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76-11-16

1976-11-16新闻联播 文字版

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领导人重申 排除大国争夺 建立印度洋和平区 伊拉克和罗马尼亚强调决心消灭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

第6版()<br/>专栏:<br/><br/> 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领导人重申<br/> 排除大国争夺 建立印度洋和平区<br/> 伊拉克和罗马尼亚强调决心消灭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br/>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日讯 吉隆坡消息: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十一月五日到八日对马来西亚进行了正式访问。<br/> 访问结束时,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和马来西亚总理奥恩发表的一项联合公报说,“他们重申,他们决心致力于履行联合国和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关于使印度洋保持为和平区的决议。”两国总理认为,在各个地区建立和平区将会是走向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有价值的一步。“本着这种精神,他们欢迎在东南亚建立一个没有大国角逐,以尊重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的原则为基础的和平自由中立区的主张。”<br/> 公报说,两国总理对两国在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问题上密切合作感到高兴。他们同意进一步加强两国在橡胶业和椰子业方面的合作。<br/> 新华社马尼拉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二日电 斯里兰卡总理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夫人十一月八日至十二日对菲律宾进行了国事访问。<br/> 访问期间,班达拉奈克夫人和马科斯总统“就当前国际方面的政治经济发展”交换了意见。据十二日在这里发表的一项联合公报说,两国领导人“强调反对大国在他们所在的地区进行统治”,“重申小国有权参与寻求国际和平与安全。”<br/> 公报在谈到不结盟运动时指出,两国领导人“期待着根据不结盟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进行积极合作。”公报说,两国领导人“重申决心为执行联合国关于使印度洋保持为和平区的决议而努力。”他们还表示“欢迎在东南亚建立排除大国争夺,以尊重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不干涉原则为基础的和平、自由、中立区的主张。”公报指出,两国领导人重申,决心为建立一个以公正和正义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努力。<br/> 新华社巴格达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一日电 应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萨达姆·侯赛因的邀请,罗马尼亚总理马尼亚·曼内斯库从十一月六日至十日对伊拉克进行了正式访问。<br/> 访问结束时发表的两国联合公报强调说,全世界人民决心消灭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压迫。双方强调“国际关系应当建立在完全尊重民族独立、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放弃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和互惠的坚实基础上”。<br/> 公报说,双方认为,“必须建立一个能够消灭不平等、压迫和缩小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的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双方强调必须调整原料价格,强调人民享有掌握本国自然资源的权利。<br/> 公报说:“双方在讨论印度洋局势时认为,必须宣布印度洋为和平区,所有有关国家应该同其沿岸国合作,以实现此目的。”<br/> 公报指出:“巴尔干地区应变成没有核武器的和平与合作的地区。”

