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工业学大庆

加强工厂科技领域的无产阶级专政
——记大连机车车辆厂实行领导、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程,也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大连机车车辆厂的技术人员,通过文化大革命的教育,认真贯彻执行“鞍钢宪法”,走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使思想改造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大开新生面。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他们深居高楼科室,没有搞出一项较大的科研成果;文化大革命后,他们同工人和干部一起,搞成了十五项重大的科技成果,其中包括造出了我国第一台二十五米数控自动化机床,试制成功我国首批五百安培一千二百伏的风冷硅元件,设计和生产出达到先进水平的四千马力东风4型内燃机车等项目。谈起这些变化,大家深有体会地说:是文化大革命使我们辨清了方向,振奋了精神!在“三结合”中改造世界观
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厂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反复总结经验,对领导、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说:“三结合”的意义,不只是能促进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和推动科学实验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在科学技术领域内加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这话出自于他们的亲身体会。去年以来,技术科的许多技术人员同工人多次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文化大革命前,为什么少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可以肆无忌惮地否定工人的正确建议?文化大革命后,工人阶级进入了上层建筑领域,有些技术人员为什么还觉得工人不懂业务,工人阶级领导不了他们?讨论来讨论去,大家认为,还是世界观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因此,一定要继续深入批判刘少奇“专家治厂”的修正主义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团结、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使他们把立足点真正转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
大连机车车辆厂工程技术人员大都来自旧学校,深受“学而优则仕”的封、资、修教育路线的毒害。过去,许多人觉得读了几年书,总比工人农民高明,瞧不起群众,不愿意同工人和干部实行“三结合”;有时下去了也只是走马观花,摆摆样子。由于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根本搞不出什么名堂来,有些人甚至追名逐利,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文化大革命前,这个厂发生过两件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在由生产蒸汽机车转变为生产两千马力内燃机车的时候,一些技术人员轻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照抄书本,闭门设计,花了国家许多钱,设计出的上千套工艺装备,有许多成了废品。还有一件事,一九六○年,进口了一台液压仿型铣床。这台铣床一进厂就瘫痪了,技术人员找不出毛病,还不让工人动,使这台机床白白闲置了六年多。文化大革命中,机械二车间的三名老工人,打开了这台机床,找到了毛病,在短短的几天里,就使这台机床运转起来,同时,又进行了技术改造,大大地提高了它的效率。每当谈起这些事,技术人员们总是说:“教训深刻,不可忘记,再也不能走脱离群众的道路了。”
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需要作长期艰苦的努力。大连机车车辆厂的工程技术人员,把同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作为刻苦改造自己思想的过程,他们在“三结合”中同工人比思想找差距,从“结合”不够的现象中找世界观上的原因。一次,一名技术人员到机械三车间同工人一起设计新型增压器。他去了几天就回科室说:“工人对他不感兴趣”,还说,“工人不愿意与他结合”。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他在试制增压器中,都是先画好了图纸,然后再去征求工人的意见,实际上是走过场。当工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时,他就用什么“X”“Y”的公式去解释,工人们对他这种做法提出了批评。党支部组织大家帮他从路线上进行分析,使他体会到,同工人结合必须真心实意,不彻底转变立场,不清除自恃高明的思想,就不能同工人真正结合在一起,而只能是一事无成。后来他打掉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架子,不仅到车间同工人一起设计,共同劳动,而且看到有的工人生病,还主动登门看望。工人们看到他的进步,打心眼里高兴,同他齐心协力试制成功了新型增压器。帮助工人群众掌握科学技术理论大连机车车辆厂工程技术人员在“三结合”中不仅虚心接受工人阶级教育,同工人一起攻克技术难关,而且还和工人群众一起总结科学技术经验,帮助工人掌握科学技术理论。工具车间的一名技术人员同四名工人担负了试制新型电火花加工机床的任务。开始,这四名工人不懂技术理论。在党支部领导下,这个技术人员主动同工人一起办了个技术理论学习班,每天中午用两小时的时间向工人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还一起到外厂参观学习。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不仅造出了新型的电火花加工机床,而且工人们也从中掌握了这方面的技术理论,就连参加“三结合”的一名学徒工,也达到了独立设计的水平。
