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飞跃沟小传
姜付炬
伊犁草原的飞跃沟,云凝峰峦,山势飞动,嶙峋峥嵘。一条牧道在云雾中左曲右盘,穿过巨石上腾空跃起的单拱石桥,象银带上缀一弯皓月,拱券上镌刻着“农业学大寨”五个光彩夺目的大字。在桥上俯瞰沟底,一道银河湍急翻腾,两岸是繁星一般的石砌棚圈、分群栏、药浴池、配种站。沿着宽阔的牧道,翻过沟尾险峻的分水岭,另是一派迷人风光:平展展的奎克草原上,畜群宛如缤纷的礼花,在绿茵丛中隐现,红的绚烂,白的耀眼,黄的金澄澄。红杏点点,那是专群饲养的军马;犁花片片,则是精心培育的特级细毛羊。掐一根飞跃沟的改良牧草,草能滴出甘甜的碧汁;摘一朵奎克草原的红花,花能飘出万里的芳香。飞跃沟二十年来的飞跃多么大啊!
飞跃沟原来叫铁门沟,这个名字有一段悲酸的历史……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凄惨的风雪灾年,平地三尺雪,冰雪沉重地压迫着灰朦朦的草原。牧主巴依为了保住牲畜,断了牧工的粮,还逼着牧工到山沟去折树枝喂牲畜,根本不顾牧工的死活。
一个牧奴忍无可忍,烧了牧主的毡房,骑马奔到这条荒无人烟的恶沟,打算越过这条沟,去寻找富饶的奎克草原。
沟里死一样的静寂,间或传来的寒风低声地嘶叫,冰雪压榨下的溪流悲愤地鸣溅。牧奴沿着河滩前行,突然一扇结满冰凌雪柱的崖壁,象铁门一样挡住去路。
回头吧?只有继续做奴隶。向前,路又在哪里?牧奴擂击石壁,呼唤胡达(意即真主)。胡达给他的回答只是一声撼天动地的巨响,人和马瞬间葬身在冷酷的雪崩里……
人们从此把这条恶沟起名叫铁门沟,再没有人敢来触动这扇紧闭的铁门了。
解放了。春风吹融积雪,春水冲翻坚冰。铁门沟召唤翻身牧民来叩它的门环。
第一个进入铁门沟的,就是那个牧奴的后代,一个叫努尔的哈萨克族贫苦牧民。他来到这条沟里,抚摸着门一样的崖壁,揩去石上的青苔,坐在那儿思忖了很久,……
什么力量能够打开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呢?一家一户的牧民不行,他们象一股股细小的春水,力量单薄。出路在哪里呢?
毛主席伟大英明,发出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党中央做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要把涓涓春水汇成奔腾不息的排天洪流,开拓出一条通往理想境界的金光大道。
毛主席的教导和党中央的决议,指引着努尔和二十几户翻身牧民,来到铁门沟。
他们斩草除秽,拣一个朝阳的地方,清理地基,筑一座圈棚,围一个羊栏。一家一户的牲畜赶进同一个棚圈,从此宣告了铁门沟第一个牧业合作社的成立。
切不要轻视这几堵夯实的土墙,集体的汗水头一次把碎石散沙凝成整体;也不要小看柳条编就的棚栏,它已不是柔弱的柳丝。正是这座简陋的棚圈扎下阵,揭开了开发铁门沟的序幕。几年时间,它日新月异,变成满沟的畜群和棚圈。
可是,努尔和牧民们跃过铁门,向奎克草原进军的理想,因为人少力单,还是没能实现。每逢转场季节,还是不得不绕百里深山黄羊路。
