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艰苦奋斗,办好新型干部学校
中共湖北省英山县五·七干校委员会
我们的五·七干校,是在石镇河边的一片荒沙滩上创办起来的。在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和“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教导指引下,六年来,我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校,不断取得了思想和物质双丰收。先后已培训干部六百三十多名,造田四百二十多亩,兴建住房和各种厂房四千七百多平方米。不仅实现了粮、油、肉、菜“四自给”,还向国家交售蚕茧一万四千九百多斤,生猪一百○四头,药材二千一百多斤,并供应社队茶、桑、果树苗二百八十二万多株,种猪三百五十一头,被评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校,才能更好地培养、教育干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干部学校。
我们五·七干校在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校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尖锐斗争。
办校初期,住无房屋,耕无土地,条件十分困难,怎么办?有人提出:“没有房屋,只能向上级报请拨款解决;没有土地,只有向附近社、队要。”但许多同志说:“我们是来走五·七道路的,要通过劳动锻炼改造世界观,不能坐享其成。伸手向上要钱,两眼望着社、队的土地,不对头!”干校党委认识到,这不是简单的要钱、要地的问题,而是坚持什么方针,执行什么路线,培养教育什么样的干部队伍的问题。为了引导全校同志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我们组织学员认真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毛主席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和《实践论》,并着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教导,批判了那种怕苦怕累、胸无大志、贪图安逸的懦夫懒汉世界观。我们还把一些老红军、老干部、老贫农请来,给学员们讲革命战争年代我军艰苦奋斗的历史;组织学员瞻仰烈士陵园;调查岩河岭等三个大队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些活动,学员们一致认为:干校必须继承和发扬延安抗大的革命精神,坚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家提出了“勤俭办校创大业,艰苦奋斗谱新篇。没有耕地自己开,没有房屋自己建,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技术自己练。一颗红心两只手,抗大校风代代传”的行动口号。认识统一了,原来准备要求上级拨款的那个报告撤销了。大家一面上山砍茅草,搭草棚,解决住宿问题;一面在石镇河边垒石砌岸,展开了向沙滩要地的战斗。
在建校的斗争中,同志们日战沙滩,夜宿茅棚,河边洗脸,露天进餐,过着艰苦而又欢乐的战斗生活。在一次防洪抢险的战斗中,当洪水向没有修成的半截石堤袭来时,一批学员肩并肩,手挽手,结成一道人墙,站在激流中,高声朗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迎击着惊涛骇浪,护卫着半截石堤;另一批同志则不畏风雨,不避艰险,继续放炮炸石,运石砌岸,加固堤防,终于战胜了洪水。在学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全校砌石二万四千多立方,搬沙土三十二万多立方,在石镇河两岸筑起了高两米、宽一米、长三千米的大石堤,造地四百二十多亩,并做到了当年围垦,当年受益。
艰苦的劳动锻炼,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是很激烈的。围堤垦田战斗结束后,大部分同志面对自己亲手建成的五·七大堤和五·七大畈,都感到自豪。但少数受修正主义路线影响较深的人,却对此不以为然,说什么“要是再这样搞下去真有些受不了”。面对学员中出现的这种错误思想,我们狠批了刘少奇、林彪散布的“劳动镀金论”和“劳动惩罚论”。同志们说:“我们不能只是艰苦奋斗一阵子,而是要艰苦奋斗一辈子。”接着,全校又展开了营建校舍的战斗。没有砖瓦,就自己动手烧制。不仅建起了住房,还建起了养蚕室和厂房,办起了机修、面粉、粉丝等五个小工厂。现在全校已拥有动力机械三十六台,基本实现了排灌、粮食加工、脱粒、运输机械化。
随着干校生产的发展,条件越来越好,在办校人员中出现了大手大脚乱花钱的苗头。例如:一提搞基建,有人就主张一切都要买;一提生产,有人就主张多买化肥。还说什么“现在花的是我们自己生产积累的钱,又没有向国家要,怕个啥!”针对这种错误倾向,我们及时向同志们提出“条件好了,还要不要艰苦奋斗”的问题,让大家重温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并开展讨论。通过学习、讨论,同志们一致认为:毛主席要我们“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条件好了,我们更要自觉地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管哪里来的钱,一个也不能乱花。“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作风,进一步得到发扬。一九七四年入冬以来,我们又自己动手新建了养蚕室、牛棚四百一十七平方米,节约基建投资三千九百五十多元;我们还到张咀水库工地拣回大粪两百多车,节约生产费用五百多元。
实践证明,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校,对于抵制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侵蚀,培养一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干部队伍,具有重大的作用。一位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为革命负过伤,立过功,解放后,由于受了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逐渐滋长了以功臣自居,贪图安逸,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通过在干校学习、锻炼,他焕发了革命精神。在干校,他白天参加平整土地、推车送粪的劳动,晚上坚持在煤油灯下刻苦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回到工作岗位后,他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张咀水库工地,自己动手砍茅草,运木料,办起了“战地医院”,日夜为民工服务。群众赞扬他“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又焕发出来了”。不少领导干部,通过在干校重新学习后,做到了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一位在县里曾任过财办副主任、商业局副局长的同志,原来长期坐机关,群众说他是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人。到干校后,安排他当炊事员,他干得很好。结业后,他被派到一个区供销社担任副主任。临走时,他特意把他在伙房挑水用的那条扁担带走了,到供销社就用它送货下乡,挑土、送粪,成为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好干部。有一些年轻干部,原来认为自己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不会变修,通过在干校的学习和锻炼,深刻认识到由于阶级、阶级斗争的存在,如果不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照样有蜕化变质的危险。有个青年女医生,到干校前,她的床别人坐一坐,孩子的脸别人摸一摸,她都不高兴。到干校后,安排她同别人一起挑粪,开始她很不习惯,怕脏,嫌“丢人”,挑粪时不敢抬头,见人绕道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锻炼和同志们的热情帮助,她大有转变,认识到挑粪不但不丢人,而且十分光荣。她深有体会地说,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毛主席关于“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的这一教导。思想感情变了,她回到医院后,劳动态度、医疗作风都有很大的改变。群众都说她同进干校前比好象变了一个人。
几年来,我校轮训的干部回到工作岗位以后,绝大多数同志都表现较好。一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干部队伍,正在沿着毛主席指引的光辉的五·七道路大步前进。


