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泰国和菲律宾报纸分别发表评论
欢呼第三世界国家反霸斗争胜利前进
东南亚产锡国捍卫经济权益的斗争取得成果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一月四日讯 曼谷消息:泰国报纸一月一日发表社论和文章,欢呼第三世界国家在反霸斗争中胜利前进。
《中华日报》的社论说,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中,显示了无比的威力,不断地取得辉煌的胜利,它们是推动世界历史车轮前进的革命动力,是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主要力量。社论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是当代最大的国际剥削者和压迫者,是新的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它们对其他国家都不断地进行控制、颠覆、干涉、侵略和实行经济剥削。这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竞赛的尖锐发展,必将导致战争。
《新中原报》的社论说,过去的一年,世界局势仍然是趋向紧张,两个超级大国高唱“缓和”,只不过是制造一种骗人的假象。而一九七六年将继续紧张下去,战争因素有增无减。苏修到处冒险,与另一超级大国争夺势力范围。但历史的许多事实证明:侵略者必败。苏修最后必定逃脱不了同样的命运。
《星暹日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一九七五年是天下大乱的一年,“而这种乱的主要根源,大部分在于苏联扩张主义的拚命发展。”
文章说,在新的一年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面临着更严重的困难。但是它们的扩张活动决不会减少,甚至有可能进行更大的冒险,企图摆脱困境。
文章说,然而,第三世界国家将继续发展壮大,这依然是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一月三日讯 马尼拉消息:菲律宾《东方日报》在新年前夕发表了一篇文章,欢呼第三世界国家的反霸斗争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胜利。
文章说,一年来,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菲律宾和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一起,和东南亚国家联盟五国团结一致,在维护民族经济和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在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欺侮和剥削的斗争中,得到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文章说,印度支那三国人民英勇奋战,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通过武装斗争,挣脱了殖民主义的锁链,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这一系列的事实,驳斥了苏联关于“缓和与和平共处”的谬论。苏联所贩卖的“亚安体系”也遭到亚洲各国的拒绝。
文章说,回顾一年来的国际舞台,硝烟滚滚,炮声隆隆。苏美两国加紧军备竞赛,所谓“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只是一句骗人的鬼话。它们到处争夺。
文章最后指出,“一年来,世界各国人民不是在缓和、平静中,而是在紧张、战斗的生活中渡过的。旧的一年,不是缓和平静的一年,而是紧张战斗的一年。各国人民在战斗的生活中得到了锻炼。”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一月四日讯 近年来,东南亚地区一些锡生产国在争取保护本国权益的斗争中陆续取得了成果。
锡是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重要出口产品。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锡生产国。近年来,它的年产量约七万吨左右,它出口的锡约占国际锡市场总销售量的百分之四十。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也是著名的锡生产国。
世界锡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围绕着锡的销售问题长期进行的斗争主要在国际锡理事会中进行,斗争的焦点是锡的价格。消费国实行压价政策,有时甚至把锡价压到生产成本以下,使锡生产国蒙受损失,导致部分锡矿场倒闭,工人失业。
苏联曾在一九五七年大量抛售囤锡,使马来西亚的锡矿业在其后三年处于困境。一九七四年四月,苏联还曾伙同其他消费国反对生产国提高锡价的合理要求。世界上锡的最大消费国但又不是国际锡理事会正式成员国的美国,从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七年间抛售囤锡八万多吨。这使马来西亚锡价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六八年间跌价百分之二十,它的锡矿业受到了损失。锡生产国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进行了斗争。在一九七三年九月和一九七四年五月,国际锡理事会在生产国的据理力争下,不得不两次同意提高锡价。去年一月,在国际锡理事会举行的会议上,生产国又要求把缓冲囤锡的最低价格从每担八百五十马元提高到九百五十至一千马元。尽管消费国不愿接受,但最后还是达成了最低价每担为九百至九百八十马元的协议,基本上满足了生产国的合理要求。
由于出口锡价提高,马来西亚一九七四年出口锡达八万四千多吨,占它出口总值的百分之十八,仅次于橡胶,为马来西亚增加了收入。一九七三年泰国出口锡二万二千七百吨,价值二十亿零三千多万铢;一九七四年,只出口一万九千五百吨,但由于锡价提高,收入却提高到近三十亿铢。
一九七四年七月,参加国际锡理事会的锡生产国在维也纳集会,决定在一九七五年召开的国际锡会议上采取共同立场。锡生产国在一九七五年五、六月间举行的国际锡会议上经过斗争,通过了有利于它们的第五次国际锡协定。这项协定按照生产国多年来的一贯要求,规定今后在决定锡价时必须照顾生产成本。协定还规定,国际缓冲囤锡的数量由原来的两万吨提高到四万吨,保存囤锡的费用由生产国和消费国分担。(附图片)
缅甸密铁拉纺织厂的细纱车间女工在操作
新华社记者 摄