目前,这个厂的工人技术队伍活跃在科学技术阵地上,发扬了无产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有力地扫除了爬行主义和崇洋迷外的修正主义思想的影响,使这个厂的科学实验以从来没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一九七三年,为了使我国东风4型四千马力内燃机车的电控装置达到先进水平,他们决心试制五百安培风冷硅元件。可是,当时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人认为,国外搞了许多年才搞成,我国现在造不出。在这种情况面前,可控硅车间的工人技术队伍针锋相对地提出,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造的东西,东方无产阶级就造不出来?为什么要跟在外国人后面爬行?他们通过批判洋奴哲学,自力更生精神大发扬。在不到一年半时间里,这些曾被人看不起的“大老粗”,同革命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在一起,边干边学,勇猛闯进了电子工业的大门,造出了我国五百安培一千二百伏的风冷硅元件。工人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精神,是对科技界那些刮右倾翻案风的人沉重的一击。在“三结合”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去年春,大连机车车辆厂党委召开了一次技术人员座谈会,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也是发挥技术专长,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正确途径。
文化大革命前,工程师向谊英在厂部工艺设计科工作。那时,他也常常想着为革命有所发明创造,但由于单枪匹马地去干,结果,重大的科研搞不出,小改小革又不想搞。文化大革命后,他到机械二车间同工人、干部组成了技术革新“三结合”小组,一起劳动,一起设计,先后造出了两台自动化机床。一次,一位老工人看到多少年来加工柴油机体的落后状况说:“我们能不能造一台机床,让柴油机体这头进去,那头出来,把其中五百七十多个孔全部加工完?”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有些人说:“国外没先例,书本没根据,造不出来。”可是,向谊英深入班组,同工人一起调查研究。工人们提出了许多书本上找不到的可行意见,并鼓励他说:“搞创造就要走前人没走过的道路,国外没有的我们可以搞,书本上没有的我们可以创。”这些话解放了向谊英的思想。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他同工人、干部一起,在一年零四个月里,设计和创造出我国第一台大型二十五米数控自动化机床,解决了生产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事实令人信服地说明:实行领导、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可以加快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这几年,机车车辆厂的广大技术人员通过“三结合”,攀登上一个个科学技术的高峰。有一个技术人员在试制柴油机减振器时,根据书本上的理论公式,用电子计算机算过多次,可是每个方案都失败了。后来参加“三结合”小组的老工人姚哲华,根据多股铜线组成的电缆既有弹性又不易折断的道理,提出个新的方案。这个方案同书本理论恰恰相反,一试验反而成功了。一九七三年,技术科和有关研究部门的一些技术人员,为了攻克曲轴淬火关,提出了油淬、风淬、水淬等许多办法,但都没解决问题。参加“三结合”小组的铸铁车间老工人,认真总结了过去生产中的大量经验,从一件事中受到了启发。一次,当他们把刚铸造好的一根曲轴拉出车间时,正巧碰上了毛毛雨。人们当时都担心这根曲轴要报费,可是一试验它的物理性能反而最好。根据工人们的建议,“三结合”小组制定了新的方案,终于创造出了喷雾淬火新工艺。
最近,大连机车车辆厂职工通过总结本厂领导、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加强科技领域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专政的经验,越来越认识到当前回击科技界右倾翻案风的重大意义,决心沿着毛主席指明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有力的回击
公冶平
大连机车车辆厂工程技术人员,文化大革命以来,认真贯彻执行“鞍钢宪法”,同领导干部、工人实行“三结合”,开门办科研,思想解放,精神振奋,攻克了许多科学研究项目,在科技战线上开创了新生面。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丰硕果实,也是对当前科技界右倾翻案风的有力回击。
