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亚非报刊指出欧安会不能缓和苏美在欧洲的争霸
苏联在亚非的扩张渗透揭穿了“安全”骗局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八月六日讯 马来西亚、泰国和尼泊尔的报刊在评论最近收场的“欧安会”时指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欧洲的争夺在“欧安会”结束后将更加激烈。
马来西亚《星槟日报》八月三日的社论指出,“欧安会”只不过是两个超级大国互相抗衡的又一个回合。社论说,苏联最关心的是“欧安会”文件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包括十项原则,苏联的主要目的不过是要欧洲各国承认现状,以巩固它在东欧的霸权。美国和西欧国家关心的是文件的第三部分,以便向苏联的势力范围进行渗透。
社论说:“两个超级大国在欧洲的争夺,非但不因欧安会而结束,反而将会进一步激烈。”
马来西亚《光华日报》八月三日的社论说:“鉴于苏联过去公然进行侵略的事实,谁能保证它会受空洞文件的约束呢!”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八月二日就苏美两国首脑在“欧安会”期间进行“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发表社论说,苏美双方梦寐以求的,是在“限制”的幌子下,造成自己方面的军事优势。双方在谈判限制核武器的同时,不但战略性的武器越贮越多,核爆炸试验和导弹的试射也没有终止过。社论说,这些事实“足以使任何限制核武器协定完全失去意义”。
泰国《中华日报》八月三日的评论说:“美苏备战和对抗将更加紧张。西欧国家领袖并不因‘欧安会’而增加了安全感。法国总统德斯坦即指出《欧安会宣言》并非‘和平保证’,所以法国必须巩固国防。”
泰国《新中原报》八月三日发表的文章指出,“欧安会”的《宣言》并非“条约”,条约在帝国主义者和霸权主义者手上也可以随意撕毁。
文章在谈到《宣言》中包括的和平解决争端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时指出,一九六八年苏联在同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争端”后,一怒而挥军入侵,把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置于其控制之下,岂只不干涉内政而已。“再看眼前活生生的事实,苏修对北约会员国葡萄牙内政的露骨干涉,对北非、中东等国家肆无忌惮的扩张渗透,谁又会相信苏修肯遵守这两点诺言呢?”
文章说:“这次召开之所谓‘欧安会议’,其实是‘欧危会议’,《宣言》中所列的所谓欧洲安全十项原则,其实就是十条无法彻底实行的美丽谎言。美苏两强在此‘安全’的烟幕下面,今后将进行新的一回合的较量。”
尼泊尔《祖国》周刊七月二十九日发表评论说:“欧安会”的《宣言》被看作是一个主要成就,“但是,仔细研究一下这个文件就会发现,这次会议并不能巩固欧洲安全和合作的基础,而只能加剧欧洲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紧张局势”。
新华社金沙萨一九七五年八月五日电扎伊尔《劳动报》最近发表评论,对两个超级大国签署欧安会文件的诚意表示怀疑。
这家报纸八月四日的评论,在谈到会议文件中关于不使用武力侵犯一个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时指出,这简直是对命运的一种嘲弄,“那些在一九六八年通过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而结束杜布切克生涯的人也在这个文件上签了字。”评论问道,这是不是该对“大国的诚意表示怀疑呢?”
评论说,“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不是外国大国插手,就很难设想在年轻国家会引起政治上的动荡。安哥拉的情况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评论接着揭露了超级大国鼓吹的“裁军”骗局。


