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激流勇进——记征服汉江的人们
(一)
激浪翻滚的汉江,由陕西省宁强县五丁关深邃的石洞咆哮而出,它的第一股水头,一路上吮百川,吸清流,以汹涌澎湃的气势,穿越秦岭、巴山,向东直泻三千余里,到武汉汇入长江。多少世纪以来,它在陕西、四川、河南、湖北四省十七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内,冲积出一个个平原,又凶猛暴烈地横冲直闯,吞噬过无数人畜和村庄。唐代诗人李白曾为它发出“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的惊叹。
可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汉江变了!
现在,一座座崭新的水电站,屹立在汉江之上。腰斩汉水的一道道钢筋混凝土大坝,迫使江水流入水库、渠道,灌溉着盆地、枯岗和平原上的农田。夜晚,它撒出一串串明珠,照耀着两岸城乡。在汉江流经的石门、石泉、黄龙滩、丹江口几处地方,新建的电站、大坝、水库、灌渠,紧密相联,构成一幅全面治理和开发汉江的壮丽图景。三千里汉江,已经成为一条造福于人民的大河。
自古以来桀骜不驯的汉江,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间出现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久以前,我们沿江访问时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深深感到,是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着千百万人民群众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去大刀阔斧地征服汉江这个庞然大物,把这条河流上丰富的水力水利资源发掘出来,为人民服务。汉江的治理,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
提起汉江,人们总是用“脸色一变浪滔天”来形容它的过去。汉江和它的大小数十条支流,伸展到秦岭、大巴山、武当山、伏牛山、桐柏山、荆山、大洪山的深山峡谷之间和辽阔的江汉平原上。每当雨季山洪暴发,洪水就从四面八方俯冲而下,汇集汉江,形成每秒最高达五万立米的洪峰,压向下游。而下游河道窄浅,有些地方连每秒一万立米的流量也难以通过。解放以前,汉江两岸人民遇到洪水,只能听任它泛滥成灾,流落他乡。
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沿岸人民建设分洪工程,加高加固堤岸,减轻了洪水的威胁和危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以往排水防洪的成果,他们以“敢踏激流擒苍龙,誓化水害为水利”的气魄,决心把汉江的大量洪水积蓄、利用起来。短短几年里,他们在汉江上建成了几座方圆几十里乃至几百里的大水库,能够吞下二百多亿立米的洪水。一九七五年大汛期间,仅丹江口水库就拦蓄了三十亿立米洪水,为保护武汉等重要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安全立了一大功。
人们制服了洪水,就利用它来灌溉、发电。现在的汉江,从上游到下游,建起了一座座水力发电站,已经投入生产的机组就接近一百二十万瓩;从干流到支流,建起了一系列的大中小型水利灌溉设施,引水灌溉着辽阔的农田。汉江上游的支流褒河上,有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山河堰,据记载还是西汉萧何倡建的,当时可灌溉汉中平原五万亩农田。时间过去了两千年,这项工程在旧中国仍然算是汉江上的一项大工程。而解放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几年,汉江水利建设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过去的几千年。如今的山河堰,在一座座新建的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面前,成了供人们参观的一项历史遗迹。“叱咤风云,驾驭江河”,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征服汉江的伟大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今天正在变成现实。
(二)
初冬的一个早晨,我们乘船进入一望无际的丹江口水库。飘过没入水底的鄂西北重重山峦,傍晚时分,蓦地望见矗立于江口的拦河大坝,恰似眼前移来了一道“水上长城”。水电建设者们告诉我们,这座大坝高九十七米,长约五里。坝前是水库,坝后是电站。这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可以拦蓄一百九十多亿立米的洪水,灌溉大面积的农田,每年可发三十多亿度电,这些电可以用来炼三百多万吨钢或织一千亿尺布。
宏伟的丹江口水利枢纽,是目前汉江上最大的工程。它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产物,是汉江的建设者们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发扬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战胜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成果。
