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4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金光大道前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十二公社下乡知识青年 肉孜古丽(维吾尔族)
当前正在进行的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是一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阶级大搏斗。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翻文化大革命的案,算文化大革命的帐,抛出“三项指示为纲”的修正主义纲领,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反对党的基本路线,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群众运动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我们知识青年的命运是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决心积极投入这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用实际行动捍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和毛主席指引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
我是一九七四年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的。到农村生活,时间虽然不长,对我的教育和锻炼却很大。
记得下乡时,父母说我是个女孩子,离家远了,不放心,不同意我到农村。我想,“父母在,不远游”,“男尊女卑”这些谬论都是应该彻底批判的孔孟之道,我们革命青年必须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同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我向父母表明了决心,就自己报了名。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下,父母终于同意我到莎车县十二公社十三大队青年队落户。
这个青年队地处人称“风中之荡”的盐碱滩上,条件比较差。我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参加创建青年队的战斗。打土坯盖房子是重体力活,第一天和泥端土坯,就累得我精疲力尽。晚上躺在床上,腰酸腿疼,翻个身都很困难。这正说明自己缺乏锻炼,和贫下中农有差距。为了尽快缩短这个差距,以后打土坯时,我就主动去干,端模倒坯来回跑。我下定决心闯难关,苦呀累呀也就不在话下了,现在我一天可以打八百块土坯了。
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不断提高。我们知识青年在一起,经常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是在农村干一辈子,还是干一阵子?是“下乡镀金”,还是扎根务农?通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我们认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进行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有利于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三大差别,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我们知识青年应当坚持一辈子扎根农村干革命,做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农民。
去年有一段时间,公社党委派我和几个同志到第四生产队去工作。这个队由于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长期处于后进状态。公社党委要我们发动群众,狠抓阶级斗争,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改变这个队的后进面貌。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调查研究的教导,深入了解情况。贫下中农恳切地对我们说:“苍蝇不赶不走,坏事不揭不臭。我们队要搞好,只有象大寨贫下中农那样,坚决同修正主义斗,同资本主义斗。”这番话对我们启发很大。我们组织全队社员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教导,狠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发动群众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有的坏人公开跳出来反对,个别干部甩手不干进行刁难。这时,广大贫下中农坚决给我们撑腰。贫农饲养员沙的克热木给我们忆苦思甜,向我们反映队里阶级斗争的情况。在贫下中农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团结革命干部,揭开了阶级斗争的盖子,调整了领导班子,全队出现了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的大好形势。广大社员在斗争中不断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爱国家、爱集体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我和几个干部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坚持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自觉地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全心全意地做人民的勤务员。队里积肥时,我们带头大干苦干,早出工,晚收工,常常吃不上应时饭,睡不上囫囵觉。有时,我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背后结上了一层盐霜。贫农老大娘关心地对我说:“孩子,你是姑娘家,得注意身体。”广大贫下中农听毛主席的话,热情关怀知识青年成长,对于我们扎根农村干革命是个极大的鼓舞。
去年九月,我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代表,出席了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会议期间,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到天安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前,表示自己的决心:一定按照我们十二名知识青年给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信中立下的誓言去做,横下一条心,拚命干革命,和贫下中农、社员群众一起,认真学大寨,在两三年内把我们所在的社、队建成大寨式的先进单位。我一定不辜负毛主席对我们青年一代的期望。
今年一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近,公社党委为了使我们更好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决定我们青年队和第四生产队合并。我担任了党支部委员和大队长的职务,这是党组织和贫下中农对我的信任和培养。我下定决心,一辈子听毛主席的话,在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更加虚心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金光大道奋勇前进!


第3版()
专栏:

南山一代创业人
——记湖北省崇阳县南山知识青年队
广阔天地把家安,
一颗红心永不变;
艰苦奋斗创大业,
敢教南山变新颜!
两年前,湖北省崇阳县南山知识青年队建立的时候,青年们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他们扎根农村、立志创业的决心。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今天,这个知识青年队已成为湖北省知识青年坚持乡村干革命的先进集体,南山也“旧貌变新颜”了!
