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月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发扬“二七”革命精神 保卫和发展文化大革命成果
北京郑州武汉福州等地工农兵举行各种活动,纪念“二七”大罢工五十三周年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二月七日讯 北京、郑州、武汉、福州等地的工农兵群众举行各种活动,纪念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革命斗争五十三周年。各地工人畅谈“二七”革命斗争的历史和我国工人阶级的革命传统,学习毛主席的词二首和元旦社论,决心继承和发扬“二七”革命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保卫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
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工厂举行了座谈会、报告会和纪念大会,当年参加“二七”大罢工的老工人介绍了“二七”革命斗争的历史,向全厂工人进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革命传统教育。工人们在会上回顾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厂革命和生产的巨大变化,用铁的事实驳斥了否定文化大革命、否定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和“今不如昔”的反动谬论。工人们热情地歌颂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他们表示,今后要继续抓紧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以抓革命、促生产的实际行动,回击教育界、科技界的右倾翻案风。
郑州市工人和各界代表一千五百人今天举行了纪念会。河南省、郑州市、郑州铁路局等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和“二七”老工人以及“二七”烈士家属出席了大会。“二七”老工人在会上回顾了“二七”大罢工的斗争经过,热情颂扬今天祖国“旧貌变新颜”的大好形势。他们说,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国人民更加意气风发,我们的国家欣欣向荣,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到处涌现,我们老工人看到这些,打心眼里感到高兴。有人想翻案,搞复辟倒退,我们坚决不答应。参加大会的工人们表示,要学习当年京汉铁路工人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武汉地区一些工厂、学校、机关、部队这几天也举行了报告会、座谈会等纪念活动。今天,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省总工会等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二七”老工人代表和各界代表一千多人又举行了纪念会。湖北省和武汉市革委会曾决定在“二七”大罢工的策源地江岸扩建“二七”革命纪念馆新馆。今天,省、市领导同志和武汉各界群众代表参加了“二七”革命纪念馆新馆的奠基典礼。
福州市、闽侯县祥谦公社、福州铁路局的工农兵代表一千多人今天在“二七”烈士林祥谦的家乡祥谦公社的“祥谦陵园”举行了纪念会。到会代表向烈士陵园献了花圈,并向烈士家属进行了慰问。代表们还参观了介绍“二七”烈士革命活动的图片展览。(附图片)
武汉市举行座谈会,纪念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五十三周年。图为参加过“二七”大罢工的老工人勉励青年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荣革命传统,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新华社记者摄 (传真照片)


第4版()
专栏:

金甫润武官举行招待会
庆祝朝鲜人民军建军二十八周年
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等应邀出席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二月七日讯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金甫润大校和夫人今天在大使馆举行招待会,庆祝朝鲜人民军建军二十八周年。
应邀出席招待会的有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徐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总政治部副主任梁必业、总后勤部副部长孙洪珍,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中联部副部长申健,外贸部副部长周化民,外经部副部长李克和有关方面负责人王万林、曹里怀、谭善和、宋承志、林彬、兰庭辉、吴岱、杨森、杨寿山、杨骥、吕春林等。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李宰弼和夫人出席了招待会。
各国驻中国的外交使节和大使馆武官也应邀出席了招待会。


第4版()
专栏:

青龙群山郁郁葱葱
位于燕山深处的河北省青龙县,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以大寨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打植树造林之仗,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据国家森林资源调查队调查,这个县的二百七十多万亩宜林山川,已经绿化了百分之八十六点六,森林覆被率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七以上。全县四十二万人,平均每人有林五亩七分,四旁植树八十六棵、果树二十棵、桑树十六棵。昔日山穷水恶的塞北山区,已经变成美丽富饶的绿色宝库。
“山区没有林业就没有农业”,这是青龙人民经过多年的斗争实践逐步认识到的一个真理。
青龙县地处古长城北侧,原是个森林茂密的山区。后来,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破坏,到解放时已是光山秃岭,乱石裸露,全县只剩下二十多万亩残林。每当雨季,山洪暴发,浊流与泥沙俱下。而雨季一过,水干河涸,又造成严重的干旱。洪、旱灾害一直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青龙县革委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到发展林业的重要性,提出在三、五年内把林业生产搞上去的号召。但有人认为“青龙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应该先抓田而不是抓林。究竟应该怎么办?一九六九年七月,一场大雨使大家找到了正确答案。这场雨一连下了四、五天,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县革委会领导成员分头下去查看灾情,在沙河流域发现灾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上游的王厂公社大转大队,用几年的时间闸山沟,垒坝墙,担土造田,但由于忽视了植树造林,山上缺林少树,洪水冲垮了大部分工程,还把二百多亩好地冲跑了。中游的八道河公社七道河大队,几年来狠抓绿化荒山,挖了几万个鱼鳞坑,造林两千二百多亩,加上其它水利工程,使小雨不下山,大雨不冲田,粮食大幅度增产。两个大队的鲜明对照,给了县领导班子深刻的启示:治不住“八分”山,就保不住“一分”田。只有大搞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农业才能迈大步。
为了让全县干部、群众都认识这个道理,县革委会领导成员又分头深入社、队,组织干部和社员学习毛主席有关林业生产的一系列指示,对照七道河大队,总结当地在发展林业上的经验教训。群众说,“山上多植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洪旱出在田,根子扎在山,要想种好田,必须治好山”,这些科学结论被大家认识了。全县人民动员起来,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四年的五年间,全县就造林七十三万亩,相当于前十年造林总面积的一点一倍。
随着绿化面积的扩大和覆被率的增加,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沙河流域为例:这条河发源于本县的都山,县内流程八十四里。过去是“两岸秃山立,河床白沙流”,水土流失,洪旱交替,这一带,在全县年年受灾最重,粮食产量最低。经过这里的六个公社多年的联合作战,造林十七万三千亩,使百分之九十的山川实现了绿化。加上一大批新修的防洪蓄水工程,有力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河床宽度由原来的三、四百米逐步压缩到三、四十米,两岸还恢复、扩大了一万多亩耕地。河水在汛期的含沙量大大减少,一九七○年以来,从未发生过灾害性山洪,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步上升。全县的情况也是这样,粮食平均亩产由一九七○年以前的二百多斤上升到四百八十七斤。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饲料,促进养猪业的发展,全县的生猪饲养量也上了《纲要》。
青龙县委在领导林业生产中,注意把远大理想和具体规划结合起来,从长远利益着眼,从当前工作入手,使植树造林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有一段时间,尽管县委反复宣传绿化全县荒山的重要意义,有些社、队的林业生产却照样上不去。县委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是这些社、队的领导存有错误想法。他们认为,植树造林好是好,就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为了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县委除帮助他们进行整风以外,一九七一年春天,还在全县林业生产先进单位东蒿村公社炮手堡子大队召开了现场会。这个大队有一万零五百亩荒山、河滩。由于他们立足长远,狠抓当前,坚持一年三季植树造林,使宜林地基本全部绿化。林业发展了,全队出现了粮食亩产年年上升,大牲畜和养猪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由于树木多了,解决了社员烧柴问题,每户每年可腾出八十个工搞农田基本建设,全队每年可腾出一百多万斤秸秆还田。现在,每年仅向国家交售木材和果品的收入就达三万一千多元,先后买了二十八台农业机械,还建了三处扬水站。看了这样的典型,许多同志说,造林不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应该有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雄心壮志。
青龙县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批判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和懦夫懒汉思想,相信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发挥和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几年来,青龙县人民坚持“自采、自育、自造”的方针,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使植树造林迅猛发展。土门子公社朱石岭大队,造林初期资金、种苗都很困难。老贫农李杏元和许士树等,走东家串西家,找树种凑资金,连赶集上店也把桃核、杏核一粒一粒地拣回来。他们以这种精神育了四亩树苗,栽了三百亩黑松,二百亩桑、杏,迈出了绿化荒山的第一步。以后,他们就采取“滚雪球”的办法,籽育苗,苗长树,树结籽,年年采种、育苗、造林一齐抓,使百分之九十九的荒山、河滩实现了绿化。隔河头公社董丈子大队有一座坡陡石多的大荒山,过去栽树很少成活过。党支部带领群众苦干了三个春天,先后动土、石五千多方,挑了十万担水,终于栽活了十万零三千棵栗子树,绿化了这座石头山。
青龙县委为了加快绿化的速度,还充分发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集中优势兵力,一座山一座山,一道川一道川地突击植树。几年来,他们采取专业队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办法,每年抓住春、夏、秋三个有利季节,集中领导、劳力、时间和苗木,以大队或公社为单位组织造林战役。去年秋季,全县出动了十七万人,三天准备,十天大干,原计划造林十万亩,结果完成了二十一万亩。同这种季节突击相结合,全县还建立了一百八十七个社、队办的林、果场,四百六十三个林业专业队,有三千九百名专业队员常年战斗在深山老峪里。
“造林不护林,等于白费劲”,“造林一时,管林一世”。青龙县委总结这些经验,既发动群众造林,又发动群众管好林。全县除建立了专业护林队伍外,还发动群众讨论制定了护林公约,层层建立了护林防火组织,建立健全了森林采伐、更新、川枝和利用等制度,把管护山林变成了群众性的活动,使全县的森林资源越造越多,越管越好,做到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现在,这个县的木材蓄积量已有二百八十多万立方米,每年能为国家和集体提供七千多立方米的建设用材。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陕西省定边县的干部、群众营造防风固沙林带。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