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月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到山区去 到后进队去
——广西平果县委加强对山区农业学大寨运动领导记事
桂西山区的数九天,虽说天不下雪,地不封冻,仍然是北风凛冽,寒冷刺骨。可是,平果县的山山??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开山炸石,炮声隆隆;筑坝修渠,人马沸腾;平田整地,积肥造肥,冬季生产,都在环环扣紧地进行。入冬以来,全县七十二个山区大队,在县委成员和三百多名县社干部带领下,出动八万多劳动大军,投入一场建设社会主义山区的新战斗。
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鼓舞下,平果县委进一步加强对山区的领导,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山区农业学大寨运动,力争把平果迅速建设成为大寨县。
一次深刻的教育
平果,地处桂西右江河谷下游,全县共有十个公社,一百二十八个大队,其中百分之五十六的大队在山区。可是在过去,县委有些成员只看平原的有利条件,把全县农业大上快上的希望寄托在平原上。干部下乡,多数到平原;化肥分配、农机使用、资金发放、新技术推广和农田水利建设,也都面向平原。这样,就使山区和平原的差别,越来越扩大。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年,平原地区粮食产量每年平均递增百分之六点三,山区每年只递增百分之零点三。当时,县委算过一笔账,按照这个增产比例,再过三个五年,全县平均粮食亩产也达不到《纲要》。有人埋怨这是山区拖了全县的后腿。
怎么办?县委开门整风,征求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的意见。右江山区原是革命根据地,这里的贫下中农首先问县委:“战争年代,山区是革命根据地;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时期,山区也走在前面;为什么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山区反而落后了呢?”这个问题对县委震动很大。他们带领工作组到山区调查,看到不少山区社队的生产条件和社员生活水平,与平原地区相差悬殊,部分山区生产队甚至连人畜用水问题还没有解决,有的地方阶级敌人气焰嚣张,资本主义倾向严重。当时,县委同志心里很不安,感到放松对山区的领导,是个严重问题。开始,有人认为山区条件差,即使是多派人去领导,面貌也难以很快改变。可是,他们再深入一调查,就看到了贫下中农有改变山区面貌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精神。凤梧公社山上的单台生产队,有八户瑶族社员、十三个劳动力。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有人认为这里“山高石头多,飞鸟不落脚”,没有什么前途,多次动员他们搬下山。瑶族兄弟却说:“毛主席让我们当了瑶山的主人,再苦再难,也得把学大寨的红旗插到瑶山上。”他们思变不思迁,在共产党员、生产队长吴成才带领下,开石垒坝修山塘。没有石灰自己烧,水泥不够用三合土代替,没有沙子就把大石头打成小块,再把小块砸成碎块,筛选成沙。苦干半年,一座小山塘落成了。世世代代没有种过水稻的瑶山上,出现了三亩五分保水田。
斗大的石头砸成沙,三亩半水田上高山。事情不大,数量虽小,却给县委一次很深刻的教育:山区大有潜力,山区大有希望;过去怪山区拖了全县的后腿,实际上是县委放松了对山区的领导,忽视了山区人民的利益。他们一改嫌山、怕山、忽视山区的思想,树立靠山、爱山、重视山区的思想,在抓好平原的同时,加强对山区建设的领导,很快改变了山区面貌。一九七五年,山区粮食产量比一九七○年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六,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十三点二。五年来,山区粮食总产和亩产的增长比例,都超过了平原地区。过去山区没有一个跨《纲要》的大队,现在已有一半多的大队跨《纲要》,超千斤。山区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县农业的发展。一九七五年,全县粮食总产比一九七○年增长了五成多,亩产由一九七○年的五百一十四斤提高到八百三十斤。
在学习和落实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的过程中,平果县委再次总结了山区建设工作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到抓不抓山区建设,不仅是能否使全县农业大上快上,全面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而且是能否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基层的大事。县委的工作重点还要进一步放到山区去,放到后进社队去,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各方面的支援。
一个革命的转变
如何加强县委对山区的领导?平果县委经过多次研究,认为转变领导作风,是重要的一环。他们提出了一个战斗的口号:“心多往山区想!人多往山区走!会多到山区开!”五年来,县委成员半数以上都上了山,县委第一、二把手亲自到山区蹲点,全县先后组织了六百多名县社干部,深入到五十三个山区后进队蹲点劳动,帮助工作。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闭幕以来,县级机关经常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干部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公社机关经常有百分之八十六的干部在第一线,其中大多数都在山区。榜圩公社党委副书记蓝荣福一九七一年到安坤大队蹲点,下定决心不改变安坤后进面貌不下山。他一连蹲点三年,同大家苦战三年,终于使安坤面貌大变,粮食亩产跨过《纲要》。县委抓住这个先进事例,广为宣传,号召下去的干部坚持山区闹革命。广大干部中出现了以扎根山区为荣、以苦战山区为乐的新风气。
各级干部上山以来,普遍抓了三件事:一是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农民,引导大家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批资本主义。二是加强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着重从思想上提高基层干部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当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带头人。三是把农田基本建设当作一件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来办。这样,就从根本上把山区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果化公社巴龙大队是个后进队,县里的干部原来以为他们困难多,估计要到一九七七年才能进入学大寨的先进行列。这个大队的贫下中农知道后豪迈地说:“巴龙的干部群众不少一个指头,为什么要迟一年摘后进队帽子呢?”大家在党支部的领导下,重新做了安排,决心大干一年争取建成大寨式的先进单位。他们首先抓路线,批判了队里重副轻农和重治“窝”、轻治坡的错误倾向,把分散的劳动力集中到农业生产上来。一个多月来,他们搞起了两处提取地下河水工程,可使上百亩旱地变成保水田。