澳大利亚外长重申要求建立印度洋和平区 苏联大力进行军事扩张加紧争霸印度洋 芬兰舆论谴责苏联歪曲苏芬条约企图剥夺芬兰独立主权

第6版()<br/>专栏:<br/><br/> 澳大利亚外长重申要求建立印度洋和平区<br/> 苏联大力进行军事扩张加紧争霸印度洋<br/> 芬兰舆论谴责苏联歪曲苏芬条约企图剥夺芬兰独立主权<br/> 新华社堪培拉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三日电 澳大利亚外长皮科克十一月十二日在堪培拉的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由于苏联大力在印度洋进行军事扩张,造成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加剧,致使这一地区更加不得安宁;他重申澳大利亚要求建立印度洋和平区。<br/> 皮科克指出,最近十年里,超级大国已经取代了昔日的殖民势力,对印度洋地区扩张势力。澳大利亚和其他沿岸国家不能不对这一事态发展表示关切。他说,自一九六八年以来,苏联开始在印度洋派驻常驻海军力量,它对这一地区的影响有了增长。<br/> 他说,苏联在印度洋的军事实力的增长,不仅在印度洋本身是有意义的,而且进一步显示了苏联海军力量的增长和苏联全球战略目标在不断扩大。他指出,因此,苏联大力向印度洋扩张它的势力不能不使澳大利亚和它的盟国以及沿岸国家感到担心。<br/> 皮科克强调指出,印度洋不仅对澳大利亚和我们的邻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一切大国都有着战略意义。波斯湾贮藏着全世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石油,这一地区的产油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西方国家需要的石油有百分之六十是从这一地区进口的,而且几乎全部要经过印度洋船运。<br/> 他说,苏联对印度洋处于军事上的控制地位是不符合澳大利亚和我们邻国以及其他沿岸国家的利益的。<br/> 他强调指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向印度洋派驻军事力量方面的竞赛在不断升级,这是违反澳大利亚的利益的。澳大利亚支持建立印度洋和平区的主张,大多数印度洋沿岸国家都不愿看到印度洋成为超级大国的角逐场。<br/> 新华社赫尔辛基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四日电 最近一个时期,芬兰报刊陆续发表文章,谴责苏联出版的《睦邻关系三十年》一书肆意歪曲一九四八年签订的《苏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些文章指出:苏联出版这本书是“企图限制芬兰保持中立的机会”,“减少芬兰在遇到危机时的活动自由”;这“证明苏联的缓和政策是一种两面派手法”。<br/> 《芬兰画报》第三十八期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在莫斯科出版的《睦邻关系三十年》一书对《苏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解释,“同在芬兰流行的官方解释有本质的不同”。<br/> 文章接着列举这本书通过肆意歪曲条约涵义,为苏联军队“自动”进入芬兰制造舆论的事例。文章说,按照芬兰的观点,芬兰应当首先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卫自己,苏联提供军事援助要根据需要来商定。但是这本书却解释为“苏联将自动提供援助”。这本书还把“威胁”这一概念引伸为“在北欧和波罗的海地区本身发生的军事政治局势的变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芬兰和苏联就“有理由就军事措施举行磋商”。但条约上关于“威胁”的概念明确指的是“对芬兰领土或通过芬兰领土对苏联发动武装进攻”。<br/> 文章指出,苏联出版的这本书“主要是一种探测芬兰的反应的试探气球”。文章说,苏联之所以在现在出版这本书,是“企图限制芬兰保持中立的机会”。<br/> 《新芬兰报》在一篇社论中指出,这本书作者表明的看法,同芬兰对《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内容和对芬兰中立的看法是明显不同的。<br/> 社论说,这本书的作者看来是企图剥夺芬兰保卫自己领土的权利。<br/> 专栏作家亚科·奥凯尔在《赫尔辛基新闻》发表文章指出,这本书认为,苏芬条约“并不意味着芬兰负有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中立的义务”。

