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社社学大寨 县县赶昔阳
湖南省委领导全省党员干部和群众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取得很大成绩
新华社长沙一九七五年九月十六日电 湖南省广大农村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运用典型引路,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全省农村气象一新。先进县大步赶昔阳,后进单位迎头赶上。各地农田基本建设成就越来越大。“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得到进一步贯彻,农、林、牧、副、渔各业欣欣向荣。
一九七四年,湖南全省粮食总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比一九六五年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有八个地(市)、四十四个县(市)粮食平均亩产跨过了《纲要》。棉花总产量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一百三十万担。生猪年底存栏数达到一千六百八十万头,比一九六九年增加百分之五十多。全省有十一个县(市)实现了一人一猪或一亩一猪。油料、茶叶、烤烟、甘蔗等项生产,也有较快的发展。今年,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的推动下,全省三千一百多万亩早稻又获得大面积均衡增产,总产和平均亩产都高于去年。
一九七○年九月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以后,中共湖南省委在批判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中,回顾和总结了解放二十年来的历史经验,深刻地认识到,正确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是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哪一年农业发展得快,当年或第二年的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就发展得快;哪一年农业歉收了,当年或第二年的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受到影响。从这以后,省委决心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以大寨、昔阳为榜样,尽快地把农业搞上去。省委加强了对农业学大寨的领导,动员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并且结合各项政治运动,对干部和群众进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教育。各地委、县委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工作上,每年都有十万到十几万省、地、县干部深入农村蹲点调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进行具体指导。省里每年都举行农业学大寨会议,总结交流经验。这样,一个社社学大寨,县县赶昔阳,加强农业,大办农业的群众运动就在全省范围内普遍开展起来。
“重要的是做出榜样给农民看。”在学大寨运动中,湖南省委认真总结和推广本地学大寨的先进典型,把学大寨和学本地先进典型结合起来,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抓紧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使农业学大寨运动不断地向前发展。安乡县委带头学大寨,狠抓阶级斗争,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运用典型引路,把劳动力集中在农业第一线,大干苦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田县委带领群众认真学习大寨贫下中农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努力改变生产条件。这两个县的粮食平均亩产量迅速提高,成为湖南全省学大寨的先进县。省委采取开现场会、组织参观等多种办法,及时推广这两个县的经验,对推动各地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湖南省有三十一个县和五个县级国营农(林)场学大寨学得比较好,其中有十个县和一个国营农场被评为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湖南省委还特别注意抓好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茶陵县原是个落后县,县委从一九七二年以来,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把党在农村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和农业学大寨运动结合起来,向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使这个县逐渐改变了后进的局面。一九七三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跨过了《纲要》。省委总结了茶陵县的经验,在全省加以推广。为了促使后进县、社、队的革命转化,省委每年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工作队,下到后进县、社、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狠抓阶级斗争,解决发展农业的方向道路问题,树立贫下中农优势,建设好领导班子,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有效地促进了后进单位的革命转化。一九七二年全省有十四个后进县,经过几年努力,已有八个县跨入先进行列,其余的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湖南省委在实践中认识到,办农业,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是等、靠、要,依赖国家,这是农业战线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五年来,湖南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改变生产条件。