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他们是怎样做到少开会、开短会的?
——河北省赞皇县四个人民公社见闻
这篇农村见闻,值得城乡的干部一读。看一看自己那里有没有类似开长会、讲长话的通病,想一想怎样能做到少开会、开短会。
要做到少开会、开短会,就要象这篇见闻介绍的那样,破除开会的“八股气”,提倡会前调查研究、开会有的放矢的新作风。这样,开会既省时间,又有成效,而且可以腾出时间来,让干部认真读书学习,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真是一举数得。
——编者
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过程中,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对于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制度的重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怎样才能更好地坚持执行这一制度?他们认为,除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的自觉性,还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要下决心改变会议多、会期长的状况,给干部腾出时间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怎样才能少开会、开短会呢?最近,我们访问了河北省赞皇县的院头、楼底、孟府、虎寨口四个公社。去年,这四个公社开会的次数比上年减少三分之一,会议时间减少二分之一。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时间相应增加,公社和大队干部去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分别在一百二十天和三百天以上。
列入党委议事日程
院头、楼底、孟府、虎寨口四个公社党委把改革会风,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他们认为,多开会,少开会;开长会,开短会,是重要的工作方法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系到干部能否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过去,这四个公社的党委书记,平均每人每年到上面开会二十多次,一百多天。这四个公社本身,每年也是会多、会长,对革命和生产都有不利的影响。他们开会还有一些通病:主持会的部门,要求参加的人越多越好;本来一个小时可以说清楚的问题,一定要延长到一天;经常的程序是一开会,二致词,三报告,四讨论,五发言,六结论,七闭会;本来由主持会的人讲一下就可以的,非要出席会的领导人都讲一下,好象谁不讲就不尊重谁似的,等等。这些切身的感受,使这四个公社党委认识到精简会议、改革会风的重要性。他们都作出了类似的规定:一、能不开的会不开,能在下面开的会不在上面开,要大队党支部书记和生产队长参加的会,要经公社党委会批准;二、开会要求简短,反对“八股气”,克服“书生气”,不要“老爷气”,讲话人要开门见山,三句话能讲清的不讲五句;三、一人主持会议能解决问题,不要两个人,如果有两个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不要你讲我也讲;四、公社党委不定期地检查开会、读书、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情况,坚决改变会多、会长的风气。
书记带头改变会风
“书记带头改变会风”,是这四个公社的一条共同经验。公社党委书记亲自研究会议开法,带头精简不必要的会议内容,使每次会议都开得短而有效。他们的会风有三变:
一、变公社会为现场会。去年春天,院头公社为了推广培养理论队伍的经验,原计划在公社集中开五天会,先听经验介绍,后看先进大队,再讨论落实计划。公社党委书记觉得这样时间太长,效果不一定好,不如到培养理论骨干有经验的河庄大队开。他和党委副书记先到这个大队,帮助总结培训理论骨干的经验。开会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请河庄大队的干部和理论骨干介绍体会。结果,原来计划开五天的会,不到一天就开完了。到会的人都说:“这样开会可好哩!经验讲得清楚,榜样看得明白,一听一看心里亮堂了。俺们回去一定象河庄一样狠抓理论骨干的培养。”去年在推广何横城大队三种三收经验时,主管生产的同志把大队干部集中到公社,讲了半天,也没讲清。公社党委书记知道以后,把大家带到三种三收搞得好的河庄大队第二生产队,和大家一起亲自扶耧播种,一看一干就懂了。
二、变大集中的会为片会。孟府和虎寨口两个公社有些队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集中到公社开会很费时间。于是,凡是有什么事要传达要讨论,公社干部先一起研究,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然后分头到几个点去开片会。这样,人到得齐,时间也大为节省。
三、变一揽子会为专业会。过去,这四个公社党委的同志,分头到上边开会回来,常常开个一揽子会,把几个会的内容一起传达。结果,啥也说说,啥也说不透。这样,看起来开会好象少了,但实际上并未收到应有的效果。后来,他们逐步研究改进,变一揽子会为专业会。不开会便罢,一开就开出个道道来,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把工作推动起来。比如院头公社对计划生育工作,过去几乎每会必讲,却一直不见效果。后来,他们总结经验,决定开一个专业会。事先去一个大队蹲点,了解情况;开会时,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落实组织措施,效果就比以前好。
关键是搞好调查研究
会议能不能开得时间短、效果好,关键在于平时能否搞好调查研究,把下面的情况吃透。只有了解下面的情况,才能做到开会有针对性,讲话讲到点子上,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楼底公社有五十三个自然庄,居住较分散。公社领导成员经常下去搞调查研究,走遍了每个自然庄,了解了每个队的情况。今年春天,公社党委为了把学理论、抓路线、促春播的工作搞好,决定开一个检查总结的会。有人主张从北往南逐沟检查,逐队总结,时间需要五天。公社党委书记认为这样做既费时间,也看不出个门道,还是有计划、有重点地检查总结好。他们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妥善安排了检查的路线。这样,只用了一天时间,看了要看的地块、工程,听了必要的经验汇报。晚上,他们在理论学习好的软枣会大队座谈。大家一起议论,一起总结,很快统一了认识。到会的同志说:“这次总结检查,选点准,走路少,受教育深。”各大队的干部回去后,学习软枣会大队的经验,掀起了学理论、抓路线、促生产的高潮。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福建长泰县委成员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提高了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自觉性。这是县委常委柯祈瑞(右)在陈巷公社古农大队和社员一起劳动。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认真落实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指示