第3版()
专栏:编后

编后
英山县五·七干校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校的革命精神,值得各地学习。
五·七干校是广大干部响应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伟大号召,在艰苦的条件下,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创办起来的。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不断巩固和完善。它已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干部学校。几年来,各地在创办五·七干校过程中,都取得了一些基本经验,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校,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条件好了,还要不要艰苦奋斗?英山县五·七干校的事实说明,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更好地巩固和发展五·七干校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干部。这是个事关办校方向、路线的大问题,对此不应有任何怀疑和动摇。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狠抓办校工作中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保证五·七干校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前进。


第3版()
专栏:

干校要积极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四川省五·七干校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不断前进
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鼓舞下,四川省五·七干校党委,积极带领学员和办校人员,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促进了干校的发展。
这个干校从大力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期间,干校党委组织全体学员和办校人员,及时学习了会议的有关文件,进一步对照大寨、昔阳和兄弟干校的先进经验,比干劲,找差距。通过学习,大家深刻认识到:全党动员,大办农业,普及大寨县,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伟大革命运动,五·七战士一定要积极投身到这个运动中来,五·七干校一定要在这一伟大革命运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川省五·七干校党委认为: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同办好五·七干校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五·七干校要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和“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把下放劳动作为干部重新学习的根本途径,引导学员立足于锻炼,着眼于思想改造,提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这就必须向大寨贫下中农学习,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学理论,抓路线,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不断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培养、造就一支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干部队伍。五·七干校既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培养干部,又要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因此,必须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尽快实现粮、油、肉、菜“四自给”。五·七干校办在农村,学大寨学得好不好,对附近社、队影响很大。干校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一定要做出榜样。
为了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干快上,在校党委的带领下,全校掀起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战斗开始前,校党委抽调了一批中层干部,充实和加强了学员队的领导。党委积极改进领导作风,凡是要求学员们做到的,党委领导成员都带头首先做到。校党委和各部门除留个别值班人员外,都深入农田基本建设第一线,和学员们并肩战斗,做到思想政治工作、生产指挥、宣传工作、生活服务和医务工作五到现场,极大地鼓舞了学员们的战斗热情。在整个战役中,正遇阴雨连绵,泥泞路滑,给改土造田和“三秋”生产带来了许多困难。广大五·七战士发扬大寨贫下中农的革命精神,顶风冒雨,战天斗地。无论是年过半百的老干部还是年轻力壮的新干部,人人精神振奋,出大力,流大汗。学员们把这些看作是磨练革命意志、改造思想的极好机会。他们艰苦奋战,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开荒、改土造田四十多亩,昔日的荒草坡,变成了平展展的良田,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学员手上打起了血泡,磨起了老茧,他们高兴地说:手上的老茧磨得越厚,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就越强;过去大干怕流汗,现在越干越心欢。一些来自工业、财贸部门的学员深有体会地说:过去我们也讲要把自己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但往往是支农不“知”农,送往农村的不是货不对路,就是不及时。现在,来到五·七干校,经过参加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锻炼,才懂得了只有先“知”农,才能支好农。
