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做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促进派 用实际行动反击右倾翻案风
天津医学院工农兵大学生决心扎根农村
据新华社天津电 在回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中,天津医学院四百多名应届毕业的工农兵学员,满怀战斗豪情,坚决要求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做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三大差别的促进派,用实际行动回击右倾翻案风。
天津医学院应届毕业的四百五十九名工农兵学员,是一九七二年入学的。三年多来,他们在院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积极参加批林批孔运动,参加三大革命斗争实践,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在学习期间,他们曾先后到河北省二十个县的农村和天津市一些厂矿企业进行开门办学,巡回医疗,宣传医疗卫生知识和计划生育。并且帮助农村举办短训班和讲座,培训了一千二百名赤脚医生。经过三年的学习,这批工农兵学员基本上掌握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够独立地处理一般病例,每人还学会了针灸技术。三年来,有三十名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六十名学生加入了共青团。他们在政治思想和业务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文化大革命前的天津医学院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给天津医学院带来了一派朝气蓬勃的战斗景象。应届毕业的工农兵学员把一张张申请书、决心书交给学校党组织,把一张张大字报贴到大批判园地。他们以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彻底与旧的传统观念决裂,做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三大差别的促进派的实际行动,回击右倾翻案风。
工农兵学员李增华,原来是天津市下乡知识青年。一九七二年,他从天津市西郊区来天津医学院学习。入学后,他不忘贫下中农的委托,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中,李增华积极参加战斗,多次向院党委提出申请,要求毕业后回到农村。他在批判会上说: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反对大学毕业当农民,极力推行剥削阶级的传统观念,保护和扩大资产阶级法权,妄图把学生培养成高居于工农群众之上的精神贵族。我们工农兵大学生,就是要做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模范,当缩小三大差别的尖兵,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共产党员宋湘云,原来是天津市航道局的一名青年女工。毕业前夕,她多次向学院党委和原选送单位党组织提出申请,要求毕业后到祖国西南边疆青藏高原去。她的要求,得到了院党委和原单位党组织的批准。宋湘云在批判会上说: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对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有反感,这充分暴露了他的资产阶级立场和世界观,充分说明他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我们是工人阶级的后代,是毛主席教育成长的工农兵大学生,我们就是要用实际行动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铲除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从甘肃来学习的四十八名工农兵学员,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中批判了“学而优则仕”,批判了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全部回到甘肃农村、工厂和基层单位。他们在毕业分配大会上表示,决心同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些工农兵学员的革命行动,得到了学院各级党组织、工宣队和革命家长的热情支持。从三月十二日以来,天津医学院应届毕业的工农兵学员正陆续离开学校,奔向新的工作岗位。


第4版()
专栏:

《文化大革命好》征文启事
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快满十年了。这场大革命的伟大意义和极其深刻的影响,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来,它给我国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变化。文化大革命好得很!
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不顾事实,把文化大革命说得一团漆黑,要翻文化大革命的案,算文化大革命的帐。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绝对不能允许的!
我们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决回击右倾翻案风,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本报从今年五月开始,开辟《文化大革命好》的专页。这个专页,刊登以下内容的稿件:
一、歌颂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文化大革命中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反映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二、歌颂经过文化大革命的锻炼,广大工农兵群众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勇于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歌颂他们登上上层建筑舞台的豪迈气魄;反映他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表现出的国家主人翁的动人事迹和风貌。
三、反映广大青少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检阅的红卫兵,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在三大革命运动中茁壮成长、奋发向前的战斗历程。
四、反映老干部、新干部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深刻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教育,思想觉悟的显著提高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
五、反映在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农业、商业、教育、科技、文艺、卫生、体育等各条战线取得的突出成就,城市和农村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本报热切希望广大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指战员、革命干部、革命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革命文艺工作者,以及其他各条战线的同志,踊跃撰写稿件。体裁不拘,文章、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绘画、摄影等,均可。文字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多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本单位本地区的典型事例。最好集中谈一、二件事,或谈一、二个观点。
来稿请寄“人民日报编辑部征文组”。
人民日报编辑部


第4版()
专栏:

发挥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作用
道真县大力防治丝虫病
据新华社贵阳电 地处川黔交界边远山区的贵州省道真县,大力发挥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的作用,防治丝虫病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丝虫病是道真县多年来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为了查明这种病的发病情况,要对所有人口进行血液检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这个县的防疫部门出动所有的专业防疫人员,搞了三年,仅仅普查普治了六个大队。有人计算了一下,照这样的速度搞下去,全县普查普治一遍要花一百多年时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县百分之九十六的大队办起了合作医疗,培养了一支有六百多人的赤脚医生队伍。县委紧紧依靠这支力量,加上专业医务人员的密切配合,使防病治病工作大变样。最近五年来,对全县五万多户社员普查普治了三遍,有三分之二的地区还普查普治四遍以上。由于防治工作抓得紧,使丝虫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全县四十四个公社已有二十九个公社基本消灭丝虫病。
在防治丝虫病的工作中,赤脚医生表现了高度的负责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普查丝虫病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采血检验必须在人们熟睡时的深夜进行,而且要做到不遗漏一个人。新民公社八十多岁的老贫农冯九元说:“在旧社会,半夜敲门心中惊,不是派款就是抓兵;如今半夜来叫门,是毛主席、共产党派的医生来查病,赶快开门迎亲人!”(附图片)
四川医学院首届工农兵学员孙传琪,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赤脚医生,她决心一辈子战斗在凉山,誓做新型农民。 本报通讯员摄


第4版()
专栏:

镇江市益民药店满腔热情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
当好合作医疗好后勤
据新华社南京电 江苏镇江市益民药店职工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多方设法为办好合作医疗贡献力量。
益民药店设在镇江市谏壁镇上,全店有十二名职工,担负着周围农村、集镇的中西药品供应任务。在毛主席的“六·二六”光辉指示指引下,谏壁农村和集镇已办起了十多个合作医疗站。为了适应这些合作医疗站的需要,药店职工想出了许多好办法,做到急需药品随时供应,计划分配的药品优先供应,计划外的药品积极组织货源,门市上零售的药品保证供应。有一次,他们听说红星大队发现一种带有传染性的病,老药工黄厚才便专程赶往镇江市购进治疗这种病的中草药,并亲自把药送到红星大队。贫下中农赞扬益民药店是合作医疗的好后勤。
为了支持合作医疗,降低医疗费用,益民药店职工还帮助赤脚医生自己动手配制中成药。秋冬之季,感冒、气管炎在农村是常见病,药店就帮助合作医疗站研制配方;夏天,容易得肠胃炎,药店就帮助合作医疗站配制止痢糖浆。去年以来,药店职工帮助各合作医疗单位研配成十多种中成药,很受群众欢迎。


第4版()
专栏:

我国政府代表团回到北京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九日讯 由卫生部部长刘湘屏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参加突尼斯独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并对突尼斯进行友好访问以后,今天晚上乘飞机回到北京。
外交部副部长何英、卫生部副部长黄树则等,到机场迎接。突尼斯驻中国大使克利比也到机场迎接。


第4版()
专栏:

杨骥副会长宴请巴基斯坦文官学院代表团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九日讯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杨骥今天晚上举行宴会,欢迎以巴基斯坦文官学院院长哈桑·哈比勃为团长的巴基斯坦文官学院代表团。
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阿尔维和夫人,大使馆外交官员,应邀出席了宴会。
宴会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杨骥副会长和哈桑·哈比勃团长先后在宴会上祝酒,热情赞颂中巴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和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
出席宴会作陪的有关方面负责人有章含之、张琪瑞、郭东俊等。
代表团是应对外友协的邀请前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于昨天到达北京的。


第4版()
专栏:

西班牙青年访华团离京
以赫尔曼·萨雷特为领队的西班牙青年访华团,一行一百多人已于二十八日离开北京,前往上海、广州等地访问,然后回国。
在京期间,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举行了招待会欢迎他们。访华团是由西班牙航空捷运旅行社组织的,于二十二日到达北京。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佤山春苗
——记第一代佤族女医生
同志,你曾听说过佤族有女医生吗?在过去,是不会听到的。千百年来,生活在我国云南边疆深山密林里的佤族人民,祖祖辈辈不知道什么是医,什么是药。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关怀兄弟民族的身体健康,派来了医疗工作队。文化大革命中,佤族人民自己的医生才茁壮成长。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本民族医生已占到全县医务人员总数百分之六十。这里介绍的,是第一代佤族女医生当中的几个。
要把毕生精力花在佤山上
一九七四年九月,从云南中医学院中药系毕业的佤族女医生娜高,怀着对佤山人民群众的满腔热情,回到了自幼生长的西盟山区。她决心用毕生的精力为佤族人民防病治病。
娜高出生在西盟县小新寨一个贫农家庭里。一九六九年,佤山村寨建立卫生室,贫下中农推选刚满十七岁的娜高当卫生员。虽然她才读了四年书,医疗卫生知识差,困难很大;但是想到党的关怀,想到千百年来饱受疾病摧残的佤族人民,便毅然接过了红十字保健箱。
娜高当了卫生员,白天她挎起药箱同群众一起出工,夜间便伏在药箱上认真学习。她坚持西药一剂一剂地学,草药一棵一棵地认,每认出一种新草药,第二天一早就上山去采,等到群众出工的时候,她已背回来一箩筐。有一次,娜高从山上采回来一棵刚哈拉叶(金不换),人人见了她就躲开,病人也不来看病。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魔巴”造谣,说刚哈拉叶会给阿佤带来灾难。娜高听了很气愤。那天晚上,她在群众大会上用“魔巴”做鬼、欺骗群众的事实,愤怒控诉了“魔巴”的罪行,启发大家破除迷信,不要听信“魔巴”的胡言乱语。不几天,贫农妇女娜香病了,娜高亲自煨刚哈拉叶给她吃。不到三天,娜香的病就好了。这样,大家才信服了,很多人都抽空挖来刚哈拉叶送给卫生室。
经过斗争的考验,娜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更加勤奋地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一心扑在医疗卫生事业上。无论是浓雾重重的早晨,还是大雨滂沱的夜晚,她坚持采药、制药、出诊,忙个不停。有时自己还带病下田劳动,上山采药。这样的好姑娘,贫下中农打心眼里喜爱。一九七一年四月,为了让娜高学到更多的医疗知识,大家推选她上了大学。
把党的温暖送到阿佤的心坎
一个秋天的深夜,永当寨子里一个佤族妇女因流产,胎盘不出,昏了过去。正当大家十分焦急的时候,一位三十来岁的女医生从三公里外及时赶来,一边了解流产经过,一边熟练地给病人取出了胎盘,使产妇脱了险。
这个医生是西盟县岳宋公社卫生所的共产党员娜哈拉。这个当过生产队卫生员的贫农女儿,到公社卫生所工作八年来,时刻想着贫下中农,一心为着佤山群众。她经常风里来,雨里去,给群众防病治病。听说芒德果山寨里的贫农老大爹岩钟,患下肢关节炎十多年,用西药治疗一直不见效,娜哈拉便找到这位贫农家里,送医送药上门。为了配制一种外敷草药,她不辞劳苦地上山去采集,采一棵尝一棵。她尝了八十多棵草,认了八十多种药,才配齐了这付外敷药。不到半年,她终于把老贫农的关节炎治好了。
娜哈拉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事,简直说不完。有时候卫生所床位不够用,她就把病人接到自己家里住。她帮病人烧水做饭,洗衣换药,不嫌脏,不怕累,从来没有说过一句“麻烦”。有一次,从边远的寨子送来一个重病号,住了十多天,带来的口粮吃光了,娜哈拉就把家里的余粮送给了他。娜哈拉说:佤山上的“普衣恰”(穷苦人)都是一家人。阶级兄弟有困难,我怎能不关心!
八年来,娜哈拉踏遍了岳宋公社的山山水水,跋涉几千公里,询访了千家百户,登门治病达数万人次。她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时刻把党的温暖送到阿佤的心坎。
不吃不睡也要攻下难关
一九七三年九月,西盟县翁戛科公社龙坎大队赤脚医生、共青团员娜海,要上地区卫生学校学习了。许多贫下中农对她千叮咛,万嘱咐。一个四十岁开外的农民拄着一根拐杖走来:“小海啊,你看,我的腿已经能走动了。这回上卫校读书,可得保持原来那股劲,不吃不睡也要攻下难关哟!”娜海说:“岩翁叔,我一定这样做。”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一九七一年春季,十六岁的娜海刚当赤脚医生不久,她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巡回看病,到了永白隆生产队,进了贫农岩翁的家,发现岩翁躺在火塘边起不来。岩翁患下肢风湿,瘫痪已有七八年了,吃了多少西药总不见效。岩翁说:“小海,我这双腿还能治吗?只要能站得起来,能为社会主义出上一点点力,我就满意了。”听了老贫农的话,娜海激动地说:“大叔,别担心。你的腿能治好。虽然我还没有经验,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把这个难关攻下来。”
为了治好岩翁大叔的病,娜海从公社卫生所要来针灸穴位图和《中草药》本,一字一字地学,一个穴位一个穴位地认。夜已经很深了,她拿着银针还在自己身上找穴位,一针一针地扎下去。
在那废寝忘食的日子里,娜海一边在自己身上作针刺试验,一边不误时间地,每隔三天,不管刮风下雨,坚持去给岩翁扎针。扎了一个多月,岩翁能坐起来了。娜海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课题。她想:如果用中草药同针灸疗法结合起来治疗,能不能让岩翁大叔站起来?每天上山,她都带着《中草药》本,对着图画一棵棵地采,一根一根地尝;辨不清药性,就问学过草药的其他赤脚医生。问清了,认定了,把自己亲口尝过的草药送给岩翁叔。就这样,经过娜海一年的护理,岩翁终于能站起来走动了。
娜海到地区卫生学校上学以后,仍然保持那么一股劲头。经过两年学习,她和另外的几个佤族女同学一道毕业,回到了西盟。县里又送了几个女赤脚医生上卫校。第一代佤族女医生,就象佤山上的春苗一样,在灿烂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着。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