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乌干达、利比里亚和埃及领导人重申
支持安哥拉建立民族团结政府反对外国干涉
塞内加尔《非洲之声》谴责苏联侵略安哥拉
新华社坎帕拉一九七六年二月五日电 乌干达总统阿明二月四日重申,在安哥拉问题上,作为非洲统一组织主席和乌干达总统,他的立场仍然是支持组成民族团结政府,他决不改变这一立场。
阿明总统是在向各国驻乌干达外交使节谈非洲形势和乌干达的政策时说这番话的。
阿明总统说:非洲统一组织自一九七五年十一月起即承认安哥拉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只有安哥拉人才能决定谁应当是他们的领导人,非洲统一组织成员国没有权利干涉这个国家的内政。他指出,非洲统一组织的责任是促使安哥拉各解放组织的领导人团结起来,停止不必要的流血。
阿明总统同一天在另一次讲话中说,不应该对安哥拉的内部事务采取任何形式的干涉,应该由安哥拉人民自己决定他们的未来。
他说,不应该在军事方面给予安哥拉以任何援助。而应该帮助安哥拉人民发展农业和工业。他说,军事援助只能加剧安哥拉内战。
新华社弗里敦一九七六年二月三日电 据《利比里亚世纪报》报道,利比里亚总统托尔伯特最近发表讲话,要求大国停止向安哥拉输送武器。
托尔伯特总统最近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向包括苏联大使和美国代办在内的公众发表讲话时说,他对安哥拉的形势感到痛心,在那里非洲人正在被杀害。他指出:“杀害了我的兄弟的任何人怎么能指望我相信他是我的朋友呢?”
托尔伯特总统说:“非洲可能十分需要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需的东西,而当我们要求这些东西时(我们现在正这样做),这些要求常常被延误。但当需要武器时,武器就立即被慷慨地提供。为什么?为什么要毁灭我们?!”
新华社开罗一九七六年二月五日电 埃及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伊斯梅尔·法赫米二月四日在会见非洲统一组织秘书长威廉·埃特基时强调说,埃及坚决反对殖民主义者对安哥拉事务的干涉,坚决反对南非和罗得西亚推行的种族歧视政策。
埃特基表示非洲统一组织对阿拉伯事业和巴勒斯坦人民权利的坚决支持,并表示以色列必须从被它占领的土地上撤出去。
埃特基秘书长是二月四日到达开罗的。他当天还会见了阿拉伯联盟秘书长马哈茂德·里亚德,同他讨论了当前的非洲事务和阿拉伯国家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二月五日讯 塞内加尔出版的《非洲之声》杂志最近一期发表社论说,俄国人没有权利对安哥拉的事务任意进行干涉。
社论指出,苏联的武装干涉已经纯粹是对安哥拉人民的侵略,因为这种干涉“剥夺了安哥拉人民民主地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的权利”。
社论谴责苏联把它的侵略意志强加于安哥拉和武装一些安哥拉人去杀害另一些安哥拉人。
肯尼亚《星期日民族报》最近发表社论说:“非洲问题不应当让外国去解决,不管它们可能有多么强大”。
社论说:“安哥拉问题只有当外国离开那块遭受战争破坏的领土时才能得到解决。”


第6版()
专栏:

法国报刊纷纷发表文章
谴责苏联干涉安哥拉向非洲扩张
新华社巴黎一九七六年二月四日电 法国一些报刊近来纷纷发表文章,谴责苏联在安哥拉的武装干涉和苏联在非洲的扩张。
《现代价值》周刊一月二十六日指出,对俄国人来说,安哥拉是推行它的全球战略的样板。“因此,俄国人在从古巴到安哥拉将近一万一千公里宽的大西洋中能够自由活动”,“并且再不需要象一九七五年四月那样以海军演习的名义来进行了”。
这家周刊还说,“限制战略武器会谈越是继续进行下去,苏联人在这条道路上就将走得越远。”
这家周刊说,苏联采取的是“从非洲来包抄欧洲、一旦时机来到使西方窒息的办法”。“苏联人正在所有的西方通道进行危险的部署。”
《费加罗报》二月二日的社论说,苏联在安哥拉的目标是双重的,“即既是经济方面的,又是战略方面的”。社论指出,面对西方的麻痹状态,怎么能不担心苏联不会试图在明天再来实施一次在它看来是“很成功的经验”呢?
这家报纸还认为:“苏联新殖民主义在东欧的存在已是既成事实。”
《问题》周刊二月二日在一篇社论中指出,苏联大规模对安哥拉进行军事干涉,是因为苏、美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苏联的变化。
社论说,“明天,苏联力量的增加可能使欧洲的柔软的腹部感到分量。”


