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发扬“拣煤渣精神”的调查
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是一个具有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连队。这个连队在革命战争年代,不畏艰苦,英勇作战,为人民立下了战功;抗美援朝战争中,曾荣获“横城阻击特功英雄连”的称号。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八连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要节约闹革命”的号召,在做好值勤工作的情况下,到附近工厂、车站废弃的炉渣堆里拣煤渣,两年没有烧国家供应的煤,节煤九万多斤,受到了中央军委的表扬。几年来,八连的同志继续发扬“拣煤渣精神”,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促进了连队的建设。扎下艰苦奋斗的思想根子
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道路并不是平坦的,每前进一步都有正确思想同错误思想的斗争。
有一次,指导员赵金明发现已倒掉的烤火炉灰中有没烧尽的煤渣,他想:过去到外面拣煤渣,现在把煤渣往外倒,一拣一倒这是什么问题?经过了解,原来有的战士认为“我国经济形势越来越好,拣煤渣显得太小气了。”针对这种糊涂认识,八连党支部引导大家讨论:条件好了,还要不要艰苦奋斗?讨论中大家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教导,明确了艰苦奋斗是我军的政治本色,条件优越也要艰苦奋斗。这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需要,是防止资产阶级思想腐蚀革命队伍的锐利武器。大家说:煤渣一拣一倒的两种不同做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如果说拣煤渣是“小气”,革命正需要这种“小气”。
艰苦奋斗的思想根子扎得深,艰苦奋斗的作风大发扬。一次,连队在北京执行营建任务,二班副班长李明发看到一块砖头埋在土里,就用铁锹把它挖了出来。当时有一个新战士说:“咱们工地砖头成堆,何苦费力去挖那一块砖呢?”针对这件事,李明发和全班一起学理论,讲艰苦奋斗的意义。大家说:“我们珍惜一砖一瓦,不仅为着建设工地上的高楼,而且为着筑起我们思想上反修防修的堡垒。”从此,大家对一粒米,一分钱,一滴水,一度电,一块煤,一根钉,都十分珍惜。搞战备施工时,他们把一个个破水泥袋收起来,捆好上交;搞军工生产时,发现废水中有凡士林油,就想办法捞起来,回收了二千多斤;在营建施工中,从废木头上拔下了一根根钉子,共积累了一百多斤。他们自己动手修笼屉、补护具,用废竹片削筷子,用废窗纱做蝇拍,处处发扬“拣煤渣精神”。把好生活作风这一关八连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中,机关工作人员中,都有发生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教导,感受很深。他们说:毛主席的指示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必须把好生活作风这一关。今年连队到北京执行施工任务。有的同志觉得穿老头鞋、住工棚有点土气。党支部发现了这种思想苗头,及时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批判了林彪贩卖的“小节无害”论,分析了一些人从图好看,讲排场,摆阔气的生活作风开始,发展到蜕化变质的教训,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不同的生活作风,是不同的阶级意识的反映,决不能把生活作风看成是小节。同志们说:我们拣煤渣,挖砖头,修修补补,勤俭节约,看起来有点土气,但是这种土气体现了无产阶级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由于八连注意把好生活作风这一关,连队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给养员到粮站买粮,回来后发现多了一袋面粉,立即扛着送回粮站。复员战士邱康宽在离队前一天拾了一块上海牌手表,立即上交,归还失主。连长杜牛小在这个连队担任连长已经八年,从不搞特殊化,家属来队和战士粗粮细粮一样吃,吃菜烧煤按斤数付钱。指导员赵金明把节余的鞋送给战士,而自己穿的一双鞋却新补钉压旧补钉,穿了好几年。大家说:“拣煤渣精神大发扬,连队处处新风尚,艰苦奋斗不忘本,继续革命斗志旺。”把艰苦奋斗精神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