拥有五千多公里高压输电线路、一千一百多处电力排灌站、基本上实现排灌电气化的洞庭湖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一九七○年以来,这里的人民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了垸内园田化建设。许多地方的大堤内侧筑起防洪安全台,堤外建起防风防浪林带,垸内笔直的排灌渠道纵横交错,把农田划成大小相等的方格,便于机械耕作。现在,这里已初步建设成为高产稳产的商品粮基地,一九七四年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三年增长一倍。湖区十五个县(市)粮食平均亩产量已经超过《纲要》,其中一部分县超过千斤。这些县每年都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一亿斤到两亿斤不等。韶山区的干部和社员,近几年来,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出大力,流大汗,自力更生,治理了长达二十多里的三条旧河,新建和扩建了三座水库,新修和整修了一批水塘和排灌渠道,使全区基本上实现了排灌自流化。五年来,全省新开田土二百三十二万亩,改造低产田五百三十四万亩,坡地改梯田一百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五百七十三万亩,建设园田化农田二百九十一万亩,整治溪河六千一百多条。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受益面积一年比一年多,为加快发展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组织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这是湖南省在农业学大寨中,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几年来,工业部门都把支援农业当作自己的光荣职责,千方百计挖掘企业增产潜力,为农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在湖南省委的领导下,机械工业部门为农村社、队生产了各种农业机械。一九七四年,全省拥有的大、中、小型拖拉机(包括从省外购置的)比一九七○年增加二点四倍,动力排灌设备的马力(包括从省外购置的)比一九七○年增加百分之五十四点三。水利电力部门和有关部门协作,帮助农村建设了大批小水电站。一九七四年,全省已有一千四百多个小水电站,装机总容量比一九七○年增加一点四倍。湖南解放以前根本不生产化肥,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也只有十七个化肥厂。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二年,湖南省委组织化工、基建、机械、交通各部门以及有关地、县,开展社会主义协作,发扬“龙江风格”,打了化肥厂建设的“歼灭战”。三年中建设了五十三个氮肥厂和一批磷肥厂,加上原有的厂子,现在全省投产的氮肥厂八十多个、磷肥厂三十多个,使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县、市都具备了化肥生产能力。交通运输部门每年都组织大批车辆和船只,及时把农用物资运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保证不违农时。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引下,各级商业部门大力扶助农村社、队生产,加强农产品的收购和农业生产用品的供应工作,为发展农业作出了贡献。(附图片)
昔阳县三都公社为改变生产条件,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治理三都沟,垫土造平原。这是社员们正在完成最后的一段工程。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沿着农业学大寨的道路阔步前进
——江苏省苏州地区实现农业高产更高产的调查报告
我国著名的农业高产地区之一的江苏省苏州地区,粮食平均亩产过千斤以后,继续沿着农业学大寨的道路阔步前进,连续四年实现了高产更高产。
一九七○年,在农业学大寨的推动下,苏州地区粮食平均亩产闯过了千斤关。这时候,有人背上了“高产”的包袱,说苏州地区的农业生产,现在“基数高,潜力小,只能保,不能跳,再要高产更难了。”事实恰恰相反。从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四年,四年间,全区平均每年粮食总产增加三亿斤,亩产增加七十斤。去年,全区粮食总产突破了七十亿斤,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三百五十三斤。这一年,只有六百七十多万亩耕地的苏州地区,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达到二十五亿三千万斤,超过了解放初期全区粮食的总产量。同时,还卖给国家皮棉六十五万担,油菜籽七千二百多万斤,肥猪二百四十万头,蚕茧十八万多担,水产品一百三十一万担。全区五百八十万农业人口,每人每年向国家交售的农副产品,大致可以供应一个人的口粮,两个人的食油,三个人的吃肉,八个人的穿衣。
苏州地区的实践证明,认真学习大寨和昔阳的经验,思想不断革命,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高产地区也能连年高产稳产,为国家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苏州地区邻近城市,交通便利,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围绕着抓钱还是抓粮的两种思想斗争一直很激烈。各级党委在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农业的高产更高产,首先要学习大寨、昔阳的经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建设,抓紧农村两条道路斗争,不断解决农业发展的方向道路问题。几年来,他们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跟资本主义进行反复的斗争,逐步克服了“急钱不急粮”的错误倾向,保证农业生产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大步前进。