第6版()
专栏:

意大利《布尔什维克》报指出
苏联在地中海的扩张威胁沿岸国家安全
奥地利报纸驳斥苏联无理指责,继续揭露苏联假缓和真扩军
新华社罗马一九七六年二月二日电 意大利《布尔什维克》报最近发表文章,指出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在地中海的扩张“威胁着意大利的独立”。
文章说,一九七五年底,苏联又有四艘军舰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闯入地中海。现在,苏联在地中海的军舰数量已经赶上和超过美国。随着苏联军舰在地中海的增加,这个地区已经变得更加不稳定了。
文章说,“克里姆林宫新沙皇以最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它部署在欧洲的陆军和海军”,因为“这个地区对它们称霸整个世界在战略上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文章指出,欧洲由于它的生产能力、先进技术以及同石油产区的接近等因素,已成为“一块特别可口的食物”,“社会帝国主义者是不会放弃它的”。
文章说,当前世界的不稳定和世界大战爆发的危险“主要是由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存在以及它们的野心”,而来自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战争危险则更大。
文章说,地中海地区的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懂得,“两个超级大国的舰队是它们推行霸权政策的工具,这些舰队的存在是对沿岸国家的自由和独立的经常威胁”。
文章最后说:“苏联军舰在地中海的存在,对我们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尤其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意大利人民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并且进行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斗争。”
新华社维也纳电 奥地利《新自由报》一月二十四日发表评论,驳斥苏联方面对这家报纸的攻击和指责。
事情的经过是:《新自由报》一月三日发表马克斯·奥普写的一篇文章,揭露苏联在利用所谓“缓和”政策麻痹西方的同时,却加紧扩充它自己在欧洲的军事实力。文章还揭露了苏联在中欧集结了大量坦克的事实。由于这家奥地利报纸不止一次揭露苏联搞假缓和真扩军的行径,苏联对它十分恼火,破口大骂。苏联新闻社驻奥地利首席记者杜莫夫给《新自由报》写了一封使用粗野词句的信,信里还附上苏联新闻社编辑洛梅伊科写的一篇攻击《新自由报》及一月三日文章的作者、攻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秘书长伦斯的文章。
《新自由报》一月二十四日发表了马克斯·奥普写的一篇评论,痛斥洛梅伊科的攻击,并且发表了洛梅伊科文章的全文。奥普的评论在提到杜莫夫那封最后通牒式的信时说,人们几乎感到在维也纳是俄国人在当政。
评论指出,洛梅伊科的文章对于《新自由报》揭露的事实采取回避态度,但是,事实毕竟是事实,驻扎在捷克斯洛伐克和东德的苏联坦克已经“充分做好了作战准备”。
评论说,“停放在我们邻国的数以千计的俄国坦克无助于全欧的缓和,它们将继续被看成是缓和政策的障碍和危害欧洲和平的危险根源”。


第6版()
专栏:

一些国家代表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理事会会议上发言
揭露苏联利用“援助”捞取外汇唯利是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强调发展民族教育
新华社联合国一九七六年二月四日电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第二十一届理事会从一月十五日至二月四日在纽约举行。
在会上,阿根廷、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里等国代表反对该署削减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活动计划,要求该署压缩行政开支,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适应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第二世界国家的代表在会上列举事实,揭露了苏联利用开发计划署的活动,通过派遣专家、推销高价设备,捞取外汇,唯利是图的恶劣行径。
中国代表团团长赖亚力在发言中指出:开发计划署的政策和制度必须按照第六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的基本原则,进行彻底的改革。联合国多边援助活动,应该严格尊重受援国主权,切实有效地帮助受援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民族经济;管理工作要实行民主化,充分体现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
他还指出,有关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必然要在它们参加多边援助机构的活动中反映出来。一个超级大国采取种种手法,竭力维护它的垄断地位,公开反对进行根本的改革。另一个超级大国打着“国际主义”的幌子,接过“改革”的口号,浑水摸鱼,拚命争夺,妄图把联合国多边援助体系纳入它所设计的轨道,为它争霸全球的野心服务。对于这种惯于招摇撞骗的霸权主义,我们第三世界国家必须提高警惕。
新华社拉各斯一九七六年二月四日电 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非洲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从一月二十七日到二月四日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举行。
三十八个非洲成员国的教育部长或代表,以及其它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的观察员出席了会议。
会议通过的一项报告说,“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教育制度不符合新兴非洲国家的政治要求,不适应它们的地理、自然和人文的情况,不适合它们的文化传统和发展的需要”。报告说,“这就提出了需要使教育更加切合非洲民族的实际状况的问题。”
报告说,非洲的教育工作应该是向青年一代灌输和加强爱国主义和为适合民族利益的一切事业献身的精神,应该传播普通的科学技术知识,以便有利于国家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
这项报告还强调了在非洲国家中“完全恢复使用本国语言进行教学的重要性”。


第6版()
专栏:

西德电视台放映影片揭露
苏联在西德大搞间谍活动
新华社波恩一九七六年二月四日电 西德电视台二月二日播映了一部历时四十五分钟的纪录影片,揭露苏联在“缓和”烟幕掩盖下正在西德大搞间谍活动。
这部题为《莫斯科的间谍》的纪录片以图片、录音等确凿的证据揭露了苏联“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名称缩写)如何在西德招募德国人当间谍以及苏联间谍传递情报的路线等。影片中出现的一些苏联间谍就是苏联驻西德大使馆的外交官。他们披着外交官外衣,干的是特务勾当。
影片还拍摄了一个名叫雅科夫的现在已经逃到西方的前“克格勃”的间谍。据他揭露,目前在西德总共有大约一万名“克格勃”间谍,“其中大多数是德国人。他们都是被人用讹诈、金钱、赤裸裸的威胁、恫吓等种种手段招募来的”。
这部影片的制作者格哈德·康策尔曼说,他摄制这部影片,是为了证明苏联在“缓和”的掩护下已经在西德建立起一个庞大的间谍网。他指出,“克格勃”的间谍活动在赫尔辛基会议以后不仅没有收缩,反而“继续积极展开”。他们用所谓“缓和”诱使人看不到苏联的威胁,使得“莫斯科的间谍们在波恩、西柏林、慕尼黑和法兰克福进行活动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轻而易举”。另外,西德《快捷》画报最近援引西德有关部门的材料列举了苏联驻西德大使馆中实际上是“克格勃”特务的四个外交官的姓名。


第6版()
专栏:

强行推广俄语 推行奴化教育 加强思想控制
新沙皇加紧对蒙古进行文化侵略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二月三日讯 新沙皇在对蒙古进行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军事占领的同时,正通过各种渠道,加紧对蒙古进行文化侵略。
用俄语逐步取代被征服民族的语言是老沙皇当年奉行的一项重要政策。沙皇统治集团曾经说过:“只要一个民族还保持自己的信仰、语言习俗和法律,这个民族还不能认为已经被征服了。”今天,新沙皇在蒙古显然正在奉行这一政策。长时间来,新沙皇一直强迫蒙古当局在教育部门推广俄语,使俄语成为蒙古各级学校的必设课程。在新沙皇控制下制订的蒙古现行教学体制规定,从小学四年级起就上俄语课,直到十年级,总共约九百个课时;中专学校学两、三年俄语;高等院校需修三至四年俄语。目前,蒙古国立大学的某些课程及其所属综合技术学院的大部分课程、农牧学院的大部分课程、医学院的全部课程,都用俄语讲授。在这些院校,除苏籍教员授课外,蒙古教员也要用俄语讲课。蒙古高等院校各门课程规定的教材和参考书,大部分是苏联出版的教科书和俄文书籍。据塔斯社驻蒙古记者报道,蒙古的普通学校和所有国民教育环节,今后也要“大大扩大俄语教学大纲”。为适应强制大规模推广俄语的需要,苏修除了在其国内高等院校训练一定数目的蒙古俄语教员外,还出资在蒙古开办每期十个月的俄语进修班。
新沙皇为了使蒙古人民服服贴贴地做他们的奴隶,特别注意毒害年轻一代的思想。为此,苏修在蒙古教育界大力推行社会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和修正主义教育。蒙古各级各类学校,从小学到大学,无论是教学体制或教学大纲,还是教材内容或教学方法,几乎都是苏联的一套。学校的课程有些是散布修正主义谬论,有些是吹嘘社会帝国主义的物质文明,有些是美化老沙皇的侵略扩张,歌颂老沙皇对蒙古人民的“关怀”与“友谊”等等。新沙皇不仅把他们那套货色塞进蒙古的学校教育,还直接派人掌握蒙古的学校的领导权。现在,蒙古十年制以上的学校,一般都有苏联“顾问”。在各级学校中,苏联派来的教师或“专家”不仅任教授课,而且担任教研室主任、教务主任甚至校长等领导职务,直接参与制定学校的各项计划。
近年来,苏修还通过同蒙古教育部门的直接“合作”和“对口联系”,加强了对蒙古教育部门的直接控制。一九七三年九月,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同蒙古国家高等和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委员会签订了关于“直接合作”的协定,规定要“进一步扩大两国高等学校的合作”。同年,苏联教育部同蒙古国民教育部签订了加强“合作”关系的协定。苏联的一些大学和普通中学也同蒙古一些相应的学校建立联系。
此外,苏修还要蒙古当局每年派出大批留学生到苏联“留学”,接受它的思想灌输。这些留学生回国后不少人受到重用,担负着各级领导工作。蒙古《党的生活》月刊透露,根据一九七四年统计,蒙古现任各省省委书记中,有百分之六十六是在苏共中央高级党校毕业的。文学、艺术、科技、医务界的一些主要人员也大多由苏联训练。在蒙古现有的博士和副博士中,将近百分之九十四是在苏联考取学位的。苏修通过训练蒙古留学生、研究生、进修教师和实习生,日益加强了对蒙古的控制。
输出书刊是苏修对蒙古人民进行思想控制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苏联书籍大量流入蒙古,在蒙古许多书店陈列的图书中,苏联的图书几乎占了一半。一九七三年,苏修涌入蒙古的报刊和杂志竟达一千多种,每期总数超过二十六万份,平均每五个蒙古人就有一份苏修报刊。
利用电影这个具有最广泛观众的艺术形式麻痹和毒害蒙古人民思想,也是苏修特别注意利用的手段。多年来,蒙古的银幕一直为苏修所垄断。以宣扬大俄罗斯主义、投降主义、阶级调和、叛徒哲学、爱情至上等黑货为主题的苏联影片和所谓一些苏蒙“合作”拍制的影片充斥蒙古银幕。尤其是近几年,苏联向蒙古不断输出军事题材的影片,对蒙古人民强行灌输军国主义教育,妄图粉饰新沙皇对外侵略扩张的反动嘴脸,要蒙古人民为新沙皇的俄国卖命。
在蒙古电视台播放的电影节目中,苏联影片也占了统治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九七三年蒙古电视台播放的故事片中,苏联的影片占了三分之二。
苏修还以“友好”、“合作”为幌子,年年派遣各种艺术人员到蒙古访问演出。近五年来,仅苏联艺术团或艺术小组以及杂技团访问蒙古的就约有三十起。在它们的演出中,有许多节目内容反动,情趣低级,散发着腐朽的气息。
新沙皇的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受到维护民族文化的广大蒙古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抵制。新沙皇这种殖民主义行径,到头来只会越来越唤起蒙古人民的觉醒和不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