大连机车车辆厂把改造由旧学校培养的技术人员,当作扩大无产阶级技术队伍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从旧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数或大多数是能够同工农兵结合的,有些人并有所发明、创造,不过要在正确路线领导之下,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彻底改变旧思想”的伟大教导,引导技术人员总结文化大革命前在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搞个人奋斗,追逐名利,闭门搞科研的沉痛教训,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坚定不移地走同工农相结合的光辉道路。实践证明,这是改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世界观、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正确道路,也是在科技领域内,加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专政的一项重要措施。
文化大革命前,这个厂的技术人员身居高楼,很少到基层,即使下去也是走马观花,摆摆样子。现在不同了,他们长年在基层同工人一起劳动,一身油灰一身泥。过去一些技术人员在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只管设计不管制造,设计出的机床常常自己也不会操纵和维修,现在从设计、加工到安装,都同工人一起干,既是设计者,也是制造者和操作者。这样,迈开双脚到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路线办事,既改造了思想,又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新的成就。这些事实雄辩地说明,把旧学校培养的技术人员改造成为无产阶级技术队伍的一部分,既有必要,也有可能,问题在于要坚定不移地引导他们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右倾翻案风的鼓吹者跳出来反对开门办科研,反对“三结合”,妄图把技术人员拖回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群众、脱离生产实践的老路。右倾翻案风的鼓吹者,在科技领域内散布“外行不能领导内行”和“唯生产力论”等种种谬论,目的是否定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继续统治科技阵地。我们必须予以坚决地回击。
大连机车车辆厂改造旧学校培养的技术人员的另一个措施,是教育他们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同工人群众一起总结实践经验,掌握技术理论。这是一项意义十分重大的工作。这就是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广大工人群众手里的武器,打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把持科学技术的一统天下,加强无产阶级在科学技术领域内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投身到三大革命的群众运动中去,真正地同工农相结合,特别是在当前,应当在党的领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投入到反击科技界右倾翻案风的斗争中去,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在科技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3版()
专栏:工业学大庆

老矿工的火红晚年
人们爱把革命者那喷光吐热的晚年比做火红的晚霞,这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在祖国江南的涟邵煤田,有一个老矿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跃进年头里,他叫风钻和心脏一起跳动,让汗水和煤块一同奔流,把生命的光和热献给社会主义事业,让自己的晚年,放射出了绚丽的光彩!
他,就是湖南涟邵矿务局金竹山煤矿土硃工区老工人、共产党员王福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浩荡东风,送来了七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这时,九岁就在资本家的煤窑里拖煤的老矿工王福禄,已经五十多岁了。一天,他正和年轻的矿工们在掘进垱头紧握风钻,奋力战斗的时候,一个下井参加劳动的干部问他:“王师傅,你今年好大年纪啦?”
王师傅一愣,立即明白了对方的用意。他没有正面回答,却反问道:“新中国成立多少年啦?”
“二十一年嘛。”对方被他弄迷糊了。
“年轻得很哪!”
“可你却老啦!”
老师傅生气了,两眼盯着对方,好一阵,才用手拍着自己已经微微变驼的背,愤愤地说:“旧社会,我九岁下煤窑,在资本家的窑洞里,压弯了腰。小伙子呀!是毛主席、共产党领着我们打出了新中国,我才得到新生!新中国的年龄,就是我的年龄!”
崇高的精神,指挥着他的战斗行动。新中国成立二十七年来,他一直用这种革命精神从事工作。特别是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更是斗志昂扬,干劲倍增,主动向组织上要求从条件好的老矿来参加条件艰苦的土硃矿井的兴建工作。他刚来时,建井的设备、材料还没有到齐,矿井还没有动工。王福禄没有等待,立即同大家一起投入战斗。没有风钻,就带头用钢钎手锤打眼放炮,开始了矿井主平洞的开掘工作。一九六七年三月,他正和伙伴们在掘进垱头紧张战斗,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一股碗口粗的老窿水射出来,水柱冲得大块大块的矸石直往下掉,欢叫的风钻停了,垱头无法作业。这时,王师傅挺身而出,和队干部及工人们一起,全身泡在刺骨的冷水里,坚持战斗了十六个小时,终于制服了老窿水,手中的风钻又欢叫起来了。
日日夜夜,矿山那巨大的煤仓下,煤流奔泻,装满着一列列待发的火车。那飞泻的煤流里,浸透着煤矿工人多少汗水啊!
