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推广大寨经验的重要一环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县委做好后进队转化工作的经验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县在学大寨运动中,农业生产出现了高速度发展的新局面。
吴忠县是个回族聚居县。全县现有十三万农业人口,十九万亩耕地。一九七四年,全县十二个公社、九十一个生产大队中,有十一个公社、八十五个大队粮食平均亩产超千斤、跨“长江”,其余一个公社、六个大队也接近了“江”边。全县粮食平均亩产九百零九斤。从一九七一年以来,平均每年递增一百零九斤。
为什么吴忠县能出现这种大发展的喜人局面?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吴忠县委在抓好先进典型的同时,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狠抓了后进队的转化工作。后进队大踏步地赶上来了,激发了先进,促进了中间,推动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全面地向前发展。
大寨经验要推广 必须狠抓后进队
一九七○年以前,吴忠县委曾经这样认为,只要树起一批先进典型,中间队和后进队就会跟着学起来。可是,实践的结果和他们想的不一样:先进队迈步前进了,三十多个后进队仍然变化不大,使学大寨运动发展很不平衡。虽然全县粮食产量逐年有所提高,但幅度很小。
一九七○年九月,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召开了,吴忠县委认真学习《人民日报》的社论《农业学大寨》和昔阳建成大寨式县的经验,开始认识到,过去那种重先进、轻后进的做法是片面的,这反映了自己还没有真正懂得大寨经验的实质,没有认识到学大寨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过程。
那么,本县的这批后进队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不把这批后进队促上去,大寨经验就不能在全县推广开呢?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县委组织了两个调查小组,由书记和副书记带领,对三十多个后进队进行了由表及里的调查研究。
从生产基本条件来看,全县十九万亩耕地中的五万多亩低洼、盐碱、河滩地,绝大部分分布在后进队。这表明,后进队的面貌不改变,全县生产条件就不可能得到全面彻底的改变。
就生产水平来说,一九七○年先进队的粮食亩产一般都在七八百斤,而后进队亩产四百来斤,有的只有二三百斤。后进队不赶上来,全县农业生产就不可能大发展。
在调查中,县委领导成员还特别注意到,由于后进队的面貌没有改变,队与队之间的富裕程度差别很大。许多贫下中农既诚恳又尖锐地批评他们:“这几年你们是骑着骆驼拉着鸡,只顾高来不顾低,这样做法,究竟是合了谁的心意?”这使县委领导成员深深感到,抓不抓后进队,绝不是个方法问题,而是个要不要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的大问题。
过去,吴忠县委有些同志总认为,后进队就是生产落后,经济落后。通过调查,他们的看法有了改变。特别是汉渠公社东沟湾大队的现状给他们敲起了警钟。这个大队的领导班子继续革命觉悟低,一遇到困难就躺倒不干,一小撮阶级敌人乘机煽动资本主义倾向,使全队粮食产量连续六年减产。看到这种情况,县委领导成员心情很不平静。他们说,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要落实到每个工厂、农村、机关、学校”的教导,开会时经常讲,文件上经常写,实际上却没有真正落实,不抓后进队,就会背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对改造后进队的重要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吴忠县委就在继续抓好先进队的同时,切实加强了对后进队的领导。县委领导成员带头到困难最大的队去蹲点,亲自解剖“麻雀”,取得直接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县委、县革委会机关实行“三三制”,每年轮流有三分之一的干部,到后进队去帮助工作。在他们的带动下,各公社党委也都抽出三分之二的干部,蹲到了后进队。
后进面貌要变化 必须促使内因起变化
大批干部下到后进队蹲点以后,有些同志只看到后进队存在严重问题,看不到那里的积极因素。因而,有的遇到问题绕道走,怕陷进去拔不出腿来;有的则采取简单急躁的做法,这也批评,那也指责。这些情况引起了县委的注意。他们认为,消极畏难情绪的出现,反映了一些同志还不懂得事物本来的辩证法。
立新公社红卫大队,资本主义倾向严重,集体生产长期落后,有人曾经断言这个队是“门板上的铆钉——转不了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县委一名领导成员背着铺盖,来到这个队蹲点。在那里,他整天和群众劳动、生活在一起,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他看到,由于这个队的干部路线觉悟不高,没有用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农民,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很严重。但是,在这个大队还有着一批热爱集体经济,决心干社会主义的党员和群众。老党员马全义,听到有个地主分子鼓吹“天命论”,就当场予以批驳。青年社员马桂英等人看到队里缺肥料,天不明就起来拾野粪。老贫农胡占科当饲养员,起早贪黑,从不缺勤,把牲口喂得膘肥体壮。个别私心重的人,劝他出去捞点“外快”,他说:“搞歪门邪道,那怕得金子、银子,俺也不稀罕!”这一切,使这位县委领导成员信心百倍。他利用各种场合,大讲这些先进事迹,又把全县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卫东大队的干部和群众代表请来传经送宝。全大队联系实际,开展了生动活泼的路线教育,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歪风邪气。一年时间,这个大队粮食亩产一举跨过了“长江”,打破了后进面貌不能改变的“迷信”。
在县委领导成员的带动下,绕开困难走的风气变了,全县出现了一批迎着困难上、不改变后进面貌不离队的好干部。他们自觉地破除形而上学观点,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用心寻找后进队中的积极因素,坚持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在斗争中提高觉悟,自觉起来揭露矛盾,解决矛盾。