第6版()
专栏:工农兵论坛

不是天灾是人祸
山东省莱阳县城厢公社南关大队
山东省黄县下丁家公社下丁家大队贫下中农
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上台以后,苏联农业形势很是不妙,一是农业生产十年竟有六年减产;二是一再到国际市场抢购粮食,其数量之多,谁也比不上。正象我国解放前流传的一句俗话所说的:“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苏修头目对于连年歉收之后,今年小麦又来了个歉收,感到很不光彩。于是撒谎骗人,编造了粮食减产的种种所谓“原因”,为自己粉饰和洗刷。
一个主要借口是:天气给农业带来了“困难和预想不到的问题”。说什么苏联“气候条件相当复杂”,怨“老天爷”不帮忙。真是“黄鼠狼偏咬病鸭子”,似乎老天偏偏让日子难过的苏联农业减了产。
谁都知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上台后,跟列宁、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时期相比,苏联气候条件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在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时期,要说气候,也是够复杂的了。一九三八年苏联东部和东南部各区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但这一年,苏联还是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同沙皇时代粮食产量较高的一九一三年相比,作物增产百分之十八点六,棉花增产百分之二百六十三点五,亚麻增产百分之六十五点五。为什么同是一个国家,同是一块土地,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时期,大灾之年获得较好收成,而到了苏修叛徒集团篡权之后,遇到点小小灾害就大歉收呢?苏修头目用气候条件的复杂来进行辩解,显然是经不起一驳的。
拿我们国家来讲,农业连续十三年丰收,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夏粮作物又获丰收。我们下丁家大队和南关大队的情况同全国一样,形势也是越来越好。南关大队一九六四年粮食亩产是六百五十八斤,一九七四年达到一千六百三十一斤,十年间单产增长了近一千斤。一九六五年全大队小麦亩产四百五十五斤,今年小麦闯过了千斤关,达到一千一百一十斤,小麦亩产量十年增长了近二倍。跟解放前相比,那变化更是翻天覆地。解放前,下丁家大队最好年景粮食亩产也不过二百斤左右。解放后,粮食产量不断上升,一九七四年虽然遇到了大的自然灾害,仍然夺得了历史上第二个大丰收年,亩产达到一千三百七十斤,比解放前增加了六倍多。是“老天爷”特别照应我们吗?不是。人们常说“风调雨顺”,实际上“风不调,雨不顺”是常有的事。拿我们这两个大队讲,不是旱,就是涝,不是风,就是雹,灾害年年有。但是由于我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充分发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坚持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不断改变生产条件,大大增强了抗灾能力。现在,下丁家大队百分之八十的耕地成了稳产高产田。今年的小麦尽管遇到五个多月的大旱,但天旱地不旱,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豪迈地提出,“天大旱,人大干”,斗天斗得天低头,斗地斗得地高产。把今年这个历史上最旱的一年,变成了历史上小麦产量最高的一年。
“奇迹不是凭空出现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工人和农民创造出来的”。(列宁:《在莫斯科工农代表苏维埃全会会议上的演说》)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在马克思主义路线的指引下,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才能迸发出来,产生改天换地的巨大物质力量。同是种地,处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的精神面貌不一样,干劲不一样。我们从旧社会过来的人都知道,解放前,贫下中农地无一垄,房无一间,为地主、富农当牛做马,汗流在地主、富农的田里,粮食堆在地主、富农的仓里,累断腰筋干一年,自己仍然过着“食不充饥,衣不遮体”的苦难生活。在那时,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劳动的积极性,也根本不可能跟大自然作斗争。在那种腐朽的社会制度下,无灾也有灾,小灾变大灾。今天,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我们为革命种田,因而有估不透的力量,用不完的干劲,敢于跟“老天爷”较量,使大灾变小灾,小灾变无灾。
在苏联,资本主义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在上层建筑领域还是在经济基础方面,都已经全面复辟。这给苏联劳动人民带来了一场大灾难,遇到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灾上加灾。苏修在农业方面象在其它各方面一样,“挂羊头卖狗肉”,名义上是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所谓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已经完全被一小撮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和新富农所占有,广大苏联劳动农民已沦为雇工。在苏修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和新富农的残酷压迫、剥削下,广大苏联农民完全丧失了劳动积极性,大批外流,走南闯北,各找出路。在这种情况下,留下来的农民,也是消极怠工。有些农庄的出工人数往往不到全部劳动力的百分之四十五。苏修反动、腐朽的生产关系,象一条绳索一样,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二十年来,苏联的农田基本建设,停滞不前,至今仅有百分之二的水浇田,真是可怜得很。所以,苏联农业危机重重,这是资本主义复辟的必然结果,不是由于天灾,而是由于人祸。


第6版()
专栏:

美国舆论说欧安会改变不了苏美争夺欧洲的局面
欧安会文件是毫无约束力的空话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八月六日讯 美国报刊和通讯社最近几天就欧安会连续发表评论,认为欧安会文件不过是一纸空文,丝毫没有改变苏美两霸激烈争夺欧洲的敌对局面。
美国一些报刊认为,欧安会文件都是毫无约束力的空话。《纽约时报》八月二日刊登的一篇新闻分析说,欧安会“是由讲台上发出的华丽词藻,以及以‘最后文件’形式写在纸面上的华丽词藻组成的。这个‘最后文件’措词极其含糊,它的各项条款在法律上是没有约束力的。”美联社八月一日发表的一篇述评说,欧安会“文件充满了冠冕堂皇的诺言,但也充满了条件和修饰词。它在法律上是不能执行的,它的执行差不多完全取决于与会国的善意”。
美国一些报刊指出,欧安会丝毫没有改变苏美两霸在欧洲激烈争夺的局面。《纽约时报》八月二日的新闻分析强调说,勃列日涅夫和福特在欧安会的讲话“明确表明,造成他们两国敌对的冷战的基本愿望仍然不变”。这篇新闻分析形象地写道:“在会议结束时,首席代表们坐在一张很长的弯形桌子旁签署‘最后文件’。福特和勃列日涅夫几乎坐在桌子的两端,其他人夹在中间。这恰恰是欧洲目前的局面。”这家报纸在七月二十七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也说,“从欧安会可以明显看出的一件事情是,在西方的敌对仍然是紧张的”。
一些报刊认为,欧安会为苏联加紧对西欧渗透提供了机会。《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八月一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说:“赫尔辛基会议的实际效果如何,谁也拿不准。这里的许多西方外交官认为,克里姆林宫的当权者将认为这是一个大好机会来对更加松懈下来的欧洲进行悄悄的渗透和建立微妙的影响。”《纽约时报》七月二十七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说:“西方官员中存在着广泛的担心,担心他们国家里的舆论将会受到所发生的事情的欺骗。”这家报纸七月三十日刊登的苏兹贝格写的一篇文章认为,欧安会增加了西欧“芬兰化”的危险。他写道:“一个幽灵,芬兰化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他说,“芬兰化使西欧人感到害怕,因为这意味着无可奈何地在战略上依靠莫斯科”。他还写道,“莫斯科对西方的态度是:‘我的就是我的,你的是可以谈判的。’”


第6版()
专栏:

美国底特律黑人掀起抗暴斗争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七月三十一日讯 底特律消息:美国底特律市的黑人在七月二十九日和三十日连续两天掀起抗暴斗争。
七月二十九日,一个白人老板开枪打死了一名十八岁的黑人青年。这一事件引起了当地黑人的极大愤怒,许多青年黑人立即聚集起来举行抗议。当局出动全副武装的“防暴警察”,向黑人施放催泪弹,企图驱散抗议群众。黑人用石块和砖头进行反击,斗争持续了两个晚上。警察先后无理逮捕了七十八名黑人。
据美联社报道,“失业是这次动乱的最重要的原因”。这名黑人青年被打死只是这次抗暴斗争的导火线。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字,底特律的失业率高达百分之二十三。参加抗暴斗争的许多人都是失业工人,他们对长期失业、生活贫困的状态十分不满。


第6版()
专栏:

苏联大量购买粮食引起美国农产品涨价
两周内在国际粮食市场上抢购了十九亿美元的谷物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八月三日讯 华盛顿消息: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材料,在苏联大量向美国购买粮食的情况下,美国农产品的价格正不断上涨,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美国农业部七月三十一日发表的报告指出,在苏联大量向美国购买粮食的影响下,从六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美国农场主出售的未加工的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了百分之三;而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
(苏联向美国大量购买粮食的消息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前一天)农产品价格就比去年同一天上涨了百分之六。
农业部列举的从六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一些粮食价格上涨的情况是:小麦每蒲式耳从二点九二美元上涨到三点三三美元;玉米从二点六八美元涨到二点七二美元;大麦从二点三美元涨到二点三五美元。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阿瑟·伯恩斯七月二十九日在国会两院经济联合委员会作证时说,由于美国大量卖小麦给苏联,他预料美国面包的价格将会大幅度上涨。他说,他已经看到了对苏联在谷物需要量方面的估计,“这些估计吓坏了我”。
在伯恩斯在国会作证的前一天,美国通用面粉公司已把面粉的批发价格每磅提高了一点六美分。
据报道,从一九六○年到一九六七年,美国零售食品价格上涨了百分之十三点六。而在一九七二年苏联向美国大量抢购粮食后,一九七三年价格平均猛涨百分之十四点五,一九七四年又猛涨百分之十四点五。
新华社渥太华电 加拿大小麦局七月二十四日宣布,苏联又向加拿大购买一百万长吨(一长吨折合一点○一六○五吨)小麦。
这批小麦约值二亿二千六百万美元。这是继上周宣布苏联向加拿大购买价值三亿美元的二百万长吨小麦以后的又一笔交易。加上这次交易,苏联人在过去两周内在国际粮食市场上抢购了超过十九亿美元的谷物,数量达一千三百五十五万吨——其中九百八十万吨购自美国,三百万吨购自加拿大,七十五万吨购自澳大利亚。


第6版()
专栏:

粮食减产 粮价猛涨 口粮降低 饥荒普遍
印度缺粮日益严重人民强烈不满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八月四日讯 新德里消息:近年来,印度缺粮情况越来越严重,印度人民生活日益困苦。
据印度官方宣布,一九七四——七五粮食年度(印度粮食年度是从头年七月至次年六月)的粮食总产量大约是一亿零四百万吨,相当于上一年度的水平,比一九七○——七一年度减产百分之四点一,但在这几年中,印度人口增加了近百分之十。因此,印度官方公布的一九七四——七五粮食年度每人平均的口粮数字,比一九七○——七一年度减少了百分之十点九。仅从印度官方公布的这些数字就可以看出,印度的粮食危机正在加深。
印度的粮食生产一直很不稳定,近几年来,单位面积产量下降。印度官方承认,一九七四——七五年度每公顷耕地的粮食产量比一九七○——七一年度减少了百分之四。
在这种情况下,饥荒已成为印度经常、普遍存在的现象。据印度报纸报道,印度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在饥饿线上挣扎,百分之八十的儿童营养不良。近年来,每年都有接近半数的邦饥荒情况严重。在闹饥荒的地区,许多农民靠吃树皮草根过日子,大批农民离家逃荒,有的以乞讨为生,有的甚至弃儿卖女,饿毙路旁。
印度政府在城镇地区出售“平价配售粮”,但是平均每人每月不到七公斤,而且由于库存不足,配售量还常常削减。在一些地方,人们有时排队排好几天也买不到配售粮。城镇居民不得不向黑市买高价粮。据印度官方公布的资料,一九七四年十二月的粮食批发价格比一九七三年同期上涨了百分之三十三。今年五月下旬的大米批发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百分之三十五,粮食批发价格上涨了百分之十七。粮食零售价格上涨得更快,在新德里的公开市场上,在过去两年内,面粉价格上涨了一倍半,米价上涨了一倍。
一九七○——七一年度,印度碰到了较好的气候,粮食总产量曾达到一亿零八百万吨,但是平均每人也只有一百九十六公斤。当时印度当局却大吹大擂说什么“我们的粮食多得连储存都成了问题”,“我们不需要从任何一个国家进口一粒粮食”。可是牛皮吹过不久,粮食马上大量进口。在一九七二——七三年度进口了三百六十万吨;在一九七三——七四年度进口了四百八十万吨;在一九七四——七五年度进口五百五十万吨,所花的钱占当年外汇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印度发展粮食生产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然而,由于印度政府执行破坏农业和依赖进口粮食等政策,印度成了世界闻名的“饥荒之国”。缺粮使广大印度人民强烈不满。这也是目前印度政局剧烈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附图片)
右图为一位印度母亲对着自己被饿死的孩子放声大哭的悲痛情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