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在三结合的县委班子里
——辽中县委积极选拔培养青年干部加强县委领导班子建设
辽宁省辽中县的面貌大变了:过去十年九涝的“辽中洼”,现在已是方田连片,渠道成网,旱能灌,涝能排。五、六年来,全县粮食上《纲要》,过“黄河”,翻了番,成了全省的鱼米之乡。
县委领导班子在领导这场改天换地的斗争中,不断巩固和发展老中青三结合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三结合在斗争中发展
在辽中县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到处都有青年干部显露头角。他们敢于迎着困难上,顶着风浪闯,给县委班子增添了战斗力。青年同志在县委班子中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过去他们都是基层干部,现在进了县委班子,又发挥了重要作用。老中青紧密团结,革命后继有人。有这样的班子领路,广大贫下中农怎能不意气风发,农业学大寨运动又怎能不步步登高!
辽中县委老中青三结合的大好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这里的干部说,从思想上重视老中青三结合这一新生事物,还是在斗掉了论资排辈思想以后,才逐步达到的。
两年前,形势的发展和青年干部在改天换地斗争中的积极作用,使县委班子里的老同志深深感到:抓禾苗只是当年受益,抓人苗才是百年大计。干社会主义,奔共产主义,就不能光想眼前的事,更重要的是,要抓紧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他们认为,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要使青年干部更快地成长,必须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把他们推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经受锻炼。但也有人担心“嫩竹扁担”挑不起千斤担。有的说,还得象搓麻绳那样“顶窝续麻”、挨着顺序往上提稳妥些。
“顶窝续麻”对不对?结合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大家讨论了这个问题。有的问,为什么一提起青年同志就想到“嫩竹扁担”,想到他们经验不足的一面,而不去看他们朝气蓬勃、干劲十足的一面?这是不是摆老资格,瞧不起“儿童团”?有的说,“顶窝续麻”就是论资排辈,这种思想不破除,就会埋没人材,把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生力量给排没了。通过学习和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作为一个老干部或中年干部,参加革命比青年干部早,工作经验比青年干部多,这是客观事实。但如果单拿这一点去比青年干部的不足之处,就会对他们这也不放心,那也信不过。反过来,如果以青年干部敢想敢干敢革命的长处来对照自己,就会发现,自己参加革命早,并不等于路线斗争觉悟比青年人高,革命干劲比青年大;自己有些工作经验,但往往有老框框。这些干部体会到,只有虚心地看到青年的长处,有向青年同志学习的愿望,才能把培养青年干部当成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认识提高后,在改选县委时,老干部和中年干部一起冲破论资排辈的思想束缚,从基层单位推选了十五名青年干部参加县委班子,其中三名当选县委常委,两名被推上书记、副书记的重要岗位。
满身虎劲的年轻人
在辽中县委班子里,新老干部之间常常争论问题,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在搞清路线是非,统一认识以后,大家心想一处,劲使一处,各尽所能,上阵战斗,齐心协力完成革命任务。这种习惯于思想交锋的良好风气,多半是由青年干部带动起来的,并且得到了老干部和中年干部的赞助。
青年干部敢于在班子里提出问题,争论问题,有一段发人深思的斗争过程。
这些青年同志,过去有的是生产队长,有的是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基层,他们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带领群众抓革命,促生产,个个生龙活虎。可是,参加县委班子以后,有少数同志变得拘拘束束,埋头实干,发言不多。为什么在基层是只虎,来到上边就变成了猫?他们说:“在基层无拘无束,是因为心里觉得自己和群众没啥区别,可以平起平坐。进了县委班子,跟过去的老领导、老上级坐在一条板凳上,向他们学经验还学不过来呢,那好随便开腔。”为什么和老领导、老上级坐在一起,就不敢开腔了?难道青年干部进了县委班子,只有学习和听从的义务,却无权讨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老干部引导、帮助下,青年同志认识到这是论资排辈思想的反映。一个共产党员,必须保持和发扬敢想敢说,敢于坚持真理的那股虎劲,这正是三结合的领导班子里最需要的。从此,他们既虚心地向老同志学习,又坚持独立思考,按照党的原则和毛主席的教导,想到问题就提,见到错事就批。青年干部带来的满身虎劲,打破了县委班子里的沉闷空气,使大家能把问题想得更深些,把工作做得更好些。
年轻的县委书记张双山,在基层当过八年大队党支部书记。在长期的实践中,他深感生产队长缺乏理论学习,常常使工作陷入盲目性。于是,他提出轮训生产队长的建议。一些老同志考虑到,按惯例县委只轮训大队以上的干部,生产队这层面大人多,怕精力不够,抓不过来。但在张双山阐述了轮训生产队长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以后,县委采纳他的建议,办了三期学习班,使全县一千三百多名生产队长有机会学理论,总结工作,普遍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觉悟。他们回队以后,以阶级斗争为纲,抓住根本学大寨,全县抓革命、促生产的步子越走越踏实。
老中青拧成一股绳