北京市手扶拖拉机配套农具迅速发展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八月四日讯 北京市农业机械战线职工和广大贫下中农,在中共北京市委和有关部门党组织的领导下,认真落实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指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搞好手扶拖拉机配套农具的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九七四年,全市手扶拖拉机配套农具的产量比一九七○年增加了四倍,种类由原来的两、三种,发展到三十多种。今年以来,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的推动下,为手扶拖拉机配套的双铧犁、播种机、收割机、拖车等主要农具的产量,比去年同期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并且研制成功了一些新产品。随着配套农具的发展,手扶拖拉机的用处越来越多,可以进行耕地、耙地、播种、收割、运输、平整土地、灭茬、打埂、喷药、抽水、打场、发电等二十多项作业。这对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促进农业的精耕细作和增产增收,巩固工农联盟,巩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起了重要作用。广大社员高兴地说:手扶拖拉机虽然小,用处真不少,生产队买得起,配套农具自己能制造。
北京市发展手扶拖拉机配套农具生产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加强党的领导,认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开展在农业机械化问题上的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早在一九六二年,北京市就开始了手扶拖拉机配套农具的研究试制工作,但是,由于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手扶拖拉机配套农具的生产发展很慢。全市生产的手扶拖拉机配套农具只有双铧犁、旋耕犁和拖车三大件。由于缺少配套农具,现有的手扶拖拉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除了耕地、送粪外,就没有办法干其它农活。群众对这种“一犁一车半年闲”的情况很不满意。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特别是一九七一年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以后,中共北京市委和有关部门的党组织加强了对农业机械化的领导,组织农机战线职工和贫下中农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指示,以路线斗争为纲,总结本市在农业机械化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批判刘少奇、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坚决克服重主机、轻配套和农机不务农的错误倾向。通过路线教育,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方向、路线不端正,配套农具的生产就搞不好,这是关系到能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大问题,从而提高了搞好配套农具生产的积极性。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加强了对手扶拖拉机配套农具的研制和生产,逐步做到全面规划,统一安排,注意搞好试点,并从人员、设备、材料上尽力保证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使手扶拖拉机配套农具的研制和生产出现了新面貌。
“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近几年来,北京市郊区社队存有的手扶拖拉机数量迅速增加,平均每个生产队有一台。同时,随着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广大社员迫切希望手扶拖拉机能干更多的农活,因此需要的配套农具不仅数量大,而且品种多。如果单靠原有的专业配套农具厂生产,就远远满足不了要求。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发动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北京市有关部门有领导、有计划地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从市里到各区、县、公社、生产大队,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研制生产手扶拖拉机配套农具的大军。有关部门组织全市一百三十多个工厂担负配套农具的生产任务,并逐步做到了合理分工,定点生产,互相协作。在这些工厂中,绝大多数是公社所属小厂和区、县农机修造厂。他们还组织了市、区的二百五十多个工厂派出优秀工人,成立支农小分队,长期住在社队,帮助贫下中农办水利、办电、建农机修配站、培训技术力量,积极参加农具改革,并帮助社队组成农具改革小组。全市现有的手扶拖拉机配套农具,大部分是他们设计、改革的。例如,门头沟区军庄大队农具改革小组自己设计、试制的手扶拖拉机悬挂播种机,能就地转弯,适合山区作业,深受群众欢迎。几年来,全市围绕农业机械化中的薄弱环节,有计划地组织了多次会战,生产小麦播种机、脱粒机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仅一九七四年用手扶拖拉机播种的小麦,就占了全郊区小麦总播种面积的百分之八十。
北京市有关部门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抓好典型”的教导,在抓手扶拖拉机配套农具生产时,注意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抓好试点,推动面上的工作。他们在平原区、山区、丘陵区、水田区、菜区各选了一个公社进行试点。各区、县也有自己的试点单位。在这些点上取得经验,然后召开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举办展览会,组织巡回表演,举办学习班,编印宣传材料,及时推广,推动了全郊区的农具配套工作。