南山知识青年队,是一九七三年秋后建立的。那时候,社会上有人听说青年们要在南山上创业,就吹冷风:“在南山这个穷山穷水的地方建队,别看现在高高兴兴的,以后总要哭着脸散伙。”青年队里,也有个别人认为,“上山下乡,路走对了。可到南山安家,门进错了”,想着换个地方。
青年队的贫下中农代表、洪桥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陈端阳大爷,满腔热情地对青年们进行再教育。油灯下,他同青年们一起学习《共产党宣言》、《青年运动的方向》和《愚公移山》等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南山上,他同青年们一边劳动,一边忆苦思甜,讲大寨人艰苦创业的故事,讲南山这个革命根据地光荣的斗争历史,使青年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以后,青年们密切联系斗争实际,人人口诛笔伐,狠批孔老二、林彪鼓吹的“学而优则仕”、“天命论”和懦夫懒汉世界观,提高了思想认识,树立了改造南山的雄心壮志。
青年们在南山安家了。房屋不够住,他们自己盖,家具缺少自己制,没有水井自己打,还在家门前栽了一排“扎根树”,决心同它们一起扎根南山。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青年们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开始了艰苦创业、建设南山的战斗。
南山是个黄土坡,土地瘠薄,青年们就大力开展积肥活动。春节期间,他们不回城,车干水塘积肥。大家挖的挖,挑的挑,你追我赶,奋战了二十多天,车干了三口水塘,挑塘泥一万多担,把队里的三十亩水田都铺上了一层。为了多积肥,女知识青年杨义民,一个人经常喂猪三、四十头。她起早睡晚,从不叫一声累。青年们还挑起粪筐,到处拣粪,一个多月时间,就拣了一万二千多斤。城里来的中学生拣粪,也曾引起有些人的笑话。青年们回答:“粪,是个宝,肥田地,壮禾苗,五谷丰登不可少;粪,手中拣,肩上挑,心中乐,为革命拣粪多自豪!”
为了改造南山的烂泥田、冷浸田,青年们就往田里掺窑沙,下陈砖土。他们每天肩上挑着百十斤的担子,上坡下岭来回二、三里,一天几十趟,有的肩膀压肿了,也不下火线,他们说:“舒舒服服怎么学大寨?艰苦奋斗才能创大业!”全队一人一条扁担,苦战半个月,挑窑沙和陈砖土七千多担。
青年们还改变耕作制度,在南山上推广双季稻。有人担心劳力不足,可是大家认为,劳力足不足,要看怎么算;充分发挥积极性,一人能顶几个人!早稻熟了,他们三点钟就出工,点着灯割稻子,顶着烈日栽秧。那些日子,大家干在田里,吃在田边,赶在立秋前胜利地完成了双抢任务。这一年,青年队的十五亩晚稻,平均亩产达到四百六十七斤。
青年们就是这样在艰苦创业。播种的时候,人少地多,他们白天整地,晚上打着灯下种。春耕时节,队里只有一条牛,他们就一人一把锄,一身水一身泥地挖。庄稼旱了,他们挑水抗旱;水桶不够,就用脸盆一盆一盆地端。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青年们建队的头一年,粮食亩产就从以往的三、四百斤,猛增到八百八十六斤,去年达到一千一百零四斤。南山知识青年队也从建队的第一年起,就做到了粮、油、肉、菜四自给,实现了粮食、生猪超《纲要》。
今天,南山的青年们仓里有余粮,银行有存款,圈里有肥猪。日子富了,但是青年们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思想没有丢。他们衣服破了自己补;农具、家具坏了自己修。有时出去开会,还自己带着米蒸饭吃。进城办事,也是不坐车,即使挑着百十斤的担子,同样是走着去,走着来。冬天,收回萝卜,他们把叶子加工成酸菜。就是腌肉剩下的盐水,也舍不得倒掉,又熬出盐来。有人认为这样太小手小脚了,青年们却说:“大手大脚不象创业的样子,那是败家子作风。要创社会主义大业,就是要‘小手小脚’地过日子。”青年们自己省吃俭用,努力对国家多做贡献。建队第一年,他们每人向国家贡献粮食八百九十斤,去年达到一千斤,还向国家交售肥猪十一头,油脂一百九十斤。
青年们在学习和劳动的过程中,扎根农村、艰苦创业的思想更加坚定了。知识青年戴利克是一九七一年从武汉下乡的。去年,贫下中农两次推荐他去读中专、上大学。小戴想到这是党组织和贫下中农对自己的关怀和培养,心里非常感激。同时,小戴想得更多的是:自己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才刚刚迈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也才刚刚打响,自己怎能离开南山?这时,有人对小戴说:
“你立志务农,做缩小三大差别、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促进派,当然是好的。但是缩小三大差别,又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你何必一定要留在南山呢?”还劝小戴别错过机会,赶快写申请。可小戴回答:“正因为缩小三大差别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我才决心和大家一道留在南山,为建设新南山贡献一份力量。如果你说没有你的事,他说没有他的事,那末到底是谁的事?如果都照你这样想,南山什么时候才能建设好,三大差别什么时候才能消灭,共产主义又哪一天才能实现呢!再说,广阔天地有我学不完的知识,贫下中农是我最好的老师。我要同我亲手栽下的‘扎根树’一起,在南山上扎根,在风雨中长成材。”小戴没有写申请书,却写了一份扎根农村、艰苦创业的决心书。现在,小戴入了团,当了副队长,他正朝气蓬勃地带领着战友们,在坚持乡村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扎根农村干革命 立志建设南泥湾