五十多岁的老干部张禄清,是县委的老书记。他虽然年老体弱,患有慢性病,但是全县没有他没留过脚印的地方,没有他没洒过汗水的工程。老书记在日夜操劳的同时,自然考虑到必须加紧培养接班人,于是,在他积极倡议下,把青年干部张双山推选为县委第一把手。有人认为,老书记这些年为咱全县操碎了心,跑断了腿,这回退居二把手,总该歇口气了。可是,他照旧心想全县的事,照旧风里来雨里去,贪黑起早,比过去操劳得更厉害。这是为什么?张禄清说:为了巩固和发展三结合,把青年干部推上领导岗位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在他们走上领导岗位以后,要给他们当好后盾,在工作中给予全力支持,使他们能够迈开大步,增长才干。能不能给青年干部当好后盾,这是考验我们老干部能不能坚持继续革命的新课题,决不能自己贪图安逸,影响革命新生力量的成长。
老书记的思想境界和实际行动,给县委班子里的老同志树立了榜样。他们热情地支持青年干部工作,就象培育禾苗那样尽心尽力。
前年秋后,分管水田区工作的青年常委,提出要把四方台公社的三万亩旱田改为水田。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一些老同志认为,县里还有好几项排涝工程需要及时上马,人力不够用,为了避免被动,不如叫这个公社事先做好准备,推迟一年再动工。这位青年干部就解释了和排涝工程同时上马的好处和解决办法。最后,取得了大家同意。于是,这位青年同志带领上万人大干两个月,在封冻前开出了五十多里长的输水干渠,受到群众的欢迎。可是,第二年春天,在把干渠两侧的旱田改成水田时,由于用工量大,眼看到了插秧期,还有一半土地没有平整,出现了水田改不成、旱田也种不上的局面。正在他焦急的时刻,县委几位老同志带领县直属机关的干部赶来了,大家一齐动手,苦干七天,终于赶在插秧期前把全部新开水田平整好,秋后夺得了大丰收。老干部这种支持青年干部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又在关键时刻帮助青年干部克服困难的行动,受到广大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的赞扬。
中年干部也积极从各方面支持青年干部的工作,为青年干部后来居上而高兴。他们认为,搞好三结合,老中青必须拧成一股绳。在三结合领导班子里的中年干部,论体力比老同志强,论经验比青年同志多,除了要从老同志和青年同志身上取长补短之外,还要积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负责工交财贸战线的青年干部杨素琴,工作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经验,在工作中费力不小,收效不大。中年干部、县革委会副主任孙殿金看到了,便多次找她谈心,向她介绍情况,共同研究工作方法,并且跟她一起到基层蹲点,从抓大事入手,解剖典型,总结经验,指导全盘,使杨素琴在工作上很快打开了局面。中年干部的这种积极作用,对于增强三结合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对于密切新老干部之间的团结,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上海工业战线各级老中青三结合领导班子,在斗争中巩固壮大。这是日用化学工业公司青年干部、党委副书记虞军杰
(左二),与上海电池配件厂的工人一起畅谈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意义。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乔冠华会见埃塞俄比亚新任驻华大使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二月十二日讯 外交部长乔冠华今天会见埃塞俄比亚新任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范塔耶·比夫图,商谈了递交国书事宜。
范塔耶大使是在二月九日到达北京的。


第4版()
专栏:

张香山举行宴会欢迎日中友协(正统)活动家访华代表团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二月十二日讯 中日友协副会长张香山今天晚上举行宴会,热烈欢迎以楢畸冨男为团长、齐藤和弘为秘书长的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正统)活动家访华代表团。出席宴会的有林丽韫、孙平化、王晓云、张雨、朱仄、屠宝忠等有关方面负责人。
席间,宾主进行亲切友好的谈话,并频频举杯,祝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巩固和发展。
代表团是应邀前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于十一日晚乘飞机到达北京的。


第4版()
专栏:

热情培养大胆使用青年干部
上海五七○三厂坚持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积极发挥青年干部的作用,新老干部互相帮助,团结战斗,发展了革命和生产的大好形势
据新华社上海一九七六年二月十一日电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上海五七○三厂按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厂党委、革委会和各级领导班子,选拔和培养了一批青年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这些青年干部革命热情高,对新事物敏感,敢想敢干,朝气蓬勃。他们进入领导班子后,和老干部一起,朝气蓬勃,团结战斗,进一步巩固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发展了全厂革命和生产的大好形势。