十几年前,丹江口还是一片野兽出没的荒凉山区。国家决定建设丹江口水利枢纽时,一位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转战湖北的红军老战士,带领六百名干部和工人来到江边,搭起帐篷,安营扎寨。他们经过勘查,就用五吨炸药放了“开工炮”。不久以后,丹江口工程乘着大跃进的东风正式上马了。工地上,红旗飘扬,人流滚滚,炮声震撼着山谷。到一九六○年,大坝的右岸基础工程,进入了施工的重要阶段。
就在那个时候,刘少奇资产阶级司令部刮起了
“下马风”。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使丹江口工程的建设出现了重重困难。工地党委和水利建设战士肩上的压力一下子增加了千百倍。可是,他们坚强地说:“不修好丹江口工程,我们决不罢休!”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他们顶住“下马风”,同时从国家遇到的暂时的经济困难出发,修改施工方案,对人力、技术、材料、设备和职工生活都作了细致的安排,首先保证重点工程继续施工。
在这困难的条件下,建设者们团结一致,用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辛勤的劳动,把丹江口工程继续胜利地推向前进。人们记得,有一次洪水袭来,挡水围堰被冲出一个缺口,严重威胁着大坝的施工。这时,有一位中等身材、脚穿草鞋的人,纵身跳上木船,领着一些人迎着洪峰激浪急速地驶向决口。他,就是那位红军老战士。他要用沉船的办法来抢险堵决。在场的许多干部和工人一见他们的党委书记、总指挥长在危险面前带头往前冲,一个个奋不顾身地朝决口扑去。顿时,千万担土石抛下决口。这位总指挥长象当年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一样,临危不惧,气盖险峰,直到装满土石的木船沉下水面,才从容离开。
工程建设者在顽强的斗争中迎来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干部和群众奋起批判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不断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他们在党委领导下,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而大干苦干,使丹江口工程大大加快。各个厂、队不断刷新生产纪录,各项工程飞跃前进,五年时间就完成了大坝收尾和许多水利配套工程,迅速安装好全部机组。从此,丹江口水电站屹立在丹江和汉水的会合处,日日夜夜把强大的电力,送到遥远的四面八方。
(三)
汉江建设者们在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指引下,在治水办电的斗争中,表现出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先后参加汉江建设的几十万人中,只有少数是老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是走上水电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还有参加革命工作前没有进过学校门的“老八路”。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不信邪,不信鬼,革命加拚命,迎着困难上,终于建成了一座座装机几万瓩乃至几十万瓩的电站。
陕西省石泉县附近,有一处地方,山谷窄,水流急,石泉水电站就修建在这里。一九六九年冬天,路还没有修通,施工队伍就披荆斩棘,开山辟路,向石泉山沟进发;到达后砍树搭棚,支锅立灶,放炮开了工。那时候,一个夜晚又一个夜晚人们在漏着月光的茅草棚里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困难是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推倒了三座大山的中国人民能不能重新安排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敢不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一场场大讨论,成了对修正主义路线一次比一次深刻的批判。干部和工人们说:一不等,二不靠,迎着困难争气搞,定叫电站早建成。
各项工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人们高举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旗帜,苦干巧干,各种困难都不在话下。浇筑大坝,必须先在大坝上游筑一条围堰,把江水拒于围堰之外。当时工地缺少做围堰用的钢板桩,为了抢时间,有些人提出,吸取群众的经验,用草土代替钢材、水泥来堆筑。可是,水势湍急而又凶猛,草土围堰能经得住吗?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们经过细致考察和测算,坚信这个办法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党组织也坚定地表示,一定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克服困难,保证大坝施工。
一九七一年,草土围堰筑出了水面,围堰内开始浇筑混凝土大坝的基础工程。正在这时,桃汛到了,咆哮的汉水直扑围堰,眼看就要漫过堰顶,把大坝的基础冲毁。在这关键时刻,工程指挥部的党委书记、党委常委、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代表,一个个站立在堰顶只有一丈来宽的泥草堆上。洪水冲刷着单薄的围堰,情况十分危急,但他们泰然自若,一边研究着上游送来的汛情报告,一边指挥工人们加高围堰。大家有的抛土,有的筑堤,顶着洪峰干了十七个小时,保证了大坝基础的施工。