新沙皇处处紧逼西欧

第6版()<br/>专栏:新华社记者述评<br/><br/> 新沙皇处处紧逼西欧<br/> 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年复一年高唱欧洲“和平”的赞歌,却年复一年地疯狂在欧洲进行军事扩张,加紧战争准备,从各个方向步步向西欧进逼。欧洲人民深刻地感受到,来自莫斯科的战争危险在迅速增长。<br/> 欧洲一直是新沙皇同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重点。目前,新沙皇磨刀霍霍,杀气腾腾,正从四面八方,从陆上和海上,步步进逼西欧。欧洲大陆的火药味愈来愈浓。<br/> 通过战略进攻和突然袭击夺得战争中的主动权,是克里姆林宫对西欧的军事战略方针。为了保证这一战略方针的成功,苏修加速扩充了在欧洲的军事实力,争夺对西方的军事优势。他们把欧洲军事力量部署的重点越来越放在靠近西欧各国的前沿地区,不断加强前沿地带的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他们在苏联西部边境部署了六百多枚中远程单弹头导弹,并开始部署新近试验成功的SS—20多弹头中远程导弹。苏联的地面兵力和战术空军部署,也在向前沿地区推进。目前,在苏联西部地区和东欧各国已经集结了苏联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坦克和绝大部分坦克师。驻扎在东欧的苏联地面部队的总兵力已由几年前的五十一、二万人增加到六十万人。过去五年,苏联的前线飞机总共已增加了大约百分之四十。如果把华约的东欧成员国计算在内,目前克里姆林宫部署在前沿地区的地面兵力比北大西洋集团多百分之四十,作战飞机已等于北约的两倍。<br/> 在加强前沿地带军事部署的同时,新沙皇最近一个时期还突出地强调部队的进攻能力。驻扎在东欧的三十多个苏联一级战备师,是苏修用来对西欧作战的第一梯队。几年来苏修源源不断向东欧增运了几千辆坦克和大量装甲运输车和火炮,并加紧配备T—62、T—72型新式主战坦克等新式武器。部署在中欧、南欧和北欧前沿地带的苏联战术空军过去主要用于防空,近年来也转为执行进攻性任务,包括米格—23、苏霍—19战斗轰炸机在内的可以深入西欧腹地进行空中攻击的新型飞机,现在已约占华约前线飞机总数的五分之一。<br/> 在欧洲周围各海域,新沙皇的军事扩张也是南、北、中几个方向齐头并进,力图造成从海上包围西欧的态势。苏修在欧洲周围部署了几支庞大的海军舰队,集结了苏联百分之七十至七十五以上的战略潜艇和水面舰只,疯狂进行海上扩张。苏联北方舰队已把它的作战范围推进到格陵兰—冰岛—法罗群岛—苏格兰这条线上。在波罗的海,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演习范围已由东向西推进到丹麦海峡附近。常驻在地中海的苏联舰队的舰艇数目已增加到五十多艘,同美国第六舰队在这里分庭抗礼。<br/> 为了进一步控制海上战略通道,确立新沙皇在欧洲周围的制海权,近年来苏修北从巴伦支海南到地中海日益露骨地对西方展开进攻态势。新沙皇粗暴地对挪威施加政治军事压力,企图把巴伦支海的绝大部分变成苏联的内海。苏联还频繁地进行海上演习,以控制从挪威海深入大西洋、从波罗的海进出北海和大西洋的战略通道。一九七○年,苏修举行全球性“海洋”演习时,就曾在挪威和冰岛之间建立了潜艇屏障,以阻止西方部队在欧洲集中。在去年四月的“海洋—75”演习中,新沙皇又向南前进一步,在冰岛—法罗群岛—设德兰群岛一线对西方进行了潜艇封锁。在波罗的海方向,苏修近来在丹麦海峡附近和北海一带的海空演习活动尤为猖狂,力图控制波罗的海通向大西洋的唯一进出口——丹麦海峡。在欧洲南翼,苏修在海上扩张过程中一再利用北约南翼出现的一些缺口,挑拨离间,浑水摸鱼,拚命要染指大西洋东岸和地中海一些战略要地。新沙皇如此猖狂地在欧洲南北的海上扩张,显然为的是配合陆上的军事部署,从海上迂回包抄西欧。<br/> 新沙皇对西欧的军事威胁在危险地增加。近来,西方越来越多的军政界人士和报刊已经反复强调指出了苏联对西欧进行突然袭击的可能性。关于这一点,连新沙皇自己也不隐讳。苏联《军事通讯》月刊今年第八期就大谈什么“出其不意是取胜的诀窍”,它写道:“出其不意的目的在于,当敌人还不能采取有效对策和反击我们的行动时就突然抓住敌人”,“出其不意的行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减少对方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克里姆林宫究竟对西欧打着什么军事上的鬼主意,这就昭然若揭了。<br/> 苏修步步向西欧进逼的严酷现实,撕掉了苏修“和平”、“安全”、“裁军”的画皮,暴露出他们企图以武力霸占西欧的野心。同时,这一严酷现实对西方的绥靖思潮也是无情的嘲弄,说明西方某些人奉行新慕尼黑政策,想把苏修这股祸水引向东方,只不过是一种虚妄的幻想。(本报有删节)