县委在领导山区建设中,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导广大社队把改造山区的斗争,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大大发扬了山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五年来,山区社队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大小水利工程六万多项,扩大山区灌溉面积三万六千多亩,造田造地二万八千亩。旧城公社民江大队条件比较差,在县社干部带动下认真学大寨,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年夏季遇到洪水,三分之二的庄稼遭灾。县委拨来了救灾粮款,兄弟社队也纷纷赶来支援。他们谢绝了全部人力物力的援助,豪迈地说:“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有党的领导,有这么多贫下中农,还有什么灾难不能战胜呢!”他们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开展生产自救,并且进行了防洪的农田水利建设。那场毁灭性的洪灾,非但没有留下创伤,相反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入冬以来,这个大队又集中力量根治旱涝灾害。
现在,平果山区的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向前发展。县委引导山区各社队的干部和社员,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的最新指示,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端正集体经济的方向,促进农业生产和农田基本建设大步前进。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
郭大江
“战争年代,山区是革命根据地;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时期,山区也走在前面;为什么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山区反而落后了呢?”平果山区贫下中农提出的这个问题,虽是针对当时当地情况说的;但是,在当前全党动员,大办农业,普及大寨县的运动中,对于那些山区建设还较缓慢的地方,对于尚有一些后进社队的地方,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是山区的条件难变吗?当然不是。从大寨和学大寨先进单位的实践来看,条件再差的穷山区,只要路线正确,艰苦奋斗,坚持不懈,总是可以转变过来的。是山区人民不思变吗?当然更非如此。平果高山峻岭上的几户瑶族社员思变不思迁的革命志气,就是有力的证明。那么,问题究竟在哪里?平果的事实说得很分明,问题在领导,首先在县委是嫌山、怕山、忽视山区,还是靠山、爱山、重视山区?如果忽视或放松对山区的领导,山区人民中蕴藏着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就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组织起来,山区就会落在学大寨运动的后列。毛主席教导说:“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同样,对于山区建设,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也都是缺一不可的决定因素。
平原和山区,先进社队和后进社队,的确存在着困难大小、产量高低、贡献多少的差异;但是,要建成大寨县,绝不可避难就易,挑肥拣瘦,只注意把县委的领导力量放在平原地区和先进社队上面。因为没有局部就没有全局,假如还有一些山区和社队停留在后进状态,一个县的面貌就不可能全部改变,也就不可能建成大寨县。当然,也就不可能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平果县委及时把领导工作的重点放到山区去,放到薄弱环节上面,是做得很对的。
“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我们一定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满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壮志,到困难的山区去,到后进的社队去,加强党的领导,和那里的广大群众一起,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变革生产条件,迅速建成大寨县,迅速普及大寨县。


第4版()
专栏:

陕西省吴堡县的各级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和群众同甘共苦,进行改造自然的难苦斗争。入冬以来,他们率领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加紧开山劈岭,兴修水库。
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农业学大寨

三级书记背粪筐
天刚蒙蒙亮,山东省临沭县白旄公社西白旄大队的社员,看到一位干部背着一大筐粪走回村来,就亲切地和他打招呼:“老孙,这么早就拾回一筐粪来了!”这个干部就是县委副书记孙承金。
老孙从到这里蹲点的第一天就开始背上了粪筐,现在已经两个多月了。两个月以前,县委学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进行了开门整风,深深感到跟大寨和昔阳比,临沭的各项工作还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决心转变领导作风,带领群众彻底改变临沭的面貌。会后,老孙就带着铺盖卷到西白旄大队蹲点。当天,公社党委书记和大队党支部书记想先向老孙汇报情况,可老孙说:“我们还是到群众改土治涝的现场看看吧!”说着,他顺手把已经预备好的大粪筐背到了肩上。公社和大队的书记一看,也都找来了大粪筐背上。他们一路上交谈着工作,遇到粪就拾起来,到了工地,他们放下粪筐,就和社员一起干活。老孙一边劳动,一边向社员宣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征求对治涝改土的意见。社员看到县委书记一点架子也没有,有什么意见也敢大胆提。