文化大革命的滚滚洪流激荡着石泉电站工地,成千上万名英雄的建设者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以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克服技术、设备、物资不足等困难,仅仅用三年时间就建成大坝,装好机组,蓄水发电,在祖国的青山绿水之间又嵌上了一颗明珠。
(四)
一个雨天,我们乘船去汉江上游一座刚开工的水电站。四下里迷迷蒙蒙,云低雾浓。我们登上江岸,走进一间工棚。只见床下流着水,屋顶露着青天。没有等我们开口水电建设工人们就乐呵呵地说:“我们工地有的是建筑材料和技术力量,可是谁也舍不得用来盖宿舍。我们住工棚住惯了,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工人们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这就是水电建设战士的本色。
我们见到了水电战线上的老模范王进先。他刚在江边和一群年轻人一起卸了一船建筑器材,浑身还沾着泥、淌着水。这位老模范参加过许多电站的建设,不论在那里,他都是勤勤恳恳,艰苦奋斗,一直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近几年,通过批判刘少奇、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他更加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建设刘家峡水电站时,他曾带领钻工小组在水源突然中断的时候,双手扒开石碴,用嘴噙水打钻,赢得了放炮的时间。建设石泉电站,他又带领钻工小组最先赶到现场,白天伐木搭棚,晚上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学说。那时候,施工没有电,他们就手提马灯进洞;没有水,就怀抱风钻打眼,终于提前十天打通了一百米长的爆破平洞,点燃坝区削坡第一炮,夺得了按时开工的胜利。今天,他和钻工小组又战斗在这座新开工的水电站建设工地上。他说:我们的任务不光是建设电站,而且要在实践中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吃大苦耐大劳的年轻一代。有了这样的精神,有了这样的人,再多再大的电站也能建成。
在另一个山坡上,一群姑娘正冒雨修建为工程服务的车间。一位老师傅对我们说:“她们是乘文化大革命的东风从山窝里飞出来的‘金凤凰’。”五年前,她们刚到工地的时候,一看没屋没灶,急得直掉眼泪。现在,她们操钻机,握风镐,门门内行。建造混凝土大坝时,“凤凰”们把柳条帽一戴,挂好安全带,就“飞”上几十米高空,在脚手架上熟练地拆装模型板,常被外来的参观者夸成“好英雄的小伙子”。
谈起工地的姑娘们,人们向我们介绍了女民兵李悦萍的英雄事迹——
丹江口水库建成后,需要打通附近的珠连山,修一条十二里长的隧道,把水库的水引向襄阳地区北部干旱的枯岗。珠连山险石很多,成为施工中的一大难题。来自光化县的女民兵、知识青年李悦萍自告奋勇,担任了被称为“自己最不安全的安全员”,经常到龇牙咧嘴的险石跟前观察它断落的规律,分析险石位移的状况。在担任安全员的一年时间里,她曾三次闯入隧洞,勇敢地排除了可能爆炸的“哑炮”,冒着自己遭受伤亡的危险,保护了周围阶级兄弟的安全。
一九七○年八月三十一日下午三时,刚从病床上爬起来的李悦萍,迎着一阵炮声,赶到洞口。她以安全员的身份,发出“不准进洞出渣”的命令,把一批阶级弟兄挡在洞外,而自己却握着电筒,在滚滚硝烟中进洞查看险石。就在这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洞内塌方,二十一岁的李悦萍献出了她宝贵的青春。
今天,十二里长的“地下长龙”引来了丹江水,源源不断地灌溉着襄阳北部的枯岗;为修建这条“地下长龙”英勇献身的李悦萍的名字,也广泛流传在当地的贫下中农中。感谢跟她一同战斗的同志,使我们有机会听到她生前的讲话录音,了解到她怀着深厚的感情,讲述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怎样哺育她成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怎样鼓舞着她奔赴农村,走上了沸腾的社会主义建设工地。听着这位模范安全员的英雄事迹,我们眼前不禁现出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的光辉形象。这些无产阶级战士的共产主义精神,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扬光大。
在我们访问的过程中,不少水利工作者豪迈地谈到,现在的汉江建设,对于昨天来说,所取得的业绩是宏伟的;但是对于明天来说,又算不了什么。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经过我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三千里汉江必将以更新更美的面貌,展现在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北京部队某部指战员集会
庆祝朝鲜人民军建军二十八周年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二月五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指战员今天隆重集会,热烈庆祝朝鲜人民军建军二十八周年。
