位,而今天它的总吨位已占世界的第六位。它的二千多条商船,打着海上运输的旗号,出没于一百多个国家的一千多个港口。近来,苏联的各家海运公司又以大幅度降低运费的手法,展开一场激烈的“贸易战”,力图挤垮别国海运公司,从而打进一些海运航线或者独揽海运生意。人们不禁要问:苏修大搞海运扩张,难道仅仅为了多赚几个钱吗?他们的葫芦里究竟装的是什么药呢?
马克思在揭露沙皇俄国的扩张政策时曾经指出:“它的方法、它的策略、它的手段可能改变,但是这一政策的主旨——世界霸权是不会改变的。”(《1867年1月22日在伦敦纪念波兰起义大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26页)今天,克里姆林宫的新沙皇所奉行的政策同样是要建立世界霸权。争霸海洋又是它们争霸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扩充海运商船队,推行海运扩张,正是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修的这种图谋,就连西方的一些航运商都已看穿,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联扩充商船队的“着眼点并非是商业上的,而是怀有政治及战略的目的”。
的确,苏联商船队的战略目的是极其明显的。还在六十年代初,东南亚国家曾经掀起一场反对西方航运垄断的斗争。当时,苏修以“援助”为名向东南亚地区派出大量商船。接着,它们在其中一个国家搞了一个“船务公司”的“合股企业”。在这以后,苏修以同样手法分别在其他一些国家设立所谓“船务公司”。这样,苏修不仅得到了在东南亚同西方争夺航运市场的立足点,而且打开了对东南亚国家进行颠覆、干涉和经济渗透的缺口。这些年来,它们以装卸货物和船舶修理为理由,谋取了一些港口的使用权,在那里又建船厂,又修码头,又办银行。就是在这些公开活动的掩护下,它们派出大批间谍,窃取大量情报,从事颠覆破坏活动。苏修的这些罪恶阴谋,早已被东南亚国家人民所识破。今年三月,曼谷《京华日报》指出:苏联商船在泰国有特别任务,它的船只之多,不仅超出实际需要,而且船员行动诡秘,“带有某些神秘的气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苏修在海运扩张中把重点放在石油运输上。众所周知,近东、非洲的一些国家所开采的石油百分之七、八十都需经海上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石油消费国。可是,过去石油输出国利用本国油船运输的出口石油还不到百分之零点五。今天,正当产油国提出运输独立问题的时候,苏修打着“天然盟友”的招牌,以援建海港、出售海轮、培训海运人员为名,加紧把魔爪伸向这些国家,妄图控制那里的海运,垄断那里的石油运输。据报道,苏联商船队竭力挤进非洲的海运业,苏联一家航运公司在北欧和非洲航线上投入的货轮数目已是苏联同整个非洲进行全部贸易所需货轮的十倍。连苏修《真理报》也承认,苏联的“油船运输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正是暴露了苏修海运扩张的真实用意。
苏修扩充商船队,也是它扩军备战的重要部署。在苏联的商船中,有的直接装有军用设备,有的随时可以转为军用。美国《新闻周刊》揭露,苏联的“油船可以自动转为军事供应船,不少新式长舱货船可以装运飞机、坦克和其它重型武器装备”。因此,苏联日益膨胀的商船队实际上成了苏联海军的预备队,而且在平时担负着海军舰艇无法承担的特殊任务。由此可见,在苏修发展商船队、推行海运扩张的背后所隐藏的用心是十分险恶的。
当然,所有这一切仅仅是苏修的如意算盘。随着苏修变本加厉的海运扩张,它的海霸嘴脸也就暴露得更加彻底,激起更多国家和人民的抵制和反抗。目前,第三世界许多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海运垄断的斗争中,正在大力发展自己的海运事业。可以断言,苏修的海运扩张及其在商船队掩护下干的种种阴谋活动,是决不能得逞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第6版()
专栏:

  法国报纸揭露苏联在波罗的海加强军事活动
  新西兰总理马尔登指责苏联在南太平洋试验新导弹
新华社巴黎一九七六年五月二十九日电 法国《十字架报》五月二十九日发表文章,揭露苏联在波罗的海加紧军事活动,指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些高级官员和北欧的领导人不隐讳他们对于华沙条约武装力量在丹麦沿岸海域加强军事活动的关注”。
文章说,丹麦国防部有人指出,华沙条约武装力量的登陆演习越来越迫近丹麦海岸。一九七五年这些演习还在苏联进行,一九七○年以来,这些演习则移至距丹麦很近的东德佩内明德一带进行。
文章援引《商业报》的报道指出,苏联控制的华沙条约组织在波罗的海沿岸部署了一百艘两栖军舰和一万多名受过专门训练的士兵。丹麦海军上将兰格认为,“这大大超过了单纯为防御目的的需要。”
文章指出:“华沙条约的军用飞机定期在丹麦的波恩荷尔姆岛周围进行侦察飞行。五艘军舰经常在离丹麦领海仅有几寻(一寻等于一点六二米)的海面游弋。”
文章指出,波罗的海地区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文章说:“东方国家拥有的修船和造船厂有一半以上是在波罗的海沿岸。平均每天有苏联的一艘军舰、二十五艘货船和十五艘拖网渔船经过丹麦与瑞典之间的厄勒海峡。”
文章同时指出了这个地区的战略重要性。文章说:“以摩尔曼斯克港为基地拥有一百七十艘苏联潜艇的苏联北方舰队以及波罗的海舰队就在这个地区活动,一旦发生冲突,北方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将切断欧洲和美国之间的供应线。”
文章说,为了同苏联在这个地区的力量抗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西德和丹麦合作制订了一个加强北翼的计划,西德和丹麦将投入一些新的海军力量。
文章最后说:“正象英国的约翰·夏普将军不久前所说的那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北翼将不会永久是联盟的平静角落。’”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五月三十日讯 惠灵顿消息:新西兰总理罗伯特·马尔登在五月二十八日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发表谈话指出,苏联在印度洋部署新式军舰,并在南太平洋的科克群岛附近试验新的导弹。
马尔登总理说,苏联正在印度洋部署最新式的军舰,这些军舰连标准的参考书《战舰一览》都没有登过。
马尔登还说,苏联“正在试验新的远程导弹,而且是在太平洋中离北科克群岛不到四百英里的地方进行导弹试验。非常明显,这些导弹能够发射到新西兰。”
科克群岛位于新西兰东北约二千英里,原来是新西兰的属地,一九六五年实行完全的内部自治,但国防和外交仍由新西兰代管。