广大群众自觉起来揭露本队的矛盾后,使县委领导成员对后进队长期后进的主要原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关键在于那里缺少一个敢斗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的领导班子。因此,在促进后进队内因起变化的工作中,他们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党支部的建设上。他们对后进队领导班子的现状逐个作了全面的分析,认识到,在这些领导班子中,混进坏人和蜕化变质的是极个别的;大量的问题是思想政治路线不端正。许多问题虽然出现在后进队的领导班子里,但跟过去县委不注意抓后进,没有帮助后进队的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直接关系。
通过这些调查,县委就情况明了,决心大了。他们对后进队的领导班子坚持了以教育为主的方针。几年来,吴忠县委先后举办了十多期读书班,帮助后进队的主要干部联系实际,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同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做法,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那些不认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特点的领导班子,重点帮助他们学习和领会党的基本路线;对于那些分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领导班子,重点发动群众揭矛盾,摆危害,帮助他们端正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方向和道路;对于那些不敢抓阶级斗争的软班子,着重引导他们开展革命大批判,肃清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
通过这些具体而又扎实的工作,后进队的领导班子逐步地发生了变化。后进队领导班子继续革命的觉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了,敢于斗争的精神鼓起来了。这些变化是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使这些后进队的面貌发生了变化,而且能坚持下去,巩固下去。因此,抓一批,变一批。
积极扶助后进队 巩固壮大集体经济
在后进队的干部和群众的觉悟有了提高,决心学大寨,尽快改变本队落后面貌的时候,吴忠县委又在经济上给以必要的扶助,帮助这些队改变生产条件,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
他们扶助后进队,首先教育那里的干部和群众,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古城公社新生大队地处城镇,每人只有五分八厘地,过去,社员口粮也不能自给。县、社党委就组织这个大队到县境东部一个荒滩上,去建立新的农副业基地,给予必要的水利投资和副业资金。干部和群众,不怕苦、不怕难,大干了四年,新开垦了七百多亩良田,由田少变成了田多,一九七四年粮食平均亩产量由一九七○年的四百三十八斤提高到九百零三斤。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全大队又办起了羊场、蜂场、家畜繁殖场、林场和粮食加工厂。生产发展了,集体经济巩固和壮大了。一九七○年前,他们欠国家贷款四万二千多元,没有一台农业机械,年年吃国家返销粮。现在,集体有了积累,对国家的贡献逐年增加。一九七四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十八万多斤,全大队有了大中型拖拉机两台、手扶拖拉机一台,社员的收入比一九七○年增加一倍多。
吴忠县委还积极帮助各公社发展社办企业,支援后进队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马家湖公社一九七○年时,公社所有的企业只有一个苇湖,年收入仅一万一千多元。几年来,在县委扶持下,这个公社采用一种、二养、三加工的办法,先后办起农作物良种繁殖场、奶牛场、渔场、大牲畜繁殖场、蜂场和农具修配厂、草袋厂、石灰厂等社办企业。一九七四年社办企业的总收入达到九万六千多元,比一九七○年增长了七倍多,公社的固定资产占三级固定资产的百分之十五点七。社办企业有了一定积累以后,就积极帮助田桥、油粮桥这两个后进大队发展生产,使这两个大队也先后办起了林场、蜂场、渔场、畜牧繁殖场、羊场和粮食加工厂、拖拉机站。在公社企业的大力支援下,这两个大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去年粮食亩产都达到了九百多斤,改变了过去的落后面貌,成为对国家有贡献、集体有积累、社员有余款的“三有队”。目前,全县十二个公社都有了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具修配厂、林场、羊场、蜂场等社办企业。一九七四年全县社办企业总收入比一九七○年增长了六点二倍,对帮助后进队改变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进队转化了,队与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差别缩小了。后进队转化了,全县生产水平和对国家的贡献也大大提高了。以一九七四年与一九七○年相比,吴忠县粮食总产量增长了百分之九十八点二,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增长了二点七倍。从这方面来说,今天的一个吴忠已经相当于过去的两个吴忠了。
最近,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过程中,吴忠县委回顾了近五年来农业学大寨的战斗历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在抓好先进典型的同时,切实做好后进队的转化工作,才能使大寨经验在全县推广开来,促进农业生产高速度地、比较均衡地发展。他们决心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全县学大寨运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湖南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桃源县畲田公社社员在指防山上积极开展治山造林活动,建成了一万二千多亩的大片用材林、经济林基地。这是畲田公社指防山知识青年育林小组在管理幼林。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改进领导作风 深入农村蹲点