老炊事班长魏瑞生,身患严重的关节炎,可是他不怕苦,不怕累,八年前拣煤渣就是他带的头。八连党支部经常运用魏瑞生这个典型对全连进行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教育,结合形势和任务,把艰苦奋斗精神贯穿到连队的各项工作中去,不断培养干部和战士吃大苦、耐大劳的革命精神。
有一次野营训练,有的同志产生了畏难怕苦情绪。党支部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指示,回顾连队在朝鲜战场上一把炒面一把雪,在横城阻击战中打退敌人三十多次猖狂进攻的英雄事迹,使大家树立敢于吃苦、勇于锻炼的思想。有一天,在已经行军五十多里的情况下,上级突然命令八连追击“敌人”。他们在半小时内又急行军十二里,追上了“敌人”,立即进行射击考核,消灭了“敌人”。战士夏小龙,脚走肿了,医生要他坐车,他不坐,指导员硬把他拉上车,他又偷偷地跳下来,坚持步行赶上了队伍。去年冬季野营训练,八连参加了按编制携带全部装备的试验性行军,途中进行一百八十里的长途奔袭,当时天下着雪,道路十分难走。上级曾征求他们是否减装的意见,他们坚决不减装,全连情绪高昂,没有一个叫苦,没有一个掉队。二排长吴金山患腿部静脉炎,仍带领全排坚持行军。战士石六华晕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他为了锻炼自己的耐力和意志,把枪和背包都捆在身上,不让战友帮他背。战士们深有体会地说:“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是我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平时能吃苦,战时能打仗。有了这种精神,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
在战备生产和营建施工中,八连指战员同样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自觉培养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一九七三年播种时节,天旱得厉害,为了不误农时,他们到二里外去挑水点种。天不亮就下地,天不黑不收工。肩磨肿了不叫苦,手磨破了不喊疼,一鼓作气,奋战二十余天,终于完成了三百亩的点种任务。在一次营建施工中,四排担任拆除旧房的任务,有个锅炉房的五个梁架都是钢筋水泥的,每个有五吨多重。四排同志不怕困难,不怕累,抡起大锤,整整砸了一天,取出了近千斤的钢筋。很多同志的虎口震裂了,手上磨出了血泡,但是,大家谁也不叫一声苦,谁也不喊一声累。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继续革命不歇肩
四十年前,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行列里,有一位年轻的给养员,脚穿草鞋肩挑担,跟随毛主席爬雪山,过草地,走了两万五千里,胜利地到达陕北。四十年过去了,如今这位红军战士继续战斗在陕北山区,扁担不离肩,万里长征继续走。这位老红军战士叫刘明文,现在志丹县双河公社供销社工作。
刘明文同志是江西吉安人,一九三○年,毛主席率领十万工农下吉安时,他扛起长工扁担,加入了红军的行列。战争年代,刘明文一直在部队做后勤工作,当过给养员、司务长,从五次反“围剿”到万里长征,从革命圣地延安到晋察冀抗日前线,挑挑担担十几年,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解放后,刘明文一直在志丹县双河供销社工作。近几年,组织上曾多次劝他退休,他不肯。家乡的领导机关和他的哥哥来信或打电报,让他回家休养,他说:“我在陕北这块土地上流过血,在延安的窑洞里读过毛主席的书,我吃惯了陕北的小米,喝惯了延河的水,离不开养育我几十年的陕北人民,我要为建设陕北挑一辈子担子。”