第5版()
专栏:

巴勒斯坦人民纪念开展武装斗争十一周年
突尼斯集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武装斗争
新华社贝鲁特一九七六年一月三日电 据巴勒斯坦通讯社报道,巴勒斯坦群众一月一日分别在黎巴嫩的赛伊达城和贝鲁特城举行集会,纪念巴勒斯坦人民开展反对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武装斗争十一周年。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统一新闻机构负责人马吉德·阿布·沙拉拉在赛伊达城举行的集会上发表讲话说,为了有效地推进巴勒斯坦革命的步伐,加强武装斗争是必要的。他说:“我们完全相信:依靠枪杆子和持久的人民战争,我们的一切目的都将实现;在消灭了犹太复国主义和反动的法西斯种族主义之后,在被占领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将建立起一个民主的巴勒斯坦国家。”
他强调指出了巴勒斯坦抵抗力量和巴勒斯坦群众中的一切派别的民族团结和同阿拉伯及全世界解放运动的团结的重要性。
在赛伊达,巴勒斯坦群众还举行了游行。许多黎巴嫩市民也参加了这一纪念活动。
在贝鲁特城的巴勒斯坦难民营中也举行了纪念会。巴勒斯坦负责人在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巴勒斯坦人民同黎巴嫩人民必须团结起来。
新华社突尼斯一九七六年一月三日电 突尼斯一月一日举行集会,纪念巴勒斯坦人民开展反对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武装斗争十一周年。
突尼斯外交部政治司司长艾哈迈德·盖扎尔,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驻突尼斯代表哈基姆·巴拉维以及阿拉伯各国驻突尼斯大使出席了集会。
盖扎尔在会上发表讲话说,巴勒斯坦人民“是为了正义事业而作出牺牲”。他强调阿拉伯国家在解放巴勒斯坦的斗争中必须加强团结,直至最后的胜利。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代表巴拉维在讲话中说:“人民当他们为了自由而斗争时,就变得越来越强大。正因为这样,巴勒斯坦人民将不顾一切困难,继续进行斗争,直到收复他们的家园。”
黎巴嫩驻突尼斯大使萨拉马代表阿拉伯国家使节发表讲话,赞扬巴勒斯坦人民开展的武装斗争,重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为解放家园而进行的战斗。


第5版()
专栏:

东帝汶民族解放军总司令洛巴托强调
东帝汶人民决心为争取权利而斗争到底
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一九七六年一月四日电 坦桑尼亚《星期日新闻》一月四日报道,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民族解放军总司令罗热里奥·洛巴托最近表示“东帝汶人民将为他们的权利斗争到底”。
洛巴托说,东帝汶人民在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的领导下,已经掌握了战胜外国入侵者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武器:一是东帝汶人为争取权利而斗争到底的决心;二是有来自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进步人民、组织和国家的广泛支持。
他呼吁世界各进步国家继续支持东帝汶人民,并谴责印度尼西亚侵略东帝汶。
洛巴托是在最近率领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莫桑比克后路经达累斯萨拉姆时,对《星期日新闻》记者谈这番话的。