魏县大部分后进队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据新华社石家庄电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中共河北省魏县县委“一班人”改进领导作风,深入农村蹲点,认真做后进队的转化工作,使一大批后进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县革命和生产出现了新的局面。
魏县全县共有三十七个农村人民公社、五百三十五个生产大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魏县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但是,有一部分生产大队长期处于后进状态。过去,县委对后进队的问题从生产上看得多,从政治上看得少;对它们批评多,具体帮助少。县委领导成员对这些后进队满足于一般号召,很少下去蹲点调查研究。为了促进后进队的转化,把后进队的问题搞清楚,一九七三年,县委领导成员亲自带领调查小组,对一些后进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他们发现,这些后进队的共同特点是阶级斗争复杂,资本主义倾向比较严重,集体经济薄弱,粮食、棉花产量低。造成后进的主要原因是领导班子思想政治路线不端正。有的领导班子带头搞资本主义,有的是“老好人”掌权,有的互不团结,形不成领导核心。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县委下决心改变后进队的面貌。县委领导成员亲自深入后进队蹲点,抓点带面。同时,从县和公社两级机关抽调七百多名干部,组成工作队,对全县后进队分批分期地进行整顿。今年初春以来,县委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进一步认识到,改造后进队,是关系到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基层的一件大事,必须下功夫做好这项工作。县委十五名常委中,除了在机关主持日常工作和因病休养的以外,有十名常委深入到后进队蹲点,做后进队的转化工作。
魏县县委从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中认识到,建设一个革命化的领导班子,是改造好后进队的关键。而要建设这样的领导班子,首先要提高大队干部的路线斗争觉悟,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坚定不移地带领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县委领导下,蹲点干部组织后进大队的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时发动干部、群众揭开本队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盖子,联系实际,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批判“中庸之道”,批判资产阶级派性,总结经验教训,使干部和群众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清什么是马列主义,什么是修正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从而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沙口集公社牛马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由于路线斗争觉悟低,“老好人”思想严重,对资本主义倾向不敢斗争,结果使这个大队资本主义泛滥。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县委书记王者荣带领工作队到这个大队蹲点。他们满腔热情地帮助这个大队党支部书记同干部、群众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批林批孔的指示和党的基本路线,批判“中庸之道”。王者荣还亲自找他谈心,帮助他分析“好人主义”的危害。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带领干部、群众煞住了资本主义妖风,齐心协力大干社会主义,这个大队的后进面貌很快发生了变化。
魏县县委还鼓励后进队的领导干部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群众,成为艰苦奋斗的带头人。仕望集公社陈庄大队原来的领导班子成员,长期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严重脱离了群众,使集体经济受到严重损害。去年,在蹲点干部帮助下,大队新的领导班子记取过去干部犯错误的教训,按党的原则办事,不搞特殊化,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大队干部全年平均每人劳动了三百一十多天;今年上半年,平均每人已经劳动了一百六十多天。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去年这个大队的粮食亩产由一九七三年的二百三十斤猛增到五百一十九斤。今年夏季小麦丰收,平均亩产五百三十斤,比去年增长一点七成。现在,这个大队变成了魏县农业学大寨的一个先进典型。
魏县县委在改造后进队的工作中,根据毛主席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个条件和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注意搞好后进队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他们坚持在斗争中整顿和建设领导班子,把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和革命大批判结合起来,教育了一批干部,培养了一批新干部。现在,在全县已经改造好的后进队领导班子中,新干部平均占百分之三十以上。新老干部互相学习,团结一心,促进了革命和生产形势的发展。
魏县原有一百三十三个后进大队,经过几年改造,已经有八十个大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五十七个大队进入了先进行列。如今,这八十个大队的生产条件大大改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粮食、棉花产量逐年提高。这八十个大队的粮食平均亩产量,一九七二年只有二百一十四斤,一九七四年提高到四百六十六斤,有四十一个大队上了《纲要》,十八个大队过了“黄河”,两个大队过了“长江”。后进队的变化,促进了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深入发展。一九七四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亩产量第一次上了《纲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