总路线红旗飞扬,大跃进战鼓催响,人民公社给边疆草原插上翅膀。一条通向奎克草原的牧道开始修筑了。努尔冲锋在前,身后跟着千万社员。筑路大军白天向顽石枯木冲击,晚上挑起风灯夜战。两年时间,把蜿蜒的牧道伸到崖壁的门栏前。
但是,这场劈开阻塞牧道的崖壁的战斗,正好赶上隆冬。
寒流滚滚,雪压冬云,努尔带领社员们悬在冰凌雪柱的崖壁上,奋臂挥锤,凿出一个又一个炮眼。只待炸药运到,就把这铁门炸开。
炸药始终没有送到,带到工地的消息却象炸药一样在每个人的心头点起愤怒的狂飚。苏修叛徒集团背信弃义,国家遇到暂时困难,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乘机刮起复辟倒退妖风。在这股妖风影响下,没有炸药,工程被迫停工下马。
寒潮把人们逼下铁门沟,牧道被崖壁挡在门外。但是,狂风逞凶,暴雪肆虐的时日不会长久,暖气吹来,又是一个更加美好的春天。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洪流,把边疆草原的天,洗涤得更蓝;山,磨砺得更碧;人,锤炼得更加心红志坚。
云霞飞舞,大批畜群象红花开遍草原,牧草滴翠,草原基本建设搞得热火朝天。实现打开奎克草原的通路的理想,已经势在必然。
新建立的公社革命委员会采纳了努尔提出的建议:在奎克草原试验定居轮牧。决定扩建原有牧道,炸开铁门关,沿着大跃进的道路,大踏步继续前进,夺回苏修叛徒集团和错误路线耽搁的时间。
千军万马以气吞山河的雄姿,又开进了铁门沟。季节还是隆冬,努尔仍旧象当年一样走在最前边。
雪后初晴,云消雾散。银峰雪岭映出一轮红日,分外壮丽。阵风起处,银涛卷雪,雪浪翻银,犹似风雪平地突起。努尔骑匹高头骏马,一路奔走,满面春风。今朝他要去亲自点燃引信,把拦路的铁门砸个稀烂,让梦寐以求的理想变为现实。
一行三人翻过雪崩形成的冰达坂,到达填好炸药的崖壁下。努尔仔细察看退路和隐蔽地点,发觉积雪已经滑坡,点炮势必引致雪崩。进还是退,点还是不点?时间已经耽误了八、九年,难道今天还要停步不前?
不!要和帝、修、反抢时间,每一秒都是很宝贵的。为了牧业学大寨,为了改变铁门沟的面貌,甘洒一腔血,要把铁门打开!
三个人迅速准确点完三排引信,翻身上马冲下崖壁。努尔刚上马提缰,沟里已经春雷滚动,积雪在炮声的震撼下,“轰隆隆”崩落下来。努尔挥鞭催马,向对侧跃去。霎时间,雪雾升腾,朦朦胧胧,什么都看不见了。
人们冲破雪雾,一边呼喊努尔,一边向雪崩处跑去。大家扑到雪堆上,拚命挖着。
“吼——铁门打开了!”沟里荡起努尔的喊声。人们惊喜地仰头望去,只见努尔雄姿勃勃屹立在山腰的一块突出的巨石上。原来,他夹马一跃,有如被激起的雪浪托起,稳稳站在那块巨石上。
事后人们问努尔,当他飞起来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他回答,他看到草原无限美好的前景,想到铁门沟要改个名字,叫“飞跃沟”。让它纪念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新飞跃。
四届人大召开后,又有两支大军源源开进飞跃沟。工人大军要在这里建一座水电站,解放军则要在这里修筑一条横跨天山的新公路。
再过二十年,飞跃沟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可以肯定,过去二十年的变化一定相形见小了。因此,这篇短文只能算个“小传”。