工人们说:“王师傅一进班,就流汗!”这句话,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了王福禄的工作情景。
一九七五年四月的一天,王福禄正在掘进垱头和工人们一起紧张战斗着。突然,从顶板上掉下来一块十多斤重的大矸石,重重地砸在他的脚上,顿时,一阵钻心的剧痛,使他几乎要昏倒过去。但是,他想起毛主席的教导:“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社会主义到处都在胜利地前进,飞跃发展的工农业生产,多么需要更多的煤炭啊!我是个掘进工人,是夺煤大战的开路先锋,我一定要为夺煤大战开辟更多更好的战场!他定了定神,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又挥动手中的斧子,严严实实地支好了那副负伤前还没有支好的棚子。紧接着,又投入了新的战斗,一直到接班的时候到了,才和同志们一起下班。当他来到澡堂洗澡时,同伴们发现,他穿的胶鞋被矸石砸裂了一条一寸多长的口子,脚背的伤口比胶鞋的裂口还要长,鲜血和岩灰、煤尘搅在一起,在鞋底上积了一厘米多厚。
同志们立即把他送到医院,医生给他敷完药后,要给他开假条。老王却笑笑说:“不用开假条了,我手中的风钻不能停!”就这样,伤口痛了二十多天,王福禄一直坚持带伤在井下战斗了二十多天。
晚霞是美丽的。革命者喷光吐热的晚年,比晚霞更美丽!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工业学大庆

敢攀高峰的人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塑料厂机修车间共青团支部副书记吴为人同志,是个进厂才一年多的青年焊工。他为革命刻苦钻研电焊技术,攻克了被国外认为只有高级焊工才能焊接高压管道的技术,为金山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
一九七五年四月,小吴迎接了一场严峻、艰巨的战斗——焊接高压管道。这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工作,焊得不好就会引起爆炸。在国外,一定要经过批准的“高级焊手”才能担当。
焊接高压管道的练习开始了,小吴满怀胜利的信心投入了战斗。开初,低氢焊条老是粘住,成形不佳。他没有气馁,成形不好就专攻成形;焊缝有气孔,他就把焊缝车开,观察断面,分析原因。有人劝道:“何必花这么大的劲?反正满师就拿工资”。小吴立即认识到,这种思想正是把自己当作商品的资产阶级法权思想。革命青年决不当商品奴隶,要当工厂的主人。革命事业靠我们接班,如果碰到一点困难就停滞不前,那么,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不都成了空话吗?在组织和老师傅们的帮助下,吴为人系统地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又继续苦练下去。
中午,人们都在休息,工地上静悄悄的,小吴却顶着烈日练;晚上政治学习到八九点钟,小吴还要跑到现场去练几下。他焊一只头子,研究一点,边实践,边钻理论。为了攻克气孔关,小吴把休息丢到九霄云外,一天就烧了三十斤焊条。
“功夫不负苦心人”。小吴焊的焊缝,经过透视和检验,拉力和弯曲等性能都很好。一个外国技术人员问小吴:“你有没有受过专门训练,或者上过中专?”小吴豪迈地回答:“没有。但是实践能出真知!”
就这样,小吴手挥焊枪,头戴面罩,英姿勃勃地登上了所谓“高级焊手”才能焊接的高压管道。
吴为人不仅苦钻技术,也是学习革命理论的骨干。他不管工作多忙,练兵多紧张,总是挤出时间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他说:“一天不学马列,就睡不好觉,就缺乏精神食粮。”小吴是车间理论学习组长。他常说:“学技术,一定要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只顾技术,忽视政治,就要走到邪路上去。我们青年一代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接好革命班,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老师傅们称赞说:“小吴的胸怀就是宽广,眼光看得就是远!”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