双河供销社担负着方圆四十里的购销任务。这里地处山区,沟壑纵横,交通不便。过去社员群众常常为买一把镢头一张锨,或一些生活日用品,来回走几十里山路;山沟里的山货土产也不能及时收购上来。刘明文看到这些,心中很不安。他回忆起革命战争年代自己在某团供给处工作时,一根扁担两只筐,及时把军需物资和生活用品送到连队和战士手中的情景,心想:今天我们为人民服务,应当继续保持战争年代那种革命精神,挑起担子,送货下乡。他向同志们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从此,人们经常看到在双河公社的山山峁峁、沟沟洼洼里,活跃着一支“扁担货郎队”,打头的就是老红军战士刘明文。
陕北高原,气候多变,风沙大;山区的路,坎坷不平,陡坡多。刘明文和年轻人一道,肩挑货郎担,不怕山高路险,不畏酷暑严寒,风里来,雨里去,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及时送到贫下中农手里,把农副产品收购上来。一九七○年春耕大忙时节,河西生产队急需犁铧,正当他们准备派人到供销社去买时,刘明文一大早就趟过冰冷刺骨的河水给他们送来了。又一次,刘明文了解到野鸡山生产队交售公粮需要口袋,他又挑着担子,往返四十里,跑到县城买来口袋送去。干部和社员感激地说:“老刘啊!你真是摸透了我们的心,我们需要啥你就送来啥,什么时候需要你就什么时候送到。”
在送货下乡的过程中,刘明文看到生产队的架子车和社员的雨鞋、手电筒等用具坏了,却得不到及时修理,他就建议“货郎队”的同志学点手艺,把修修补补的业务也承担起来。有的同志说:“咱是供销社,又不是修理所,找那麻烦干啥?”刘明文说:“咱们挑的是革命担子,只要对人民有利的事,都应该挑起来。”后来,他带头学技术,首先在担子上添了一套修理工具。每到一地,货担一放,他就忙开了:放下秤杆拿尺子,收完山货又拿起修理工具钉鞋、修电筒……。群众赞扬他说:“老刘啊,你给咱挑来了个‘称心商店’,又给咱挑来了个‘方便修理所’。”
刘明文是个肩挑千斤不知累的人。他觉得人老了,为革命尽力的时间不长了,更要加倍工作。这些年,他的担子随着贫下中农的需要不断地增斤添两。看到社员有的头发长了,没有时间理,他的担子上添了一套理发工具;看到社员整天忙生产,头痛脑热的小病顾不上看,他的担子上又挂了个药布袋。一次,他送货来到李家渠生产队,有个贫农老大娘买药,碰巧这种药卖完了。刘明文把这件事搁在心上,专程跑到县城买来,又亲自送到老大娘手里。大娘感动得热泪盈眶,说:“大兄弟呀!遇上你这副热心肠,我的病就是不吃药也好了一大半!”
一九七二年,经组织上再三动员,六十八岁的刘明文退休了。他虽然办了退休手续,人却没有“退休”,“扁担精神”没有丢。今年,刘明文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更加焕发了革命精神,他觉得自己还能挑起货担下乡。领导和同志们关心地说:“老刘啊!你挑了这么多年的担子,年纪大了,该歇歇腿啦。”刘明文坚定有力地回答:“万里征途没走完,‘扁担精神’不能丢。只要还有一口气,革命的担子就要一直挑到底!”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一切听从党安排
人民解放军某部副科长车德福是一九四七年入伍的老同志,战争年代为革命负过伤,十四次立功受奖。解放后,做过勤务工作,住过机关,下过基层。还有五年的时间没有固定的工作和职务,先后负责训练新兵,培训老兵,购买军马,管理幼儿园、托儿所,修建桥梁、排灌站等。每次调动,他总是二话不说,愉快服从,那里需要就到那里去,一切听从党安排。
一九七三年七月,党组织决定让担任机电科副科长的车德福带领部队家属和几个战士到新建的大米加工厂工作。命令一下来,车德福马上卷起铺盖,来到加工厂的草棚安下了家。当时,有人说他革命二十六年,在基层单位呆了十八年,怎么现在又从机关下去?听到这些议论,车德福心里很不平静。他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回顾一九四八年底,当他听到首长传达毛主席关于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命令后,二话没说,告别了父母和乡亲,跟随部队从黑龙江一直打到海南岛的战斗历程。他想,革命战争年代自己接到命令二话没说,坚决完成任务。今天年纪大了,党龄长了,受党的教育多了,更要无条件执行命令。再说,在机关或是到基层工作,都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战斗岗位,都是革命的需要,都是为人民服务。第二天一早,车德福就带领战士和部队家属修草棚,装车卸车,安装机器。为了争取早日投产,车德福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有时吃饭也在机房里。加工厂投入生产以后,车德福更是兢兢业业地工作。麻袋破了,他中午不睡觉,戴着老花眼镜,一针一针缝补好。米筛破了,他补了又补,一共修了三十二次。同志们都说:“老车象一颗螺丝钉,党把他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