人多田少的无锡县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一九七一年,无锡县各级党委按照大寨、昔阳的经验,抓了农村两条道路的斗争,全县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干部对资本主义倾向放松了警惕,结果,“只顾钱,不顾粮”的思想又冒了头,粮食生产又掉了下来。县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看到资本主义倾向对农业继续发展的危害,决心克服麻痹思想,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他们总结推广了一批
“路线正,产量增”的典型经验,在全县开展“人多地少要不要坚持‘以粮为纲’的讨论,大批资本主义,大讲社会主义,教育和帮助群众划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从而,全县出现了各级干部狠抓农业、在家社员安心农业、外出人员关心农业、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步伐。两年来,全县粮食产量每年平均递增八千万斤。今年,这个县的“三麦”(小麦、大麦、元麦)、早稻两季就增产一亿斤,实现了高产更高产。四年来,苏州地区各级党委在抓先进典型的同时,每年都派出大批干部帮助后进社队端正思想政治路线,解决领导班子的革命化问题,使一大批后进单位迅速改变面貌,迈入学大寨的先进行列。
“要产一吨粮,先造吨粮田”。苏州地区在不断挖掘生产潜力,夺取高产更高产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改变生产条件。这个地区历来水利条件比较好,解放后又逐步提高标准,基本做到了能灌能排,素有“锦绣江南”之称。在这种自然条件面前,有些社队自满自足,只想修修补补,不想大干苦干,进一步改变生产条件,结果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而许多先进单位,年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生产就年年发展。江阴县华士公社华西大队是一个只有一千人的大队,他们粮食过了《纲要》,就建设“千斤田”,过了千斤又建设“双纲田”(亩产一千六百斤),超了“双纲”又建设“吨粮田”、“三纲田”(亩产二千四百斤),十年间农田基本建设挑了一百三十二万方土,平均每亩田做了一千四百多个土方,进一步改善了生产条件,农业生产连年上升,成为学大寨的先进单位。这些事实深刻地教育了群众,过去的“纲要田”、“千斤田”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了,要实现高产更高产,锦绣江南也要重新安排河山。
几年来,苏州地区各级干部不断到先进单位学习,使先进单位的思想逐步变成全区广大群众的行动。不论是条件较差、产量较低的地区,还是条件较好、产量较高的地区,在学大寨、赶昔阳中,到处掀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活动。广大社员大搞平田整地、沟渠配套,积极整治旧水系,使秀丽江南的面貌日新月异。近几年来,苏州地区改天换地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农田基本建设步伐一年比一年快。现在,全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田基本上达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要求,为更快地发展农业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平均每人只有一亩粮田的情况下,要实现农业的高产更高产,必须坚持不断地改革旧的耕作制度,这是苏州地区多年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一九七○年,吴县长桥公社龙桥大队贫下中农学习大寨劈山造田的革命精神,大面积种植双季稻,实行一年两熟改三熟,粮食亩产超过了两千斤,为江南水乡高产更高产闯出了一条路子。龙桥的经验说明,要高产更高产,田少多贡献,旧的耕作制度已经不适应,必须进行改革。
龙桥大队所在的吴县,实行大面积改革耕作制度以后,一亩要用两亩肥。为了解决改制与缺肥的矛盾,全县队队建立常年积肥队伍,年年开展三次积肥突击活动,大积大造自然肥料。干部、群众充分利用本地条件,大搞草塘泥,放养水生绿肥,割青草,养猪羊,并且创造了多快好省大搞农家肥的“四季造肥仓”。全县基本上做到了一亩有一头猪,两亩有一潭草塘泥,三亩用一亩绿肥,为一年三熟增产准备了充足的肥料。改革耕作制度以后,季节与高产的矛盾也很突出。在这一新矛盾面前,县委领导亲自动手,一方面和枫桥公社马浜大队干部、群众一起试验用中、晚熟高产品种代替早熟低产品种,一方面学习外地先进栽培技术,在全县不同类型地区开展两段育秧的试验,从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全县推广后,既缓和了季节矛盾,又解决了后季稻不能高产稳产的难题。现在,全县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三熟制都改用了中、晚熟高产品种,一半以上的后季稻开展了两段育秧,争得了季节主动,保证了熟熟高产。现在全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粮田实行了一年三熟制,粮食平均亩产量四年间上升了三百二十斤,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连续四年年年超过五亿斤。
围绕着改革耕作制度而广泛开展的科学实验活动,使苏州地区逐步形成了一个有十多万人参加的“四级农业科技网”。广大干部、群众努力探索高产规律,不断攻克生产关键,有力地推动着耕作制度改革的步伐。一九七○年以前,全区种植双季稻十三年,面积只占百分之十。到一九七二年,就有百分之六十的粮田实行了两熟改三熟。一九七三年,全区水稻亩产量第一次突破了千斤。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举办农业学大寨专题节目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九月十六日讯 在毛主席、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已于九月十五日在山西省昔阳县隆重开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从九月十七日开始,在“对人民公社社员广播”节目时间里,举办农业学大寨专题节目,介绍大寨和昔阳的经验以及全国各地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和农业机械化的成就和经验。每天广播的时间是:
5∶30——6∶00(第一套节目)
12∶00——12∶30(第二套节目)
19∶30——20∶00(第一套节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