和群众一接近,老孙很受启发。他想:县委分工自己抓水利也有七八年了,但以前蹲在机关打电话、听汇报、看材料多,深入基层少。有时下来,也是坐着小汽车转。由于不了解下面的具体情况,水利工作也没有抓好。今后要想真学大寨,就必须铺下身子踏踏实实地工作。于是,他又和公社党委书记、水利技术员一起,背着大粪筐,跑遍了白旄公社的沟沟汊汊,走访了许多老贫农,摸清了内涝的来龙去脉,掌握了全公社改土治涝的第一手材料。接着,老孙和社队干部一起,制订了综合治理一万九千多亩黑土涝洼地的新规划。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他和社队干部一起,深入向群众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发动大家抓阶级斗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把力量集中到大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眼下,虽是深冬,全公社每天都有一万多人坚持在农田基本建设工地上,入冬以来已改造涝洼地九千四百多亩。
在孙承金的带动下,白旄公社的社队两级书记也转变了领导作风,背起了粪筐,和群众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白旄公社蹲点的一百三十九个县社干部,也都和群众一起顶朔风,抗严寒,改造涝洼地。看到这种情况,贫下中农高兴地说:“过去县委书记是坐着小汽车转,现在是背着粪筐和咱一块干;公社干部过去检查生产是自行车队,现在下地是粪筐队。真是粪筐一上肩,和咱贫下中农心贴着心!”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农业学大寨

为贫下中农打柴
隆冬季节,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在陕西省旬邑县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一支肩扛扁担、手握镰刀的队伍,正在行进着。这是职田公社干部踏雪进山,为贫下中农去打柴。
每逢严冬,这个公社的干部就进山为群众打柴,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八个年头。每当挑着一担担柴回村的时候,干部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加火红,干群的阶级感情更为深厚。贫下中农激动地称这一担担柴是“防修柴”。
职田公社位于当年陕甘宁边区。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当地干部和群众团结战斗,为革命做出了贡献。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受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有的干部逐渐丢掉了光荣的革命传统。文化大革命中,贫下中农给公社干部贴大字报,批评他们脱离群众,有的老红军战士找上门来,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革命战争年代,咱边区的干部,一不为升官,二不为发财,一心一意想的是受苦人的翻身解放。现在环境变了,忘掉了贫下中农,养成了‘衙门作风’,咋能不变修呢?”群众的尖锐批评,老红军的肺腑之言,使公社领导成员受到很大震动。他们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的教导,决心切实改变领导作风。
一九六八年冬,公社领导干部,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积雪,来到照庄大队访贫问苦,发现缺柴烧是群众生活中的一个问题。晚上,他们回到公社后,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关心群众生活”的教导,做出了在公社干部中开展“一担柴”活动的决定。
头一年打柴,公社干部热情很高。许多人前几天就磨镰整装。可是也有人说:“为一担柴跑四十多里山路,还不如在街上买一担送去。”为了提高大家对打柴的认识,公社党委书记请来三位退伍老红军战士,和大家一起到二十多里外的牙里河对面山上去打柴。当年,红军在这里经常打仗和生产。不少人为保卫这块地方洒下了热血和汗水。公社党委就在当年红军和当地群众开会的地方,办起了“传统教育学习班”,请老红军战士讲述过去战争年代的情景,使大家深受教育。这个说:“红军的扁担不能丢,吃小米的思想不能变。”那个说:“为阶级兄弟打柴,为反修防修而打柴,尽管坡陡路滑担子重,也要坚持不停步!”
柴打回来了,怎么送?开始有人觉得干部挑着柴走街过巷不“雅观”。公社党委认为,挑柴给贫下中农送上门,既是放下干部架子的实践,又是接近群众,联系群众,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好机会。第二天,公社干部由党委成员亲自带头,走街转巷,挑柴送给贫下中农。
一担柴挑进照庄大队烈属大娘刘月英的家里,她眼里含着泪珠说:“旧社会大雪封门,财主逼债,穷人无路可走。如今,毛主席的干部步冰踏雪,送柴到家,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
一担柴挑进职田街大队老贫农吕万林家里。老人喜泪盈眶,高呼“毛主席万岁!”两手捧来热气腾腾的浓茶,要干部“暖和暖和”。他抚摸着送柴干部结茧的手说:“有这样的干部,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越来越巩固,咱就不会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了。”
一担柴挑进马家堡大队一个五保户家里,老两口舍不得烧掉这担柴,逢人就说社会主义无限好,见人就讲毛主席恩情大无边。
职田公社干部坚持八年为贫下中农打柴送柴,教育了干部,鼓舞了群众。大家认为,送去的不仅是一担柴禾,而且是送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送去了党和毛主席的无限温暖。
如今,职田公社处处可以看到新的干群关系。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战斗,将全社两万八千亩高原耕地,建成了四个高产稳产方田,修成了八百亩水平埝地、八百多亩水浇地,在沟坡造林一万六千多亩。一九七五年的粮食产量比一九七○年增长两倍多,成了陕西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
八年过去了,给贫下中农打柴送柴已成为职田公社干部的自觉行动。他们用诗句写下自己的体会:
北风吹,雪花扬,
深山打柴斗志昂。
一身泥巴一身汗,
反修防修筑高墙。
现在“一担柴”的活动已开始普及到县级干部。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县委书记刘书润,从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回来,传达了会议精神后,立即冒着严寒,带领县级机关干部上山打柴,并把一担担柴送到贫下中农的家里。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