第5版()
专栏:

国际椰枣会议建议建立输出国组织
阿拉伯石油服务公司和加勒比地区海运公司成立
新华社巴格达电 第三届国际椰枣会议去年十二月五日在巴格达结束了为期五天的会议。在闭幕式上,会议通过一项建议,要求有关政府考虑建立椰枣输出国组织的可能性。
会议还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椰枣生产国和输出国进行协调和在椰枣种植方面进行科学合作的决议。
这个会议是由伊拉克、阿拉伯农业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共同发起的。来自阿尔及利亚、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摩洛哥、阿曼、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苏丹、叙利亚、突尼斯、民主也门、美国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讨论了三十多篇关于椰枣的种植和椰枣工业各个方面的研究论文。
会议同意在巴格达建立一个地区性的椰枣研究中心,并且要求进一步研究椰枣的种植和防治病虫害的及时措施,以及交换这方面的情报和报告。
伊拉克农业和土地改革部长在会上讲话说,伊拉克有三千多万棵椰枣树,占世界椰枣生产的首位。他强调伊拉克政府关心发展椰枣生产。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在目前世界椰枣的出口总额中,伊拉克占百分之八十二,伊朗占百分之八,阿尔及利亚占百分之七,沙特阿拉伯、突尼斯和美国各占百分之一。
新华社讯 利雅得消息: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理事会决定建立阿拉伯石油服务公司。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二十三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了部长理事会会议,十个成员国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据利雅得电台报道,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秘书长阿里·艾哈迈德·阿提卡说,阿拉伯石油服务公司的总部将设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这家公司将通过专门机构为阿拉伯国家在石油勘探、加工和销售方面提供各种服务。
部长理事会还同意采取必要措施加强成员国之间在石油工业方面的合作。
新华社墨西哥城电据墨西哥报纸报道,加勒比地区多国海运公司去年十二月一日在哥斯达黎加首都圣约瑟正式成立。
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牙买加、古巴、尼加拉瓜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出席了这家公司成立的签字仪式。
哥斯达黎加总统丹尼尔·奥杜维尔在成立仪式上发表讲话,祝贺加勒比地区多国海运公司的成立。他说,公司的成立是为“将来找到完全实现拉美一体化的更好途径”而采取的一个步骤。加勒比地区多国海运公司临时秘书长阿尔瓦罗·费尔南德斯说:一面尊严的拉丁美洲旗帜从今天(十二月一日)开始在加勒比海上迎风飘扬。加勒比地区多国海运公司将通过船只使我们各国人民团结在一起。
会后,墨西哥总统府秘书长伊格纳西奥·奥瓦列·费尔南德斯对记者说,建立加勒比地区多国海运公司是拉美国家争取获得经济独立的具体行动之一。随着海运公司的建立,本地区之间的贸易将会进一步得到发展。
加勒比地区多国海运公司的资本为一亿美元,在初期是三千万美元,由各成员国分摊。
加勒比地区多国海运公司管理委员会去年十二月二日已在圣约瑟组成。


第5版()
专栏:

中保签订今年换货和付款协定
新华社索非亚一九七六年一月三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一九七六年换货和付款协定一月三日在索非亚签字。
中国政府贸易代表团团长、外贸部副部长陈洁和保加利亚政府贸易代表团团长、外贸部副部长康·科兹莫夫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协定上签字。
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孟钺,保加利亚外交部五司司长纳·贝尔切夫等参加了签字仪式。
协定签字前,保加利亚外贸部部长伊·内德夫接见了陈洁副部长。
中国政府贸易代表团是一月二日乘飞机抵达索非亚的。


第5版()
专栏:

比利时举办中国图片展览
新华社布鲁塞尔一九七六年一月三日电 比利时—中国协会沙勒罗瓦地区分会举办的中国图片展览一月三日在沙勒罗瓦地区的夏特莱市府大厅开幕。
展出的一百多幅图片反映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在教育和卫生方面取得的成就。
出席开幕式的有夏特莱市长马赛尔·范·梅谢朗和市政府官员,以及比中协会秘书长塞尔日·贝湖。
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外交官员也出席了开幕式。


第5版()
专栏:澳大利亚通讯

海外有知音
——记上海乐团访问澳大利亚
去年十一月,在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是奇花竞放、春光明媚的时节。中国上海乐团从八日至二十三日访问了堪培拉、墨尔本、悉尼、纽卡斯尔和阿德莱德五个城市。这是中国革命音乐第一次在大洋洲演出。革命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选段、钢琴协奏曲《黄河》、交响组曲《白毛女》、鼓乐合奏《渔舟凯歌》以及一些优秀的古典乐曲——这些体现毛主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的音乐节目,受到了澳大利亚人民的热烈欢迎。有些场演出结束时,观众往往一再起立,长时间鼓掌。澳大利亚朋友告诉我们说:“观众的这种反应在澳大利亚是罕见的。”澳大利亚朋友称赞中国音乐工作者“在古典传统音乐和现代技巧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这是一种“人民音乐”,能够“鼓舞人民起来斗争”。
除了演奏中国音乐,上海乐团在访问演出中还演奏和演唱了《玛蒂尔达》和《羊毛剪子咔嚓响》等澳大利亚劳动人民喜爱的当地民歌。听众们感到十分亲切,每次演出后,掌声经久不息。
上海乐团的来访,使旅澳侨胞甚为兴奋。为了欣赏祖国派来的文化使者的演出,有的人不顾劳累,同伙伴们连续驱车十四小时赶来;有的人连续听了六场演出。演出的每个节目都使侨胞们感到亲切,其中特别是《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这首歌,使台湾籍侨胞倍加激动。一位侨胞说:“听了音乐会,使我想起故乡、祖国和毛主席”,“古人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这次音乐会将永远记在我们心里。”
中国文化使者为友谊而来。上海乐团在半个月的友好访问期间,除作了八场正式演出外,还同澳大利亚各界群众举行了十几场联欢演出。通过这些演出,加深了中、澳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互相了解。有两次,乐团还在专机上专门为机上服务人员表演了节目。服务员们感动地说:“这是我们最美好的一次飞行。”十一月十八日,乐团应邀游览了悉尼海港。这天,风和日丽,欢聚在一条大游艇上的宾主兴致勃勃。一位在悉尼大学学中文的澳大利亚朋友拿出他正在学着吹的中国笛子,请中国演员吹奏。高亢的笛子声和上百人嘹亮的歌声在太平洋的美丽的海湾回荡。接着,那位澳大利亚青年吹奏起中国歌曲《火车向着韶山跑》,另一个青年模仿着他在中国看到的儿童舞蹈动作,踏着乐曲的节拍跳起舞来,顿时全船活跃,一片欢乐。
上海乐团在访问的日子里,受到了澳大利亚各界人士的热情欢迎和接待。不久前在中国访问过上海乐团的澳大利亚指挥珍妮弗·菲尔比夫人和曾同上海乐团合作排练过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昆士兰州青年交响乐团指挥约翰·科罗,都不远千里乘飞机赶来欢迎中国朋友,同中国朋友共叙友情。澳大利亚广播委员会、澳中协会、澳中关系委员会以及澳籍华人组织“侨青社”等为乐团的访问成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上海乐团十一月二十三日离开澳大利亚的那天清晨,在“文化艺术之城”阿德莱德的机场上,澳大利亚朋友举着中澳两国国旗和写着“中澳两国人民友谊万岁”的大幅标语,依依送别。他们热情地嘱咐:“欢迎你们再来,中国朋友们!”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