在以大寨为榜样,苦干实干加速干校建设的同时,校党委还把支援附近农村社、队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抽调了一批学员,组成学大寨宣传队,分赴附近农村社、队宣传落实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和当地社员一起改土造田,大战“三秋”,大打农业翻身仗。广大贫下中农在学大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冲天干劲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广大五·七战士;五·七战士们大干快上,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贡献力量的实际行动,也带动了附近社、队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干校所在地的先锋公社黎明大队党支部,看到干校只用三、四天时间,在一块二十四亩的新开荒地上,筑起了高达二米多的土埂,把荒地改造成了水田,便立即组织各生产队干部前往参观,并就地召开现场会,推广干校改土造田的经验。干校和附近社、队之间,出现了互相学习,互相鼓舞,互相支援的生动局面,在农业学大寨的道路上共同前进。
劳动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一九七五年,当地虽然遇到了旱、涝和虫灾,但是干校的水稻、玉米、红薯等作物仍然获得了丰收。全校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七四年增长近两倍,小麦播种面积增加一倍,农田基本建设的进度很快,质量较高。
目前,四川省五·七干校党委,正带领全体学员和办校工作人员,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开展对《水浒》的评论,积极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并认真总结经验,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办校工作中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努力办好社会主义的新型干部学校。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沈阳部队某部领导干部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带头进五·七干校学习、锻炼。这是某部政委张业香同志在干校精心饲养小猪的情形。
本报通讯员 摄


第3版()
专栏:五·七战士的故事

老牛又回到原工作岗位
辽宁省新金县化肥厂革委会副主任牛草山,在临上干校之前,心里有个打算:等在干校结业后,要求上级给自己调换一下工作。可是到了轮训班快结束时,他改变了主意,向组织上表示:坚决回化肥厂,一定要把党交给的工作做好。
老牛是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同志,转业到地方工作后,由于放松了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在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逐渐滋长了贪图安逸的思想。他觉得在化肥厂工作,既脏又累,还不安全。因此,总想找个机会调换个工作。
来到五·七干校后,老牛和战友们一起学习革命理论,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一起大搞农业生产,农活样样都干。汗水洒在土地上,使他想到粒粒粮食来之不易,对庄稼产生了感情。他看着自己亲手种出的禾苗长得绿油油的,心里非常高兴。为了让庄稼长得更好,他总想多施点化肥。这时候,他很自然地想起了:搞好化肥厂的工作是多么重要!
不久,他和战友们到大庄大队插队锻炼。看到大队的积肥组长庄大爷起早贪黑地出粪垫圈,一心一意为革命多积肥,他深受感动。一天中午临收工的时候,生产队的王队长指着眼前的一片庄稼让大家看,右边的苞米追了两遍化肥,长得秆粗穗大;左边的苞米少追了一遍化肥,长势就差了一截。王队长说:“如果我们能有更多的化肥,今年的收成就更好了。”这时候,有人指着牛草山对王队长说:“要多生产化肥,你找老牛。他是咱县化肥厂的革委会副主任。”这句话说得老牛脸上火辣辣的。王队长恳切地对老牛说:“你们化肥厂可得多生产些化肥啊!我们农村太需要化肥了!”看到眼前的两块庄稼,听着贫下中农的嘱托,老牛感到很内疚。收工回来时他边走边想:为什么自己原来想的和革命的需要、贫下中农的要求不一样呢?在学习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的重要指示中,他联系转业到地方工作这些年来自己思想上的变化,不禁大吃一惊。他想:象搞化肥这样重要的工作自己都不想干了,发展下去该是多么危险啊!从此他彻底打消了要求调动工作的念头,决心回厂大干一场。
去年九月间老牛在干校结业后,又回到了化肥厂,精神面貌和过去大不一样了。他带头学理论,抓路线,和工人同志们一起大干苦干,大搞技术革新。在全厂同志的努力下,化肥产量不断提高。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