第3版()
专栏:

跨上骏马奔向前
亚生·巴拉提(维吾尔族)帕哈太克里公社,有广阔无垠的良田;咱贫下中农的心里,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伟大领袖的亲切关怀,给咱的力量大无边;遵照伟大领袖的教导,帕哈太克里换了新天。“抓革命、促生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我们在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向
前。汗水洒遍柯孜勒河畔,千难万险抛一边,跨上骏马朝前奔,艰苦奋斗谱新篇。金色粮食赛高山,雪白棉花连蓝天;田野里铁牛隆隆响,工厂里机器日夜转。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是咱们力量的源泉。帕哈太克里人民载歌载舞,纵情歌唱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第3版()
专栏:

誓死保卫边疆
阿满吐尔(柯尔克孜族)跨上飞快的千里马,背上锋利的刀,我们是年青的柯族民兵啊,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军民团结情谊长,滴滴汗水一处淌,敌人休想来捣乱,这儿筑下了铁壁铜墙。高山峻岭是家乡,雪山顶上尽哨岗,象那空中翱翔的雄鹰啊,机警地守卫着西部边疆。萨拉姆!毛主席,您的教导永记心上,我们从帕米尔向您宣誓: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胡振华 译〕


第3版()
专栏:

奔驰在灿烂的征途上
买买提·夏吾东(维吾尔族) 哈密机务段工人 王小鹏
清晨,5522号机车牵引着一列开往北京的快车,披着清晨的霞光,伴随雄壮的进行曲,徐徐进入哈密车站。驾驶台上的维吾尔族司机乌秀尔,象出征凯旋的战士,神采奕奕,英姿勃发。他抹去眼眉上的冰霜,探身窗外,欣喜地望着车站上的繁忙景象,想到这次出乘中苦战风沙的历程,心里泛起了胜利的喜悦。
昨天夜里,他们拉的这趟快车,刚进入百里风区要闯过天山风口——十三间房车站时,好象传说中的“克依卡甫”(风窟)的大门打开似的,铺天盖地的狂风足能吹走骆驼。“十三间房”是维语“珊嘉帕”的音译站名,原意是“给人苦难的地方”。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随风满地石乱走”的大风口。在这里,不知有多少牲畜被黄沙掩埋,不知有多少旅人送掉了性命。一些饱受旅途之苦的维吾尔老人,一提起“珊嘉帕”就会心惊胆颤。而今,在这条通往北京的幸福之路上,各族旅客坐在宽敞、明亮的车厢里,觉得比坐在自己家里还舒服。人们喝着热茶,看着窗外的风沙,兴奋地讲述着毛主席、共产党给新疆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谈论着各族人民团结战斗、建设边疆的动人事迹。
列车进入“十三间房”车站,乌秀尔看到扳道员、值班员为了避免被大风刮跑,腰间拴着根粗大的麻绳,手提号志灯,挺立在狂风中迎接列车。为了让各族人民不再受狂风的威胁,长年累月战斗在戈壁和风区的铁路工人,宁愿出大力、吃大苦。一出站,便是千分之六的长大坡道,列车象一头盛怒的狮子,顶着恶风巨浪朝着坡道猛扑过去。
风在怒吼着,盘旋着,随风卷起的砂石打得车皮“叭叭”作响。列车象惊涛骇浪里的航船似地摇晃着,颠簸着……当机车快要爬到坡顶时,撒沙管流出的沙子不等落到钢轨上,便被风吹得无影无踪。车轮原地打滑,发生了空转!乌秀尔和战友吃了一惊,顿时全身热血“呼”地一下沸腾起来。在这最紧急的时刻,乌秀尔命令副司机操纵,自己准备下车撒沙铺路。副司机却早已抓起铁锹跳下车去,铲起路边的沙子,引导机车前进。乌秀尔探身窗外,瞪大眼睛,密切注视着战友与风沙搏斗的雄姿,沉稳地操纵着机车向坡顶慢慢爬去。一米、两米、五米……三人齐心合力密切配合,终于战胜暴风,闯过了坡顶……
机车摘头回段,乌秀尔和伙伴站在走台板上擦洗机车,汽笛长鸣,开向北京的快车又由外段机车牵引继续前进。东行列车的窗口里,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从眼前闪过。乌秀尔目送列车远去,把发自内心的美好心愿寄托给乘车的旅客:啊,幸福的人们,请把维吾尔族铁路工人的心意带给毛主席,战斗在反修前线的天山儿女,正遵照他老人家的指示,学理论,抓路线,团结战斗,分秒必争地大干社会主义,用生命和鲜血保卫毛主席开辟的幸福之路、团结之路、统一之路!我们铁路工人,正以辛勤的劳动,加强新疆各族人民同祖国大家庭的血肉联系,正以实际行动痛击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无耻谰言,粉碎林彪反党集团妄图变新疆为新沙皇殖民地的罪恶阴谋。
新疆各族人民永远不能忘记,十四年前,一支由数万名铁路工人组成的筑路大军,遵照毛主席关于“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的伟大指示,不怕风沙,不怕严寒,劈山开洞,穿越戈壁,终于把幸福之路铺到了新疆。在那个难忘的日子里,各族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赶着毛驴,从天山深处,从边远的乡村,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哈密车站。饱受旅途之苦的维吾尔族老人,淌着幸福的热泪,抚摸着披红戴绿的机车和洒满金光的钢轨,仰望着车头正中悬挂着的毛主席画像,纵情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当列车载着欣喜若狂的人们越过原野去作短途巡礼的时候,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凝视着窗外熟悉的弯曲小道,摸着当年为哈密王赶车送粮途中被冻掉五指的残废的右手。经过寒冬的百灵鸟最知道春天的温暖,跋涉过戈壁沙滩的穷苦人最知道清泉的甘甜。在飞奔向前的列车里,这位老人在都塔尔的伴奏下放声歌唱:
多年的愿望今实现,
幸福路铺到了我的家。
世世代代不忘毛主席,
永远感谢共产党。
那时,正在边疆军营里的乌秀尔和战友们一起欢呼这个喜庆的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亲眼看一看铁路,坐一坐火车。万没想到,一天早晨,政委兴冲冲地向他们宣布:“根据革命的需要,组织上决定你们转业到铁路上工作。以后,火车头是你们的战马,汽门把、铁锹是你们的马鞭和战刀。党期望你们,各族人民盼望你们早日成为维吾尔第一代火车司机,驾驶着钢铁骏马驰骋在祖国边疆的千里运输线上……”
一台机车上有上万个零件,要记住它们的名称、性能、用途,对于没有上过学、不懂一句汉语的维吾尔族战士来说,真象用针挖井一样难。那些经历过战火考验的汉族老师傅,把培养少数民族司机看做是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任务,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他们,一丝不苟地教他们。乌秀尔更是刻苦钻研,认真学习。每逢遇到困难,他就想起党的教导,战友们的嘱托,乡亲们的期望,浑身充满了力量。乌秀尔向党组织表示:“党叫我干啥就干啥,再苦再累我不怕,一定要学会开火车,以实际行动回击敌人的挑战,为新疆各族劳动人民争气,为毛主席争光。”乌秀尔在月下练投煤,在行车途中跟师傅学烧火,学操纵,休息的时候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技术书籍。四年以后,他成为第一代维吾尔族火车司机中的一个。
当他第一次接到拉着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驰向东方的任务时,童年苦难的身世闯入了他的记忆:茫茫的戈壁滩上,阿爸背着水葫芦、坎土镘和破烂的衣物,阿妈背着有病的哥哥,牵着小乌秀尔艰难地行走着,巴依、伯克逼得他们实在无法活下去,只得背井离乡,到处流浪。饿了,吃一把桑杏干;渴了,喝一口泥汤水。戈壁滩上的碎石象刀子一样割破脚板。那时,乌秀尔多么羡慕骑着毛驴、骆驼的旅人,多么羡慕翱翔在蓝天上的雄鹰,多么盼望飞向那幸福的乐园……
想想过去,看看今天,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在社会主义时代,成了驾驶机车飞奔的司机。这又怎能不使他感到自豪和光荣。
雏鹰在暴风雨里炼硬了翅膀,乌秀尔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风大浪里炼得更加心红眼亮。站在驾驶台上,穿过百里风区,他看到文化大革命后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到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在成长,看到广大贫下中农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焕发出更大的干劲。农村需要的农业机械,需要的化肥……都得靠铁路工人运去啊!作为一个铁路工人,他感到肩头的担子千斤重。党和人民把机车交给我们,我们就要为党和人民多拉快跑!
去年,在哈密机务段成立了由乌秀尔和另外九个维族工人组成的民族包乘组。这是新疆第一个民族包乘组啊!这个包乘组,在夜以继日的行车生活中,总是以无坚不摧的钢铁意志,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排除万难,勇往直前。是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运行途中发生意外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线路畅通,冒着大风,站在走台板上观察机车运行状态。是他们,发扬连续作战的革命精神,在人员少、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主动顶班,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是他们,爱车如家,大伏天出乘归来,顶烈日、抗热风,挥汗如雨,擦洗机车,检修机车。他们齐心合力、团结战斗,为保卫、建设“幸福之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安全正点、多拉快跑,把党的阳光洒满天山南北,把毛主席的关怀送到各族人民的心中。
汽笛欢歌,车轮飞奔。人们望着这些英姿勃勃踏上新的征途的骑手们,衷心为新疆的新一代铁路工人而欢呼,欢呼他们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阳光雨露哺育下,驾驶着“幸福的千里马”奔驰在阳光灿烂的征途上……


第3版()
专栏:

团结战斗 胜利前进(油画)
哈孜艾买提(维吾尔族)刘南生 李 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