延安市南泥湾公社马坊大队党支部书记、下乡知识青年 张秀清
我是一九六八年从延安市第四中学毕业,到南泥湾公社马坊大队插队落户的。七年来,在扎根农村的斗争中,我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的思想转变过程。
开始,我是怀着听毛主席的话这个朴素的阶级感情到农村来的。由于从小生活在城市,对于艰苦的劳动很不适应。遇到困难时,曾经感到农村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美好,暗暗盼着早日离开。大队党支部书记发现我和其他同学思想上有波动,就把我们领到“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前,向我们讲述当年革命战士在南泥湾艰苦奋斗的情景,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是南泥湾的新一代,希望你们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的革命精神,建设好南泥湾。”
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使我受到了极其深刻的教育,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知识分子“如果不把过去的一套去掉,换一个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和工人农民的观点不同,立场不同,感情不同,就会同工人农民格格不入”。我下定决心,要扎根农村干革命,再苦再累不动摇,在三大革命运动中,认真改造世界观,把自己锻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一九七一年八月,贫下中农选我担任大队会计。年终是会计最忙的时节,一张张报表反映出集体经济的飞速发展,小小的算盘算出了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从这项工作中,我看到了马坊更加美好的明天,把自己的青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联系在一起,我感到无比自豪,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但是,在扎根农村干革命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前进就必须坚持斗争。一九七二年,国家要在我们这里的知识青年中招工。当时,有人劝我进工厂当工人,奔个好前程。到底是“走”还是“留”?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和《青年运动的方向》,我认识到,做工、种地这是革命的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有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无论在哪里都可以为社会主义祖国做出贡献。我决心留下来。当时,有人吹冷风说:“张秀清不出去,是看不上工厂和服务行业,等着上大学哩!”这些议论是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和旧的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我决心以扎根农村、铁心务农的实际行动,狠批刘少奇、林彪鼓吹的孔孟之道,和广大知识青年一起共同树立以务农为荣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一九七三年,大学招生时,贫下中农推荐我上大学。许多人说我年纪小,又是党员,条件好,上大学十拿九稳。有人见面就叫我“大学生”,有的还送来了笔记本作纪念。他们没有想到扎根南泥湾这个决心我下定了!我主动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我觉得,几年来我的进步,都是党和贫下中农培养教育的结果,我应该战斗在党最需要、工作最艰苦的地方。同时,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我一定能够学到许多的东西,得到更好的锻炼。但是,当我回到家里的时候,父母亲一听我没考大学,很生气。这说明在上山下乡问题上,两种思想和两条路线的斗争在我们家庭中也反映了出来。我是共产党员,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向旧的传统势力宣战,同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在斗争激烈的时候,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给了我巨大的支持,大家帮助我做家里的工作。通过忆苦思甜,我的父母很快提高了认识,不仅支持我扎根农村干革命,而且还经常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我不要只有前劲没后劲,而要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走到底!