第6版()
专栏:

  科威特《火炬报》连载文章揭露
  苏联控制干涉掠夺阿拉伯国家罪行累累
新华社科威特一九七六年五月三十日电 科威特《火炬报》最近连载一篇长文,揭露苏联千方百计企图控制阿拉伯国家,粗暴干涉阿拉伯国家内政,掠夺阿拉伯国家的自然资源。
文章说,从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到最近埃及废除埃苏条约,“阿拉伯舆论要求重新考虑苏联对阿拉伯事业的立场的呼声日益高涨。”
文章指出:“人们普遍认为,无论是在一九六七年六月以色列侵略以前或以后,苏联都没有履行它对埃及和阿拉伯民族所承担的义务。”
文章指出,随着苏联在阿拉伯世界扩大它的势力,“苏联企图控制阿拉伯国家,而阿拉伯则努力维护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意志不受苏联控制,这两者之间的斗争便开始了”。
文章说:“在支持民族独立和鼓励不结盟政策的烟幕下,苏联力图掩盖其使阿拉伯国家成为它的附属国的真实意图,利用一些阿拉伯国家面临的政治压力和经济困难打进了阿拉伯地区。苏联一直象一个特权国家那样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横行霸道。”
文章指出:“苏联进入中东,是企图取代别的外国势力,而不是来做阿拉伯人的朋友。”文章说:“苏联用比资本家商业方式更恶劣的剥削哲学来同阿拉伯国家建立联系。”
文章以下列事实为例,说明苏联的背信弃义:
“苏联牺牲阿拉伯民族的利益同美国在葛拉斯堡罗会晤。
“当美国向以色列提供最现代化的武器时,苏联却拒绝向阿拉伯人提供最新式的进攻性武器。
“苏联鼓励苏联犹太人移居以色列,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人力,以加强以色列对阿拉伯民族实行扩张和侵略计划的力量。
“苏联声称它支持革命的解放运动,但与此相反,迟迟不承认巴勒斯坦抵抗运动。
“苏联硬要冻结巴勒斯坦问题,使中东局势处于不战不和状态。
“苏联利用它在阿拉伯世界的特殊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把它从阿拉伯人手里以不公平价格得来的原料拿到阿拉伯人所抵制的市场上去搞投机。”
文章还指出,埃及是同以色列对阵的国家,但是,“苏联对埃及采取了削减供应的政策,拒绝提供现代化武器,拒不执行埃苏条约”。
文章说,总之,“苏联企图干涉我们的内政,损害我们的民族利益的事实是数不尽的。”


第6版()
专栏:

  掩盖苏美加紧核军备竞赛的又一骗局
  苏美签订所谓《和平利用地下核爆炸条约》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五月三十日讯 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加紧进行的核军备竞赛中,又炮制出笼了一个所谓《和平利用地下核爆炸条约》。这个条约完全同它们过去所签订的各种所谓限制核武器条约一样,只不过是一个掩盖它们加紧核军备竞赛的骗局。
据报道,苏美两国的头目五月二十八日分别在莫斯科和华盛顿在这个条约上签了字。在签字仪式上,一个声称这个条约是“为了遏制军备增长”的“又一环节”;另一个吹捧条约是“武器控制协议历史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可见,双方都不讳言,所谓“和平利用”,不过是核武器竞赛的同义语。他们对条约的这些有气无力的吹捧,恰恰说明他们竭力在为摇摇欲坠的“缓和”打强心针。
至于说这个条约将“遏制”、“控制”核军备,则更是个大骗局。根据条约的规定,双方将不进行爆炸力在十五万吨级以上的任何单个爆炸或总爆炸力在一百五十万吨级以上的任何成组爆炸
(包括几次单个爆炸)。至于十五万吨级以下的单个爆炸和一百五十万吨级以下的成组爆炸根本不在限制之列;即使爆炸力大于十五万吨级的单个爆炸,也“将由双方在适当时间进行讨论”,也就是说,条约的这一“限制”仍不过是一句空话。
这个条约出笼之后,美国一名众议员指出,这个条约是“一个骗局和诡计”。据美联社报道,一些研究军备控制的专家说,这个条约由于规定的“限额太高而没有什么意义”。五月二十九日《纽约时报》一篇评论指出,“十五万吨级的限制,实际上等于是没有限制”。
事实上,苏美在一九七四年七月签订所谓《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条约》以来的近两年的时间里,它们各自都进行了十多次爆炸力从十五万吨至一百万吨级的各种核武器地下试验,为发展新的大当量的核武器准备了条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