会场主席台上悬挂着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画像。主席台对面的横幅标语上写着:“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万岁”。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李宰弼,武官金甫润大校等朝鲜同志,应邀出席了庆祝集会。当朝鲜战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副政委吴岱、国防部外事局副局长张秉玉和北京部队某部负责人庞秀廷、王东方等陪同来到会场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王东方同志在集会上首先讲话。他代表部队全体指战员向英雄的朝鲜人民军战友们表示热烈的节日祝贺。他说,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朝鲜人民军同朝鲜人民一道,遵照金日成主席的教导,一手拿武器,一手拿镰刀,积极开展轰轰烈烈的思想、技术、文化三大革命运动,为实现宏伟的革命目标,信心百倍地阔步前进。我们对兄弟的朝鲜战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
王东方同志说,我们坚决支持朝鲜人民争取自主和平统一祖国的正义斗争。我们坚信,朝鲜三千里锦绣河山一定要统一,朝鲜南北骨肉同胞一定要重新团聚。他说,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之间的革命友谊和战斗团结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基础上的,是经得起任何考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决心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教导,将一如既往,为不断巩固和发展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之间的战斗友谊而努力。
金甫润大校在热烈的掌声中应邀作了报告。他介绍了朝鲜人民军在金日成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二十八年来所经受过的革命的暴风骤雨,炽烈的战火和严峻的阶级斗争的考验。他说,朝鲜人民军贯彻金日成主席提出的在政治思想上武装人民和人民军官兵的基础上,以全军干部化,全军现代化,全民武装化,全国要塞化为基本内容的军事路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力量。他说,朝鲜人民军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威胁别人,而是为捍卫国家安全和和平作斗争的自卫的军队、正义的军队。朝鲜人民和人民军官兵将为争取祖国的自主和平统一和革命的最后胜利顽强地斗争下去。
金甫润大校热情称颂了朝中两国人民和军队之间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他说,我们的友谊是金日成同志和毛泽东同志亲手缔造和培育起来的,是牢不可破的。在今后反对帝国主义的共同斗争中,我们的友谊必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庆祝集会后,中朝两国战友一起观看了朝鲜故事影片《炮兵的儿子》。朝鲜战友还在这个部队观看了指战员们的军事训练和战士业余演出队演出的文艺节目。


第4版()
专栏:

厦门水产学院坚持面向渔区开门办学
既培养专业人材 又促进渔业发展
据新华社福州电 福建省厦门水产学院遵照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教导,坚持面向渔区、面向生产开门办学,既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材,又促进了水产事业的发展。
厦门水产学院文化大革命前,由于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影响,学生毕业后留恋大城市,不愿意下渔村、工厂。经过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师生走出校门后,虚心接受工人和贫下中渔的再教育。在舟山渔场开门办学的捕捞专业学员,坚持出海捕鱼。有的学员从上船一直晕吐到下船,和渔民一起战天斗海夺丰收。
师生们在开门办学过程中,把广大渔民在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内容和科研题目。海水养殖专业师生在厦门郊区钟宅大队开门办学期间,同大队科研小组一起搞科学实验,首次解决了“低纬度人工繁殖贴贝”的问题,为发展我国南方海水养殖新品种作出了新成绩。海水养殖专业师生深入渔区,同渔民一道,经过反复实验,在国内第一次取得了真鲷繁殖和育苗成功,并摸索出真鲷鱼在不同发育阶段的适口饵料,为人工饲养珍贵鱼类开辟了新途径。


第4版()
专栏:

我政府贸易代表团团长陈洁离京前往朝鲜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二月五日讯 中国政府贸易代表团团长、外贸部副部长陈洁,为签订中朝两国政府关于一九七六年相互供应货物的议定书并进行友好访问,五日下午乘火车离开北京前往平壤。外贸部副部长柴树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李宰弼等到车站送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