现在,这个厂的厂部和车间两级党组织、革委会的二百五十八名委员中,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干部占三分之一。年龄最小的厂革委会委员只有二十岁。厂党委副书记和革委会副主任中都有青年干部,全厂二十五个党总支和党支部中,有十七个支部由青年干部担任书记或副书记。他们虚心向老年和中年干部学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在各级领导班子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个厂的青年干部所以成长得这么快,关键是厂党委对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问题认识深,思想政治路线端正。他们认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极其重大的问题。党委领导尤其是担任第一把手的老干部,只有对培养接班人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思想政治路线端正了,青年干部才会不断涌现出来。不然,即使青年干部站在面前,也会看不起,不信任,不培养,甚至压制新生力量的成长。批林批孔以前,这个厂就有人看不起青年干部,认为“嫩竹子扁担,挑不起重担。”对青年干部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因此,当时的领导班子虽然也实行了老中青三结合,但青年干部并没有能充分发挥作用,班子缺乏战斗力。批林批孔运动中,新调来的厂党委书记吕广杰经常提醒党委成员不要忘记过去这段深刻的教训,要大家认识选拔和培养青年干部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关系到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重大问题,从而自觉地把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作为自己的光荣史命。许多老干部提高了认识,自觉地克服看不起“儿童团”的错误思想,热情支持大批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为了更好地培养新干部,这个厂的许多老干部发扬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只要对革命事业有利,对青年干部成长有益,即使自己再辛苦一些,他们都积极去做。厂党委书记吕广杰在教育和培养青年干部的时候,总是把学习革命理论放在首位。老吕刚到五七○三厂,看到党委副书记、青年干部俞东来,路线觉悟高,工作热情肯干,有朝气,从心底里喜爱这样的青年干部。但他也发现,小俞常常因为忙于工作,学习方面抓得不紧。老吕就把自己学习的书和材料给他看,并把自己学习的收获、体会讲给他听,互相交流思想。现在,这一对新老干部每天早上都要提前来到办公室,先学一段,晚上下班后也要学习一些时间才一起离开。最近,在回击右倾翻案风的战斗中,小俞认真学习了列宁的《新时代,新形式的旧错误》这篇著作,并在全厂的党支部书记会议上,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使到会的干部很受启发。
五七○三厂党委注意把青年干部推到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去锻炼,在斗争中提高觉悟、增长才干。厂党委副书记、青年干部俞东来,分工负责抓全厂的生产。党委对他既积极支持,又大胆放手让他去处理各种问题。去年有一段时间,承担全厂主要机械加工任务的六车间,产品质量出了问题,直接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厂党委决定由小俞负责处理。小俞到六车间后边劳动,边调查研究,找老工人座谈,也找职能人员了解情况,分析每次质量事故的原因。经过反复调查,发现产品质量不好是有人在车间里搞歪风邪气。小俞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和车间党支部、革委会一起发动群众,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产阶级的歪风邪气,提高了广大群众自觉当好主人,把好质量关的革命责任感。从此,这个车间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打铁先得本身硬”五七○三厂党委和新老干部都爱用大寨大队党支部的这句话来激励自己。他们说,这个“硬”,就是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要过硬,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永不偏离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轨道。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委干部自己先要做到。去年,通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党委干部自觉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观念。厂里组织义务劳动突击队,党委书记吕广杰和副书记俞东来最先报名参加;星期天,他们帮助食堂同志为加班工人端饭端菜;厂里放电影,他们又带领党委委员到门口值班,维持秩序,经常深夜还从这个车间跑到那个车间,了解情况,关心群众生活。在党委带领下,厂和车间的两级干部自觉改造世界观,做到带头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带头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观念,带头开展革命大批判,带头为社会主义大干苦干。
厂党委内部还经常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新老干部互相帮助,严格要求,共同提高。这个厂的老干部说:“培养和教育新干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自己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新干部身上旺盛的革命斗志对我们是一个有力的鞭策和促进。”后勤组党总支副书记,是一位一九三八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前一个时期,曾经产生过自己“年迈多病该歇歇脚”的错误思想。通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他从青年干部身上,找到了自己思想上的差距,认识到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就会在继续革命的道路上掉队。从此,他虚心向青年干部学习。这位同志很有体会地说:“不断从工人新干部身上吸取营养,我们老同志就会越活越年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