这话一点不假,去年七月,组织上决定调车德福到供销科工作,征求他有什么意见,他说:“我是共产党员,革命需要就是我的战斗岗位。”他交代完加工厂的工作,来不及休息一下,就打起背包,来到供销科报到了。当时,部队正准备建一个肥料仓库。他一到科里,就多次请求,把这项艰巨的任务接受下来。工地离营房来回有五十里地,从备料到施工,他整天奔走,忙个不停。
以后,由于工作需要,组织上又调车德福到管理科抓副业生产,他还和过去一样,二话没说,高高兴兴收拾好东西来到管理科报到。今年,组织上根据工作需要,又调他到供销科任副科长。他重温了毛主席关于“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教导,执行纪律更加自觉了。他说:“工作调动是战场的转换,在哪里都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广州部队某部副部队长陈玉琛,保持着普通一兵的本色。这是他和战士一起训练归来。 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端正态度 尊重士兵
人民解放军某部政委 李觉先
我走上领导岗位以后,比较注意搞好官兵关系,经常下连队和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尽管这样,有的战士和我接触还是很拘束,对我有意见也不当面提,有的战士对我特别“客气”,张口就叫“首长”。这使我感到很不安。
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中,我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的教导,想起了当年在新四军中的情景。那时师、团干部到连队去,战士们亲热地围上去,好象见了亲兄弟一样,无话不谈,有时还在一起争论问题。干部体贴战士,尊重战士,战士的意见干部认真听取,战士有困难干部积极帮助解决,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战士。记得一九四○年五月我刚入伍的时候,才十六岁。刚到部队的当天晚上就出发打仗,战斗中排长一直把我带在身边。一边战斗,一边教我怎样隐蔽,怎样消灭敌人。我们掩护大部队转移后撤退时,河里发了大水,敌人又追了上来,情况很紧急。排长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我过河。他的一言一行,在我这个从小没爹没娘的放牛娃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过去,看现在,我认识到了自己就是不如老前辈那样尊重、爱护战士,对待战士的态度不够端正。我虽然经常下连队,但思想上却仍然以领导者自居,不认真听取战士和下级的意见,这样怎么能和战士打成一片呢?
认识提高以后,我在下连蹲点的过程中,虚心听取战士的批评和建议,处处尊重战士。自己没有把握解决的问题,就去请教战士,集中群众的智慧,找出解决的办法。自己有把握解决的问题,也去请教战士,多方听取意见,把问题解决得更好。这样,我尊重战士,战士也把我当成了普通一兵。他们都很乐意和我拉家常,交谈学习体会,摆部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但搞好了相互关系,而且抓部队建设心中也更有数了。一次,我到一个比较后进的连队去蹲点。对于这个连队存在的问题一时搞不清楚,我就把自己摆在小学生的位置上,虚心向战士们请教。一个班一个班地多方调查,一个人一个人地促膝谈心。终于找出了连队后进的主要原因是领导班子团结不好。情况弄清楚以后,我就和党支部“一班人”一起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讲团结,讲大局。同时广泛发扬民主,认真听取战士们的意见和建议。支部“一班人”团结了,干部和战士打成了一片,全连上下拧成了一股绳。现在,这个连的政治思想工作、军事训练和生活作风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