中非共和国

第6版()<br/>专栏:国际知识<br/><br/> 中非共和国<br/> 中非共和国是位于非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北邻乍得,东接苏丹,南连扎伊尔和刚果,西同喀麦隆接壤。由于地理位置在非洲大陆中央,故名中非。因国内南有乌班吉河,北有沙立河,故旧称“乌班吉沙立”。面积六十二万三千平方公里,人口三百二十万,主要为乌班吉人,其他有班达族、曼吉阿族和萨拉族。民族语言为桑戈语,官方语言为法语。首都班吉,位于乌班吉河北岸,为该河航运的起点,是个内陆河港,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中心。<br/> 公元九世纪至十六世纪期间,在这里建立过班参苏、腊法伊和赛米奥王国。一八八九年为法国占领,一八九一年沦为法国殖民地,一九一○年同刚果、乍得和加蓬共同成为法属赤道非洲领地。一九一一年法国把赤道非洲的三分之一领土“转让”给德国,中非的一部分又被德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根据凡尔赛和约把中非夺为己有。<br/> 中非共和国人民有着光荣的反帝、反殖斗争传统,他们为反对殖民主义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曾经进行过长期的英勇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中非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愈来愈高,一九五二年,包括中非人民的赤道非洲和法属西非洲的工人一起发动了总罢工。接着又展开了反对种族歧视和强迫劳动的群众斗争。一九五七年三月,法国在赤道非洲举行“地方议会”选举,遭到了中非人民的强烈反抗。由于中非人民坚持斗争,一九五七年初,乌班吉沙立成为“半自治共和国”。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并定国名为中非共和国。一九六○年七月法国同中非共和国签订了移交权力协定,八月十三日中非共和国宣布独立。<br/> 中非共和国河流很多,水力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全国耕种面积六百万公顷,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粮食主要是木薯、玉米、高粱和稻米。主要农产品有:棉花、咖啡、花生、烟草。南部刚果盆地覆盖着大片森林,盛产名贵木材。矿产资源主要有钻石(一九七五年产四十万克拉),占出口总值的百分之三十七。钻石、咖啡和棉花是主要出口商品。<br/> 独立后,中非共和国努力发展民族经济,不断采取措施,打破外国资本的垄断和控制。近年来,它积极参加反帝反殖反霸斗争,谴责苏联对安哥拉的侵略和干涉,反对南非种族主义,支持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民斗争。<br/> 中非共和国宣告独立时,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曾分别致电热烈祝贺和承认。一九六四年九月,我国与中非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今年八月二十日两国政府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过友好商谈,决定自一九七六年八月二十日起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恢复了一九六四年九月开始建立的外交关系。

中央非洲

第6版()<br/>专栏:国际知识<br/><br/> 中央非洲<br/>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面积仅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非洲在地理上习惯分为北非、东非、西非、中央非洲和南部非洲五个地区。<br/> 中央非洲是指非洲中部地区,通常包括乍得、中非共和国、刚果、加蓬、喀麦隆、赤道几内亚、扎伊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有时也把赞比亚、津巴布韦(罗得西亚)和马拉维作为中央非洲的一部分。<br/> 中央非洲的面积约为五百三十七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三千四百万,其中班图语系非洲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分布在南部。其余为苏丹语系非洲人,分布在北部。<br/> 中央非洲北部属撒哈拉沙漠,中部属苏丹草原,南部属刚果盆地,西南部属下几内亚高原。刚果盆地中部和下几内亚高原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最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其余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中央非洲地区矿藏丰富,以金刚石、铜、金、钴、锰、铀、锡、铁最丰富。金刚石的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锰矿石约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十二、非洲总产量百分之四十;铜矿石约占非洲总产量的百分之二十八。钴、铀、锡、镭、铌、钽等矿物的产量,都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热带森林面积占非洲森林总面积百分之十五左右。棕榈油、棕榈仁产量各占世界总产量百分之十以上。其他如天然橡胶和可可在世界上也占显著地位。

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名称的变化

第6版()<br/>专栏:国际知识<br/><br/> 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名称的变化<br/> 非洲的不少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继宣告独立的。其中有些国家为了消除殖民主义的痕迹,恢复民族尊严,或者由于国家合并,改变了原来的名称。有些国家和地区虽然尚未实现独立,但也有了自己的非洲名称。<br/> 现把这些国家和地区介绍于下:<br/> 中非共和国 独立前称乌班吉沙立<br/> 赞比亚 独立前称北罗得西亚<br/> 马拉维 独立前称尼亚萨兰<br/> 加纳 独立前称黄金海岸<br/> 坦桑尼亚 是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合并后的名称<br/> 博茨瓦纳 独立前称贝专纳<br/> 莱索托 独立前称巴苏陀兰<br/> 贝宁 过去称达荷美<br/> 马里 独立前称法属苏丹<br/> 刚果人民共和国 独立前称中央刚果,曾改称刚果(布),布是首都布拉柴维尔的简称<br/> 扎伊尔 独立前称比属刚果,曾改称刚果(金),金是首都金沙萨的简称<br/> 几内亚比绍 独立前称葡属几内亚<br/> 斯威士兰 非洲人自称恩格瓦尼<br/> 南非 非洲人自称阿扎尼亚<br/> 西南非洲 非洲人自称纳米比亚<br/> 罗得西亚 即南罗得西亚,非洲人自称津巴布韦<br/> 莫桑比克 前译为莫三鼻给<br/> 塞拉利昂 前译为塞拉勒窝内<br/> 西撒哈拉 前称西属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