第2版()
专栏:来信

丰收之后要节约用粮编辑同志:
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推动下,我们大队夏粮获得大丰收。大多数干部和社员注意丰收后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但是,少数人却希望夏季少交些公粮,少留些储备粮。有的刚分到麦子,就大吃大喝起来,说什么“辛辛苦苦忙一季,多吃一点没关系”。
我们认为,粮食丰收后,是厉行节约,还是铺张浪费,这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到“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大事。在用粮方面,我们要做到平时不忘战时,丰年不忘歉年,坚持细水长流,长年节约,逐年储备。这无论对于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还是预防自然灾害,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建议农村各级领导及时加强勤俭节约、计划用粮的宣传教育工作,为革命节约每一粒粮食。
河南长垣县东于林大队
苏新贵 葛清云编辑同志:
在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重要指示的指引下,我们大队的干部和群众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获得了夏粮大丰收,并且认真落实毛主席关于“广积粮”的伟大指示,踊跃向国家交售公粮和适当留存集体储备粮。同时认真抓了夏收预分,妥善安排了社员生活。
可是,眼前也有两种值得注意的情况:一是有的队的干部不注意正确执行国家、集体和社员三者兼顾的原则,趁丰收过多地给社员分配粮食;二是有的社员不注意节约用粮,新粮到手就大吃大喝。
丰收以后更要注意节约。我们建议农村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执行“广积粮”的指示,及时领导好夏季预分工作和安排好群众生活。要组织广大群众认真学好革命理论,开展储粮和节约活动,批判铺张浪费的错误思想,树立勤俭节约的风尚。
湖北钟祥县文集
公社沿河大队 李林祥


第2版()
专栏:

群众欢迎的机耕队
在河南上蔡县,朱里公社机耕队的模范事迹到处受人赞扬。几年来,不论是寒冬,还是盛夏,朱里机耕队的队员们总是以忘我的精神,辛勤地耕耘着本公社和兄弟公社的十几万亩土地,运送着大批支农物资。他们为无产阶级掌握农业机械的方向盘,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前进。
(一)
朱里公社机耕队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一九七三年春季,有一个大队提出用一台轮胎车换机耕队一台链轨车。这件事在机耕队引起了一场争论。有的主张对换,说是链轨车单项作业容易赔钱,换台轮胎车可以跑运输赚点钱。大多数职工不同意。他们说,拖拉机要不要换,要看是否有利于为农业服务,如果单纯为了赚钱而换车,就是违背了
“农机务农”的方向。通过对这件事的讨论,大家看到了操纵杆上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斗争,表示一定要牢牢掌握方向盘,服务农业不动摇。这一年秋耕时,离朱里六十多里的城郊公社陈桥大队要求机耕队去帮助秋耕。当时,算了两笔账:去,六十多里路,光往返一次,一部车也得烧油一百多斤,眼看着是个赔钱事;不去,陈桥大队误了农时,一定会影响生产。他们权衡了轻重,觉得支农很重要,立即派了四台拖拉机去陈桥大队耕地,使麦子适时播种。由于拖拉机手注意处处节约,耗油也不多。
农忙季节,机耕队支农更是全力以赴。从干部到保管员、炊事员都行动起来。他们白天用轮胎车帮助生产队拉麦、打场、送肥料,晚上驾起铁牛抢翻土地。去年上半年,正当全公社大搞农田水利需要砂子的关键时刻,机耕队派出三部轮胎车,不分昼夜地帮助生产队拉砂备料,有力地支援了全公社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贫下中农称赞说:咱们机耕队想农业所想,急农业所急,支农的工作很及时。
(二)
机耕队里一个青年职工,本来不会抽烟,有一次去一个大队耕地,回来后掏出一包香烟让大伙抽。党支部书记李振海问他哪来的烟。那个青年答道,“是那个大队发的”。老李抓住这件事,立即组织全队职工学习人民解放军在解放锦州时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的事迹,联系过去有的驾驶员代生产队机耕时乘机吃喝的现象,展开讨论,使大家认识到,每个机耕队员都要象人民解放军那样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党支部的经常教育下,机耕队员时刻注意在生活上防微杜渐,保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精神。有一次,一个驾驶员给一个生产队运煤,临走时,生产队队长悄悄地把一瓶酒放进驾驶室里。可是两天之后,那瓶酒又原封未动地送回生产队长手里。
机耕队经常外出运送支农物资,要捎带点东西很容易。可是,队员们认为,拖拉机是集体的财产,只能用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不能用来为私人图方便,谋利益。党支部书记李振海带头作出了榜样。有一次,他的一个亲戚在外地买了一车煤,想叫他用车拉回来。李振海说:“拖拉机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不能为个人拉东西。我是干部,更应该遵守制度。”
(三)
朱里机耕队初建时,只有三台破车和几间破草房。可是,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已拥有拖拉机八部,积累资金达十三万五千多元。这么大的变化是怎样来的?回答是:艰苦奋斗干出来的,一点一滴省下来的。
一天,四号车车长聂洪涛去医院看病,看到给病人输液的情况:吊瓶中的药液,一滴一滴地向下滴着,……他猛然想起,机耕队里有三台旧车不是每天也这样一滴一滴地漏油吗?回去后,他马上弄个油壶吊在车上,接着漏下来的油。结果,一个班下来,接了四斤八两。他立即把这件事向党支部作了汇报,建议在每台车上都挂一个“接油壶”。后来,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又把接油壶改制成“导油管”,漏油的情况基本上防止了。他们还做到对机车勤保养、勤检查、勤修理,大大减少了油耗。仅柴油一项,几年来就节省了五万多公斤。去年,他们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制造和推广了锯末纸浆滤蕊,仅这一项就节约机油六千七百多公斤。贫下中农都称赞机耕队是勤俭节约的好榜样。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