去年,在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征途上,我又遇到了疾病的考验。有人劝我换换水土,离开农村。我心里也在嘀咕:建设南泥湾的任务这样重大,自己的身体能不能在农村坚持到底呢?正在这时候,全国掀起了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通过学习,我提高了认识。我想,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缩小三大差别的重任,怎么能遇到一点困难就离开农村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革命的“本钱”就要用在革命上。我决心学习革命战士与疾病作顽强斗争的精神,不断增强体质,继续战斗在南泥湾,做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坚强战士,为改变南泥湾的面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我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以后,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上级党组织和贫下中农支持下,我们党支部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批判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去年,全大队粮食总产量达到四十八万斤,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二十四万斤翻了一番,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当前,我们大队的全体知识青年,正在和广大贫下中农并肩战斗,大家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决心以两年内把马坊大队建成大寨式大队的实际行动,给右倾翻案风以迎头痛击!


第3版()
专栏:

群众欢迎的“管天哨兵”
——记江苏省宝应县下乡知识青年胡骏
胡骏在中学读书时,就对天文发生了兴趣。一九六八年,他从南京到宝应县夏集公社杜巷大队插队后,发现农村仿佛是一座露天工厂:水稻、棉花、小麦等一切农作物,既要适时播种,又要及时收割,错过季节就会影响高产。同时,他又看到:春夏秋冬,寒暑交替,阴晴风雨,制约着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一九七○年九月,他正准备和贫下中农一起到圩田里去收割稻谷,突然一场暴雨,把这金色的地毯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汪洋。他和干部、贫下中农一样,十分痛心。老贫农对他说:“十里不同雨,百里不同风,气象台的大范围天气预报,对边远地方来说,往往不准确。如果我们自己办个气象哨,就能防止春天寒潮霜冻造成的水稻烂秧,夏天连绵阴雨造成的小麦霉烂,秋天台风暴雨造成的水稻丰产不丰收,稳产高产就更有把握。”这番话一直在胡骏的脑子里转来转去。他根据贫下中农的需要,大胆地提出了创办气象哨的建议,下决心要当好贫下中农的管天哨兵。
胡骏的建议,得到公社党委和大队党支部的支持,县气象站也主动送来气象资料和简便的仪器,并进行业务指导。公社农具厂的工人帮他做了百叶箱。贫下中农更是热情帮忙,有的捉了泥鳅、蚂蝗、小鱼等给他做物象观测使用;有的主动向他介绍自己看天的经验;有的告诉他外地群众看天的方法。就这样,胡骏因陋就简地办起了气象哨。
开始预报天气时,胡骏买了气象学、气候学、物理学、数学等有关科技理论书籍,自己进行钻研。他想,只要学懂了理论,就能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但实际却常常出乎意料之外。一九七一年夏收的一天早晨,生产队长问他当天天气情况,他根据自己的观测和有关资料分析,作出“少云到多云”的预报,于是社员们纷纷到远离村庄的圩田去割麦。当他们走到一半路程时,突然风起云涌,电闪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哗哗而来。胡骏也和社员们一样淋得全身湿透。
错报天气,胡骏感到惭愧,又有些着急。想来想去悟不出个道理。这时候,大队老支书对他说:“光靠书本管不了老天,还要多向老农学习,向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不要认为他们没文化,他们懂得的比书上写的多呢!”
从此,胡骏下决心当群众的一个小学生。他虚心向老农求教,劳动休息时坐到老农身边讨教看天的方法;雨天、夜晚到老农家里走访,请教如何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五年多来,他把收集到的群众看天经验和谚语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汇编成了《群众天气预报方法》的小册子,同时还绘制了《冷空气活动韵律图》、《大雨、暴雨预报图》、《霉雨期雨日、雨量预报图》和本地雨量、温度的各种曲线图表。一九七三年秋播时,他在自己学习实践的基础上,预报在三麦播种期和苗期将有较长时间的干旱。公社党委根据这一预报,发动群众引水抗旱,适时播种,保证了三麦苗齐苗壮,战胜十几年少见的百日大旱,为夏熟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辽宁省翁牛特旗下乡知识青年柴春泽和战友们畅谈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回击右倾翻案风。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